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26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26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白马寺的建设主要遵循印度式样,但开始带 

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白马寺原是用于接待宾客的官署,原名为鸿胪寺, 

改建后称“白马寺”,使中国官署的“寺”具有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含义,成 

了佛寺。文献还记载,东汉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三国志》卷49《刘繇传》也记述:徐州浮 

图祠为“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这里的“金盘”和“铜盘九重”指的 


… Page 108…

是印度佛塔上的“刹”;“重楼阁”则是楼阁式建筑。因为多层楼阁盛行于 

东汉之际,因此该浮图祠应是中国楼阁式木塔的萌芽。从佛寺的布局上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形。一种是平面布局大体与印度相同,即在建筑中轴线上布置 

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塔、殿并重。永宁寺则是这 

类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利用原有的大府第经过适当改造,将前厅 

改建为佛殿,将后堂辟为讲经室,而供奉佛象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这种 

布局形式比第一种形式采用的更为广泛。 

     北魏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40多所重要佛寺,而永宁寺是其 

中最大的一座寺院。永宁寺系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灵太后所建。 

据《洛阳伽蓝记》载:寺院平面为方形,“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 

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阁,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 

端门”。东西门楼各2层,但北门用乌头门。佛院内建有塔、殿,塔是寺院 

的核心。《洛阳伽蓝记》卷1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盖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由此可知,这是一座建于3层台基上的9层木质方塔。经实际测量,塔基上 

下分3层,底层夯基呈方形,东西长约101米,南北宽98米,厚2。1米;中 

层夯基为边长50米的正方形,厚约3。6米;上层用土坯砌成,为边长10米 

的正方形,残高2。2米。在塔的北面建有佛殿。文献载:“浮图北有佛殿一 

所,形如太极殿”,殿中有丈八金像、中长金象等。围绕塔、殿,有“僧房 

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栝柏松椿,扶疏檐雷,其四 

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这种以中轴对长的方形平面布置,将主体 

建筑塔、殿建于中央的方法,使寺院布局更具有中国礼制建筑的特点,是对 

印度佛寺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到了唐代以后,寺院布局完全演变为中国的多 

重院落组合式了。 

     塔是佛教的重要建筑,是膜拜的对象。塔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窣 

堵波 (Stnpa)。他是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构成的实心建筑物, 

主要用于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遣骨);还有将窣堵波安置在传统圆形小祠庙 

里的支提,以及形似单屈的小塔,平面方形、上加圆顶、内是佛象的支提; 

此外还有平面方形和亚字形的密檐塔。塔建筑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建筑的 

传统手法相结合,创造了中国楼阁式木塔、单层的及密檐式砖塔、石塔等多 

种类型。 

     楼阁式木塔,是印度早期的塔与中国东汉时多屋木构楼阁建筑技术相结 

合的产物。这种塔首见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进入发展盛期,数量最多,成 

为当时塔的主流。这类塔以洛阳永宁寺塔最具代表性,可惜该塔在北魏永熙 

三年(公元534年)被焚毁。但从文献和遗物中可知,这座9层高塔极富装 

饰性,塔门漆成朱红色,门扉上有金环铺首及5行金钉,塔刹上有金宝瓶, 

宝瓶下置11重金盘,四周悬挂金铎。以四道铁璅 (su%,同琐将刹与塔顶四 

角相连,璅上悬金铎;9层塔檐的四角均悬金铎。从结构上来讲,斗拱和柱 

枋逐层向内收进,塔身自下往上,逐层减低。说明楼阁式塔已中国化了。 

     密檐式砖塔,源于公元3世纪的印度。传入中国后,受其传统建筑的影 

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有密檐5至15层,檐窗密 

小,无平座栏杆,不供登临眺望。这种多层塔主要采用砖石材料。现存建造 

年代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砖塔。 

     嵩岳寺塔地处登封西北约6公里的嵩山南麓,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公元 


… Page 109…

523年),平面12边形,是塔中的孤例。塔的外形,呈一略凸曲线,比例匀 

称,线条柔和。塔高40米,15层,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下有雕砖莲瓣 

形柱础,柱头有砖雕的火焰和垂莲。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形拱券,龛座隐起 

壶门和狮子作装饰,保留了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涩而未用斗拱。塔为 

空心筒体结构,砖砌塔壁厚2。45米,底层有东、西、南、北四门,除底层为 

12边形外,往上均为正8边形,塔内做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并用木楼板隔为 

10层。塔刹用砖石砌成,在简单的台座上置覆钵、束腰、仰莲,再叠相轮7 

重和宝珠1枚。塔檐间距离逐层向上缩短,与外轮廓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 

的塔身稳重而秀美,而檐下的小窗,打破了塔身的单调感,产生了较强的对 

比作用,使整个大塔显得玲珑多姿,富有情趣。 

     从南北朝到唐代,因中国的木结构技术水平较高,密檐式砖塔的发展较 

为缓慢,后来砖结构技术不断提高,逐渐取代了木塔建筑。北魏中期,出现 

了模仿木塔式的石塔,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皇兴 (公元467— 

471年)年间所构三级石佛国等,“大小皆石,高十丈”。表明这类石塔的 

建筑规模相当大,并且对唐代以后楼阁式砖石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从文献上还可发现,当时还有亭阁式塔,如《洛阳伽蓝记》卷4 

说:“明帝崩(公元75年),起祗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塚上或作浮图 

焉”。一些学者认为塚上浮图即是亭阁式小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的洞窟型佛寺。起源于印度,后随同佛教传入中 

国,由于受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及技术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中 

国的石窟寺、最早于东汉末年(约公元3世纪)出现在新疆的拜城、库车一 

带的克孜尔山上。以后在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从十六国时期起,凿崖造寺之 

风遍及全国,由敦煌向东沿河西走廊至天水,开凿的石窟不下20处。北魏时, 

开凿了著名的云岗石窟,在邺城开凿了响堂山石窟。各石窟的雕刻、壁画都 

别具风彩。中国的石窟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型。如云 

岗石窟即是其代表作;以佛像为主的佛殿型,这种石窟十分普遍;还有窟中 

置佛像,在周围凿出若干小窟供打坐、修行之用的僧院型。现存的著名石窟 

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 

积山石窟等。 

     敦煌石窟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处组成。主 

窟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县城南25公里处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峭壁上,地处 

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上下5层,高低错落,分布在南北长1600多米的 

石崖上。现存492个洞窟。建于十六国、北朝的石窟共有32个。相传莫高窟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沙门乐僔开凿,这在唐圣历二年(公 

元698年),李怀重修莫高窟碑中有记载。而文献《沙洲志》记载,莫高窟 

始凿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现存最早的石窟是北魏中期的石窟。 

此后经过西晋、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以及元、清代的增建,工程 

延续近千年。敦煌魏窟形制为中心柱式,平面多呈方形,方形柱与窟顶平天 

花相连;方柱前的窟顶凿成人字形椽子,脊两端设拱;方柱的四周凿有佛龛, 

龛内有塑像。 

     云岗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洞窟依山而开,东西绵 

延约1公里,是中国大型石窟之一。该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兴光二年 (公元 

455年),主体工程完成于魏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最终完成当在正 

光年间(公元520—525年)。该窟工程浩大,据《水经注·漯水》载,当时 


… Page 110…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状,世法所希。”窟内现存主洞53个,塑像 

51000多尊,景象壮观。 

     石窟大致分为三区:碧霞宫与编号为1至4窟为东部区;5至20窟为中 

央区;21至53窟为西部区。建筑形制大致分为3个类型,即平面椭圆形、 

平面方形、平面前后开间形。最为有名的中央区16至20号窟就是平面椭圆 

形的。相传,凉州惮师昙曜主持开凿此窟,故通称昙曜五窟。《魏书·释老 

志》卷114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这五大石窟均开成椭圆形平面,洞顶雕成穹窿 

状,前方有一个门、门上设窗,大佛像雕于后壁中央处,两侧有侍立的助侍 

菩萨,左右壁雕有许多小佛像。洞顶及洞壁未作建筑处理,洞外可能有木构 

的殿廊。云岗第5至第8窟和莫高窟中的北魏各窟的大部分均是方形平面型。 

有的具有前后2室;有的是中心柱式的;在建筑与装饰上更为精湛,壁画、 

雕像、装饰的花纹不仅布满洞窟,而且手法更完美,主佛像与其他的佛像比 

例得当,使窟内空间更为开阔,其建筑技术和雕刻技术都有创新。公元5世 

纪末开凿的云冈9号、10号窟是前后平面开间型的,石窟外部前室的正面雕 

两个大柱,形成3开间形式。6世纪前期开凿的麦积山石窟和稍后开凿的南 

北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中,多在洞的前部开凿了具有列柱的前廊,其外 

貌呈木构殿廊的形式,窟内使用复斗形天花,忠实地表现了木构建筑的式样, 

使石窟这一外来建筑形式更加中国化了。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开凿于北魏太和十 

八年 (公元494年)。后经、隋、唐、宋代作了续建,历时400多年。现存 

窟龛2102个,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多座。以古阳洞、莲花洞、奉先寺等 

洞最为有名,窟顶为庑殿式,多用鸱尾和“金翅鸟”作脊饰,也出现了歇山 

式。 

     魏晋、南北朝最后阶段的作品是天龙山16号窟,成于公元560年。其前 

廊面阔3间。列柱为8角形、柱础雕刻莲花瓣,柱子比例瘦长,收分显著。 

柱上的护斗以及阑额上的斗拱比例恰当,卷杀十分准确。廊的高度、宽度和 

廊子与后面的窟门的比例也相当合理。使这种外来的宗教建筑,在中国得到 

全面的发展,为世界创造并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技术遗产。 



                               3。古印度建筑 



     古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文明发达的地区之一。从文化体系上来 

分析,南亚的印度文化是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系统之一。是佛教、婆罗门教、 

耆那教的发祥地,因此古印度的文化及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宗教络印。在世界 

古代后期,佛教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主要类型有:窣堵波、石窟、佛祖塔 

等。另外,古印度兴建的阿育王宫殿及其石柱雕刻,也都具有典型的特色。 

对中国、日本、朝鲜宗教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印度旱期佛教石窟建筑的发展 

     印度早期佛寺建筑多为木结构的茅棚(又称精舍),到孔雀王朝阿育王 

 (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石窟建筑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木结 

构的佛寺建筑。石窟分为两种:一种是举行宗教仪式的支提窟,为佛殿和讲 

经的堂式建筑,又称为昆河罗,是僧徒拜佛的圣所。这种石窟建筑的主体为 

长方形拱顶殿堂,殿内正中设一窣堵波,内藏佛骨。除入口处外,沿内墙有 


… Page 111…

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精舍,为僧房,以一个方形大厅为核心,厅中央有 

一佛堂,三面凿有方形小室,为僧侣们静修之所,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 

大多数的石窟都建有佛殿、僧房,两者相邻,既方便僧侣们的生活,又利于 

他们从事佛事活动。分布在印度德干西部长莱一带的石窟是同类建筑的代 

表。石窟全部深入在岩石中,通过一矩形的门进出。朝拜厅为矩形,后殿里 

有小型的窣堵波。洞窟两边的山壁上,凿出一系列小间,供僧侣们使用。朝 

拜厅的顶部采用木质肋拱结构,制成筒形拱顶。在设计上比早期的更精致, 

雕塑内容上也比以前更丰富。其中尤以埃洛拉和阿旃陀遗迹为代表。随着印 

度佛教影响的扩大,这样的石窟佛教建筑遍布各地,并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朝鲜、日本,对这些国家的宗教建筑也有极大的影响。 

     其实,那时印度耆那教也有洞窟寺院,但远不如佛教的复杂,一般为单 

独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也无多大进展。 

     在石窟建筑发展的初期,雕塑就成为主体建筑的组成部分,基本布置在 

窣堵波的门楼、栏杆、朝拜厅的入口处。公元2世纪后,在阿马拉瓦蒂、德 

干一带的洞窟中,石雕开始大量涌现。早期的雕塑品中没有佛陀偶像,一般 

用特定的象征物所代替。耆那教的马土腊派利用当地的美丽江砂岩,以耆那 

为原型,雕出了第一尊佛陀偶像。这就为宗教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窣堵波与石柱雕刻技术 

     窣堵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佛教建筑,在中国被称为佛塔,是埋葬佛骨(又 

称佛舍利)和遗物的半球形建筑,因为建筑在一件神圣的遗物上,所以成为 

佛教信徒崇拜的圣所。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阿育王时代(约公元前273—232 

年),相传阿育王曾修建了8万4千个。窣堵波基本上由基坛,覆钵、平台、 

伞盖四个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物。现存最大的窣堵波为桑吉(又译作桑奇、 

山奇、商质等)大塔。在中央邦搏帕尔城东北约45公里处,约建于公元前 

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直径36。6米,高43米的鼓形 

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形石栏杆,中间有 

一座名叫佛邸的亭子。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设门,门高10米。 

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3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形如牌枋。门上布满深浮 

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的故事,为古代印度雕刻佳作。立 

柱的柱头上雕有药叉女神,充满青春活力和世俗气息,表现了桑吉艺术家和 

人民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从公元2世纪起,窣堵波的基座逐步增高,相轮(法 

轮)加至3个。到公元1至2世纪时,犍陀罗贵霜王朝的窣堵波下部承以方 

形基座,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