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3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3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600英里(相当于39600公里);这与24800英里的近代数值已相当接近。 

通过这些计算,他发现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首次提出了地球是椭圆体的 

见解。 

      (4)托勒密及其天文学成就 

     克劳狄·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 

学家、数学家。他出生在托勒密城,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度 

过的。他在那里从事天文观测和学术研究。托勒密是希腊四大古典学派之一 

即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最后一位学者,也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总结吸收前人的研究成就,写出了《天文学大成》(又译作《至大论》、 

 《大汇编》、《天文学大全》、《地理指南》等),并且通过系统的几何学 

证明,建立了宇宙地心体系,即地球中心论,成为希腊古典天文学的集大成 

者。 

     地心体系认为,地球是静止地居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 

星都环绕地球运动。该体系又被称为“地静说”、“地心说”或“地球中心 

说”。这一学说最初由欧多克萨斯 (约公元前408—前355年)提出,他运 

用27个同心球来表现这个体系的复杂运动。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前322年)接受了这个体系。为了使这个体系和当时已有的观测结 

果更符合,亚里士多德又增加了29个球,达到56个球。地心体系的演绎非 

常繁琐,成为当时的绝学。后来,著名学者阿波罗尼乌斯提出本轮、均轮规 

则,喜帕恰斯提出偏心圆理论,又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发现,不光太阳的运行是不均匀的,就是行 

星的运行也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例如,按匀速圆周运动计算出来的火星运 

行位置,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有时竟相差20余天之多。这样大的误差,即使用 

喜帕恰斯的偏心圆假设(解释太阳运行非均匀性的理论),也难以作出解释。 

这个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难题。经过反复实测和研究,托勒密在喜帕恰斯地心 

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方攻克了难题。他采用喜帕恰斯的偏 

心圆概念,认为行星的均轮不以地球为圆心,而是地球的偏心圆;再进一步 

设想行星在本轮上进行匀速运动,但本轮的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是非匀速性 

的;它的运行服从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并对“等距离偏心点”(地球 

位置对均轮中的对称点)的角速度是均匀的。这样,他所得出的结果便与实 


… Page 12…

际观测基本相符,比喜帕恰斯大大前进了一步。 

     后来,托勒密集欧多克萨斯、亚里士多德、阿波罗尼乌斯和喜帕恰斯以 

来的全部地心说之大成,写成了13卷本的《天文学大成》,书中系统地阐述 

了自己最完整的地心宇宙体系。其要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静止不动; 

每个行星都在一个被称为“本轮”的小圆形轨道上匀速运动,本轮的中心在 

被称为“均轮”的大圆轨道上绕地球作匀速运动;但地球并不是“均轮”的 

中心,而是与圆心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行星视运动中心的“顺行”、“逆 

行”、“合”、“留”等现象;水星和金星的中心位于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上, 

而且本轮的中心每年在均轮上运行一周;而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 

本轮中心的直线总是与地球和太阳间的连线平行,它们每年都要绕各自的本 

轮中心旋转一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之外还有一个恒星天、 

恒星都位于这个固体壳层中,恒星天与日、月、行星一样,每天要绕地球运 

转一周,这样,我们在地球上看,它们每天都要东升西落;另外,在恒星天 

之外,还有一层最高天,那是宇宙的极限;日、月、行星及恒星天都在最高 

天上有投影,从地球上看,日、月、行星以及恒星天距人们的距离相同,就 

是由于投影的缘故;这一天层又称为原动天,是诸神的所在,所有的天层都 

受原动天的推动而环绕地球转动(各个天层从内至外排列为:月亮天、水星 

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最高天)。由于 

托勒密适当地选择了各个均轮与本轮的半径的比率、行星在本轮和均轮上的 

运动速度、以及本轮平面与均轮平面的交角,也就使依据这一体系推算的行 

星位置与观测结果基本相符。这就近似地解释了行星的视运动情况,并据此 

编出了星历表。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依据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推算出来的 

行星位置与观测结果的偏差愈来愈大。虽然有人不断地对它进行修补,教会 

也把它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但它的可信度仍不断降低。到了 16 

世纪中叶哥白尼日心体系的提出,它便渐渐地被人们摒弃了。和亚里斯塔克 

的日心体系相比,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无疑是一种倒退;但就其细节来说,托 

勒密的体系却比亚里斯塔克的体系更加完备;特别是它对当时的观测事实作 

出了更加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它的影响相当巨大,以致统治欧洲天文界 

1000多年。 

     围绕《天文学大成》,托勒密晚年还写了其他几本书。一本是《天文计 

算用表》,将分散在《天文学大成》各卷中的所有有关天文计算的用表单独 

汇编成册,并附有使用说明,这不仅对天文学有用,而且对数学计算和其他 

学科都助益匪浅。到了拜占廷时代,这些表都成了标准手册。另一本是《行 

星假说》,它是《天文学大成》一书的通俗摘要;除了列出《天文学大成》 

的详细内容目录外,还进一步提出了行星的物理模型,补充了《天文学大成》 

中仅有几何模型的不足。 

     除了天文学上的卓越贡献外,托勒密在其它学科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他 

是那一时代第一流的几何学家,在立体几何研究中有许多创见,主要体现在 

 《天球测绘》和《平面球体图》这两部名著中。两书分别论述正射投影和极 

射投影的数学系统,前者利用3个互相垂直的正射投影平面来解决天体的位 

置问题;后者是一种将球形投影成平面图形的方法,它是制作星盘的数学依 

据。借助这种数学方法,天文学家可以将球面几何的问题化成困难较小的平 

面几何问题,这是将天文学进一步科学化的重大创造。 


… Page 13…

    在地理学和地图学上,托勒密也很有研究。他的《地理学》(又译作《地 

理学指南》)一书,全8卷;直到14世纪仍不失为地理学方面的权威著作。 

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法则,以及将球形大地画在平面地图上 

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两种类型的平面投影,并利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将当时所 

知的世界各地画成了地图。由于投影方法的优越和简便,《地理学》一书得 

到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此书也有不少让人遗憾的部分。 

由于当时经纬的测量误差太大而影响了图的准确性,这就给后世带来了一些 

不利的影响。 

    在物理学方面,托勒密著有《光学》一书共5卷。其中叙述了平面镜的 

性质、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计算方法,以及折射现象,入射角与折射角 

的关系等等。该书第5卷对于大气折射(即蒙气差)现象的明确提出是西方 

系统研究蒙气差的开始。 

    托勒密还著有一本关于古代占星术的书,共4卷。其中收集了古代各种 

占星术和神话故事,虽然天文学水平较低,但流传甚广。该书在元代传入中 

国,明代译成汉文,定名为《四类术》,与中国古代有关占星术、神话故事 

等书差别甚小。 

    托勒密的其他著作还有许多,如:《恒星状态》、《月相》、《论平行 

线》、《论天平的平衡性》、《论元素》等,其中有的已经失传。 

    托勒密是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古代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 

他的宇宙地心体系被中世纪天主教所利用而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并且严重 

地束缚着科学的发展,但他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些把他当作科学 

的对立面而任意挞伐的人是有失偏颇的。 

     (5)《儒略历》的颁行 

    罗马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长期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古罗马 

最早的历法以朔望月为基础,一年分为10个月,一共304天。到公元前713 

年,国王努马受希腊历法的启发增添了两个月,使一年由10个月增加到12 

个月。当时认为单数是比较吉利的,因此规定每月的天数都是奇数。其中,1、 

3、5、8月每月31天,2、4、6、7、9、10、11每月29天,12月为27天, 

每月天数皆为单数,全年共354天,该历法被称为努马历。该历年比回归年 

短了11天多,因此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公元前509年,为调整努马历的差额,罗马政府规定,每4年内增设两 

个月,称做闰月,分别加在第2年和第4年的末尾,在第2年后所加的闰月 

为22天,第4年后所加的闰月为23天,这样就使该历法演变成阴阳历,一 

直使用到公元前 191年左右。但由于编制历法和置闰的权力操纵在僧侣手 

中,他们出于某种需要,后来竟随意增设闰月,致使历法混乱、寒暑颠倒, 

严重影响了国家生活的正常进行,这就使历法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因而历 

法的改革已成为时势的必然。 

    公元前46年,罗马执政官儒略·恺撒(前45—前10年)采纳了埃及天 

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改历的命令, 

规定每年设12个月,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2月为29天, 

冬至后10日定为一年的开始;在连续4年内,前3年每年各约365天,称为 

平年,第4年为闰年,366天,多出的天放在2月之后;平均每年为365。25 

天,一个历年和回归年的差数只有0。0078日,比较准确。为了纪念这次改历 

和树立他的权威,儒略·恺撒便把他出生的月份—7月改为他的名字,因此 


… Page 14…

人们便称该部历法为儒略历。第二年,恺撒去世了。僧侣们把“每隔三年置 

一闰年“理解为每3年置1润年,并作为立法依据。后来,恺撒的侄子奥古 

斯都 (约公元前63—公元前14年)发现了这个错误,于公元前9年规定: 

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这12年间不再置闰年,以冲减掉多闰的3年。从 

公元后8年起重新恢复儒略历的置闰法。奥古斯都为了显示自己也效仿恺 

撒,将他出生的8月份改用他的称号,并规定为31天,以延长庆祝其寿辰的 

时间。他还把9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但仍多出一天,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奥古斯都费了不少心机。按照古罗马的习惯,2月份是一年的最 

后一个月;为保持365天,奥古斯都从2月份中扣去了一天,这样就使全年 

各月的天数成了现在公历各月的天数了。 

     公元325年,欧洲基督教国家在尼斯召开宗教大会,认为改过的历法更 

为准确,并决定共同采用,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规定春分日必须在3月21 

日。 

      《儒略历》是现代国际社会通用公历的前身,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因该 

历每隔3年一闰,4年总日数为365×4+1=1461天,平均为每年365。25日, 

而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年差0。0078天,经过128年相差1天,从尼斯 

会议算起到1582年,大约每400年便会相差3天。 

     1582年,天文观测者发现春分日不是发生在3月21日,而是在3月11 

日,这说明由于误差的存在,日历已与天时相差10天。罗马教皇格利高利 

13世根据这一误差,采用天文学家利里奥每四百年中去掉三次闰日的方案, 

颁布改历年的规定:把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那一天改成为1582年10月 

15日;世纪数不能被4整除的世纪年份不再算作闰年。从而解决了以前多闰 

的10天,并把春分重新改回固定的3月21日。这一改革,使历法更为精确, 

人们为了纪念格利高利制历的贡献,便把改后的历法称为格利高利历。这一 

历法因误差只有0。0003天,经过3300年才误差一天,相当精确,各国相继 

采用,遂成为国际通用的公历。 

      《儒略历》的颁布及其不断改进,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历法的先进性和天 

文学科学的高度发展。 



                         2。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 



     中国的古代社会,有着注重天文、历法的传统。从新时器时代天文学的 

萌芽阶段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天文、历法的逐步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甘石 

星经》的诞生,天文学从此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阶段。其成就有司马迁等 

人修定的《太初历》,张衡的“浑天说”和“浑天仪”,虞喜的“安天论” 

和“岁差”理论,陈卓的“星图”和北魏“铁制浑仪”,以及祖冲之的一系 

列天文学成果,开拓了一个天文、历法科学研究的新时代。 

      (1)秦汉时期的天文历法 

     秦汉时期是中国天文、历法大发展的历史年代。这一时代颛顼历、太初 

历 (又名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的更替,使华夏民族的历法体系基本形 

成;盖天、浑天和宣夜之说的传播,表明中国的宇宙学说已趋向成熟;浑象、 

太史黄道铜仪等天文仪器的出现,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天文学的进步;齐备、 

详尽、精细的天象观测和记录,也为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代 

的骄子张衡,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系列光辉成就,又将划时代的天文学研究 


… Page 15…

推向了高峰。 

     ①秦汉历法 

     颛顼历在秦王朝时期被颁行全国,汉初仍继续沿用。但因该历中的岁实 

                     1 

  (即回归年)为365   日,与实际岁实相差0。0078 日;朔策(即月相周 

                    4 

          499 

期,为29       日,与实际相差0。000256 日,大约300年朔差一日。这种差 

          940 

距到汉武帝时已很明显,而且在年终放置闰月的方法也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 

的需要。于是,汉武帝便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历, 

通过辩论、比较和实测检验,制成“太初历”。 

     西汉末年刘歆基本采用了“太初历”的数据,改成“三统历”。“三统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等12节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调整得 

更加合理,并在农历中沿用至今,该历还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 

这为后世立法奠定了模型。 

     西汉时已形成了月亮每日平均度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