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利器之轮+法护大师 >

第7章

利器之轮+法护大师-第7章

小说: 利器之轮+法护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93
  '啊!伟大的阎曼德迦明王,当您采取愤怒的站姿,张着尖牙,怒发冲冠时,请就此一次助我把我爱根除。并以无限的慈悲心保护我们,指引我们远离痛苦。'故我祈求伟大的阎曼德迦明王:'请将我及所有众生,自我爱的果报中解救出来,于今始知此种态度是我们的死敌,请即刻将它自我的心中逐出。'
  094
  集聚世间一切的痛苦,将它堆积在我爱的态度上,以便将之消除殆尽。在修炼'施与受'的当时,自左鼻孔散发出强大的光线,而右鼻孔则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把毒素等吸进后,将它堆积在心中我爱态度之上,并将五惑囤积在我爱之上,此五惑即三毒根:贪、嗔、痴,加上慢、疑。
  095
  透过大慈悲的上师和阎曼德迦明王,我们已能辨识出我爱的念头为我们堕落的原因。我们已确知此种思想是我们的死敌,但如果我们仍倾向于执持此种思想时,请助我们平息它,并令我们舍弃对它的拥护。
  096
  所有的退堕皆应归咎于我爱的思想,且责无旁贷。观想所有众生三世以来皆是善良的。由于过去世中所有众生皆曾仁慈地协助我们完成德行。今生我们才能转世为宝贵的人身,故应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念。
  基于此,我们应有效地修习'施与受',代众生受苦、受折磨。并为众生的利益,经由呼吸的媒介,将三世的德行皆回向给他们。如果我们能发起一念菩提心修习'施与受',则有助于它的发展。
  097
  孔雀因摄取鸠毒而健旺、美丽,将三世众生的恶业与妄念纳入自己的意识流中,这些毒素会转变成德行的助缘。为了一切众生,愿我们能证悟。
  098
  我们也应该常常把奉献的祈祷文扩及一切。一只乌鸦吃了毒药几乎致死,幸好及时发现解药,'愿我们散发的德行,同样地令所有众生受益。他们的善根濒临崩溃,乃因遭业力及妄想所淹覆而处于水深火热中。在我们的关爱下,愿所有众生能发起这两种菩提心并获得证悟。'我们应如此无私的祷告。
  099
  '当我们和所有曾为吾等母亲的众生居于色究竟的净域时,籍著菩萨广大的功德,愿我们能成就无上正觉。'
  '愿所有正被业力及敌意所支配而轮回于六道的众生,能彼此相亲相爱,愿他们能互为彼此成就证悟的因缘。'这是上乘的祷词。
  100
  以下是鼓励的祷词:'直到我成佛为止,纵或为了一只虱子,我必须堕入恶道,愿我能欣然接受。当我身陷恶道时,帮助他人时,不寄望于任何的协助,也不离广大的菩萨道,愿我能引导所有众生离开恶道。'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该如此大胆的祁愿,因它迟早会兑现,故不需太胆怯。
  101
  在地狱折磨他人的狱卒,一见到我进入地狱最炙热的一层时,他们愤恨的情绪终被降服,愿他们能视我如上师一般,当他们问及:'尊者您为何来此?'我回答说:'此地众生正遭受极苦,故我必须前来拯救他们。'闻此,狱卒们遂释放被俘者,终止对受刑人用刑,而众多如雨般的武器皆变成香花雨,高温的火花也化成一片清凉。愿所有众生皆为清凉所包围,此为菩提心的果报。
  102
  籍著我的力量,愿诸地狱众生,能收摄到五神通的威力,愿他们能转世为神或人,并能为众生发愿证悟;愿他们实践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及四摄法。籍著回向功德,愿他们能常住于清凉的菩提心与广大的愿行中。并接受我为他们的上师,且以正当无偏的态度与我交往,愿他们能圆满次第,成就佛道。
  103
  愿我能像利益地狱众生般嘉惠一切众生。当我为他们努力时,但愿他们也能尽一份力量帮助他人,不因世俗的欲乐而分心,及满足于安逸。愿我也因认知此两者空无自性的真理,而了解世俗的存在与自我满足的安宁是平等不二的。
  104
  如能如此,我们就能降服自己的成见和敌人,但若反其道而行,则绝不能压制我爱的思想。共同修习大安乐法和无我的智慧行,定会到达大圆满,当所有因缘汇聚时,果报就会出现。
  直到本诗偈为止,我爱的害处和利他的优点皆已说明,因此应着重于'自他互换'的修习,并加强回向众生的心。然而纵使我们具有清净无暇的世俗菩提心,而不修习胜义菩提心,则将无法获至最上乘的果报。二者缺一就像鸟缺一翅,绝对飞不起来。
  本书作者法护是唯识学家,他基本上偏重开悟思想的钻研,但他对空性具有自发性的领悟,并已成就初地菩萨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者是开悟所必备的条件,以下诸诗偈是有关胜义菩提心及空性的领悟。
  105
  我执、我爱的思想能同时引发种种的成见,一切皆仰赖因缘,而互为因果。缘起相关性乃指所有现象皆只是表面上的存在,它们并没有任何实体。
  上述诸事皆因缘起而有,然而对缘起不了解的人,一听到'空'字,即联想到虚无或断灭,如我们了解了缘起,就较易看透空性;例如,我们提及西藏图书馆,它有玄关、柱子、横梁等等,当这些都被凑合在一起时,才被称为图书馆,而单独各部分无法构成图书馆。同样地,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存在时,意指他仰赖五蕴或部分的五蕴存在,所有现象皆可以此类推。
  一物是有可能转变成另一物,因它没有实体的存在。如果万物皆单独存在,则无互为交换的可能性;例如,当天空布满黑云时,我们称它为阴天,云层消失后,我们即说它是晴天,这种情况的发生皆是因为缘起而来,乃因天空和云皆无实体。当我们挥动火把时,火轮则出现了;同样地,所有现象仅是'表象'而已。《菩提行经》云:'若无此道,则三解脱或三成就都不可能,此道即是了解空性的智慧。'
  106
  一块湿透的木材是无用的,因它不能发挥木材的功用,而且不久就会腐朽掉。我们的生命在逆境中迅速消失,所以如果不及早启发世俗及胜义菩提心,我们就平白辜负了此生。就如水泡之易于破灭,生命也会悠然终止,我们不能期盼长久或永恒的生命,顶多能活到七八十岁而已。
  山中的雾看似实存,但我们一接近它时,它却无处可觅;机能上的现象,乍看似存在的,但经分析后,亦无一物。对感官认知的存在而言,如热沙、阳光、流水浮现在海市蜃楼中,然一旦接近它,却一滴水也没有。同样地,由因缘而产生的机能现象,看似具有实体,一经分析后并非如此。
  107
  当我们不加以分析细察本体时,看起来它似乎是具有实体的存在,但一经检查后却什么都没有。
  当一面毫无瑕疵的镜子与人的面孔凑和在一起时,看起来脸孔就像是在镜子里。实际上,镜子里并没有脸孔的存在,故尽管所有现象看似真实,就它们本身而言,甚至连最小的原子亦非实体的存在。天空的云、山径的雾,看起来象是永远的存在,但几分钟内就消失了。机能上的现象看似不变,但若细察之,就会发现事实上它们是时刻都在起伏不定。
  我执有如我们的敌人,我爱思想有如屠夫,我执的对象就是世俗所谓的'我',看来皆似实体的存在,但若察之,将发现它们过去既不曾真正地存在过,未来亦无,现在更是不存在,它们本来就不曾真实过。
  108
  业力和愚痴是轮回的苦因,看似具有本体,却缺乏真正实体的存在,他们仅是表象而已。
  至此,我们以各种不同的推理,来证实终极的真理。对于机能作用的层次而言,事物虽是存在的,但却是无实体的存在。
  109
  虽然世间和超世间的现象是无实体的存在,但它们并非是全然不存在的。在清澈的湖中,可以看到月亮的倒影;同样地,因果也只是表象,故我们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证实之。
  110
  在梦中,我们的身体被地狱之火烧得死去活来,但对未入睡者而言,此火则不存在;尽管火不真正的存在,对作梦者而言,仍经历到焚烧的痛苦与恐惧。同样地,地狱炙热的地层和饿鬼道,并未真正地、实质地或终极地存在,但对造恶业者来说,当遭到烧、煮或剁碎的痛苦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故我们不应做坏事而造下恶业。寂天提到地狱炙热的铁层时说:'所有恐惧皆是负面心态的产物。'
  饱受恐惧之苦的人,感到他被拖入地牢中,尽管它并未真正地发生。故诸如无明、妄想、我执等应被舍弃诸事,皆无实体,但就世俗的观点而言,它们造成各种负面的影响及无休止的痛苦。籍三慧之助,我们应避免重蹈覆辙。
  能了解空性的智慧为闻、思、修三慧之果,它能断除我爱及我执。
  112
  当一位音乐家演奏小提琴时,他以悦耳的音乐来安抚悲伤的心灵,而音乐来自何处?非由乐器本身,也非由琴弦、琴弓,或音乐家的辛苦而来。音乐非由这些单独部分产生,而是因它们的众缘和合而成。当我们沮丧时,美丽的事物可安抚并鼓舞我们。经由推理,我们基本上需认知并无固有的实体,而这与世俗和机能作用的效力是不可分割的。
  113
  当我们检视现象界实体存在的因果时,将发现到此因果并不存在,然而就世俗的观点而言,生灭是有的。在本篇中曾提到两次'表象',一为因,一为果 。
  同样地,纵使善行与恶性皆是无固有之实,在世俗的层次里,我们可强烈地体验到它们引致果报。如果我们能对'利器之轮'予以重视,则会发现它非但有趣而且效应无穷。
  114
  当把水注入花瓶时,它非由第一滴水或第二、第三滴水……个别装满的,而是一滴一滴的水累积而成。
  115
  我们对快乐与痛苦的体验非由个别的因素而来,而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体验。譬如在冬天,并非第一阵寒风就会使我们颤抖,而是风持续吹了一阵子之后,才使我们感到又冷又冻。
  116
  能对相辅相成的表象与空性,持彼此不相矛盾的认知,是多么的殊胜。在世间或超世间的事物中,能见到它们的共存,真是微妙之极。
  虽然仅是世俗的表象,绝无固有的实体,但对那些我执甚深者而言,却看似有实体的存在。能觉察空性与缘起的互补性不相违背,是难能可贵。少智者或对教理少知少见者无法觉知此事,此知见乃上乘之最。
  117
  当我们开始冥思空性时,应有基本上的了解。首先,透过恰当的推理来证实空性,然后再从事凝神一处的冥思,在一心的冥思之中,相对的现象不会呈现,因它专注于空性上,而空性只有在深度冥思时才会呈现,且只有圣者才具此超绝之力。
  118
  正如物体的无实体性,空性本身也只是名相与概念的转嫁者,故亦无实体存在。当十一世纪的冈波巴(GAMPOPA)即将出发至西藏中部时,他的上师密勒日巴赠言曰:'当你忆起你的上师时,观想他现在你的头冠上,但记住他也是无实在的本体。当你想到食物时,无论它的味道是甜是苦,须能加以区别,纵使它是虚幻的,最好能以三摩地为食。'
  就真实存在的观点而言,我们无法说什么是可为或什么不可为;但从原始的领域来说,最好将心置于空无上,且重复做,不久,你就会成为对空性有绝对不变观点的大成就者。
  这种卓越是可成就的,但通常我们都缺乏坚定的毅力。目前因对己或对人的无力感而使我们处于可悲的状况,此乃源自不努力去培养二种菩提心之故。
  诸佛皆有坚毅力,而我们却无。
  119
  如前所释,我爱是所有衰败和堕落的根源,而利他却是所有优美品质的源泉。籍由自他互换的修行,为扩充世俗菩提心而打坐,经由逻辑的推理、举例等,以及经由闻思修三慧的洞察力和适当积聚福德,即可修成佛的法身与化身,如此,即可为自他两利。
  愿我们都能实现此理想!


  后记

  瑜伽大师法护,是在他的丛林隐居处写下本书。外在的丛林是野兽成群,而内在的丛林则为我们的心境。值此五浊恶世,丛林是邪恶横行处。瑜伽大师了知所有大乘教义,且领受全部的传承和教导,他全心投入于法之领域故被称为'瑜伽'他的名字是法护,即意指护法者,而他的另一个名字,西勒拉克西达,则意指'护戒者'。自修行的初阶直至大圆满的证悟,他皆心护持佛法,故以前名称之。戒律是所有证悟的基础,而他严持三种戒,绝不轻易违反,因此以另一名称之。衡诸所学的全部教理,这位杰出的心灵至友,以诗偈的形式将他们摘录。
  处此五花八门的末法时代,人们习于为非作歹,他们的妄念其实就是一个丛林。瑜伽上师此志不渝,甚至把调伏最愚痴、粗野的六道众生当作他全部修行的目标。谆谆教诲而不舍弃。后来他将之传授给教理之王,已证得两种菩提心的阿底峡尊者,由后者将教理传入西藏。
  阿底峡尊者的受戒法名为迪般卡拉。斯里南那那,他生于柴霍(ZAHOR今印度孟加拉省)国王家族中,他的父亲是'法王',财富可比美宇宙王。然而阿底峡如唾弃尘土般地割舍了优裕的生活而投向佛法。他曾自述道:'为严朴放弃尊贵,甚至露宿于坟场为法备尽艰辛。之后,因宿世累积的福德,我遇见了最优秀的法护上师。'法护成为阿底峡的主要心灵导师,乃因上师授予阿底峡这些有关心灵训练的大乘教理。阿底峡说:'在所有显密教理中,此两种菩提心的教义是佛陀整体思想的精华,能把妄念净化如饮甘露。因他的赋于,故我现在能从中受用,而不再成为我爱的奴隶。'
  既然我们已受加被,就应停止被我爱的念头所操纵。而所有加被中,又以心灵的加持为最上乘。以阿底峡尊者为榜样,我们应如此修行。
  '在看到超越其他的至尊的两种菩提心教法在印度和西藏盛行,我阿底峡已传播它。'
  '在大、小乘和显密教理中,我尽可能广泛的学习,不予以宗派之见'为了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多学习其他的教义思想。我认为它们皆具优点,特别是一般或罕见的大乘教义。但逢此腐化猖獗的五浊恶世,最深奥的密续教义,对于愚痴的学习者来说,有如毒药之于乌鸦般的难以消化。但诸如'利器之轮'的教理,于引导他人开悟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且对任何人皆非鸠毒。当此之时,我们一味渴求著名的经典,而忽视此教义,并非可喜之事,尤其是当一个人对于修道的三原则(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慧)全然不知时,却寻求密续教义,此非好事。
  阿底峡尊者受荐于他的本尊,尤其是圣度母,而将此文与其传统传授给种敦巴,裨能驯服偏远地区的蛮民。伟大的优婆塞种敦巴亦被称为'教理的胜利旗帜',当时是其最适切的弟子,故将机密教理传授给他。他行之有名后,传给噶当巴的三兄弟————博多瓦格西(GESHE PORAWA)、切咯瓦格西(GESHE CHEKAWA)普穷瓦格西(GESHE PURCHNNGWA)。之后,又将教理信托于伟大的喇嘛宗咯巴及其儿子们。如此,该教理籍著新旧时代的噶当派广益流布。
  种敦巴和阿底峡尊者将本书由梵文译成西藏文,既领受本教义,我们就该付诸实行。人身难得,上师难求,佛法难闻,报师恩的最佳方式就是依教奉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