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广释-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诸正觉唯正法':无生之唯一体性也。
107、金刚大宝灌顶相;诸大宝性即自在,世间自在诸法性;持金刚者一切王。
'金刚大宝':顶上大宝庄严。
'灌顶相':具有金刚头骨。
'诸大宝性即自在':于生起所欲得到自在。
'世间自在':以观自在之色身。
'诸法性':作度化者之事情。
'持金刚者':指金刚手。
'一切王':指妙吉祥也。
108、一切正觉即大心,一切正觉在心中,一切正觉之大身,亦是一切正觉语。
'一切正觉即大心,一切正觉在心中':解说金刚手之体性。
'一切正觉之大身':解说妙吉祥之体性。
'亦是一切正觉语':解说观自在之体性。
109、金刚曰是具大明,金刚月是无垢光,脱离贪欲大欲等,种种诸色炽炎光。
'金刚日是具大明,金刚月是无垢光':谓诵读之方便,解说方便与智慧之髅性。诵读之方便有二:中围轮之方式诵读以及单尊之方式诵读。中围(轮)之方式诵读者:如同从智慧勇识中围之产生方式生起,上颚为方便之自性,生起月之中围;下颚为智慧之自性,生起日之中围;舌为无漏之自性,生起金刚,从母音与子音之间诵读。另外单尊之方式也与此相似。
'脱离贪欲':指义相乘。
'大欲':指密咒乘。
'等':指集合二者之义也。
'种种诸色炽炎光':以种种乘作众趣之事也。
110、金刚跏跌正等觉,执持正觉众趣法,吉祥正觉莲花生,遍智智悬摄持藏。
'金刚':空性之意义。
'跏跌':于空性等引。
'正等觉':从彼门证得涅盘。
'执持正觉众趣法':为众趣事现出二种色身。
'吉祥正觉莲花生':虽住轮回而过失所不染。
'遍智智慧':尽所有智也。
'摄持藏':如所有智也。
111、王者种种幻化持,广大正觉持明咒,明利金刚持大剑,殊胜文字极清净。
'王者':已成轮涅之主。
'种种幻化持':具足多种方便也。
'广大':具足佛之十八不共法、力、无畏等等。如是谁拥有?答曰:
'正觉持明咒':具足断德圆满及智德圆满之智慧勇识所拥有也。
'明利金刚持大剑':相及义也。相者,右手之标帜为大剑:义者,金刚表空性也。明利者,将分别心无余断除。空性之意义如同剑,故称之为剑。
'殊胜文字极清净':亦具相及义。相者,持般若波罗蜜多之经函。义者,殊胜文字,指'阿'字。
'极清净':谓无生也。
112、是广大乘除苦恼,广大兵器金刚法,金刚甚深唧那唧,金刚智慧依义解。
'是广大乘':指菩萨道及果。
'除苦恼':从轮回救渡。
'广大兵器':指剑。
'金刚法':指经函。
'金刚甚深':指意。
'唧那':指语。
'唧':指身。
'金刚智慧':了知空性之般若。
'依义解':了知一切也。
113、诣到彼岸皆究竟:诸地—切具庄严。真实清净无我法;真实智慧妙月光。
'诣到彼岸':十地也。
'皆究竟':契悟于心之意也。
'诸地':从初地到十一地之间也。
'一切':声闻及独觉之地。
'具庄严':于智慧勇识具有彼等一切也。
'真实清净':指胜义谛。
'无我法':脱离人我及法我也。
'真实智慧':法界之智也。
'妙月光':圆满报身也。
114、广大精进幻化网,一切本续殊胜主,金刚坐者具无余,智慧诸身持无余。
'广大精进':具足精进,指化身。
'幻':指空性。
'化':指种种呈现。
'网':无二之意义也。
'一切本续殊胜主':有二说。第一说:
'一切本续':指词句续、意义续、二俱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殊胜主':指彼等一切之根本续也。第二说:
'一切本续':于意义续中分六,即续之体性、释义、分 类、义中目、异门及业。
'殊胜主':指于彼等一切得自在者,即智慧勇识。
'金刚坐者' :开示生起本尊坐之仪轨连同支分。金刚指空性。
'具无余' :具有莲花、日及月之坐也。
'智慧':五种(智慧)。
'诸身':五种性。
'持无余':连同眷属也。如是,从五种性及眷属之门,彼智慧勇识作众趣之事。
115、一切贤善妙智患,以及地藏持众趣,一切正觉之心大,复持种种之幻轮。
'一切贤善妙智慧,以及地藏持众趣':今要开示从十地菩萨之门作众趣之事:一切贤善(普实)及妙智慧(妙慧菩萨 ),指妙吉祥:以及地藏持众趣,指观自在。亦以此方式作众趣之事。
'一切正觉之心':五种智慧不可分割,谓法界之智也。
'大':指无有敌手也。从彼如是之智慧:
'复持种种之幻轮':显现本尊略广之种种差别以作众趣之事也。
116、一切实事自性胜,一切实事自性持,即无生法种种义,诸法体性能执持。
'一切实事':指一切轮涅。
'自性':指空性。'胜':指不可分割。
'一切实事自性持':指以等引执持空性之意义也。
'即无生法':如是于等引中一切皆无自性。
'种种义':而于后得时呈现种种事义。
'诸法体性':指双运之体性如幻也。
'能执持':能契悟于心之谓。
117、广大智慧刹那中,解持诸法无遗余,一切诸法现观番,能仁胜智真实际。
'广大智慧':指智慧勇识。
'刹那中,解持诸法无遗余':以一刹那契悟一切法无自性也。
'一切诸法':一切轮涅也。
'现观者':亦从执取于无生中解脱也。
'能仁':能伏四魔也。
'胜智':了知真如之智慧。
'真实际':从轮回中救渡也。
118、不动最极清净性,持于正觉妙菩提,一切正觉现于前,智火炽炎光显威。
(以上妙观察智共四十二颂)
'不动':指从众趣事中不动摇也。
'最极清净性':指众趣悦意也。
'持于正觉妙菩提':谓他事圆满。
'一切正觉现于前':法性之义现前契悟于心,犹如于掌上安放之生酸果。
'智火炽炎光显威':能对治之智慧如火,能烧一切相异之分别心也。
119、随乐成就微妙义,一切恶趣悉清净,诸有情中殊胜尊,一切有情令解脱。
'随乐成就':成就自事与他事。
'微妙义':到达第十一地也。
'一切恶趣悉清净':使一切众趣之心续清净。于此当知实践之次第:放下遗体、焚尸、胜住及烧施,知道这些,称作'一切恶趣悉清净'。
'诸有情中殊胜尊':能作一切有情之依怙,故称作'殊胜尊'。
'一切有情令解脱':此句易懂。
120、烦恼战场独勇猛,无知敌慢能摧破,具吉祥智而严身,执持坚固之恶相。
121、能令动于百种手,举步相中而作舞,吉祥百手皆圆满,遍空界中能作舞。
122、大地中围一界分,以一足跟坚踏之,以足爪甲界分内,净梵世界尽令押。
'烦恼':八万四千烦恼。
'战场':战争之地域。
'独勇猛':指智慧勇识。
'无知':无明。
'敌':贪与嗔。
'慢别:我慢。
'能摧破':能消灭也。
'具吉祥':指二种色身也。
'智':明觉,指法身也。
'而严身':指从轮回脱出。
'执持坚固之恶相,能令动于百种手,举步相中而作舞':以此等忿怒之色身,能动一切百种手者,且以举步之相随其所应而作舞也。
'吉祥百手皆圆满':指支分之差别。
'迈空界中能作舞':指能作之差别。
'大地中围一界分':指住处之差别。
'以一足跟坚踏之。':指停留之差别。
'以足爪甲界分内,净梵世界尽舍押':指广大之差别。如是智慧勇识具足此等忿怒色身之差别作众趣之事。此者,成就者当知止息障碍之仪轨:具有百面忿怒尊之佛慢,并作出忿怒尊之礼赞:右伸、左伸、圆形、氏宿等,而后容易进入仪轨。
123、无二一义法之义,即微妙义无怖畏,亦种种识具色义,于心与识具相续。
124、体义无余数欢喜,喜空之性贪爱心,舍离三有之贪欲,三有欢喜广大者。
'无二一义法之义':谓离四边之义,即法之义也。
'即微妙义':离异门之胜义也。
'无怖畏':轮回之过失所不染。
'亦种种识':知所度者之心续也。
'具色义':于种种调伏,化种种色身调伏。
'于心与识具相续':了知有情相异之心续,且不只是了知而已。
'体义无余数欢喜':唯开示空性之义。
'喜空之性贪爱心':于空性喜欢者,具足大慈悲。
问:慈悲而未离贪,将处于轮回矣。
答:'舍离三有之贪欲':于自心续断除贪欲也。
'三有':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之三有。
'欢喜广大者':彼等心欢喜也。
125、色貌鲜洁若白云,光明殊胜如秋月,亦如初出妙日轮,爪如赤铜光皎洁。
126、头冠殊胜尖末青,胜发亦复绀青色,大宝光明具吉祥,正觉化身庄严具。
'色貌鲜洁若白云,光明殊胜如秋月,亦如初出妙日轮':开示过失所不染之喻也。
'爪如赤铜光皎洁,头冠殊胜尖末青,胜发亦复绀青色':从相好之门称赞也。
'大宝光明具吉祥':从譬喻门称赞也。
'正觉化身庄严具':于百千万四洲显示化身也。
127、诸百世界皆令动,而能具彼神足力,唯彼持于广大念,四念住中静虑王。
'诸百世界皆令动':能从轮回中摇动之义。
'而能具彼神足力':以胜解定等四神足作众趣事。
'唯彼':指智慧勇识也。
'持于广大念':具有五种智。
'四念住中':身念住、心念住、受念住及法念住。
'静虑王':指金刚喻定也。
128、菩提分法花朵香,即是如来功德海,明八道支义理故,明了真实正觉道。
129、于诸有情大分着,亦如虚空无所著,一切有情意中入,速疾犹如有情意。
'菩提分法':七菩提分法,即念觉支等。
'花朵':美丽之义。
'香':能满足心意。
'即是如来功德海':指具足力、无畏、佛不共法。
'明八道支义理故':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明,意指契悟于心。
'明了真实正觉道':于己心契悟不颠倒义。而后:
'于诸有情大分着':对众趣开示。
'亦如虚空无所著':虽作众趣事而不为过失所染。
'一切有情意中入':现出与众趣随顺之身。
'速疾犹如有情意':速疾作众趣之事也。
130、知诸有情根与义,能夺有情诸心意,五蕴实事彼性知,清净五蕴令受持。
'知诸有情根与义' :了知所度者之心续与根器差别。
'能夺有情诸心意':能引导所度者之心意也。
'五蕴实事':色、受、想、行、识之五蕴。
'彼性知':了知无常、苦及无我也。
'清净五蕴令受持':具足无漏五蕴也。
131、住决定出诸边际,善能出于决定中,向决定出道中住。宣说一切决定出。
'住决定出诸边际';指获得金刚喻定?
'善能出于决定中':指了知一切道。
'向决定出道中住':谓自己奉行。
'宣说一切决定出':谓对他人开示如是之道也。
132、十二支分拔有根,持于清净十二种,具有四谛之义相,解持八种之心识。
'十二支分':指十二缘起。
'拔有根':能清净无明也。
'持于清净十二种':指清净十二缘起。
'具有四谛之义相' :于心契悟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
'解持八种之心识':指清净八识聚也。
133、十二谛相令具足,十六实性能明了,以二十种成菩提,胜明一切正觉相。
'十二谛相会具足':了知四谛十二行相也。
'十六实性能明了':于心契梧十六空性之意义。
'以二十种成菩提':于五蕴各有无常、苦、空、非我四种,共成二十种也。
'胜明一切正觉相':于心契悟轮涅之一切法也。
134、一切正觉之化身,无边亿界令出现,刹那一切皆现观,心之刹那遍明义。
'一切正觉之化身,无边亿界令出现':以单一本尊天、中围轮、不可思议之静忿身及种种身对胜解者显示种种之身也。
'刹那一切皆现观' :以时间最极一刹那通达法性之义也。
'心之刹那遍明义':以一刹那契悟一切有情之一切心续也。
135、种种乘者方便理,众趣之事通达者,于诸三乘决定出,住在于彼一乘果。
'种种乘者':有不可思议之乘门,若广分有八万四千:若中分,有十二分教:若略摄,有三藏、三乘、特别无上乘及外道乘,以上于此当知。
'方便理':此中,外道之见有二,谓断见与常见也。于此,阿阇黎(轨范师)之经典涅盘随顺者,将破自性我(此属于破除常见)。食屑师等主张:'实事我是胜义。'评问:'彼是有为或是无为?'若是有为,则是无常:若是无为,则实事不能成立(故实事我是胜义之主张不合理)。
其他增上正因者,对伽毗罗师主张'常我',则将考察:'彼是实事或是无实?'若说是无实,则常我不能成立:若说是实事,则问:'彼能作义或不能作义?'若说是不能作义,则凡不能作义者如同虚空之花也。若说是能作义,则问: '是渐作义或顿作义?'若说是渐作义,则成为无常。若说是顿作义,则如同力小者亦能作力猛者之事矣(故常我之主张不合理)。
诸断见者亦不合理,因为断后有出生之故,前后相续无错之故;不成为断之自性故。是故外道不合理。
内道有三种,谓声闻乘、独觉乘及菩萨乘。声闻乘者,人我之垢断已,主张法我二取为胜义:于此,主张外境是集合众多不可分割之极微圆卵,成为粗色圆球。评:应知彼等亦成孩童想法,因为极微是相黏包围或是可能没有中间,若以六个方位来分割,一个极微就不存在。一个不存在,则多个亦不存在矣。如是一多不成,则外境亦不成矣。
独觉者,于外境以一多妨碍故毕竟无,主张内面能取之觉知为胜义。评:如是亦不真,因为船不存在之境上能取之知,无论如何亦不合理,譬如白色不存在时,于白色能取之知,不能生起。若士夫天授有棍子,在此差别下称作'有棍者'为合理:若无棍子,称天授作'有棍者'则不合理也。
菩萨乘有二,谓瑜伽行与中观也。瑜伽行有二,谓真相及假相也。此中,真相派主张认知此种种白色、红色行相之意相是真,并主张脱离人我及法我之识知是胜义:于此(瑜伽行真相派)又分二种,谓主张显现多而识知为一之体性是真,以及主张显现多而识知为多是真,如是二种。评:第一种不合理,因为境与识知二,是一或是异?若谓是一者,意相有多故,识知应成多。境若异识知,声闻何不行?第二亦不合,如境以量碍,于知何不碍?于此意相轮,错识所执取,或无错所执取?若以错所取,真相立宗违;若无错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