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医灯续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又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又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又云∶
胆为怒。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
则恐。又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又《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
休,神不足则悲。又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又《灵枢》行针篇曰∶多阳者多
喜,多阴者多怒。又《素问》解精微论曰∶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又《灵枢》本神篇曰∶肝
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
笑不休。又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又《素问》脉解篇云∶阳明所
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
而惊也。又曰∶少阴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
阴阳相薄,故恐也。又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又《灵
枢》根结篇曰∶厥阴为阖,阖折即气绝而喜悲。又《素问》缪刺篇曰∶邪客于足少
阴之络,令人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俞气化薄,传为
善畏,及为惊骇。又《灵枢》五变篇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
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
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又《素问》痹论曰∶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又曰∶肝痹,
夜卧则惊。此皆情生于病也。故病生于情者治其情,如喜胜悲,悲胜怒之类。情生
于病者治其病,如平肝怒解,温胆悸宁之类。外因之邪自表而入。当其在表,正气
应之,其脉必浮。若见沉脉,邪已去表而入里矣。若脉不及四至,名曰迟。迟则邪
在阴分,主冷。过于四至,名曰数。数则邪在阳分,主热。内因之邪,自内而生,
如暴喜、卒惊。暴怒阳气浮越,脉应之而浮,其中必虚。如今之暴怒蹶仆、卒惊晕
倒、大喜伛痛如中风状,而非外来之风,此即所谓虚风也。若忧思悲恐,久积沉郁,
脉应之而沉,以无虚浮风象,故直指曰气耳。迟则为冷。若脉迟,不论因于何气,
皆主冷也。数则为热。若脉数,不论因于何气,皆主热也。数皆主热。若浮而得之,
不论何因,其热在表。沉而得之,其热在里。迟既主冷,若浮而得之,不论何因,
其冷在表而虚。沉而得之,其冷在里而结。外因之表里阴阳,内因之风气冷热,非
参以脉,则不能分别。然而脉理浩繁,能提括其纲,自可条析其目,但以浮沉迟数
四者而触类焉。则引彼可以证此,申此可以例彼,而诊家之精义,思过半矣。
卷一
浮脉第十
属性: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绵一作帛。)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天覆于上,阳也。浮脉似之,故曰法天。其脉应手皮毛,轻手可得。按之且有
泛泛欲上之势,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脉经》所谓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者是也。若浮脉中加以洪大,来盛去悠,是为有力之浮脉,谓之浮大之脉
亦可。若浮脉中加以虚大,迟而且柔,是为无力之浮脉,谓之虚大之脉亦可。若浮
而虚大之甚,则涣散弥漫,不敛不实,名曰散脉,《脉经》所谓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者是也。若四边有而中则无,名曰芤脉。芤者,中空之草,其状如葱。《脉经》所谓
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者是也。若浮而小,名曰濡脉。如帛浮于水,按之软薄,全无力
也。若浮濡之甚,则极虚极小,名曰微脉。不胜重为寻按,《脉经》所谓若有若无,或欲绝者是也。
卷一
沉脉第十一
属性: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 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地载于下,阴也。沉脉似之,故曰法地。其脉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更有
深深下沉之势,《脉经》所谓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若沉之极,似附着于筋
骨,名曰伏脉,《脉经》所谓极重按之乃得者是也。若沉而有力,实大弦长。弦则强
急,且大且实,坚牢之义,自可想见。《脉经》有革脉而无牢脉,要知牢即革也。革
脉形如按鼓,亦即强急坚牢之义,皆有余于外者。若牢之甚,则内外皆实, 而
强,如有根蒂也。沉而无力,既小且柔,是名为弱。《脉经》所谓极软而沉细,按之
欲绝指下者是也。弱之甚,则更柔更小,若有若无,萦萦如蜘蛛之丝,名曰细,与微脉固不相远也。
卷一
迟脉第十二
属性: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 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应四至,是其常也。迟则一息三至,气不振发,行不如度,
故曰属阴。缓则小 于迟,犹未能及于四至。若一息二至,元气已损。一息一至,
元气已败,病则必不可治。两息一至,真精夺去,虽一见脉,正气已无,不过烬灯
之余焰耳。迟而浮大,或为虚散,或为芤革。迟而浮小,不为濡则为微。迟而沉小,
不为细则为弱。迟而细,则力不足于往来,名曰涩。往来艰涩,则易于散,而或有
一止。(不足之止。)然非绝藏之脉,故止而复还也。结则缓中时或一止,止而复来。盖
气有结滞,脉为阻碍,暂一止而复来。(阻塞之止。)与涩之易散一止者,不相悬也。代
则缓中一止,止不能回。(脱根之止。)《脉经》所云∶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正如替代之
代,有出无入,有去无来之象。
卷一
数脉第十三
属性: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脉以四至为平,闰以太息,大约不出五至。若一息六至,是为数脉。气行速疾
逾于常度,故曰属阳。一息七至,气更速快,故曰疾。一息八至,阳热已极。一息
九至则元神散脱,而与迟之夺精者,固无异也。数而浮大,其名曰洪。数而沉大,
不为牢即为实。数而往来流利,是名曰滑,即《脉经》所云辗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者。数而有力,是名曰紧。紧原以形状言,不以至数言。但紧脉敛实似弦,弦则直
急如弦。紧则《脉经》所云如转索,如切绳,内有搅动弹搏之状,似乎数也。若
数中时见一止,(失伦之止。)名曰促脉。脉流数疾,势如奔逸,偶不相继,故一止耳。
仲景云∶阳盛则促,故当于寸口见焉。若数脉见于关上,名曰动脉。盖关为阴阳交
互之处,阴阳不和,两相抗激,势不相下,故迸于上而厥厥动摇也。然上下无头尾,
只在一分之关上,非圆实之小豆,不足以形容其状也。
卷一
长脉第十四
属性: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惟其透出,乃见长象。非气之充畅,不
能有此,故曰治。若长而端直,应于指下,是为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曰∶
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者是也。
卷一
短脉第十五
属性: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脉短,则气不充畅,无论在寸在尺,俱不能满足本部。惟其不能满部,乃见短
象。气不足,非病而何?然此惟尺寸见之。设若在关而不满本部,则与尺寸不相接
矣,理无此脉。盖脉类多矣。有一脉,自有一脉之形。形有不同,故病亦各异。若
脉数形兼见,而病亦数种兼成。仲景所谓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者也。如下文云云。
卷二
浮脉主病第十六
属性: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脉与皮毛相得。亦有势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气应于
表,其里必虚,故里不足。浮亦主风。浮而有力,风热所为。盖风为阳邪,其性轻
浮动荡,加之以热,势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荆防羌壳芩栀石膏之类。)无力则浮而虚矣。血
主里,气主表。血弱不能谐气,故反浮,亦里不足之义。(宜参 四物汤之类。)脉浮而迟,
乃鼓动之不及也,为风虚。(宜四君子汤或防桂参 之类。)脉浮而数,乃鼓动之太过也,为风
热。(宜荆防膏薄栀芩丹皮生地之类。)脉浮而紧,紧则紧敛,寒之性也,风中有寒。(九味羌活汤、麻
黄汤或苏 羌杏姜葱之类。)脉浮而缓,缓则缓漫,湿之性也,风中有湿。(宜羌防苍白术防己黄 桂附
之类。)浮虚伤暑者,暑伤乎气。气主浮外,而暑性张散,故伤暑者多汗。经曰脉虚身
热,得之伤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之类。)浮芤失血者,血去脉空耳。盖卫行脉
外,营行脉中,血失则营损,营损则脉中空,如芤草之状也。(宜黄 归芍或当归补血汤、琼
玉膏之类。)脉浮而洪,充涌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则有表无里,故曰虚火。(宜当归补血汤、
四物汤、六味丸、八味丸之类。)浮微劳极,阳气欲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
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盖言阳气清净,烦劳则阳精张散而竭绝。积于夏长之时,当振发而
反退陷,故变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气应振而反靡,应出而反入,如煎迫之
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渐少,即《难经》十四难所谓自皮毛以及于骨之五损,从上
下者是也。今之五劳六极,虚怯损瘵,皆煎厥之类。阳主浮,以其因于耗阳,故脉
浮微耳。(宜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大造丸、四君子汤、八珍汤之类。)脉浮而濡,衰薄之甚,仅有其上,
若无其下,故主阴虚。(宜四物汤、六味丸之类。)若浮而散,则又阴虚之极矣。阳在外,阴之
使;阴在内,阳之守。阴虚极而不能为守,则阳无所根据,浮越而散,略无阴凝内敛
之象,故阴虚剧。然而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谓之阴阳两虚亦可。(宜十全大补汤、金匮肾
气丸之类。)脉浮弦者痰饮。痰饮何自而生乎?《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
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二说虽殊,其理则一。方饮之由
胃游溢而上输于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喷发,炊釜之沸腾,即中焦之如沤。由脾散精
而上归于肺也,拔粹升纯,氤氲若 ,即上焦之如雾。由肺之通调而下输膀胱也,
气化开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渎。名虽有三,实则一气。若气虚寒不运,则饮
亦停留不行,随不运之处停留,则随停留之处见病矣。大约暴则为饮,久则成痰。
清薄则为饮,浊浓则成痰;寒多则为饮,热多则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结盐之义也。
弦乃阴脉,为阳不足。仲景云∶弦为阳运,正言阳之不能运也。又云∶沉潜水蓄,
支饮急弦,俱言阳气衰弱,不能营运其饮,故见此弦敛不鼓之脉耳。(宜金匮苓桂术甘汤、
小青龙汤之类。)水饮应沉,而言浮者,当在上焦。若浮而滑,则非弦敛不鼓之脉,寒当
化热,饮当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陈汤,或栀芩花粉玄明粉之类。)
卷二浮脉主病第十六
附方
属性:x参 四物汤x 治血虚。气不能与之谐,反上气喘促,自汗恶寒,面白,脉浮,按之空涩。或曾经失血者。
人参(一钱) 黄 (蜜炙、二钱) 当归(二钱) 熟地黄(二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半)
芎(八分)
上为粗末,水二盏,煎七分,温服。
x四君子汤x 治真气虚弱及短气、脉弱。加陈皮,名异功散;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白术 人参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x九味羌活汤x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二分半)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细辛(四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热服取汗。陶节 云∶春夏秋感冒,
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见太阳表证,宜服此平正方也。其加减法,在人
自变通耳。
x仲景麻黄汤x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腰脊疼,发热恶寒,身体痛,无汗而喘者。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五钱) 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初沸,去上沫,再煎至七分,温服取汗。汗出不必服尽剂。
x清暑益气汤x
黄 (一钱半,汗少减五分) 苍术(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 神
曲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葛根 青皮(去瓤)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剂之多少,临时斟酌。此东垣所制,
以治长夏土令湿胜,非独暑也。其论云∶暑湿蒸炽,人感之则四肢困倦,精神短
少,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数,大便溏频。或痢
如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或汗少,血先病而气不病也,
其脉洪缓。若血气相搏,必更加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
燥之剂治之。《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
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
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
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x百一十味香薷饮x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汤泡去白)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去壳) 黄
(去芦) 干木瓜 浓朴(姜汁制、炒黑色) 炙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或冷水调下。
x当归补血汤x 治气血俱虚,肌热恶寒,面目赤色,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重按似
无,此脉虚血虚也。此病多有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 (一两,炙) 当归(二钱,酒洗)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