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班牙开采铜矿,之后进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区经营铜、铁、铀
等金属矿。后者于1905年在澳大利亚开发铅、锌、银矿,后又开发巨型铝矾
土矿。
法国比较著名的早期跨国公司有圣戈班、米什林和许奈特公司。早在19
世纪50年代,圣戈班的玻璃制造厂在德国开办了一家分厂。到1900年该厂
发展为多厂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奥匈
等国家也设立了制造业。从事橡胶生产的家族公司米什林,到 1914年在美
国、意大利和英国均设有工厂企业。
此外,在欧洲一些较小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一些早期跨国公司。
例如,瑞士的“布朗—勃维利—西电气公司”、“萨尔策机器制造公司”、
“雀巢食品公司”等。布朗—勃维利—西电气公司,在1891年组建时只是一
家制造电气设备的小厂。1900年,它在欧洲大陆国家中制造出第一台汽轮发
电机后正式取名为布朗—勃维利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已在德国、
法国、挪威、奥地利等国开设了分公司。雀巢公司的前身是英瑞炼乳公司,
1905年与雀巢公司合并,称为雀巢·英瑞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在英
国和美国开办工厂,战后成为瑞士最大的跨国公司。瑞典在国外投产的第一
… Page 58…
家公司是威坎德软木塞公司,它于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在芬兰和
德国开设工厂。继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奶酪和谷仓设备制造公司之一的阿尔
法—利瓦尔公司,它于90年代在美国设厂制造,到1910年,所获利润是瑞
典母公司的3/4。1907年成立的瑞典滚珠轴承公司,于 1911年在英国建立了
第一个国外工厂,之后又在德国、美国、俄国和法国收买企业,开办工厂,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它已在34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在国外的职工
近5000人。意大利的第一个跨国公司,是1872年建立的皮雷利电力公司。
1883年,它拥有的资本已达200万里拉,成为意大利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
皮雷利公司于1901年进行了第一笔直接投资,即在西班牙建立了一家电导体
工厂。1913年与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合资,在英国的南安普顿建立了皮雷利通
用电缆工程公司。这样,它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而且进入了通用电气公
司的广泛的商业网络以及参与了许多其他电气公司,从而加速了自己的发
展。公司资本从1904年的700万里拉,提高到1914年的2100万里拉。此外,
比利时的“索尔韦化学公司”、荷兰的“化学制药公司”等,也都是这一时
期重要的跨国公司。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外的经济扩张,跨国银行也
得到了发展。英国银行在19世纪上半期就已在国外建立了一批分行。到19
世纪末,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国也在其他国家开办分行,大力开展
国际业务,以配合对外的扩张侵略。英国银行拥有最广大的分行网络,其次
是法国。到1914年,英国的32家跨国银行拥有2014家海外分行,法国14
①
家跨国银行拥有104家海外分行。美国在1893—1914年期间,只有少数商
业银行是跨国银行,如国际银行业公司、美国捷运银行和花旗银行等。据估
计,到1913年,美国银行拥有26个国外分行。其中,绝大部分是国际银行
②
业公司的分行。 它于1913年伙同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银行对中国贷款,用
以修筑湖广铁路,还参与了印度和墨西哥之间的白银交易。到1915年,花旗
银行吞并了国际银行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跨国银行。
早期跨国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仍然是国际贸易融资。但是为了适应资本
输出的需要,它们已较多地从事债券投资和采掘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生产
性贷款的业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银行的网络已成为资本主义列强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施金融控制的重要工具。
(3)国际垄断同盟的建立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垄断同盟,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就已出现,但当
时还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各国垄断资本大肆
对外扩张,国际垄断日益迅速发展。这是由于各国垄断资本在国际上不断发
生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为了缓和矛盾,为了避免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各国垄断资本不得不取得暂时的妥协,订立国际协定,结成一定形式的国际
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这一时期,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有国际卡特尔、国际托拉斯和国际辛迪
① '美' 奥利维尔·帕斯特利:《跨国公司:银行和公司的关系》,1981 年康州版,第203 页。转引自张帆
《美国跨国银行与国际金融》,中信出版社1991 年版,第2 页。
② Mira Wilkins,The Emergen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merican Business Abroad fromthe Colonial Erato
1914 (《多国企业的出现:从殖民时代到1914 年国外的美国企业》),P。107 。
… Page 59…
加等。它们分布在电力、石油与化工、采矿与冶金、运输、纺织、烟草、橡
胶、造纸等不同部门之中。
在冶金工业中的国际垄断,是19世纪80年代组成的国际钢轨卡特尔。
1884年,在英国、比利时和德国的钢轨垄断企业之间达成了瓜分世界市场的
协议。协议规定,参加卡特尔的企业不到对方的国内市场上去竞争。在保证
参加者对国内市场垄断的情况下,对其余的国外市场,按各自的实力进行分
割。英国得到了66%,德国得到了27%,余下的7%则归比利时。然而,在
两年之后,这个国际卡特尔就因两家英国公司的退出而瓦解了。直至 1904
年11月,国际钢轨卡特尔才又重新组合。这时,英国对国外市场占有的比例
①
下降为53。5%,德国增为28。83%,比利时则提高到17。67%。之后,法国、
美国、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的钢铁垄断组织也加入了这个卡特尔,从而形成
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垄断组织,共同垄断世界钢轨生产的局面。
在电力工业部门,当时在美国和德国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垄断集团,即美
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的电气总公司。这两个集团实力不相上下。从商品
周转额看,1907年,通用电气公司为2。 52亿马克,德国电气总公司为2。16
亿马克;雇用职工,前者为2。8万人,后者为3。07万人;所得纯利,前者为
3540万马克,后者为1450万马克。它们通过激烈的竞争,于1907年达成了
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卡特尔协议。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获得了美国和加拿大
的市场,德国电气总公司则得到了德国、奥地利、俄国、荷兰、丹麦、瑞士、
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的市场。同时,还缔结了关于“女儿公司”的秘密条约。
它们通过各自的“女儿公司”大举渗入其他工业部门,以及卡特尔协定尚未
进行瓜分的其他市场。①
在石油工业中,基本上由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美孚石油公司和英国与荷
兰垄断资本合营的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共同统治着。在化学工业中,英国
的帝国化学公司、美国的杜邦公司和德国的大型化学公司建立了国际垄断同
盟。帝国化学公司占有大英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和自治领市场;杜邦公司分得
了整个美洲大陆市场;德国的化学公司则垄断欧洲大陆市场。
这一时期,著名的国际垄断同盟还有:“国际锌业辛迪加”,其成员为
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的垄断公司;“国际火药托拉斯”,参
加者为美国、德国和法国的垄断公司;“国际航运垄断同盟”,其主要成员
为美国、英国和德国的航运垄断公司。
在这一时期,国际卡特尔是最普遍的一种国际垄断同盟形式。国际卡特
尔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地区,规定市场价格,分配销售比例以及
交换技术发明和共同享有专利权等等。到 1914年,全世界已经签订了 116
个国际卡特尔协定。
国际垄断同盟是各国垄断资本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斗争的产物。它们对世
界市场的瓜分是根据实力的大小来进行的,因此,国际垄断同盟的存在反映
一定时期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各国垄断资本的实力总是不断变化的,当这种
变化打破了过去的均衡,按原来实力对比达成的协议就会破裂,它们就会为
重新瓜分世界市场而激烈斗争。同时,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和发展也表明,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际间协调生产和流通。但是,追逐高额利润的
① 《列宁选集》第2 卷,第793—794 页。
① 《列宁选集》第2 卷,第789—790 页。
… Page 60…
国际垄断同盟,只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缓和世界范围内生产和消费
的矛盾,它不可能完成国际间协调的任务。
… Page 61…
四、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
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即帝国主
义形成时期,垄断资本要求独占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以增
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占领殖民地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
效手段。因此,各国垄断资本不仅要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而且要在领土上瓜
分世界。于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抢占殖民地和争夺势力范围的高潮。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夕,大洋洲的100%、南洋各岛的98。9%、非洲的90。4%、亚
洲的56。6%、美洲的27。2%都被殖民者所占据,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
形成。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和压迫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国家,并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转变为自己的附庸。
1。亚洲国家经济殖民地化的加深
这一时期,亚洲在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下,殖民地国家已占全部领土
的56。6%,如朝鲜、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亚齐(苏门答腊)、文莱、
沙捞越、沙巴、中亚几个汗国和阿拉伯各国都相继沦为殖民地。中国、伊朗、
土耳其、泰国和阿富汗则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殖民地和半殖
民地国家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不断加强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亚洲国家经
济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化。
(1)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①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
着各国垄断资本的扩张,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也激烈起
来,尤其是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1900
年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基本上划
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日本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于1894年7月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
战争中失败,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方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
容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
湖列岛;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
重庆、苏州和杭州四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
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马关条约》除
了割地、赔款、增开商埠外,最主要的是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投资设厂。
这就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敞开了大门,使中国不仅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
销售市场,而且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有利投资场所。因此《马关条约》标志
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强和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
日本通过战争和《马关条约》,从中国夺得的利益破坏了沙皇俄国企图
独占中国东北的侵略计划。沙俄认为日本独吞辽东半岛有损它的利益,于是
纠合法国和德国出面干涉,结果中国和日本于1895年11月签订了《辽南条
约》,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以所谓“还辽有
功”,首先在中国展开了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租借地和向中国投资的激烈竞
争。
… Page 62…
俄国于1896年6月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规定:日本如
侵略中国和朝鲜土地,两国派水陆各军互相援助,战时俄国兵舰得驶入中国
所有口岸,中国则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铺铁路直达海参崴,使西
伯利亚铁路接到中国境内 (即东清铁路,后来又叫中东铁路)。这个条约不
仅使沙皇俄国取得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的特权,还为俄军闯入中
国的领土和领海敞开了大门。1897年12月,沙皇又乘德国侵占胶州湾的机
会,出兵强占了旅顺和大连,并于1898年3月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
地条约》,取得了长期占领旅顺、大连的特权,以及攫取了从哈尔滨至大连
的铁路修筑权,从此整个东北就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于1895年曾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向清政府要求在天津、汉口
设立租界的权利,但没有成功。于是它便在1897年11月出兵强占胶州湾,
迫使清政府于1898年3月与之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给德国,
租期99年,并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和开采铁路沿线两旁各30里以
内的矿产。这样,整个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于1895年6月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条约,取得了云南、两广的矿山
开采权,并把法属越南的铁路接至中国广西境内。1898年,在德国强租胶州
湾、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时,法国乘机将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纳入它的势
力范围。1899年11月,又用武力相威胁,强租了广州湾,租期99年。
英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就已在中国夺得了最大侵略利益。它的主要势
力范围在长江流域,在华南和华北地区也有相当势力。甲午战争之后,英国
同俄、法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以“维持均势”为名,兼施武力威胁,于1898
年在华北强占了威海卫,在华南强租了九龙,租期99年。之后,英国乘日、
俄争夺中国东北之机,又把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