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79章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79章

小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果然没有那么宽大的胸襟,姚崇不久便被贬外放为亳州刺史。移宫上阳时他留下的潸然热泪,是武皇告别辉煌时带走的唯一安慰。
    天地间也就只剩下这段温暖了。
    (本节未完待续)
    上阳宫位于洛阳宫城之西,故又被称为西宫。南临洛水,北接禁苑,登高临深,可尽览东都满城春色。其正殿为观风殿,又有仙居院、丽春台等建筑,藻饰华丽,极尽奢华,以致建成后主管官员被狄仁杰弹劾太过奢侈而免官。昔年高宗李治东幸洛阳时,常与皇后携手听政于上阳宫观风殿,如今却成了武皇的软禁之地。'25'风景再美,装饰再绮丽,也不过是个冰冷的囚笼罢了。
    或许是出于补偿,或许是为了向天下人显示他仍然是个孝顺儿子,显为逊位的武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于是继睿宗在位武皇自称“圣母神皇”之后,神州大地上再度出现了一国二主的现象,只是被软禁行同囚徒的变成了武皇自己。当年睿宗还可以出席公众场合,作摆设点缀太平,武皇却是连迈出宫门的机会都没有了,也没办法和臣子见面,时时刻刻处于左羽林将军李湛的严密看管之下,只有显每十天会来看她一次。“国命初复,则天皇帝在西宫,人心犹有附会”'26',甚至在李唐正式复辟之后,大臣们仍然这样忧心忡忡地规劝显提高警惕,武皇过去一次次逆境求生反败为胜的纪录让他们不安,他们不会再给她任何机会。
    然而从显的口中,她仍然可以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中宗下诏改国号为唐,大赦天下,宣告李唐正式复辟。此次大赦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27':
    1. 社稷宗庙、礼乐官职等,全部恢复到永淳以前的古例。
    2. 神都洛阳依旧为东都,武皇出生地北都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重新确定长安的首都地位。
    3. 武周新字一并废弃,周朝的宗庙陵寝商量处分。
    4. 追溯李唐与道教的渊源,老君依旧上尊号为玄元皇帝。
    此外,中宗还下令举人停习《臣轨》,仍习《老子》;各州建造佛寺道观各一所,号为“中兴”。'28'
    人未亡,政已废,至此武周时的各项政策已如枯叶离枝,崇尚火德的大周赤红之旗,重新换成了崇尚土德的李唐黄色大旗。凤凰没能在火中涅磐,而是被困于金笼,白头上阳,正如明堂之巅的金凤,最终还是争不过天意,被迫换成了避火神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赦文对武皇评价极高,称她聪明睿哲,仁厚爱民,武周革命实因高宗“仙驾不追,逆臣开衅,敬业挺灾於淮甸,务挺潜应於沙场。” 非武皇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危。也就是徐敬业和程务挺作乱,才导致武皇大开杀戒,平定祸乱,最后顺天应命,登基为帝。
    而她在御宇十几年之后,“凝怀问道,属想无为”,于是主动逊位给新帝,命他光复李唐,继承先祖之业。
    这就涉及到武周革命和神龙宫变的定性问题,官方解释为母慈子孝,一家人和和气气,作乱的都是外人。因此武周并非伪朝,李唐从未中断,武皇既不是篡夺李唐天下的谋逆者,也不是失势亡国的大周皇帝,而仍然是身份崇高、地位尊贵的李家主妇,曾经在危机时刻帮儿子代管了一段时间的江山社稷。
    母子相承,周唐一体,就此成为有唐一代的官方论调。后来中宗答复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时,称武皇“在朕躬则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为平息徐敬业之乱从权御宇,是为明君;主动逊位于爱子,是为慈母,也是沿用了一贯说法。
    但克定祸乱才能称之为“中兴”,如王莽之后而有光武中兴,既然母慈子孝,天下太平,又怎能号称“中兴”?官方说法的自相矛盾,导致了日后对武皇评价的一系列反复。
    但这些已经不是武皇能顾及得到了。春来秋去,她仍然沉默而顽强的活着,尽管沉疴难起,生命的火花依然在跃动。
    周灭,唐兴。
    多情的皇帝对皇后韦氏千依百顺,又迷恋上了聪颖慧黠的上官婉儿,拜为婕妤,被这两个女人摆布得团团乱转。
    口甜的侄儿武三思不惜肉身布施,攀附上韦后和婉儿,再度咸鱼翻身,入主中枢。
    神龙宫变中功居第一的张柬之等人居功自傲,半步不退,事事针对诸武。双方明争暗斗,渐趋激烈,有识之士如杨元琰等退步抽身,淡出政坛。
    而风暴的核心中宗皇帝,二心不定,左摇右摆,忽而采纳武三思之计,将张柬之等五人悉封为王,明升暗降,夺其权柄;忽而采纳张柬之等的建议,贬抑诸武,将武三思、武攸暨由王降为郡王,减其实封,武懿宗等十二位武氏郡王则降为国公。
    政坛紊乱,国库枯竭,后妃养男宠,公主竞豪奢。焦头烂额的中宗只得卖官鬻爵,并开始动用为赈灾备荒专用的义仓……
    武周的一页已经揭过,而李唐的前景仍未分明。世态便如翻覆雨,只是台上的主角已经换了别人。
    她仍然关心,但一切已经与她无关。
    她还活着,可人人都在盼着她死去。
    上阳宫的宫花寂寞地灿烂着,那样触目惊心的红,像焚尽了心头的血,却无人理睬,无人欣赏。
    生命的尽头,原来竟是如斯凄冷。
    不能不佩服武皇强悍的生命力,神龙宫变以前她便病得难以下床,受了那么大的打击,竟然还活了300多天才去世。那段漫长的日子,她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未完待续)
    有人说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武皇意料之中的。武李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再怎么搞平衡双方也不会满意,她最终放弃了努力,抱有万事随它去的态度。因此事到临头,她不会有太多被背叛的感觉,更多应该是该来的终于来了的麻木和无谓。
    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说法。武皇晚年的放任自流,是建筑在她自信生前能掌控一切的基础上,她认识且接受了李唐必然复辟的事实,但并不认为会在她生前爆发,而在她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她晚年广建宫室,四处游玩,以致国用空虚'29',未尝没有及时行乐的意味。执掌天下五十年从未败过,她决不会甘心放权,否则早已将皇位传给显或者让太子监国。神龙宫变的发生,正是她过于自信放松警惕的结果,而不是明知后果不妙任听之任之。
    因此宫变对她的打击应该是很大的。在年老之际被迫放权,被至亲所背叛囚禁,那种委屈和不甘必然如烈焰般焚烧着她的心。特别是在最初的几个月,她一定有想过如何改变自身的处境。
    《唐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武皇初入上阳宫时,不施脂粉,形容憔悴。中宗入见时吓了一跳,惊问原因。武皇泪流满面地说:“我把你从房陵迎回来,就是为了把天下传给你。可恨张柬之等五贼贪功,将我害成如此膜样。”中宗为之泪下,悲泣不能自已,伏地拜谢死罪,从此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司马光并不相信这个故事。他在《通鉴考异》中说,中宗愚顽不仁,武皇虽然毁容涕泣,也未必能够感动他。后来疏远五王,重用武三思,是受了韦后等的迷惑。司马光的话是有道理的。以武皇的性格,不会介意在不利情况下示敌以弱,但那么多年的恩怨情仇,隔了厚厚一层血痂,很难说中宗对她还有多少亲情。嫡妃赵氏、长子懿德太子、爱女永泰公主……那么多鲜血和尸体,不是一个皇位就能弥补的,何况那皇位本来就是属于他的。显对这样一位母亲,恐怕是既恨又怕,就是没有爱吧。事实上当武皇已进入弥留之际,显半点也没有悲伤的表现,正兴致勃勃地观看泼寒戏与民同乐呢。当武皇病逝的噩耗传入他耳中的时候,不知他心中可有半点触动,还是只有一种“她终于死了”的如释重负?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纵横一世的则天大圣皇帝悄然瞑目于上阳宫仙居院。她的遗制现在已经失传,只能从各种史籍中窥见一二。其中最常见的版本里有这么两条:
    1.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归葬乾陵。
    2. 赦免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亲戚子孙。
    赦免王萧等人,她饶恕了生命中最后一批冤家,到了黄泉之下,或许可以相逢一笑吧。而去掉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则是最彻底的一次让步,她终于放弃了曾经不惜一切去捍卫的东西,重新以人妻人母的身份,留载于史册上。这是面对既成事实的无奈之举,李唐既已复辟,武周就有被打入伪朝的危险,与其象王莽那样做个被世人鄙视唾骂的国贼僭主,不如退而求其次,以皇后的身份重归于李唐宗庙,享受后人的香火祭拜。在生命的尽头,她选择一团和气地进入未知的幽冥世界,世俗中一些虚名的放弃,或者正是她在为自己的又一段征程做准备。她一直都是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人们常常把她视为浪漫的追梦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她一直在用一种极端现实的方法来追逐梦想^_^
    然而武皇的遗制里并不只有这些内容,至少在《旧唐书》里还可以查到另外两条:《武三思传》中提到“则天遗制令复其所减实封”;《袁恕己传》中也有“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的记载。也就是说,武皇临死前关心的并不只是她个人的祭祀问题,仍然对朝政有所指示,单凭她要求恢复武三思所减实封,就证明她对时局有多么了解。
    她既然对武三思的境况了如指掌,就不可能不知道诸武和五王之间的斗法,也不会不知道中宗对双方的打压。临终一道遗制,不会是简单地施惠于人,也将两个矛盾重重的团体,重新带回政治中心。至于中宗如何应付,不是她所关心的问题。
    拼接上这一环,也许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武则天。纵然被囚禁与世隔绝,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心依然从未离开过政治舞台。白云苍狗如云烟,世事棋秤一指间。她敛手挥袖鞠躬退场,却仿佛不经意般,掀开又一场权力撕扯机关算尽的宫闱大戏的帷幕。
    但那些人,那些事,已经真正与她无关。谁输谁赢有什么关系?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乾陵与高宗合葬,没有了武周,没有了皇位,他和她,或者可以做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江山妖娆如梦,红尘缘起缘灭。这一生,她得到过,也失去过。有人认为她成功了,因为她已经突破了那个时代女人的极致,君临天下统御万民;也有人认为她失败了,因为武周在她生前终结,她最终还是以皇后的身份归附李唐宗庙。
    但历史终将记取,神州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真正的女皇,实至而名归,无人可以否认。
    她的名字,叫做武曌。
    日月凌空谓之曌,那是她为自己创造的新字。
    正如她的人生,全然由她自己主宰开创。
    我命由我不由天。
    
    最后一铲填平了,就差一个后记。已经感觉到了从坑底一跃而出,阳光洒遍全身的快乐~~~~~
    后记 无字碑歌
    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很多,最出名的大概要数无字碑了。郭沫若曾经猜测为是否武则天自己所立,意为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因为完整版的武则天遗诏尚未发现,这一说法很难得到证实,倒是可以找到不少反证。说来中国帝王陵寝按例是不立碑的,武皇破例为高宗李治树立述圣碑并亲自撰文,述圣碑也由此成为中国帝王陵墓建筑中最早的歌功颂德碑。但这一做法并未被宋元时代沿袭,而是从明代才开始继承、发展、定型,以至于完善。然而帝王身后事多由继位者评述,鲜有自己生前拟定的,因此无字碑为中宗李显所立的可能性最大。据说碑上原本已经打好了格子,但由于中宗对于母亲的复杂心事,以及神龙年间诡谲的政局,难以对武皇做出定评,终于还是以不置一词作罢。
    不过郭沫若的这个说法却是流传最广的,也许在普通大众心里,也只有“功过是非任君评述”的气魄,才能配得上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传奇性的一生。
    兴亡千载事悠悠。的确,尽管世易时移沧海桑田,武则天这个名字从未被人淡忘过,关于她历史地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唐代,人们对她的认识也不统一。中宗复国登极之初,对于母亲余悸犹存,且碍于母子孝道,不愿受以“五王”为首的亲李唐派大臣挟制等原因,官方论调对武皇仍然极为尊崇,承认周朝是正统王朝,武则天的地位是皇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在武皇生前,公开为武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宣称武皇“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
    二、 武皇去世后,李唐太庙中以武皇配高宗,题名依然是“天皇圣帝武氏”,并且按照为帝王修实录的旧例,诏令武三思魏元忠等亲附武周的大臣修成《则天实录》20卷。
    三、 中宗原本以光武自比,富国后下令在全国各州设置大唐中兴寺、观各一所,后有人提醒他这表示对武周的否定,中宗便立刻改“中兴”为“龙兴”,统一了认识。
    而至睿宗时代,情况又有改变,对武皇的称呼先后有“天后”、“大圣天后”,以及“天后圣帝”等,大抵在皇后和皇帝之间摇摆。毕竟睿宗和当时权势极盛的太平公主都是武皇亲生子女,不会做得太绝。直至玄宗践祚,才开始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工作,先后毁天枢,改明堂,李唐太庙中的“天皇圣帝武氏”也由此变成了“则天皇后武氏”。至天宝八年,玄宗上尊号自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又把祖宗八代全部封了个遍,所有唐代皇帝都称为“大圣皇帝”,如高祖谥为神尧大圣皇帝,太宗谥为文武大圣皇帝,高宗谥为天皇大圣皇帝,等等,搞到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只好改称庙号或年号。但玄宗对于皇后的称呼却非常吝啬,除废后外,统统改称“顺圣皇后”,表示她们都是李家的媳妇,也仅仅只是李家的媳妇,其中便有曾纵横一世的武皇——“则天顺圣皇后”。这个称号就此成为武皇的定称,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她在唐代官方的地位是皇后、太后,而非皇帝。
    而到了唐代晚期,武则天不仅被摈出皇帝之列,她的以周代唐也被视为篡夺行为,武周成了伪朝。盛唐时李白诗云:“中国有七圣”,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帝。而到唐末黄巢之乱时则有“十八叶天子”的说法,指上述七圣中武则天以外的六帝,再加以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和当朝皇帝僖宗等12位,共18位。
    唐后期已然如此,极重礼法的宋代史官自然更不客气,宋代修成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提到武皇一律统称为“武后”或者“太后”,其他皇帝则称为“上”或者“帝”。宋人汇编的唐代文献《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口径一致,凡帝王部分一概不收武则天,只当她君临天下十五年的史实不存在。
    至于武周政权,中宗倒是认可武周为合法政权,只是周唐一体,武周即是李唐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家有时候父亲当家,有时候母亲当家。后世则认为武周是伪朝,而“上不斩唐祀,下不绝唐嗣”,因此也不能算独立王朝。这是说,武皇宣称帝位来自于李唐三帝,自己为代子临朝,就算她做了皇帝,李唐太庙的香火也从未断过,后来又把帝位交还给儿子,自称为李家媳妇,要求归附陵寝,所以不能视为独立王朝。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见仁见智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