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第3章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3章

小说: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都做得很好,树自然会成长。不管如何,
  树长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
  刚开始,耐心与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过,
  一段时间之后,信心与坚定心会生起。然后,
  你就会看到修行的价值,而且会继续修行下去。
  '6'P。119

  无论晚不晚睡,当我一醒来,便立刻起床,
  不要太当一回事地去照顾这个睡眠,
  当下就断绝它。'2'P。101

  任何谈到减少杂染烦恼的教导、
  能够导致离苦的、
  提及感官娱乐之舍弃的、
  以少为足的、
  对阶级地位的谦逊和不热衷的、
  远离及独处的、
  努力精进的、
  易于被照顾的……,
  这八种素养是真实法律的特徵,
  是佛陀的教导。'7'P。19

  「外表」障碍了「超越」,
  阻碍了人们清楚地看见到事物。
  如果你让「表面」上升而现露出了「超越」,
  你将会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见;
  你将会根绝「表面」,也根绝黏著。'7'P。189;188

  看吧!这「自我」只是一个表象,
  你必须剥除表象以了解这东西的核心,
  那就是超越!提升表面去找到超越。'7'P。186

  如果你观看别人的时间至多百分之十,
  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
  这就是确切的修行了。'7'P。213

(二)调    身(息)

  当我们坐禅的时候,
  只要注意(watch )呼吸,不要试图去控制它。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的呼吸,使它过长或过短,
  我们就不会觉得平衡,而且,
  我们的心也无法变得宁静,
  我们必须只让自己的呼吸自然地发生。
  不要过于在意它有多长或多短,多弱或多强,
  只要留意(note)它就好。
  我们单单让它随其自然,并且跟随它。'3'IIP。152

  不要去强迫呼吸,使它比平常长或短,
  只要让它如往常般持续。'5'P。138

  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
  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
  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
  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
  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
  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
  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中间在心脏,
  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
  开展对呼吸的觉知:
  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
  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2'P。14

  保持出入息的觉醒,
  不要因为呼吸太长或太短而感到痛苦,
  只要观照它,
  不要试图以任何方法来控制或压抑它;
  不要执著。'5'P。139

  吸气时要吸到满,然后再送出。
  此时不要刻意地去控制呼吸,
  不管气长或气短都没关系,
  只要坐著注意你呼吸的自然进出,
  这就够了。'2'P。96

  行、立、坐、卧,
  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改变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到这些姿势,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样的姿势上发展觉知,
  使它们变得很有用。'2'P。95

  平静时,呼吸会变得细密,
  身体会变得轻松,心也会轻安起来,
  一切都将恰到好处。
  持续下去吧!直到你好像只是坐在那儿
  而没有了进息或出息一般!
  然而你仍然活著,别害怕呼吸停止而逃开。
  只要对所发生的每项过程全然清楚,
  而不要被其中的任何一个状况给愚弄了。'2'P。97

  如果呼吸很粗大,我们知道它很粗,
  如果它是细微的,我们知道它很细微。
  当它越是细微,我们越是跟进,
  同时使心觉醒,最后,呼吸会全然消失,
  所留存的,只是清明觉醒的感受,
  这叫做「见佛」。'1'P。8

  如果你想改变姿势,在改变前,
  将痛苦忍耐到最极点吧!
  如果痛到无法在心里继续持念BUDDHO时,
  就把痛当作是你醒觉的对象,
  让「痛」替代「BUDDHO」。
  用这种方式直到痛苦消失,并看看有什么后果。
  但那是逐渐而来的,不要太强迫自己,
  只需慢慢地持续下去。'2'P。100

  当你坐得正确时,就不需去衡量或强迫。
  禅坐是没有目标、没有可达到的境地的。
  不要去在意时间,只要让你的修行保持稳定的速度,
  让它逐渐地成长。最后,你会发现,
  你可以轻轻松松地坐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也可以正确地修行。'6'P。126

  正当「行禅」时,我们试著
  不断地去留意双脚碰触地面的感觉。'2'P。86

(三)调    心

  失去控制的心有如一只不歇息的猴子,
  无意识的跳这儿跳那儿。
  你必须学习去控制它,去洞见心的真实本质:
  无常(impermanent;暂时的)、
  苦(unsatisfactory; 不满足的)、
  空(empty;无实质的)。
  不要光随它到处乱跳,学习去作它的主人。
  把它拴下来,然后让它自己精疲力竭而死。
  这么一来,你就有一只「死猴子」,
  而最后你会是宁静的。'3'IIP。165;'6'P。47

  在佛法的修习中,我们不需要打击别人,
  反却是征服我们自己的「心」;
  耐心的忍,并且抵抗我们所有的情绪。'7'P。3

  目前你唯一的责任就是专注你的心,
  让心得到平静。'1'P。9

  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续地「觉醒」当下的呼吸,
  以便你能正念每一个进、出息的发生。'2'P。86

  开始禅坐,清楚知道,当下,
  你唯一的责任就是去观照出入息。'5'P。138

  假如你的注意力从呼吸那儿溜到其他的地方,
  如此一来,觉知就破了。
  只要有呼吸的觉醒时,心就在那儿。
  只要与呼吸和这个均匀且持续的觉醒同在,
  你们就有当下的心了。'5'P。142

  如果注意力溜到其他事物,
  试著拉它回到专注的目标上,
  试著去放下一切其他的思想和关心的事物。
  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观照呼吸。'2'P。87

  不要让它(注意呼吸)溜走了,
  如果溜走了,停下来!看它到了哪儿?
  找到它,再带它回来。'2'P。96

  即使有人在「装神弄鬼」,那是他们的事,
  不要因此而受干扰了。
  只管在呼吸的进、出上专注,
  只须清楚你的呼吸,这就够了。
  如果你有恒心这么做,呼吸会变得细长且轻,
  身心也会变得柔软自在。
  不会茫然、不会昏沉、也不会打瞌睡,
  一切都变得轻松容易,
  此时,你是安祥的!'2'P。93…94

  在禅坐时会知道或看到什么的念头,可是,
  一旦它们升起,就让它们自己消失,
  不要过度地顾虑它们。'5'P。139

  在禅坐之时,
  不论心里有什么感觉或情感,就放下它。
  不论这些情感是好的或不好的,都不重要。
  也不需去在意他们,只要让他们消逝,
  然后回归你的注意力到呼吸上。'5'P。139

  禅坐的审查就是「培养」和「放弃」的审查。
  这里我说的审查,意思是:
  每逢心经验到一种感觉时,我们仍然执著它吗?
  我们仍然绕著它制造问题吗?
  我们仍然在它上面感受快乐和憎恶吗?
  简单地说:我们仍然迷失在我们的想法里吗?
  如果我们黏著了任何一意事物,
  我们觉察我们被黏著;
  我们知道我们正处于什么状态,
  我们努力去修正我们自己。'7'P。44

  除了觉知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禅坐时,
  不要被你心里的妄念或声音愚弄了。
  把它们全都放下不要去执著。
  只要住于「不二」的觉知,
  不要烦恼过去或未来,
  你将达到那不前、不后、不住的境界,
  而那儿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抓住或执著的。
  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是无我,
  没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没有。
  佛陀教导我们,用这方法空掉一切,
  不让任何事物系缚我们,要去了解这个道理,
  了解之后,就是放下!'1'P。8

  即使你发觉你在想,那也无所谓,
  只要你用智慧去想,觉知到它的本然。
  如果你以智慧来了解事物,
  那么你就能放下它而不会有痛苦,
  这时,心是光明的,快乐而且平静的,
  远离了一切纷扰,心是专注的。
  此时能够帮助及支持你的,就是呼吸。'1'P。9

  让平静的心系于呼吸上,
  让呼吸成为唯一认知的对象,
  集中精神直到心越来越细微。
  直到感觉已无关紧要,
  而心境却是一片清明和觉醒。'1'P。7

  「噢!是那声音干扰了我。」
  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
  我们便会因此而痛苦。
  假如我们再深入一点审查,我们将会明白
  是我们出去,并干扰了声音。
  '3'IP。57;'4'P。35;('6'P。115)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审视心。
  它有没有陷入其中,然后造作?它有没有受到干扰?
  你觉知这点,就待在那儿,然后保持觉醒。
  有时候,你也许会想逃避声音,但是,
  这并不是解决之道。你必须藉由觉醒来远离。
  '6'P。129

  你必须小心照料,来维持正念的觉知,
  并且试著去把心拉回来。
  看起来好像是你在将心拉回来,
  但是,它真的哪里都没去,
  只是觉知的对象改变罢了。'5'P。141

  专注就好像呼吸一般,
  如果你决定强迫你的呼吸要深或浅、
  快或慢的话,就会变得很难呼吸。
  同样的道理,
  任何尝试要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都只是执著和欲望的表现,
  反而会阻碍你注意力安定下来。'5'P。201

  如果心烦乱的话,提起正念,
  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
  直到再也吸不进去为止,
  接下来,将它毫不存留地完全吐出来。
  这样子做两、三次,
  然后再重新将专注力建立起来,
  心应该就会平静。'5'P。139…140

  烦恼(杂染)就如同一只流浪的野猫,
  如果它要多少食物你就给它多少的话,
  它就会时常来你左右要吃的,
  但是,如果你停止喂它,几天后,
  它就会停止再来。'5'P。145;'3'IIP。30

  正念观察和照顾心,不论心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你都必须保持这个觉知,
  不要散乱或到处跑。'5'P。140

  坐禅时,你可能会有奇怪的经验或幻影,
  如见到光、天使或佛陀。当你看见这些东西时,
  你应该先审察你自己,以寻察心正处于什么状态。
  你应该视它们为非你自己,
  因为它们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
  虽然它们生起了,但不必太在意。
  如果它们不离去,就从重新再提起正念,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最少做三次深呼吸,
  如此一来,你便能去除它们。
  要集中注意力,不要期望幻像生起或不要生起。
  '6'P。109

  关闭眼、耳、鼻、舌和身,而只留下心。
  所谓的「关闭」的意思是收摄(restrain)这五根,
  只留下心以被观照。'3'IIP。114

  拥有「正念」在控制和监督心,
  一旦心和「正念」统一时,
  一种新的觉知将会现起。
  已经增长了平静的心,被那个平静所约束,
  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鸡……,
  鸡无法在外面到处乱跑,
  可是它仍然可以在笼子里走动。
  它的来回走动不会造成麻烦,
  是因为它被笼子所约制。
  同样的道理,
  当心拥有「念」且平静而不会造成麻烦时,
  所产生的觉醒也是一样,
  感觉在平静的状态下升起,
  心于是同时经验感觉和平静,而不被干扰。
  问题都是发生在当「鸡」跑出「笼子」的时候。
  例如,你可能在观呼吸的进出,
  然后就忘了自我,让心离开了呼吸到处乱跑
  ──心离开了它平静的基础。'5'P。140;'3'IIP。32

  正念就是觉知当下、觉察和觉醒。
  清明的领悟(正知)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情况。
  当正念和正知一齐运作时,它们的伙伴──智慧,
  永远会帮它们完成任何的工作。'6'P。106

  正念是忆持力,正知是自我觉醒。
  正当有正念、正知之时,理解将随之而来;
  我们知道什么正在发生。'7'P。8

  「正念」和「正知」必定是同时存在的。
  「正念」是忆持力,「正知」则是自我的觉醒。
  当下,你清楚地觉知呼吸,这种观呼吸的练习
  协助了「正念」和「正知」一起增长,
  它们分工合作。有「正念」和「正知」的时候,
  「般若(智慧)」将会在同一个地方生起来协助。
  如此一来,它们三者便彼此互相支持。'5'P。142
  你或许会开始想一位朋友,
  抑或明天你将去哪里的念头,
  在禅坐中,你应该这样来解决这些东西,
  视它们为「不稳定、不稳定」,
  并且持续这种觉知。你必须舍弃所有的念头
  ──心里的对话和疑惑,
  在禅坐中别让这些东西束缚住。
  最后,只剩下「正念」、「正知」和「般若」
  最纯粹的形态在心中。
  试著去增长「正念」,
  直到能够在一切时中维持不断。
  如此一来,你就会全然地了解
  「正念」、「正知」和「般若」了。'5'P。143

  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
  右手放在左手上面,
  保持背部直挺,然后对自己说:
  「现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和烦扰!」
  在这个时后,把一切忧虑都抛开吧!'2'P。13
  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
  不要刻意的使呼吸拉长或缩短,
  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只要依正常速度,
  自自然然的进出就可以了。'2'P。14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须想东想西,
  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
  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
  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
  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
  开展对呼吸的觉知:
  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
  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
  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
  它会想到其它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
  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
  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
  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
  但是继续去修行吧!
  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
  保持分明。'2'P。14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
  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
  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
  而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细密,
  「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
  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们如此这般的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
  直到它成为「一」为止。
  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
  不从呼吸上分开来。当心变得平静时,
  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
  而不必再随著呼吸上下,到腹部又回来。
  这就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
  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
  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著每天去练习。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
  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
  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
  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2'P。16

  如果我们继续担忧并进而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