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

第9章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9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收获),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书还在前人分期施用底肥、追肥等技 

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施用种肥的方法“浸种法”。其作法是在种子外面裹 

上一层蚕矢 (屎)、羊粪为主要原料的粪壳,使幼苗及时获取足够的养料, 

促进根系迅速生长。使幼苗得到良好的发育,以增强植株的抗旱、抗虫的能 

力。书中关于“保泽”即保墒的方法也很先进。其内容是根据雪情、雨情、 

旱情、季节早晚、土壤结构等不同情况,采取或“蔺”(镇压)或“掩”(施 

压)、或“平”(摩平)等等科学方法,以达到保墒育种的目的。这些方法 

显然是对北方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提高,并一直为北方的农业生产所沿用。该 

书还总结了禾(谷子)、黍、麦、稻、豆、麻、桑等10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技 


… Page 40…

术,对于自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获的方法也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书 

中第一次提出了麦谷的穗选法:“候熟可获,择穗大疆(即强)者,秆束立 

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噪,无令有白鱼 (捭麦),有 辄扬治之。取干艾 

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这是 

把穗选及贮藏的方法介绍得十分详尽。对于种稻,书中提出了适当选择稻区 

的大小,掌握水的深度,以         及通过控制水流速度以调节水温的办法。对 

于桑树的培植提出了桑苗截干法,即把一年生桑苗贴地割去;次年,根发新 

条,长得更加茁壮。对于间作,书中讲道:“瓜田中种薤(Xi8),五月瓜将 

熟,拔薤卖之,使与瓜相避。还可以杂种小豆,瓜田一亩,播小豆四五升, 

其藿可卖。”总之,《汜胜之书》可以说是汉代对周期以来农业技术的全面 

总结。不过,书中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不甚科学的成分。如认为播种五谷各有 

忌日:“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 

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伤败。……此非空言 

也,其道自然。”这是阴阳五行论在农业中的反映,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 

思想。 

     ④园艺、养鸟、蚕桑的发展 

     秦汉的园艺技术有着一定的成果,创造出“温室栽培”的方法。传说秦 

始皇冬季在骊山山谷栽喜温瓜类获得成功。《后汉书》中则明确记载了“覆 

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的温室栽培技术。这是促成栽掊技 

术的开端。同时《汜胜之书》关于在瓜田间种薤或小豆的记载,显然是间作 

套种的雏形。这些方法经不断改进,被引用推广到大田作物种植中去。另外, 

 《汜胜之书》还提出用10株瓠秧接成一条蔓,限长3个果实,以保证瓠果硕 

大的设想,虽不现实,但却是关于嫁接法的最早记载。汉武帝曾令人将荔枝、 

龙眼、柑桔等热带或亚热带果树大量移植长安,并栽种汉朝使节从西域带回 

的苜蓿、葡萄等作物。这表明当时已对育苗、起苗、护苗、装运、定植、护 

养、防寒等整套种植技术广为应用,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在边郡设立牧师苑,为以后建立 

大规模养马场开了先声。汉景帝在西北边郡建马苑36年,养马30余万匹, 

养马人达3万,致使很多人都富有养马经验。同进,乌孙马、大宛马等良种 

马也传入内地,更加丰富了当时的养马知识。东汉时又在四川、云南等地开 

辟了国家养马场。随着养马业的兴旺,相马术也随之提高,并出现了专门的 

著作。如《汉书·艺文志》的《相六畜》、《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相马经》, 

都总结了相马的经验和规律,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东汉名将马援曾铸铜马 

于洛阳宫中,作为良马的标准模型。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踏飞燕铜质奔马 

也是良马模型。 

     养蚕、缫丝很早就成为中国江南农民的家庭副业之一,到了汉代,蚕桑 

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并在全国推广。从汉代画像砖和汉墓壁画中可以看 

出,汉代地主已普遍从事有利可图的大规模桑田经营。至迟在东汉末,内蒙 

古南部已有了蚕桑业。秦汉之际已出现了二化蚕,即一年产二次蚕,这使生 

丝量大增。在养蚕方法上,有了“浴种”(用清水洗蚕卵以防蚕病)、整治 

蚕室、涂塞隙缝和洞穴 (防鼠患和风吹,以使蚕儿顺利成长)等操作技术, 

为提高丝茧质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⑤中外农业技术的交流 

     汉朝是中国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大发展时期,张骞、班超等人的出使, 


… Page 41…

使内地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大大密切起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商业往来日渐 

频繁。中国的物产通过丝绸之路运销欧洲和非洲。同时,中国的科技文化也 

传到西方;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传入中国。其中,农产品的引进,极大地丰 

富了中国的农业范畴和科技范畴。如芝麻、蚕豆、黄瓜、胡萝卜、葡萄、石 

榴、大蒜和苜蓿等,都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中国与西域的农业技术,不但丰富了内地的农田和园艺技术,而且也 

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是科技史乃至物质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 

时代。在300多年的岁月中,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地 

破坏。但是各族劳动人民忍辱负重,仍然维持着农业生产的进行,并有着一 

定程度的发展。当时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集中地体现在贾思勰所著的《齐 

民要术》一书中。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生活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约 

公元480—550年)。曾任北魏高阳(今山东青州市)太守。他对农业分外重 

视,用毕生精力进行研究,善于吸取前人的农业科学成果和经验。他亲自到 

河北、河南等广大北方地区省份进行农业生产调研,并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的 

生产实践,提出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则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 

的原则。他辑录前人文献,引用古书,广集民间流传的农业谚语、歌谣,吸 

取农民的生产经验,撰写成了一部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约公元533—534年),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科技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约12万字,分 

为10卷、92篇。其内容十分丰富,除讲到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改进外, 

还涉及到林、牧、副、渔等业的技术知识。所以又是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 

技资料的百科全书。它将中国古代的农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该书的 

主要内容是: 

     ①大田作物的种植技术 

     该书将耕田篇放在首位。篇中已不再单纯强调深耕,还指出要注意墒情、 

地势、季节以及与其它环节的配合。书中反映出的保墒技术比汉代有了进一 

步发展,形成了“耕一耙一耱”相结合的一套保墒措施,表明北方旱作地区 

的耕作技术已基本定型。书中按季节将耕田分为春耕、夏耕、秋耕和冬耕; 

按先后顺序分为初耕和转耕;按深浅分为深耕、浅耕和逆耕;按方向分为纵 

耕和横耕。这比前代农书细致丰富得多。书中总结出了“秋耕欲深,春耕欲 

浅”、“凡耕高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勿湿” 

的经验。贾思勰在书中把耙耱的作用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明确指出其保墒的 

作用,具体地论述了耙地的时间和次数。该书将收种即种子的选择、收藏和 

种前的处理,列为全书的第二篇;强调种子优劣、播种时间迟早与农作物的 

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具体记述了水选、浸种、 

晒种等处理种子的方法,并对中国水稻催芽技术作了最早的记录。书中的第 

三到第十三篇,作者对11类大田作物种植法均作了详实的介绍。对于轮作的 

论述,更有特色。如谷田“以绿豆、小豆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 

豆为下,”这是以前的农书所没有的。说明当时的农业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对作物的种植规律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②家畜饲养与树木栽种法 


… Page 42…

     中国古代关于畜牧业的书籍历来很少,而且极少受到重视。这样,该书 

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汇集了牛、马、猪、羊饲养法的最早辑本。书中记述的有 

关依动物天性进行管理;重视良种杂交等内容相当珍贵。书中还收集了许多 

兽医药方,使之成为最早记载兽医药的农书。 

     书中第4、第5卷专论果树栽培和材用木的栽培法。主要技术措施有移 

栽、插枝、压条、嫁接等。该书指出,某些树必须移栽,其技术措施是:“凡 

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移。大树髡之,小则不髠,先为深坑,内 

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然后下土紧筑。时 

时灌溉,常令润泽,埋之欲深,勿令挠动……以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 

三月为下时”。这套植树方法至今仍被遵从。对插枝种树的方法,书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先掘坑、将约1米长的枝条置于坑中,两端朝上,用石块、 

土等压住,将坑填平,经常浇水即可。”“压条法”与插条法的不同在于长 

出新根前,所压枝条与母本不分开,该法是用土将枝条压于地下,等条上的 

新枝长高数寸时再用土盖上,来年即能与原枝分开,移栽他处。《齐民要术》 

记述的插法,实际上是嫁接法,较为先进。书中以杜型为例介绍了具体的接 

法:“用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在锯口处斜扦竹刺皮木之际,深一寸,选 

取梨树上向阳的枝条,长五六寸,也斜扦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剥去黑皮 

 (与杜重合部分,勿伤青皮),拨去竹签,将梨枝插入,木向木,皮向皮, 

然后用棉布裹紧,封上熟泥,用土将树桩埋上即可。”书中还介绍了远亲嫁 

接法,但成活率低。总体来说,书中所记载的技术还比较原始,而且应用也 

不普遍,但是为后世树木栽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功劳不可埋没。 



                       3。亚洲其他各国的农业科技 



     世界古代后期,除中国的农业技术取得巨大成就外,地处西 

亚的塞琉古王朝、南亚的孔雀帝国印度,以及东亚日 

本,在农业技术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①塞琉古王朝的农业 

     塞琉古王朝是希腊化各国中势力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里的肥田 

沃土,发挥了历史上最高的生产效率,以至被古代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写道: 

 “地球上没有一个国家象此地那样出产如此丰富的大麦。据说收获量高达所 

播种子的300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了。塞琉 

古在农业生产中还发现和使用了蜗牛式水力螺旋机,把水提到高地面上,进 

行农业灌溉,确保粮食等作物的丰收。今天的叙利亚一带仍盛产小麦、葡萄、 

亚麻、豆类;中亚和伊朗草原仍保留着良好的牧场,畜牧业仍十分兴旺,尤 

以纯种良马驰名天下,仍保持着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 

     ②印度孔雀王朝的农业 

     孔雀帝国是国力强盛的一个历史时期。那时,生产力有了明显地提高, 

铁器制造的农具已普遍使用,灌溉事业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运河、水渠、水 

井、池塘遍布全国,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远比过去增 

多,主要有水稻、大麦、小麦、黍、豆、胡麻、棉花、甘蔗等,产量也有了 

明显地提高。反映了古印度的农业生产技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③日本的农业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300年期间,日本正处在历史上第一次变革时期, 


… Page 43…

史称“弥生时代”。这一变革主要来自大陆的以水稻文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 

的冲击。据考,这是以长江下游为中心的稻作文化向四方传播的结果。其中 

最有力的说法是,从长江入海口经山东省南部一带的海岸,然后再跨海到日 

本。倭族的初民在中国云南省滇池湖畔成功地进行稻作的人工栽培,并在水 

稻农耕及干阑式建筑的伴随下,向四方移动,迁徙。在沿杨子江而下向东迁 

徙的人群中,又有一部分东渡日本列岛的倭人,他们将水稻文化传入日本。 

农耕技术也迅速地由九州地区传布到近畿地区和全国各地,使原始的日本人 

从采集、狩猎、捕捞为主的经济急速地转向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农耕技术也 

不断进步,并将粗耕技术留在历史的发端。日本人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低湿 

地带及中部山区开辟了水田,在登吕地区盖起草房,作畦培埂,修成块块水 

田,总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水田整齐排列,畦与畦之间用木板桩隔离。在 

水田区修有500米长的,具有灌溉和排泄并行的水渠。中途还建了两个堰, 

用以调节灌水和排水,而且在灌水渠与排水渠交叉的地方。安置了木制的过 

水通道。此时的旱地耕作也较为普遍,作物有大麦、粟、稗子、大豆、小豆、 

豌豆、绿豆、蚕豆、瓜、梅、杏、桃等。日本人民在农耕实践中已掌握了按 

季节耕作的知识,并开始采用深埋杂草作肥料的方法增加地力;播种时应用 

直播法;收割时习惯用割穗法,用石镰和铁制割穗器将成熟的稻穗割下,收 

入仓库,然后用杵臼脱粒。弥生时期铁器已从大陆传入日本,使日本进入铁、 

木、石器混杂的时期。公元3世纪时,大和氏族开始兴起,并开始了统一日 

本的活动,将日本逐步推向奴隶制时代。这时期,铁器开始更为广泛地推广 

使用,水稻、萱麻、蔬菜、栽桑养蚕等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体系。推动了日本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 Page 44…

                       五、世界古代后期的地理学 



     世界古代后期是地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期,西方国家和东方民族都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人的贡献最为卓著。被誉为“地理学之 

父”的厄拉托塞 (又译为埃拉托色尼创建了地理学概念;波里比阿开描述地 

区地理特点之先河;阿加塔尔齐德斯将地理学建立在人和环境相统一的指导 

思想基础上;斯特拉波首次为人类绘制出了世界地图;托勒密在地理学的研 

究成果及其《地理学指南》等著作,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