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指南-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唯识的体相和转变而成的。所以唯识论上称这五位是:
识自相(心王),识相应(心所),二所变(色法),三分位(不相应行),四实性(无为法)。
又对於以上的百法,若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可以相摄;因此此宗又立蕴处界三科。
色 色法十一
受
想 心所五十一 九十四法(除无为六)
行 不相应二十四
识 心 王 八
科科 眼根
科科 耳根
科科 鼻根 色法十
科科 舌根
科科 身根
科科 色境
科科 身境
科科 香境 百法
科科 味境
科科 触境
科科 意根 心王八
科科 心所五十一
科科 不相应二十四
科科 无为六 八十二
科科 法处所摄色
科科 眼根
科科 耳根
科科 鼻根
科科 舌根
科科 身根 色法十
科科 色境
科科 声境
科科 香境
科科 味境
科科 触境
科科 眼识
科科 耳识 百法
科科 鼻识
科科 舌识 心王八
科科 身识
科科 意识
科科 意根
科科 法境 (同十二处) 八十二
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都是唯识所现了。
此宗为欲充分的证明一切唯识,又立「四分」「三类境」,是从境界上说明唯识的。四分是说明从唯识发生的一切境界,三类境是证明一切境界都不离识。先德常说:「四分三类唯识半」,於此可见其重要。现在先说四分,次说三类境。
「四分」就是主观的心识的体相,和对客观的作用如何。
(一)相分:是客观的对象。即是吾人所认识的一切境界,非有境体,他的形相,全从八识变现而成。譬如眼耳鼻舌身五识,以色声香味触五境为相分;第六识以法境为相分,末那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相分,阿赖耶识以种子根身器界为相分。
(二)见分:是主观的作用,就是认识八识所现的相分的。
(三)自证分:是更认识主观作用的见分的,即是识的自体。
(四)证自证分:是更返照自证分的名称,就是认识识的自体的。
以上「四分」,是就主观的识的方面,而谈他的体用。若就客观的境的方面而区别的,就是「三类境」。因为一切的境,都是八识所变的相分。这相分分为三类,所以就有如次的「三类境」。
(一)性境:就是实现的境界。一切色声香味触以及种子根身器界,和法的一部分;是前五识第八识的全部分的相分,和第六识一部分相分。
(二)独影境:就是独起的虚假的影像。如龟毛兔角等,无有本质,是第六意识所浮现的。
(三)带质境:是在性境独影境之间。是能缘的心,缘著所缘的境,而发生种种的想像,即是此境。此即是第七识缘著第八识的见分而成的相分。
由上所说的「四分」「三类」,就可知道识外无境。一切诸法,都是由於唯识变现而成。所以此宗对於所修的观行,都不离识,而立有「五重唯识观」。
(一)遣虚存实识:是遣除遍计所执的虚妄计度,而存依他圆成二性的实体现象,即是遣虚存实识。所谓空有相对。
(二)舍滥留纯识:舍除杂滥的外境,而存留纯粹的心识,即是舍滥留纯识。所谓心境相对。
(三)摄末归本识:在心识中,自证分是识的本体,相见二分是从心体上变出的作用;从相见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摄归心识的本体,即是摄末归本识。所谓体用相对。
(四)隐劣显胜识:在识的自体中,各有心王心所;心王是主体,心所是从属;心王是胜法,心所是劣法;於此隐去心所的劣,以显心王的胜,就是隐劣显胜识。所谓王所相对。
(五)遣相证性识:虽在心识中,而具有事相和理性;事相就是说依他起性,理性就是说圆成实性;遣除依他的事相,以证圆成的理性,就是遣相证性识。所谓事理相对。
在此五重唯识的里面:前四重是遣除计所执性,而归於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观法,所以称为相唯识。後一重是舍遣依他起性,而证得圆成实性的观法,是归入於本体的实性,所以称为性唯识。性唯识,就是说唯识的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就是佛法的本体,诸法的实相。
所以本宗虽谈一切唯识,称唯识宗;至於所说的唯识的究竟呢?经论上说得很多:「圆成实性,即是唯识的实性」。圆成实性,是般若的本体,微妙甚深,离言离相;所以从假立的种种法相上,使归趣於实相的本体,即是此宗的本意。所以法相一宗,是安立在一实相印上的。
三论宗
此宗依三部论而立宗。在三论玄义内说:
「此之三部,同是大乘通论,故名三论。此之三部,同显不二实相,故名三论。」
不二实相,即是一实相印,亦即般若的本体。非言语所能形容,非思惟所能取著;如中观论观法品内说:
「诸佛或说我,或说於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又如中观论涅盘品内说:
「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戏论灭故,通达诸法实相。 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
由上面几段文义看来:就可知本宗所明的法义,在毕竟空的上面。而这个「空」字,非是空有对待的空,乃是超绝空有四句,而无相无得的空。所以这个实相空义,却很难以表示。
诸法实相,在无所得的空上;若是一有所得,便丧失了空义,迷了实相。所以实相的本体,虽不可说;至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自然也就显现了实相的本体。所以此宗将欲显正,必先破邪,破邪即所以显正。一宗的宗轨,唯是破邪显正;如三论玄义上说:
「论虽有三,义唯二辙:一曰破邪,二曰显正。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振领提纲,理唯斯二。」
破邪显正的原理,如三论玄义内说:
「源不穷,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显。无源不穷,故戏论斯息;无理不尽,故玄道是通。」
所谓破邪,即是总破一切有所得的见执。邪执甚多;略而言之,约有四种:
(一)外道│││实我的邪见
(二) 昙│││实有的执见
(三)成实│││偏空的情见
(四)大乘人││一切有所得的见解。
如是,内外的迷惑,悉皆破灭;大小的见执,莫不斥除;凡有所得,无不皆遣,此即谓之破邪。
破邪已尽,无有所得;所得既无,迷执即遣;中道实相,於此显现。
虽显中道实相;而此实相无相,言论不及。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湛湛无寄,寥寥绝据;无以名之,强名显正而已。
以上所说,即是此宗破显的大旨,开示诸法实相的教义。然此系就体的上面言之而已;若从用的上面,建立诸法,随顺众生,而立有真俗二谛。如中观论观涅盘品内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所谓二谛者:法体本空,说名真谛。万法假有,说名俗谛。因俗谛故,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因真谛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所谓:「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又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此意。
此宗为欲澈底破邪,以显发真空的旨趣,而立四重二谛。
科判 有 俗谛
科判 空 真谛
科判 空有 俗谛
科判 非有非空 真谛
科判 前二重二谛 俗谛
科判 非非有非非空 真谛
科判 前三重二谛 俗谛
科判 非非不有非非不空 真谛
第一重二谛,即是对治 昙人实有实空的见执。第二重二谛,即是对治成实论师假有假空的见执。第三重二谛,即是对治大乘人以依他分别为有,依他缘生为无的见执。第四重二谛,即是对治三性三无性的见执。如上四重二谛之中,各重真谛,同是表显毕竟空义;但以破邪不同,而立四重俗谛;因之虽说四重,仍不出乎真俗二谛。又嘉祥大师说:「诸佛随众生,故说二谛。」
又说:「以寄缘故有二谛,以理实故泯二谛。」
所以虽说二谛,本无二谛可得。此宗所说的究竟,即仍在不可说的「空」上。为欲显示实相空义,必先破邪;但诸迷妄,无量无数;概括言之,不出乎八。所谓「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此宗为欲破诸迷妄,而立八不的法门,如中观论内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所破虽八,广则无量;迷妄既除,真体自显;所以八不一义,实为此宗的根本法门。如中论疏内说:
「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
如上所说,即是此宗教义的大概。至於此宗的归结,即「无所得」;所谓「无得正观」是也。根据一实相印,从体的上面,以立教化;所以四句百非,一切皆遣。因之此宗,又称为空宗。
天台宗
此宗直显诸法的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融诸法,显示实相。如法华玄义说:「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二无异。」又说:「一实谛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经之正体也。如是实相,即空,即假,即中。 何以故?实相是诸法海故。唯此三谛,即是实相也。」
此宗建立空假中谛的名称,亦如性相宗的有所谓空有中道。但此宗因著开佛的知见,直显一切诸法,即是实相;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虽名中道,而与空假不相超隔。即空即假即中,此所谓之「三谛圆融。」
本来诸法的实相,不落言诠,不可思议;离念离相,非有非无,此即谓之「空谛」。如是实相,虽超绝於空有以外;而一切万法,森然罗列,恒沙功德,莫不具足;此即谓之「假谛」。空谛假谛,虽二而一,非一非二,不相舍离;此即谓之「中谛」。又空谛非是但空,乃是三谛相即的空。此空谛中,含有「破有」「立空」「破立绝对」三义。破有即是空谛,立空即是假谛,破立绝对即是中谛。又假谛非是但假,乃是三谛相即的假。此假谛中,含有「破空」「立有」「破立绝对」三义。破空即是空谛,立有即是假谛,破立绝对即是中谛。又中谛非是但中,乃是三谛相即的中。此中谛中,含有「双遮」「双照」「遮照绝对」三义。双遮即是空谛,双照即是假谛,遮照绝对即是中谛。
如是三谛,互具互融,而不孤起。空谛即是假谛中谛,假谛即是空谛中谛,中谛即是空谛假谛。三三即相,谛谛互具;三即是一,一亦具三;融通无碍,无所隔历。空的里面有假中,假的里面有空中,中的里面有空假。在一念中,三谛圆融。是三谛者,即是诸法实相。而一切法法尘尘,无不圆具此三妙谛。是以观照一一诸法,皆是实相的妙境。如法华玄义说:
「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种智,即中故名一切种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
此宗的观行,即是重在这「一心三观」的上面,以求体认实相的本体。
此宗体认一切万法,皆是实相。所谓不生不灭,无染无净,非真非俗,非一非异。如是实相,又名为「如」,或称「如是」。此宗依法华经所说: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的文义;而说一一法中,皆具有十种如是。
(一)如是相,即是十法界中如实外显的形相。
(二)如是性,即是十法界中如实内具的理性。
(三)如是体,即是性相所具的质体。
(四)如是力,即是由体出生的力用。
(五)如是作,即是依业所造的作业。
(六)如是因,即是发生作用的因种。
(七)如是缘,即是助因生果的助缘。
(八)如是果,即是由因缘发生的结果。
(九)如是报,即是因缘招感的果报。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後报为末,所归趣处,即究竟等。是皆不离於实相的至理,而各具三谛的妙义。
十法界中,一切万法,情与无情,色法心法,一一具足此十如是。所谓十法界者,即是一切差别迷悟的境界,区别为十:
(一)地狱界
(二)饿鬼界
(三)畜生界
(四)修罗界
(五)人界
(六)天界
(七)声闻界
(八)缘觉界
(九)菩萨界
(十)佛界
此十法界,一一界中,具有十界;十界互具,乃成百界。此百法界,一一界中,具有十如;百界互具,乃成千如。此所谓之「百界千如」。如法华玄义说:
「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只百界千如。如是佛境界,唯佛与佛,究竟斯理。」
可知百界千如,实不外乎诸法的实相了。
又在一一界中,各有三种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是百界的里面,各有三种世间;一一世间,具有十如;此又谓之「三千诸法」。为一切万法的概括。此三千诸法,具足在一心念。如止观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於十法界,具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可知介尔一念,即是具足三千诸法,此又谓之「一念三千」。溯之此宗天台智者大师,从事的上面,说一念三千之义。北齐慧文禅师,从理的上面,唱一心三观的理。遂同为一宗要义的所在。
此宗直显实相,当体即觉,生死即是涅盘,烦恼即是菩提,结业即是解脱。凡圣染净,不相隔历。所以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玄义说:
「涅盘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是为上定。 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众生法。又心法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也。」
此宗虽说生佛无差,自心即佛;然而并非就眼前三毒现行的凡夫妄心而论。须知此宗虽说三法无差,而又说六即成佛,必须对於「六即」的义理,完全明了;才可以了解自心即是的妙义。如法华玄义说:「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