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第十七讲∴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二) >

第1章

第十七讲∴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在分析到孝庄皇太后到底是否下嫁给了多尔衮的问题上面,介绍了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孝庄皇太后嫁给了多尔衮;
  第二种,孝庄皇太后没有嫁给多尔衮;
  第三种,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是情人(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就叫偷情)的关系。
  那么,上述三种回答,到底哪一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呢?
  一个寡妇,在自己的男人死后,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到底是中国的某些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现象呢?还是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具有的共同的现象呢?还是汉民族也有的现象呢?还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共有的现象呢?
  在分析这一问题的时候,我说经过我的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
  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介绍这一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词汇:转房婚!
  转房婚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
  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的现象!
  现代人戏言,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
  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以财产的形式转让给本部落其他男子。
  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这其中,除了女人是财产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另一因素,即子嗣的原因。
  直到如今,乡下孩子的父亲死了,他的叔父或伯父,自然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至于那寡居的嫂子或弟媳,这个做弟或做哥的,理所当然地要对其负担一定的经济义务。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现象曾经广泛流行于很多少数民族中间。
  西北羌族的婚俗:比如,中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长期以来就一直流行着这一风俗!他们的婚俗是“父子伯叔兄弟死后,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也就是说,转房婚这种现象一直在羌族中承袭着,以至到了西夏时期,李元昊作为一代君王,把自己的儿媳妇也据为己有!对于汉族人而言,这种现象是很不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羌族而言,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关于这些情况,建议大家看一看相关的电视剧《贺兰雪》!
  东北各个少数民族的婚俗:女真族10世纪兴起于东北,《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也如此。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鄂温克族中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嫂为妻,但弟弟死后哥哥不能娶弟媳为妻。
  西南各个少数民族的婚俗:在四川的凉山彝族地区,夫死后,寡妻须转嫁夫家其他男子。先尽着同胞兄弟,如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侄媳可以转嫁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转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家支财产外流。如果女方不同意转房,要被索要身价钱。在云南的佤族、景颇族、怒族、普米族、拉祜族的婚姻习俗中,也流行转房制婚俗。
  个别少数民族反对转房婚:当然,也有反对转房婚的。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就严禁转房;错那县的门巴族虽然允许转房,但必须征得孀妇同意,并在发丧后一、二年才可转;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习俗是“对待嫂嫂如母辈”,所以一般不允许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嫂为妻,同样弟弟死后,哥哥也不能娶弟媳为妻。
  不过,总体来看,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那么,汉族人又是如何对待这种事情的呢?
  我经过考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转房婚也是汉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根据专家考证,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的转房婚传统早在中国的传说时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了!这里面,也有着很多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舜的故事!
  舜没有发达时,在家帮老爹鼓叟干活。老爹不喜欢他,只喜欢小儿子象。老爹与象合谋害舜,再三下手。但天佑善人,总不如意。一次,老爹与象骗舜下井,老爹与象两人遂在上面落井下石,用土填满,以为舜必死无疑。象公开说:这下可好了,两个嫂嫂就归我所有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参见《孟子卷九万章章句上二嫂使治朕栖章》。
  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不但有转房婚的传统,还有二女共侍一夫这一现象。
  第二个故事:还是舜的故事。
  在介绍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个词汇:媵。
  媵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陪送同姓子侄和奴仆随嫁。媵制的起源很早,它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期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这里的皇指娥皇,英指女英。娥皇和女英都是尧的女儿,都同时嫁给了舜。
  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实行媵制。如《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说的媵婚。这里的“归”是“出嫁”的意思。根据清人王先谦、姚际恒的解释,这里的“公子”为豳公的女儿。诗的大意是,少女们在采桑时忽然心里悲伤起来,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进入战国,因为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媵制随之没落。后世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就是媵制的遗存。
  媵妾婚的产生与转房婚一样,有如下许多原因:
  第一,是母系制的彻底崩溃与男权的申张。男子以女子为私有财产,既然是私有财产,当然多多益善。
  第二,部落战争和奴隶使用的结果。私有制引起了比过去广泛、剧烈得多的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总有大量的妇女、小孩成为奴隶,被胜利者任意占有。
  第三,统治阶级的纵欲,以女子为玩物,同时以蹂躏女子多作为其权势的象征。
  第四,子嗣观念的影响,多妻则多子,多子则多福。
  自从周代的宗法家族组织确立之后,子嗣观念更加浓厚。周代这种子嗣观念的发展,使多妻制度更加确定。以后帝王、贵族、官僚之多妻,以及一般市民百姓纳妾者,多以子嗣的传祧为借口。
  正是因为子嗣观念的发展,导致了转房婚和媵妾婚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中间。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嫂子在自己的男人去世后嫁给小叔子,是汉民族普遍具有的现象。
  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发生交往的过程中,又会是如何处理类似的婚姻的呢?
  我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
  转房婚是中国古代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中普遍具有的现象。
  这里面,有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西汉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故事。
  与匈奴战争失败的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当然,两汉和亲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实多为从诸侯王室或民间选来的女子,并非真正的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击匈奴。
  公元前110年前后,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按照规矩将由其孙子岑陬继承王位。按照乌孙国的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昆莫于是准备将细君公主再嫁其孙。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
  汉武帝答复说:“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汉王的回话是:第一,要顾全大局。第二,咱汉国向来不干涉别国内政!
  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好从命,连降两级,由原先的奶奶辈,一下子变成了孙媳妇儿。三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细君死后,岑陬再次向汉廷求婚。公元前104年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嫁给岑陬。
  为了在汉和匈奴之间寻求平衡,岑陬也娶了一名匈奴公主。几年之后,解忧没有生育,匈奴公主却生下一子,取名泥靡。后来岑陬暴毙,因为泥靡还小,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
  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和匈奴公主。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这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还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像亲姐妹一样,将她嫁给位高权重的乌孙右将军。解忧与冯嫽在王庭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肥王与解忧公主大怒,火速遣使联合汉廷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匈奴人不敢正面作战,于是向西北逃窜,又被乌孙国军队中途击败,从此一蹶不振。
  汉廷与乌孙国的关系从此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
  不久,形势突变。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解忧的影响立刻下降。
  泥靡暴虐无道,大家都称他“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习俗,无可奈何地下嫁给狂王,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久,狂王杀死了肥王的一个儿子,引起乌孙国的动荡。
  汉朝派人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多方疏通,说服各方派系,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屠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双方分而治之,取得了暂时的安宁。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到公元前53年,已在西域生活了五十多年。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后,她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第二个故事:西汉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公元前52年出生于今湖北省。她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36年,她被元帝选秀入京。进宫后,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使昭君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见汉元帝。
  公元前60年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呼韩邪单于在斗争中失败,于公元前51年南下投汉,西汉王朝派兵保护。公元前36年西汉政权消灭了与呼韩邪单于对立的政敌。呼韩邪单于觉得应该进一步密切与汉朝的关系,于公元前33年,入汉请求和亲。汉元帝欣然应允,并召后宫妃嫔议亲。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亲。呼韩邪临走时昭君参加了送别大会。她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想把她留下来,但已无法收回成命,便赐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出长安后,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
  汉皇还是那句话:顾全大局,入乡随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三十三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由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不但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中间,而且也在中国的汉民族中间,长期以来,也一直流行着转房婚这种现象!
  也就是说,孝庄皇太后如果是真的下嫁给了多尔衮的话,我们并不能因此证明,这满洲人和蒙古族人就是“落后的”、“野蛮的”少数民族!
  那么,为什么在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问题上,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呢?史学界也会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呢?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