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 >

第17章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经济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夺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 

  一些在中国的外国商行,为了扩大其商品倾销和原料的掠夺,极力向航运业 

  扩张。自1862—1881年,在上海创办的外资轮船公司共有7家,其中资本最 

  多、最重要的有1862年创办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司、1872年创设的英商太古 

  轮船公司和1881年建立的英商怡和轮船公司。旗昌公司在1867至1871年期 

  间,垄断了长江航运和津沪沿海航线(北洋航线)的航运。1877年,旗昌全 

  部财产出卖给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后,太古和怡和两轮船公司便成为中国航运 

  业中的霸主。此外,从70年代开始,俄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丹 

  麦等国的航运势力也纷纷侵入中国。中国的轮船航运业绝大部分为外国资本 

  所操纵。据统计,外资轮船在华中外轮船吨位总数中所占的比重,1877年占 

                                                                              ② 

  63。3%,1897年占76。8%,1907年占84。4%,1918年占77。 1%。这时, 

  外国在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除英国的太古和怡和公司之外,还有日本的日 

  清轮船公司。帝国主义在华的铁路投资,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夕,已占运输业投资总额的80%以上,列强们通过直接投资经营和贷款控制 

  中国的铁路。 

       在金融业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列强的金融势力进一步 

  在中国扩张。甲午战争前,英国除已设立的丽如银行(1845年)、有利银行 

   (1854年)、麦加利银行 (1858年)、汇丰银行 (1865年)等外,又增设 

  了德丰银行(1875年)、大东通惠银行 (1890年)和中华汇理银行 (1891 

  年)。法国在华除法兰西银行分行(1860年)外,设立了东方汇理银行(1894 

  年)。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于1872年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后,又于1890年成立 

  了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于1893年也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分行。在所有 

  这些银行中,英国汇丰银行的实力最为雄厚。外国银行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 

  兑,从70年代开始,又开辟了华侨汇款业务 (大部分为汇丰银行所包揽), 

  并插手通商口岸之间的埠际汇兑。此外,它们还经营存放款业务和发行钞票。 

  许多官僚、地主和富豪成了外国银行的存户,据统计,在1865至1894年期 

                                                 ① 

  间,仅汇丰银行的存款就增加了29。9倍。在外国银行的放款业务中,从70 

  年代以后,除对清政府大量贷款 (其中大部分出自汇丰银行),还通过对钱 

  庄直接拆放,操纵中国金融市场,使上海及其他各地的钱庄日益依附于外国 

  银行。外国银行 (尤其是汇丰银行)发行的钞票,在各通商口岸畅通无阻。 

  汇丰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从1870年发行的171。4万港元,增加到1894年发 



①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35—336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221 页。 

① 洪葭管:《从汇丰银行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统治》,《学术月刊》1964 年第4 期,转引自黄逸平 



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9 页。 


… Page 67…

  行的1000万港元。      ①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银行大批涌进中国。从1895年至1913年,先 

                                                                  ② 

  后有8个国家在中国设立了9家银行和56个分支机构。 一些主要帝国主义 

  国家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中心银行,例如英国的汇丰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 

  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日本的横滨 

  正金银行等,通过这些中心银行,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金融剥削网络。 

       总之,外国银行通过承办帝国主义各国对清政府的借款,控制了中国的 

  财政,它们垄断中国的国际汇兑,操纵中国的外汇市价,控制中国的对外贸 

  易,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榨取中国人民的资金,通过放款支持帝国主义在华 

  企业,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 

  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制造业方面,甲午战争以前,资本主义列强尚未在中国取得设厂权。 

  但是,从中英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非法在华投资设厂已 

  达192家(其中113家是在1871年以后开设的),资本额近2000万元。绝 

  大部分外资企业,是为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进出口贸易服务的船舶修造厂和进 

                                                                         ③ 

  出口加工工厂。这两项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4,即1500万元。船舶修造厂, 

  从1843年到1860年外资先后开办过25家,主要在广州、香港地区、上海地 

  区、厦门和福建地区。从1861—1894年,又设厂41家。进出口加工工厂, 

  是外国资本为在中国掠夺原料和推销商品而经营的。从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 

  共开办了50家企业,主要有砖茶、缫丝、制糖、制革、轧花、打包厂等。此 

  外,外国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还经营了一些直接销售于 

  中国市场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加工、印刷、火柴、肥皂、制药、造纸、建材 

  等。到1894年,这类企业有62家。① 

        甲午战争后,在制造业中,棉纺织业是外国资本投资的重要部门。帝国 

  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立棉纺织厂始于1897年。在华开办的外资纱厂有英商的怡 

  和纱厂、老公茂纱厂、协隆纱厂和杨树浦纱厂;美商的鸿源纱厂;德商的瑞 

  记纱厂。日本帝国主义于1902年侵入中国棉纺织业,先后成立了上海纺织株 

  式会社、九成纱厂和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资 

  已超过英国资本而占据优势地位。外资纱厂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生产效率 

  高,纳税享有特权,因而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中国民族棉纺织业发 

  展的障碍。在面粉业中,1897—1913年外资面粉厂共有49家,其中俄商41 

  家,几乎垄断了中国北方的面粉业。在卷烟业中,英美烟草公司于1902年侵 

  入中国之后,在汉口、奉天 (沈阳)、上海、哈尔滨等地设厂制烟,并在各 

  地遍设代理行,形成庞大的销售网。为在华掠夺廉价原料,它还试植和推广 

  美种烤烟,从而在中国卷烟业中确立了垄断地位。在造船业中,最大的英资 

  耶松船厂在1900年资本为111。9万元,到1913年增加到772万元。德资瑞 

                                                                     ② 

  熔船厂成立于1900年,到1913年其资本达到104。9万元。此外,日本也在 

  大连建立了造船厂。 



① 参见《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年版,第69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40 页。 

③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282—283 页。 

①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327—331 页附表。 

②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 年),上册,中华书局962 年版,第384 页。 


… Page 68…

       在矿业中,外国资本所经营或控制的煤矿,在中国煤矿业中已占据绝对 

  优势地位。从总产量上看,1913年外资控制的煤产量近714万吨,占中国煤 

  产 (包括机械和土法开采)总量1288万吨的55。4%。从机械开采煤产量来 

  看,这一年外资所控制的煤产量占93%。外资的开滦、焦作、抚顺、本溪湖、 

  山东华德、井陉、临城七大煤矿的产量为602万吨,约占全国机械采煤量的 

  78。5%。其中,开滦和抚顺两大矿的产量(各200多万吨)占全国机械采煤 

                ① 

  的54。2%。外资还控制了中国的全部铁和铁矿砂生产 (不包括土法生产的 

  产量)。 

       在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家就在香港、上海、天津等 

  重要口岸经营一些公用事业,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气公司等。甲午 

  战争之后,外资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形成三大托拉斯,即上海自来水公司、上 

  海工部局电气处和上海煤气公司。工部局电气处垄断了大部分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的电力供应。此外,20世纪开始后,租界公用事业迅速发展,如 1902 

  年创办的法商上海电车公司,1903年的德资北京电灯公司 (后归属英资), 

  1904年的比商天津电车公司和英商汉口电灯公司,1905年的上海英商电车公 

  司等。② 

       帝国主义列强的房地产投资,包括外国侵略者在租界范围内霸占的土地 

  和教堂在广大城乡侵占的土地,1914年的投资额是1902年的2。7倍。③ 

       对中国政府的贷款 (不包括庚子赔款转成的借款)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投 

  资的第二大项。从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的 18年间,中国共借外债达库平银 

  74622万两(折合美金55967万元)。从辛亥革命至1918年底的7年间,共 

                                                       ① 

  借外债83672万银元(折合美金41836万元)。借款条件非常苛刻。不仅利 

  率高、实付打折扣,还附带政治条件,其中最严重的是以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关税和盐税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如 1913年的财政预算中,关税 

  和盐税约占收入总额的50%。由于这两项税款用作外债的担保品,因此,关 

  税和盐税的现款要存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由它们直接保管和监督税款 

  收支情况。这样,帝国主义各国通过贷款,不仅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夺取 

  了许多特权,而且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 

  立完整,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榨取了大量中国财富。同时,在客观上它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 

  的刺激作用。 

       ⑤中国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 

  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70年代起便开始解体。甲午战争以后,帝 

  国主义对中国农村侵略的加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国农村经济 

   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农村经济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随着帝国主义掠夺原料的加剧, 



①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23—124 页;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二辑 (1895—1914 年),上册,第38 页。 

②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43 页。 

③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第52 页。 

①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90 页和240 页。 



转引自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第410 页。 


… Page 69…

  中国商业性农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生丝在世界市场上虽然 

  遇到了日本等国的竞争,但是出口的绝对量仍在增加,1910年为14万担, 

  到1919年达到16。5万担。因此,各地蚕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丝产区主 

  要是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四个省份。棉花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据 15 

  省100县的调查,棉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从1904—1909年的11%,上升 

                              ① 

  到1914—1919年的14%。大豆主要产于东北,随着出口的不断增加而不断 

  扩大种植面积,到1910年占东北播种面积的20%。此外,花生、桐油等随 

  着出口的增加,种植面积也在扩大。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外国侵 

  略者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造成罂粟的广泛种值,1890年前产量为10万担, 

  到1906年猛增至58万担,据估计,种植面积约有19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比重约力14%。1907年后曾一度缩减,但在1919年后,又恢复到1906年的 

  水平。中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是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原料的结果,因此, 

  这种发展实质上是中国农村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表现。在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基 

  础上,富农经济得以滋长,但力量微弱并具有半封建性质。 

       这一时期,农村手工业也日益商品化。其中手工棉纺织业表现最为典型。 

  外国棉纱、棉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洋纱深 

  入内地、深入农村的大量倾销,造成一大批手纺业者失业,于是,农户买纱 

  织布,洋纱织布业便发展起来。江苏南通、山东潍县、浙江平湖、河北的定 

  县、高阳、宝坻等地发展为重要的手工业织布区。手工织布的商品化程度不 

  断提高。与此同时,洋布在沿海、沿江地区的销售也打击了一些地区的手工 

  织布业。除手工棉织业外,其他农村手工业,如卷烟、榨油、麻布等也日益 

  商品化。生产的商品化必然导致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从而在农村手工业中产 

  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手工业中资本主义家庭劳动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发 

  展,脱离农业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并在手工业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 

  一批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然而就整个中国农村来看,这种发展是十分微弱的。 

       在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的同时,中国广 

  大农民并没有因此而摆脱封建束缚的枷锁。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封建土地 

  所有制仍继续存在,封建地租剥削日趋加重。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大量土 

  地被军阀、官僚、商人和地主所兼并,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于在 

  半殖民地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微弱,破产农民不得不仍然留在农村,靠租 

  种封建地主的土地为生。随着破产农民的增多,封建地租日益加重。再加上 

  中央和地方的苛捐杂税,帝国主义对农产原料的压价掠夺,造成农业生产力 

  十分低下,农村经济日趋衰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中国农民展开了强烈的反帝反 

  封建的斗争。在 1900年爆发了伟大的义和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