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高水平的拱券结构,开辟出宽阔的内部空间,形成一种立体布局的壮伟
风格。到了1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十字拱,以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二是发
展了古希腊的柱式构图,创造出柱式拱券的组合技术,增强了适用性;三是
集中采用拱券结构,在建筑物上组成平面。当时采用这些新技术建造的罗马
帝国皇家浴场;古罗马城广场东侧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分
布在帝国各地的凯旋门;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等建筑,无一不成为西方建
筑的精品而闻名于世。
公元4世纪下半叶,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但到了15世纪以后,经过文
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古典复兴,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倡导的“帝国风格”,
又将古罗马建筑技术及其艺术风格树立为样板,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20至
30年代。
(1)罗马城与城市广场
罗马是古代西方著名的都城,可与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里亚城相媲美。
罗马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但那时规模一直很小。到公元
2世纪时,该城已突破了13。86平方公里的奥留良城的范围,帝国时代的许
多建筑,如哈德良离宫及众多的坟墓、庙宇、军事设施、体育运动设施都建
于郊外。到3世纪时,全城人口已超过100万。
城内有位于巴拉丁山上的皇帝宫殿,用地紧张狭小,建设也相当混乱;
还有规模宏大的跑马场、剧场、斗兽场、浴场等,仅马克西玛斯跑马场即可
容纳25万人,卡拉卡拉浴场占地达209875平方米(575米×365米)。城中
… Page 89…
的街道较弯曲,直道甚少,最宽仅6。5米,一般宽为4至5米,但不窄于2。9
米。反映全城建筑成就的广场群和建筑群集中在中心地区,布局零乱,未形
成完整的系统。
城市的广场群由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组成。共和广场只在一角,主体长
134米,宽63米,广场周围集中了大量的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物,又有会堂、
检阅台、凯旋门等。公元4世纪因建君士坦丁会堂,广场东移,并增建了第
度凯旋门。整个广场的建筑物十分注重突出个体特点,但与整个广场不甚协
调。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300米左右的地方,即是帝国广场。
这里恰是一块山间的空地。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是帝国广场的两座主
体建筑,加上恺撒广场、韦伯芗广场、乃尔维广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
空间。奥古斯都广场建于公元前42年至前2年之间,长120米,宽83米,
周围有高达36米的围墙,里面有战神庙和讲堂。该广场已没有社会和经济活
动的意义,成了纯粹为皇帝歌功颂德的所在。图拉真广场建于公元109至113
年间,广场成轴线对称,有多层纵深布局,三跨凯旋门;长120米宽90米的
广场两侧敝廊各有一座半圆厅,广场中央轴线交点上有图拉真骑马青铜像;
在长24米、宽16米的小院子中央,有一高达35。27米的记功柱,左右两侧
是图书馆;围廊式院内有崇拜图拉真的庙宇,它是广场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
整个广场建筑旨在通过一连串的空间纵横、大小开间变化,营造出一种神密
威严的气氛来神化皇帝。帝国广场的建筑物从属于广场空间,即由方形、直
线形、半园型的空间组成,皇帝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布局上彼此垂直相交,
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柱廊既把各种空间联系起
来,也使各个空间的过渡更为合谐自然。这种设计手法,使相隔时间较长的
建筑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秩序。这是有别于共和广场的地方。
(2)罗马角斗场
罗马角斗场又称罗马圆形剧场。是一种平面椭圆形的建筑物。这种角斗
场主要是用来表演奴隶角斗和斗兽的。角斗戏是风行于罗马社会的一种野蛮
娱乐。充任角斗士的奴隶或彼此格杀、或与野兽拚斗,以此满足奴隶主、贵
族们的欣赏欲望。这种建筑最早在公元前80年的庞培古城出现。以后便日渐
增多。角斗场的中央为表演场,四周为看台,逐排升起;一般没有屋顶,有
也是临时的。最具代表的角斗场当属罗马大角斗场,位于罗马广场之南,是
同类建筑中的巨头,故有“哥罗赛姆”(Colosseum,即庞然大物之意)之称。
它建于公元1世纪70年代,公元80年完工,基址原是尼禄在皇宫花园里所
开挖的人工湖。
角斗场呈椭圆形,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周长527米,高48。5米。
中心表演区为椭圆形舞台,长轴86米,短轴54米。表演区的周围有5米多
高的围墙。可表演奴隶角斗,斗兽,也可注水表演水战。关兽的兽栏,角斗
士的预备室、排水管道都设在表演区的地下。表演区周围为观众席,约 60
排,以近40°的坡度升起;并被严格地分成4个区。最前面的也就是最低处
的区域为贵宾席,中间为骑士席,后面是平民席,最高处也就是最后的一区
是一圈柱廊,也可供人观看,但多用作管理人员休息的场所。整个观众席可
容纳5万人。支承观众台的是3层放射式排列的筒形拱和沿外圈回环的拱顶。
每层都有筒形拱80个,与此相对应,在立面上周圈一律形成3层券洞。底层
的券洞为出入口,观众可由此处对号进入,顺着设在放射形拱内的楼梯登上
预订的座位,散场后各区观众可由不同券洞走出,互不干扰。门面各层分别
… Page 90…
采用3种券柱作装饰:底层为朴实的多利亚式,中层为秀逸的爱奥尼亚式,
上层为华丽的科林斯式。底部显很坚实、冠盖透着华美。它大量采用了拱门,
券洞口立雕像。上层是实墙,最上面的檐口有垂直孔洞,木杆通过孔洞立在
插座上,木杆的上端缚缆绳,用来张挂蓬顶。立面采用灰白色的灰华石、其
次用砖或其它较软的石头。拱顶和上层的承重墙用天然混凝土 (用火山灰制
成),骨料里面添有浮石,前3区的观众席用大理石做成,最后一区为木料
构筑,以减轻对外墙的推力。整个建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模庞大、壮
观宏伟、它的形制,对现代的大型体育场建设仍有影响。其工程技术达到了
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3)罗马万神殿
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建筑的发展速度很快。屋大维为了显示政权的强
盛,不仅修复古庙,还建造了很多新的庙宇及公共建筑。在神庙中,最出色
的是供奉朱庇特等神的万神殿。万神殿又称万神庙或万神祠。位于罗马城中
心。该殿的建筑年代,通常认为始于公元120年至125年,直到哈德良统治
时期才修成,历时150多年。
万神殿建筑的特色是在希腊神庙原有的形制基础上冠以大圆顶,圆顶高
度达43米多。殿的平面呈圆形,顶为穹窿状,组成一座宏伟的圆顶大厅;园
厅内直径为43米,厅周围墙壁厚实,杂以列柱神龛等;穹顶正中开有直径约
9米的圆形天窗,用来采光,有强烈的集中统一效果。庙门从奥古斯都时代
即开始修建,庙的正面有长方形柱廊,宽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柱
16根,分3排,前、中、后分别为8、4、4根;柱身高12。5米,底径1。43
米,采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柱础都是用白色大理石砌筑。
穹顶和柱廊上都有镀金的铜瓦,大门两侧壁龛内有奥古斯都和旧殿修造者阿
格里巴的遗像。万神殿的殿基、墙、穹顶均用火山灰水泥合制的混凝土浇筑
而成;穹顶上部混凝土的比重只有基础比重的2/3。基础底宽7。3米,墙和
穹顶底部厚为6米,穹顶顶部厚1。5米。穹顶内表面设计为凹格状,以减轻
重量。凹格共5排,每排28个;大门外的7个凹室可能是为减少施工量而设
计的。每个凹格中可能都装饰有镀金的铜质玫瑰花,使神殿具有西方建筑的
艺术特色。墙里和穹顶里都有砖券。穹顶顶部矢高43。3米,与直径相等,是
世界古代建筑中最大的穹顶。殿的墙面和穹顶都以水平划分为主,周圈一致,
并与单一空间协调,墙面所有构件都是赭红色大理石。地面中央微凸,主要
原料为灰白色大理石。
通过巨大岩石的堆垒,采用砖券和混凝土构筑的神殿,以单体建筑的巨
大穹顶、高廊伟柱为典型特征,形成了一种立体布局的堡式建筑,生动而形
象的向世人展示了古罗马建筑的技术风格。
(4)罗马凯旋门
古罗马时期,为纪念出征得胜、表彰统帅功勋而修建了凯旋门,这种建
筑最迟不超过罗马共和国的后期问世,帝国时期已很普遍。早期的凯旋门多
为单开间,立体面大体为长方形、券柱式,中央为券洞,两侧有两对科林斯
式或混合式柱子,并建有很高的女儿墙,用来刻记功铭文,券洞内存浮雕,
反映战争场面或凯旋的盛况。公元82年所建的高14。4米,宽13。4米,厚
4。8米的第度凯旋门则是这类建筑的代表。建在外省的凯旋门,除了上述作
用外,还用于纪念城市奠基及其他重要历史事件,或颂扬皇帝等,形式较多。
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改建于1世纪中叶的雷奥尼凯旋门(在维罗纳),
… Page 91…
有两开间,女儿墙上还有一排小券。公元130年雕刻的雅典哈德良凯旋门有
两层,下层是一个大券,上层是3开间的梁柱结构,中间有三角形山花。后
来又出现了3开间凯旋门,以建于公元312年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最为有名。
这座凯旋门用以纪念君士坦丁打败政敌马克森西的战事。门高 20。6米,宽
25米。形制为3拱并立,一大两小,即门两侧的券洞较小,用华美的科林斯
式圆柱分隔,通体饰以雕象和浮雕,形式虽然宏大,装饰过于紧密,某些浮
雕也是仿制的。
罗马帝国的凯旋门,大多采用券柱式结构。这是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构造
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为柱式与拱券组合的新形式。如券柱式和连续券,
即可作结构,又可作装饰,具有一举两得的适用性。同时,也反映出古罗建
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5)古罗马浴场
浴场建筑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出现年代极早。到了帝国时期,
大型皇家浴场,已设有休息厅、娱乐厅、运动场、图书馆、讲演厅、商店等,
并附有巨大的储水池。到公元2世纪初,叙利亚建筑师阿波罗多拉斯设计的
图拉真浴场确定了这种浴场的基本形制。浴场被设计成完全对称的长方形,
轴线上是热水厅、温水厅、冷水厅;两侧为入口、更衣室、按摩室、涂橄榄
油及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并按序排列。地下为锅炉间、储藏室和奴隶用房。
此后,又陆续建成了有名的卡拉卡拉浴场、载克里先浴场、君士坦丁浴场等。
卡拉卡拉浴场外廓总长为368米,宽335米,主体建筑长216米,宽122米,
可容纳1,600人;载克里先浴场外廓总长为380米,宽370米,主体建筑长
240米,宽148米,能容纳3,000人;这些浴场的温水厅面积很大,均采用
3个十字拱覆盖。拱券下设有厅堂,其大小、形状、高低、明暗、开合极富
变化,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建筑广泛采用了十
字拱,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和技术。用十字拱可以覆盖方形建筑的空间;
而拱顶的重量则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无需修建连续的承重墙,从而使空间
更为开敞。而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覆盖复
杂的内容和空间,并明显地提高建筑物的抗水平推力。可见,古罗马建筑在
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方建筑技
术体系,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6)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古罗马时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建筑师。特别值得一书的是著名建筑师
维特鲁威。
维特鲁威是公元前1世纪人,生卒时间不详。一生大半时间住在罗马,
曾作过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他在建筑史上的贡献是建造罗马城的供水工
程和法诸城的一个会堂(直译应为巴西利卡),伟大的建筑专著《建筑十书》
也是他的杰作。
《建筑十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前14
年。该书是一部论文集,但体系相当完备。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是建筑师的教
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为建材;第三、四卷为庙宇和
柱式;第五卷论及其它公共建筑物;第六卷讲住宅;第七卷叙述室内装修及
壁画;第八卷详解供水工程;第九卷通论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论述
机械学和各种机械。在书中,维特鲁威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
筑设计和城建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于地址的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
… Page 92…
等,都有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城址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
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丰富的农业资
源,便捷的公路或水道交通。他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涉
及到地段、环境、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多方面的
问题。他在研究了街道与日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之后,对
广场的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对水的污染也十分关注,用当地的动物
内脏进行了饮用水的污染试验。他继承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
以及有关城市建筑规划的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设计方案:平面为八角形,
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一箭之地,这样,可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
者;城市的路网呈放射状环形,道路与城门不直接相对;市中心为广场及宗
教建筑。另外,维持鲁威在书中还提出了评定建筑物的标准为“坚固、方便、
美观”。他认为建筑构图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组合法则,建筑物“匀称”的
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整体都以一个必要的构件作为度量单位。维特鲁威十分
关注当时的建筑经验,在书中对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施工机械等进
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他也十分推崇希腊建筑。因此,在书中全面地总结
了希腊时代的建筑经验,使《建筑十书》成为了解、研究希腊化建筑的重要
史料。不过书中对后来发展成为主流的拱券式建筑着墨甚少,令人不无遗憾。
这大约是因为那时罗马建筑刚刚进入盛期,在拱券技术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
的成就;也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奥古斯都皇帝推行的复古政策所致。
因为《建筑十书》对希腊、罗马建筑的经验和技术作了全面的概括总结,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