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指南-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诸法实相,无相无念。而净土宗的教义,却不外乎从有相有念的方面,以修那观佛念佛的法门,以趣那有形有相的净土,这明明与实相的理体相违;其何以能成为大乘,而契合实相的法印呢。
若根据这一点疑问,以推求此宗的教义;却正可见此宗精神独特的所在,此宗化度众生方便的善巧。这是何以故呢?
原来此宗的立足点,仍不外乎大乘的一实相印上。惟是实相的理体,甚深微妙;非是初学劣根的众生所能信解,所能证入。为欲不分机根,广度群品;所以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就发了无上的慈悲愿力;创造成一个极乐净土,引度众生;使一班未得解脱而求入正道的人,只要至心称念著彼佛的名号,或观念著彼佛和彼土的种种功德庄严殊胜的形相,藉著这观念的加行;就可受著彼佛的接引,而往生彼极乐国土;在彼土受无量的增上法乐,种种胜缘的熏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趣入实相,成就佛道。虽最极愚顽的根性,最极下劣的众生;祗要一心观念,亦必蒙彼佛的摄引,往生成道。如观无量寿经说: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命终之时,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
由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他能够趣入诸法的实相,乃不必在往生净土的以前。而在未得往生而欲求往生的人,祗要至心一向一念,自然受彼佛的威光摄引,生入彼土;既往生已,自然内具深慧利根,外有无量的殊胜缘力,摄引行者,证入实相。所以在佛教各宗中,此宗的修行最为简易,摄机最为普遍,蹊径最为殊胜,远非其余各宗所能比拟。至若论及此宗所趣的果地,便与其他各宗一致同归,趣证实相,而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若论此宗的果德,便是实相的理体。若论此宗的行法,便是由实相而起的方便。如群疑论说:
「浅根之人,未能观理,为作色观。 深根之人,能观实相,为说无相。」又说:
「初学之人,创初入道,观行犹昧,未能学深,不可教令作实相观;且教观色调练其心,後学方成,进修无相。」
所以此宗观佛念佛往生净土的有相有念的法门,无非为普度一切不分善恶的众生,而令趣证实相的方便与捷径而已。
此宗最重要的修行,便是观佛与念佛,观佛的方法,在观无量寿经中有十六观门的说示
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宝树观
五·宝池观
六·实楼观
七·华座观
八·像 观
九·真身观
十·观音观
十一·势至观
十二·普 观
十三·杂想观
十四·上辈观
十五·中辈观
十六·下辈观
念佛的方法,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鼓音声王经 等数十部经典内,莫不明白演说。
若具论往生的行业,依往生论说,有五念门:
一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叹门·口业执持彼佛名号赞叹彼佛。
三作愿门·一心专念愿毕竟往生彼佛国土。
四观察门·观察彼佛彼土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
五回向门·回向一切苦恼众生毕竟令得解脱。
虽然此宗的行法,甚为简易;不必勤勇无间,便可以趣生净土,而证入诸法的实相。但是本宗的行者,根有三辈的浅深,机有九品的差别;所以真实修行的人,要不可不发三种之心,起四修之行;以求深入真实的净土。而不致堕在净土的边地疑城胎宫的里面。
科判
一·至心
二·深心
三·回向发愿心
一·长时修
二·殷重修
三·无余修
四·无间修
至於此宗的果地,依往生论说,有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成就。
一·清净功德
二·量功德
三·性功德
四·相功德
五·种种事功德
六·妙色功德
七·触功德
八·水地虚空功德
九·雨功德
十·光明功德
十一·妙声功德
十二·主功德
十三·眷属功德
十四·爱用功德
十五·无诸难功德
十六·大义门功德
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一·座功德
二·身业功德
三·口业功德
四·心业功德
五·庄严大众功德
六·上首功德
七·主功德
八·不虚作住持功德
一·身不动摇应化十方作诸佛事功德
二·於一时中教化十方灭除众苦功德
三·於一切世界广大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功德
四·普示三宝功德大海令如实解行功德
又彼论中说:「此三种二十九句庄严功德,应知略说人一法句故。一法句者,即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往生论注说:「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智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
又说:「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法句,莫非实相也。」
如上所说:可知如来的净土,与诸法的实相,非一非二。又如入楞伽经说:
「若不生彼心,是第一义相;报相佛实体,及所化佛相,众生及菩萨,并十方国土,习气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从,阿弥陀国出。」
是则一切诸法,诸法实相,皆出於阿弥陀佛的国土中。就可知净土一宗,深契於大乘的一实法印上。
真言宗
我们都知道佛教各宗的里面,有所谓大乘与小乘。又在大乘各宗的里面,有所谓显教与密教。密教既然属於大乘宗派的范围以内,当然他的教法,是不能外乎一实相印。不过他与显教不同之点:便是显教是释迦牟尼应身佛所说,密教是毗庐遮那法身佛所说。又显教大概是藉诸经教以显示实相,密教不但在教义上开示实相,而且还在事实上表显实相。又凡属於显教的,便是以上所述的各宗;属於密教的,便是此真言一宗。而且此宗所开显实相之处,较之各宗,尤为深切微妙。
此宗表现诸法实相的教法,尤能注重在事修的上面。但是此宗的事相,必须经过阿 梨的传授,又必见诸事实,而不能在纸上详尽之;所以在这篇内,也只能略说此宗的教相。
此宗的旨趣,至为高深;若欲一言以概括全部的教法,便不外乎「阿字本不生」五字。如:
大日经说:「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
又说:「真言行者,了知本不生故;即人法戏论,净若虚空。」
大日经疏说:「阿字本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一实境者,即是中道。故龙树云:因缘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论明三智其实一心中得,此即阿字义也。」
又说:「觉自心本不生,即是成佛。」
凡密教中的一切教法,无不从此阿字发生。又大日经疏亦以阿字为法教之本,为众声之母,为一切字之种子。又阿字译云无,又云真空,即是般若实相的理体。举凡一切教相事相,种种观行,无量功德;皆是依此而生,皆是直显此义。所以此宗的法义,便是开显实相的甚深境地。
此宗直显实相深义;而且在事实上,一一表显此种不思议的境界,尤非余宗之所能及。所以此宗直谈即身成佛,就一切的众生事物上,开显法身佛的妙境;所谓「即事而真」,又谓「生佛不二」。又如大日经疏说:
「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以来,悉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
欲知此宗直显一切诸法即是实相的妙理,须明建立此宗法义的三大元素。所谓体大,便是六大的缘起。所谓相大,便是四曼的不离。所谓用大,便是三密的瑜伽。
世间一切万事万物,无非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缘起;即出世间的修行,也不离这六大。一切众生,自顶至踵,由内而外,亦皆是此六大所成;而毗卢遮那如来无量佛身,亦无非此六大。所以一切诸法,不离六大;六大法性,周遍法界。又一切法性,无非大日;大日如来,周遍法界。所谓「一切众生,皆是毗卢遮那;一切诸相,无非法王境界」。佛身的六大,与众生的六大,乃至一切诸法的六大,无隔无别;所以当体而论,一切诸法,本皆实相。此即谓之六大缘起。
由此六大缘起所成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现象,即是大三法羯之四种曼荼罗。下自众生,上自如来,悉皆具此四曼的现相,一一含藏实相的功德。(即就佛菩萨而言 诸尊相好 为大曼荼罗 所持的器物如刁剑铃杵等 以表示诸尊的誓愿者 为三昧耶曼荼罗 如种子真言 以代表诸尊的记号者 为法曼荼罗 诸尊的动作威仪等 为羯摩曼荼罗 众生界亦可类推)而此四曼之相,一一又皆无量无边;如来四曼中,亦必具足众生四曼;众生四曼中,亦必具足如来四曼;生佛一如,互相涉入,互相具足。所以当相而论,一切诸法,皆是实相。此即谓之四曼不离。
虽然诸法的当体,本皆实相;当相,皆是实相。然使不藉身口意三密瑜伽的业用,则不能成就实相的究竟。本来一切众生乃至如来,其所以为凡为圣,皆是由於身口意的三业与三密的作用使然。在凡夫,因为三业而造成轮回的业果;在如来,因为三密而成为清净的功德。所以修密教的人,主要是将自己凡夫的三业,转成如来的三密。即是藉著观想的功力,将自己的意业,转成如来的意密。藉著结手印的功力,将自己的身业,转成如来的身密。藉著持咒的功力,将自己的口业,转成如来的口密。不独自己与佛,互相相应摄入;己与众生众生与佛,亦互相相应摄入,藉著这三密瑜伽的妙用,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国土,可成净土。所以就著业用而论,一切诸法,皆成实相。此即谓之三密瑜伽。
人人本具如来的「六大」的体性,若能藉著「三密」修持的业用,自然可立於如来「四曼」的现象上。而「即身成佛」的妙果,何难立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的妙境,实非空谈。何况此宗一切不思议的真实境界,一一皆可在实修的事相上表现。如上所述,不过其教相的万一罢了。
还有入坛灌顶,诸尊供养,四度仪轨,种种观行,仪式,曼荼罗等,便皆在事相的范围以内;必得阿 梨的传授,方可受学;在文字的上面,有时而不能加以表示。
总之,在各大乘宗中,此宗的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乃至华严宗所谓「果分不可说」者,而此宗乃直说实相的果分;天台宗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者,而此宗乃显示实相的究竟;可见此宗的契合实相法印,最为深切。
戊 行证
若从法性上讲:一切诸法,无非实相;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本无烦恼,原是菩提;所以也就无惑可断,无行可修,无果可证。
但从众生的现象上讲:谁能免於烦恼结使?谁能立地成佛而实证般若的实相?在这众生未悟未得解脱的中间,所以佛教内就有无量的方便,使人断惑修道以至於证入。又因在这修行的道上,并不能立刻完全证入实相;也必须经过种种的观行,断去种种的惑障,才能经历种种的阶位,而趣佛果。在这修道的过程中,而欲自了知修行的功力如何?与断惑的浅深如何?那麽,对於修行证入的位次,就不可不加以认识。
大乘各宗,因为所弘的教义不同;对於行证的位次,也就各有差别。若欲概括各宗种种不同的行证的说法,而加以分析,却又可以「渐次成佛」与「顿即成佛」两途贯摄之。
先说渐次成佛的行证:
一切迷界的有情,要想趣入觉悟的境界,就非得渐次的断去一切惑障,经过种种行位不可。在各宗内说明渐次成佛的行证位次的,盖不外乎五十一位。而这五十一位,开之便为五十二位;合之便又为四十一位。或又称为三阿僧只劫。
(十信)
十 住
十 行 若开等觉 便成五十二位
十回向 若将十信摄归於十住内 便成四十一位
(等觉)
佛 果
各宗修行的位次,不出此数;这便是渐次成佛的行证。
次说顿即成佛的行证:
又一切迷界的有情,莫不具有本来的佛性;不过因为无始以来的迷妄,将本有的佛性遮蔽;致令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若能一旦将迷妄打破,佛性显现;可以不假渐次的修习,不历一切的行位;现身证悟,一念成道。在各宗内,所谓即身成佛,是心是佛,见性成佛,而不立诸阶位的;这便是顿即成佛的行证。
先德说:「诸大乘宗,显道无异」。各宗的教义,既同契於一实相上;何以各宗的行证,却又有渐次成佛与顿即成佛的差别呢?
原来二者看虽不同,其实却仍是一样。
诸法有就体而言的,有就相为言的;有说其真谛的。有说其俗谛的。若就体言:不生不灭,无凡无圣;心佛一如,迷悟不二;生死即是涅盘,烦恼即是菩提;此又谓之真谛,即是直接的显扬诸法的实相。若就相言:因缘幻现,生灭宛然;迷悟殊途,凡圣隔历;须经多种的薰修,才能遣迷证道;此又谓之俗谛,即是间接的显扬诸法的实相。从真谛上立教,所以一念成佛。从俗谛上立教,必经三只修行。大乘各宗,都是从这实相的两方面著手。实则体不离相,相不离体;真谛不外俗谛,俗谛不外真谛;各宗的行证,都发生於此二者上;其实又皆不出於一实相上。今复本此二义,以略说各宗的行证。
法相宗
在此宗的教义上,就已广说诸法的现象名数;因为此宗从法的相上立教,亦以此故而称相宗。从法的相上,以观悟界,便见如来的福智巍巍,高出三界。以观迷界,便见众生的障惑缠缚,沉沦难拔。迷悟悬殊,生佛遥隔;所以欲从凡夫以进趣於佛地,非可立致;必须经过三阿僧只劫的修持,四十一位的行证,才能跻於大觉的果位。
又此四十一位,更区分之,则为五位:
初资粮位:发增上心,修行「三学」「六度」等,为入道之资粮;此又名顺解脱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之。
次加行位:於十回向之满心,第十法界无量回向位上;修习★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为进趣第三通达位乃至证入真如实相的方便加行;此又名为顺抉择分。
修行至此,是为第一阿僧只劫。
三通达位:即是十地之初欢喜地;於此位照见真理,证无漏智,而体会唯识的实性,此又名为见道。
四修习位:更以见道所见之理,而数数修习之,此又名为修道。从初地至第十地属之。
又从初地至第七地,是为第二阿僧只劫。
五究竟位:五智圆明,实证於真如实相,成大菩提,此又名为无学道;是为佛果妙觉之位。
至此,为第三阿僧只劫,功行遂乃於此圆成。
发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生贵住
方便住 正心住 不退住 童真住
法王子住 灌顶住
欢喜行 饶益行 无宪行 无尽行
离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