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轶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呆的时间长了会受凉闹肚子。宋济没有这个条件,还得要坚持读书,穷人过夏,光膀子穿裤衩。
宋济抄书很投入,外面进来人了都不知道,客人站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没见主人抬头招呼,只好自己先说话:能不能给冲杯茶水。
宋济头也没抬回答说:房子外面炉子上的壶里有开水,案子上的瓦罐里有茶叶沫,你可以自己泼茶。
客人问宋济姓甚名何,排行第几,是干什么的。宋济说自己姓宋名济排行第五,现在正在复读备战明年的进士考试。
客人又问:攻读的是什么学科。
宋济答:作诗。
客人:现在写诗的人很多,听说当今的圣上也是诗作爱好者,你认为今上的诗写的怎么样?
宋济觉得这位客人问来问去有些罗嗦,更何况自己一个平民百姓不好去评价圣上的诗文水平,就答了一句:“圣意不测”。本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客人一走自己可以安下心来抄书,但下来的事情惊出宋济一身冷汗。
此时从外面又进来几个人,跪在那个客人面前口口声声的叫着“官家”。宋济这点政治头脑还是有的,他立即意识到那个客人是当今的圣上德宗皇帝。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光着个膀子穿着大裤衩,还让皇上他老人家自己动手泼茶,宋济的心里是诚惶诚恐之极,急忙恳请圣上恕罪。
人家在自己的屋子里抄书本来就和你皇上没有多大关系,你又没穿正规的制服,不知者不罪。唐德宗倒没怪罪,只是想到京城流传的那句宋济的名言和眼前本人的表现倒是很符合,就随口说到:宋五大坦率。
转眼之间冬去春来,一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又到了公布成绩的时间,进士榜天还没亮时就会公布出来,唐德宗特意指派小宦官去看一下宋济考中了没有,小宦官快去快回禀报圣上说:榜上没有宋济的名字。
从宫里传出的消息说,唐德宗听到宋济落榜后再一次指出:宋五又坦率也。
唐宣宗李忱喜欢微服出行。
李忱没当皇帝时被封为光王,有一次他跟着皇帝的圣驾回宫,走着走着不知怎么搞的就从马上摔了下来。那个时候李忱远不是绩优股,根本就不被行家所看好,掉了队竟然没人发现,真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那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半夜的时候李忱被冻醒,碰巧治安巡逻队路过事发地点,李忱拦住人家说我是当今的光王,口渴的要命,你们给找点水喝。巡逻士兵根本就不相信,这种天气是下苦人的典型环境,王公贵族那是红炉炭火坐锦被貂裘,那个会神里神经的跑到这来受冻挨饿。不过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还是有士兵给李忱打来一瓦罐凉水。当李忱哆哆嗦嗦的捧起瓦罐准备喝水时,奇迹发生了,瓦罐中的凉水变成了美酒。
凉水变美酒的情节肯定是编造的,不信你打上一罐凉水放在那里耐心的等待,即便是含有几十种矿物质的纯天然矿泉水也变不成酒,等的时间长了还会长出绿毛。
当了皇帝之后,李忱还是会出去走走,也有所收获。在几次私访中,宣宗皇帝给国家发现了几个刺史和县令,纠正了一座道庵中的道姑浓妆艳抹过度化妆严重影响道教形象的不正之风,也成就了一位进士。
那年,学子卢沆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他在长安城东风景如画的浐河河畔自由行走时,对面来了一个自骑驴旅游的驴友。这个骑驴人虽说和其他驴友一样悠哉悠哉的任跨下的毛驴迈着碎步,但气质却显得与众不同,脸上丝毫看不出为生活而操心的痕迹。卢沆有眼色,当下想到道路避让守则:少让老,民让官,官员让的是宰相,举国上下让皇上。于是就主动的侧过身子让骑驴人先走。对方看见卢沆懂文明讲礼貌,就勒住毛驴致以问候,当得知卢沆准备参加今年的进士考试时,又索要了卢沆的诗文作品塞到自己的袖子里骑驴而去。
这个骑驴人就是唐宣宗,他回到宫中看过卢沆的作品后给主考官打了招呼,卢沆考中了进士。当时的宰相得知圣上为卢沆的事情打招呼后,感到很惊呀,以前从来就没听说过卢沆还有通天的关系。作为一个宰相,搞清楚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他就找卢沆摸底,卢沆回答说俺在浐河边上给今上让过路。
有一次宣宗坐在肩舆上逛街,肩舆是轿子的一种,类似四川的滑竿。在行进过程中对面也来了一顶肩舆,在宣宗前面步行的随行人员看到对面肩舆上坐着的人后都往一边躲。这种情况让宣宗很感兴趣,是什么人能让见多识广的随行人员主动规避?他让人放下肩舆自己亲自去看一看。对面肩舆上坐着一位女性,是长安县令卢彖的妻子,长安人都说卢彖的妻子长相困难,宣宗亲眼目睹果然不是谣言。唐宣宗此时又找回了没当皇帝时行走江湖时的感觉,放声大笑,比起上朝办公时先要更衣洗手整理容貌,然后平均气息正襟危坐听取大臣们的汇报,这种笑声显然要爽得多。
笑人家的长相是不礼貌,当宣宗穿着平常的衣裳走在社会上也会遭遇不讲礼貌的人。
有一次唐宣宗在外面遇上了温庭筠,温庭筠字飞卿,人送外号“温钟魁”,看来是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温庭筠盯着普通人打扮的唐宣宗左看右看之后评价说:你大概是州里司马一级的官员吧?宣宗说不至于吧!温庭筠往高的说了一些:那就是节度府的主薄,唐宣宗再一次否认。温庭筠没有继续往下猜,在他看来对方的官职也大不到那里去,没有必要在待见。被人家说成是国家的下级官员,唐宣宗一定很郁闷。
温庭筠很有才气,学子们在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时要做律诗,一首诗是八句,温庭筠左右手一交叉就想出一句,手叉八下一首诗就写成了,人们叫他“温八叉”。温庭筠可以说是才思敏捷,有些人做诗却难得多,一个叫李频的人说自己“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有人就评论说,可惜了这颗心,干什么不好偏偏在五言诗句上用破了。
大凡有才气的人都有脾气,冷暖双气接入。唐宣宗微服私访,温庭筠讲出话来很不客气,你可以说那是温庭筠等闲不识君王面,性格自然流露。宰相令狐绹温庭筠是认识的,温庭筠照样是冷嘲热讽。有一次令狐绹询问起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解释说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
《南华经》就是通常说的《庄子》,天宝元年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也改称《南华真经》,同时列子被封为冲虚真人,他的著作《列子》改称《冲虚真经》。
答疑解惑完了之后就打住吧,温庭筠偏不,他又补充了一句:《南华经》可是咱们国家常用的经典著作,言外之意是你令狐绹在百忙之中也应该抽时间读些书。宰相令狐绹也是当过翰林学士的人,尽管社会上有传言说令狐绹的学识水平名不符实,但也不能由着温庭筠这个等级的的人教育来教育去,再联想到温庭筠曾经对人说“中书堂内坐将军”,把令狐绹比作一个武夫,令狐大人不恨才是怪事。
令狐是个小姓,天下姓这个姓的人不多,令狐绹当上宰相后为了扩大影响,只要是姓令狐的人来找他办事,基本上都不会落空。有人看准了这是一个机会,就冒充令狐这个姓氏,甚至有些原本姓胡的人给胡字前面加上一个令字自称五百年前和令狐绹是一家子,这就好比时不时的有人自称自己是某位名人的某某代嫡系后裔,说是发扬光大实际上还是名利二字。温庭筠就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代令”,自从您老人家当了宰相以后,咱们大唐姓胡的人都改姓令胡了。
温庭筠这种态度很难为当时掌权的人所容纳,仕途很是不得意,上天造人时也是有所保留的,注入了才气就抽走了运气。
唐时轶事之九
富酒·穷酒·酒量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诗句,诗中的八个人喝起酒来都是海量。
左相指的是唐玄宗天宝初期的左丞相李适之。
李适之是皇室成员,而且还是近支血脉,他的爷爷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第一位太子李承乾。按照辈份算下来,李适之和唐玄宗李隆基是同宗的兄弟。
李适之步入仕途后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的提升几乎都超出了官员仕途的常规路数。李适之没有担任过县丞、主簿就直接出任一个州的长史,没有在京兆府的京县畿县锻炼就直接出任京兆尹,没有在御使台担任基层的侍御史就直接出任御使台最高长官御史大夫,没有在中书门下两省担任给事和舍人就直接出任宰相。说他是一帆风顺确实不为过,但不幸的是当时李林甫也是宰相,李适之太顺利了,这就导致了李林甫妒忌,天宝年间凡是被李林甫瞄上的大臣没有能幸免的,李适之最终服毒自尽。
“左相日兴费万钱”,李适之喝的是富酒,豪华的狠。杜甫也喝酒,但那是穷酒,“残杯与冷炙,处处潜酸辛”,“赖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隔屋唤邻家,借问有酒无”,这一类的句子在杜甫的诗中屡见不鲜,可见这酒喝的并不痛快。尽管如此酒还是要喝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天宝十三载的秋天,长安地区秋雨接连下了六十多天,雨多成灾,民众吃粮都成了问题,国家从太仓中拨出十万石大米低价救济民众,杜甫也属于领取救济粮的人员,按规定每人每天可以领到五升大米。“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有了钱就去买了酒找郑虔痛饮,估计这里面也有夸张的成分,总不能每天都是这样。这时候杜甫没有工作,家中有妻子还有孩子,大儿子宗文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小儿子宗武才一岁,男人至少要养家糊口吧。
唐朝人喝的酒多是粮食发酵酒,没有经过过滤的叫浊酒,经过过滤的叫清酒。浊酒这个词在唐人的诗句中经常可见,看来是主要的饮品。
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唐代的名酒有:郢这个地方的富水酒,乌程的若下酒,荥阳的土窟春,富平的石冻春,剑南的烧春,河东的干和葡萄酒(干和是不掺水的意思),岭南南海的博罗酒,宜城的九醖酒,京师长安的西市腔酒,京师长安蝦蟆陵的郎官清,还有出自波斯的三勒浆。
郢是楚的别称,在这里还出产一种烧香酒。唐朝的皇宫里面专门建有酿制烧香酒的作坊,可见这种酒不同一般。烧香酒的味道比同类的酒要浓得多,宫中在喝这种酒时要加入冰块调和。唐朝的皇帝在夏至以后会将烧香酒连同冰块打包赐给大臣和翰林学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一诗中的“冰寒郢水醪”就是说的这件事。
有酒就会有能喝酒的,酒量超出常人。据说晋朝时的山涛是八斗的酒量,一过八斗就醉。山涛在荆州做官时经常到一个叫做高阳池的风景区去边赏风景边喝酒,然后是大醉而还。山涛的这种行为深得唐代诗人李白的赞赏,李白在《襄阳歌》中写到:“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公醉似泥。”
唐朝有一个官员叫裴弘泰,在山南东道负责管理驿站。这一天,山南东道节度府举办宴会,要求全体官员必须参加,负责下发通知的官员一时疏忽,忘了通知裴弘泰,等到裴弘泰闻讯感到宴会厅时,首长已经讲完了话开始喝酒了。节度使裴均看到裴弘泰迟到了很生气,严厉的批评说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晚,难道不知道节度府的礼节规定吗。裴弘泰是裴均的侄子,看到自己伤了叔叔的面子,裴弘泰连忙解释说事情的起因是我没有接到宴会的通知,绝对不是有意怠慢,我现在认罚,席面上所有容器中的酒裴某全喝了。
不过裴弘泰提出一个条件,喝完酒后这些盛酒的银制器皿都要归自己所有。
在场的官员看到有人夸下海口说能喝完所有容器中的酒一下子就来了情绪,都想看这个热闹,纷纷表示应该让裴弘泰试一试,主官裴均也就答应了。
只见裴弘泰先从小杯喝起,喝完一杯后就将杯子口朝下,让众人检验有没有剩下的酒滴下来,检验完毕就将银杯塞进自己的怀中。小杯喝完之后端起大的觥杯,一觥一觥的喝,一只觥一只觥的往自己的怀里塞,不一会儿,连觥带酒都从宴席上消失了,裴弘泰的怀抱中也塞满了银器。这时裴弘泰将目光对准了一个大型的银器,那里面足足装了一斗酒,他稳稳当当的捧起这个银器一饮而尽。喝完之后裴弘泰撇着眼儿看了看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将手中的银器放到地上,像如今的拾荒者对待空易拉罐那样用脚将银器踩扁,抱着走出节度府的大院骑上马回驿站去了。
裴弘泰这一次卷走了宴席上的所有酒器,节度使裴均是很尴尬,但他更担心的是裴弘泰喝了这么多的酒会不会闹出人命的事来,可别让人家到处吵吵山南东道节度府喝酒喝死人了。宴会一结束裴均立即派人去驿馆看看裴弘泰怎么样了。
使者汇报说裴弘泰正伸着腿坐在驿馆的前庭指挥银匠用戳子在秤带回来的银器,算下来总共有二百多两。裴均这才放下心来,让人给裴弘泰传话说,明天咱们再喝上一回。
唐朝的发酵酒虽然也是粮食酿制的,但还不是后世的蒸馏酒,蒸馏酒就是现在所说的白酒,其酒精含量的度数要比发酵酒高得多。裴弘泰如果喝下去的是蒸馏酒,节度使裴均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和幕僚商量一个问题:在节度府正式宴会上饮酒过量不幸身亡算不算因公殉职。
=
曲江沉船
唐玄宗开元初年的一个春天,一年一度的新科进士曲江宴游开始了。一艘彩船载着三十名进士缓缓驶向水中央,歌声在空中回响,舞袖在水面拂荡。
这三十个进士都是文科精英,欣逢盛会“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在这种场合是要作诗的。一批文人在一起作诗庆贺要有一篇序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篇诗序是相当有名气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腾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兰亭集序》之盛名千古固然是因为那字,也因为那文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种文章运起笔来也是心情舒畅一气呵成。
船上的诸位进士们一致推选李蒙来写这篇序,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荣誉,说明他的文笔已经得到众位同年的认可。唐朝同一榜进士没在一起上过学,因此相互之间不叫同学,而是叫同年。
吟诗,赏歌,饮酒,观舞,李蒙一项也不耽误,同时也在写序文。序文写好了,一位姓史的进士跑过去争当第一个欣赏者,其他进士见状也不甘落后,纷纷围住李蒙抢那份文稿。他们都集中在船只的一侧打闹玩笑,船体失衡了。
佛经中说,一弹指间有六十五个刹那,可见一刹那是一个极短的瞬间。这一次在一刹那发生的事情是:船翻了。船上的人落入水中,三十名新科进士无一生还。
也许是这件事故来的太突然,也许是这件事故损失太大,随后便有了几种传说。
先说传说之一。
唐长安城的皇城是政府机关办公的地方,在靠近含光门处是司天台,“司天台,仰观俯查天人际”,在这里有一座高达七、八丈的高台,人们按照古意把它叫做灵台,这是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观天用的。这天夜里,值班的官员登上高高的灵台仰望天穹,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