知道点+中国名人-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和百余随从,到鸿门请罪。项羽设宴招待。席间,刘邦低声下气地向项羽赔不是,表示自己没有和他争天下的野心。项羽听了,顿时改变了杀死刘邦的主意,范增一再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动手,他都装没看见。范增急了,派项庄入席,欲以舞剑助酒兴为名刺杀刘邦。项伯见项庄慢慢舞近刘邦,忙起身对舞,保护刘邦。张良借故出帐通知樊哙冲入帐中,保护刘邦。刘邦借上厕所,带着樊哙离开项羽大营,从小路跑回了军中。张良待刘邦走远,就向项羽送上礼品说刘邦酒醉先回去了。范增气得连连叹息,但又无可奈何。这样,项羽和刘邦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同年十二月,项羽违反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占有巴蜀、汉中之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分封后仅一个月,诸侯开始火并。刘邦乘机平定三秦,再度占领关中,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刘邦本人既不是将才,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谋略,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懂得发挥部下的长处,又“好谋能听”,能够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能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谋划下和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的征战下,终于由弱变强,在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并迫使项羽在乌江自杀。这年二月,刘邦在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继皇帝位,建立汉朝,起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在位期间,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侯割据势力,立了许多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政策;号召逃往山泽者返回本乡,返乡者恢复爵位和田宅;对战争期间卖身为奴者给予解放;还令士兵复员,从事生产。此外,令各地豪强迁徙关中,以充实首都。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这些措施,对安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秦朝灭亡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的边郡。前201年,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大军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三十万大军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险。此后,鉴于国力尚未恢复,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一代雄主汉武帝
汉武帝,名刘彻,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活了70岁。他的父亲是景帝刘启,祖父是文帝刘恒,曾祖父是高祖刘邦。他4岁立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岁的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于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计54年。
景帝对太子刘彻的教育,有他特殊的做法。为了把太子刘彻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给他特意选配了一位儒学大师卫绾。本来汉初至今,在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几代君主都无一例外地提倡黄帝、老子之学,主张清静无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对纷乱的国内外现状,隐隐感到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他很有远见地开始寄希望于儒家学说。为此,他决定把对儒家学说有着深湛修养的、为人行为端正的卫绾,选作太子刘彻的老师。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刘彻是个好学上进的皇太子。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学黄老,习儒术,调丝竹,作辞赋和舞刀剑。他胸襟开阔,广结良友。他作为皇太子,平时学习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观察大臣的举止言行。为将来顺利接班,做着全面的准备。公元前141年,他十六岁,景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加冠典礼的举行,说明皇太子可以有资格有能力独立掌权了。在冠礼之后,景帝突患重病死去。当日,皇太子刘彻即位,君临天下,是为武帝。
16岁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为国效力,一展才华。武帝胸中有数,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武帝对此事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策问的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武帝下令增修汉律,对各级官吏严加管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汉高祖刘邦,实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设立了9个诸侯国。封国的诸侯王,权势很大。他们在本国有人事权、财政权,甚至有部分的军事权。他们逐渐闹起独立来。景帝时,吴楚七国终于叛乱。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诸侯国强大的势力终究是块心病。武帝想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大臣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其主要内容是,在诸侯国内,诸侯王虽有几十个王子,原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现下令,推恩各诸侯王,可以在其国内用自己的领土,分封王侯。这样,大诸侯国就自然分解为几十个小国了。表面上恩及他们,实则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个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武帝采纳大臣桑弘羊的建议,决定统一货币。下令取消郡国铸币权,郡国原有旧钱一律收回销毁。铸币权归中央所有,统一发行五铢钱。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汉朝经济的发展。
武帝重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的侵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强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从此逐渐衰落。汉朝北部边境1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
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通向中亚和西亚,西达地中海东岸的贯通亚欧的大通道,绵延1000余公里,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的开辟,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
乱世枭雄曹操
三国之人物,具有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之才的,当首推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今安徽毫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地位虽低微,但官做到了太尉。曹操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从而开始做官,27岁时做到了议郎。黄巾起义后,他参加了镇压起义。董卓作乱后,他招募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加入了由各地豪强组成的讨伐董卓的军队。在镇压重新起义的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占据了兖州,大败起义军,收编了30万起义军,实力大为壮大。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恶劣环境里,曹操纵横捭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为了取得政治争雄斗争的优越地位,42岁时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汉献帝虽是皇帝,此时不过只是个傀儡而已。用天子的名义,曹操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与各地割据势力展开了征伐,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陆续消灭了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在有名的官渡之战中,又以少胜多大败北方第一强敌袁绍。通过继续剿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曹操成为了北方实际的统治者。
公元208年,曹操被封为丞相,以表彰他统一北方的努力。但曹操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接着统一南方。在经过一翻筹划后,曹操亲率80万大军下江南,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血战,大败而回。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当时作为胜利者的孙、刘两家也在积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曹操清楚地看到,若要再和孙、刘重新开战,必须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行,这绝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办到的。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家一样,十分重视严明刑赏,举贤任能。赤壁之战使他军事上遭到挫折,感到前途多艰,壮志难酬,更需要奖功惩过,提拔英才,励精图治。在他有生之年,身当纷争之世,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东汉时用人,实际上存在着“任子”制度。安帝时下了一个命令,让公、卿、校尉、尚书的儿子做郎。这样,做了大官的世家豪族,就有世代做官的权利。那时公开选拔的办法,是察举征辟。所谓察举,也是要经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强的评议,他们认为符合儒家名节、孝义标准的人,才能被推举出来担任要职。操纵察举的豪强,以钱多为贤,以势大为上。有钱的可以出钱买爵,有势的可以仗势做官。这样挑选出来的人,只会空发议论,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
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出于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曹操举出具体事例来说明他自己对贤才的认识和使用。他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是个廉土,要是让他做晋国赵、魏两家的家臣,其才干是绰绰有余的,但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原因很简单,适合做大国贵族家臣的,不一定适合做小国的大夫。因为小国的大夫位高权重,非有应付大国的才能不可。这说明因材授任,廉士不一定就有应变之才。曹操针对当时在选用人才上崇尚“节俭”而走向极端的现象,提出如果必须首先是廉士而后可用,那么齐桓公当年就不能建立霸业。因为辅佐桓公创建霸业的管仲,就是一位富商大贾,而不是个廉士。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起用了大量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他手下第一位谋士荀彧,祖父、父亲、叔父原来都是一般百姓,妻子也是宦官的女儿,公元191年,荀彧投靠曹操时,只是个县令,曹操却马上把他提为司马。建都许昌后,曹操自己出征时,就把中央大权都交给荀彧。汉末的官制,秘书监是掌管机密的,历代都是用最受信任的人充任这个职务。但曹操却用了不是名门大族的刘放、孙资。曹操身边的其它文武大员,如荀攸、郭嘉、满宠、张辽、仓慈、徐晃、庞惠(德)、张既,都是出身寒族地主或一般官吏,因为有功,被曹操提拔起来的。
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豪强出身的人,如果能为统一事业出力,曹操也能重用他们。他手下有好多大将,如许褚、李典等,原来都是豪强。但许褚投靠曹操后,把自己门下一批侠客,都给了曹操作卫士,成了有名的“虎士”。李典投靠曹操后,也放弃了在家乡的地盘,把家族都迁到了许都。他们在战争中,都立下了很多战功。曹操也很信任他们。
曹操选用人才,首先是那些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其次就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望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外,王粲、徐斡、陈琳、阮瑀瘸、应土醌‘桢,都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授给他们一定的官职,发挥他们的才能。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著名的女诗人蔡文姬,在军阀混战中被乱兵掳去,流落匈奴,曹操派人用金银玉壁把她赎了回来。因为曹操重视和提倡文学,汉末以来文坛上消沉冷落的现象顿时改观了,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后来,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不仅雄才大略,纵横捭阖,招贤纳士、求贤若渴,而且才华横溢、感情丰富。他大力提倡文学,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是建安诗人中的主要诗人。在戎马生涯中,曹操手不释卷,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和创造力,而且登高必赋。那首脍炙人口的《观沧海》,就是在他终于统一了北方,登上秦皇岛面临浩瀚之大海时,咏出的千古诗篇!曹操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他的诗篇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如历代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就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曹操还精通兵法,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著有《孙子略解》一书。另外还著有《兵书要略》、《兵法》、《兵书摘要》,可惜这些书大多找不到了。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完成统一的任务,但是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与此相应,他也先后被拜为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并自称魏国公,一生虽位极人臣,但没有自己称帝。后来他儿子曹丕称帝后,才追尊他为魏武帝。所以,曹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
改姓君主魏孝文帝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的封建皇帝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皇帝,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贡献最突出。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47—499在位)。
东汉末年以后,从我国北方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