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高注金匮要略 >

第13章

-高注金匮要略-第13章

小说: -高注金匮要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后则上虚。上虚而脐下跳动。是下焦将匀其有余。以上赴空处之渐。故知之。但脐下动悸。是脐下之实者。 
当责也。故君淡渗之茯苓。以肾脏不可泻。泻膀胱之腑以泻肾阴耳。桂树嫩枝。辛温而柔软。具少火生气之 
妙。甘草以浮之。大枣以托之。是使桂枝生阳之性。确乎在心肺之夹空。而填其上焦。如雾之氤氲矣。夫桂甘 
大枣。意在补上。而且降奔豚之上逆者。亦须凭高弹压。水性下趋。况与茯苓先煮。则尤渗泄易下。恐失上焦 
之部位。故扬作甘澜。以乱其下趋之性。使少少留连。以完全其补高治上之功用而已。真穷工极巧之方也。 
此篇当与惊悸门方论参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属性:x一条x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 
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脉有伦类。盛则俱盛。衰则俱衰。此大较也。故凡诊脉者。当取其既有太过处。又有不及处。则不及者自为病。 
而有余者将乘之。而尤为不及者之病矣。即如其脉。关以前之阳部得微。关以后之阴部得弦。夫关前之阳 
脉微。则自胃脘上至胸中。其真阳卑弱而不能奋鼓。故病名曰痹。关后之阴脉弦。则自胃腑下至肝脏。其浊 
邪弦急而从上弹射。故症则见痛。所以然者。责在胸中阳位之极虚。故招下焦之上凌耳。二句。就主一边说。 
即后文栝蒌薤白及人参诸汤。填阳之案也。关前应胸分。关前之脉微。故知胸分之阳虚而病痹也。二句是 
自注。所以知其为胸痹之故。弦脉。于脏为肝。于气为阴。于邪为寒。于症为痛。病胸痹而心痛者。正弦脉以肝 
脏阴寒之邪。上乘阳虚之所致也。二句就客一边说。即后文栝蒌薤白加半夏。及薏苡附子等汤。并乌头赤 
石脂丸。兼责中下二焦逆阴之案也。此与腹满寒疝第一条。寸口脉微弦。文虽同而大有分别。彼处之微 
弦。在寸口一部上见。盖浮之得微。而沉之得弦也。此处之微弦。是寸口与关上。或下与尺中两部分见。故三 
条曰寸口脉云云。关上脉云云。九条乌头赤石脂丸一症。虽未尝言脉。然就其症与方意细审之。又确为尺 
弦之候故也。又彼处心肺间。其无形之宗气虚馁。与此处同。而胸痹一症。多在当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 
之气虚。故痹着而痛。且从孙络而痛彻于背也。大概无形之宗气。虚于大惊大吐。或忧戚所致。其病顿。略久 
而上不能御下者。则成惊悸。或便难而见吐衄等血。其不能提下者。又成半产漏淋。亡血失精诸候。并传变 
为本门之胸痹者亦有之。当心之膈膜。其有形血肉中之气。又虚于形寒饮冷。及伤心诸事者居多。其病渐 
而在心后之脉络。故其曰心痛者。谓当心而痛。非心脏中之自痛也。 
x二条x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短气者。宗气上虚。而逆阴凑之。则吸气艰于深入。入浅则出亦浅。故殊觉短而不足以息也。寒则肺卷。热则 
气闭。俱能短气。今外则似无病之平人。既无寒热之症。则其所以短气者。岂非上虚而邪凑之。以致气机不 
能深入之故乎。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即第五条所谓留气结在胸中者是也。故曰实 
也。上照前条之极虚。故使客邪逗留而反实。下伏后方之攻实。故用橘枳浓朴以散痞也。 
x三条x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栝蒌实(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此言胸痹之全症也。喘息及短气者。胸中之本气虚。而胃邪实之。以致呼吸之气不能深入远出之义。肺气 
逆。故咳。肺液与气俱逆。故咳而且唾也。胸背痛者。胸中阴维阴跷之脉。其孙络与督脉。及阳维阳跷之在背 
者相贯。其痛从胸透背。故胸背阴沁而切痛也。寸口二句。又即首条阳微阴弦而深细言之。盖寸口为胸之 
应。沉为阳不能上鼓。迟为气不能连续。是沉迟为微脉之根蒂。寸口外微而内沉迟。故知胸中之阳气极虚 
而病痹也。关上为胃之应。紧即首条之弦脉。与伤寒之紧脉不同。伤寒之紧脉。因寒气凝敛。脉从两头中缩 
而紧。其体常短。故曰形如转索。转索者。以中缩而紧也。弦脉之紧。因阴弛阳急。脉从两头扯拔而紧。其体较 
长。故曰状如弓弦。弓弦者。以绷急而紧也。胸膈上虚下吸有力。以致中焦之气奔之。吸张乘两就之势。故其 
脉数也。小紧数。犹言略略紧数之谓。盖终不比有余者之上射也。关上小紧数。故知胸病虚痹。胃以阴弛阳 
急之气赴之。而致痛矣。夫胸膈象天。常喜轻清。薤白气味俱薄。而性辛温。薄则应在天之气而走胸分。辛温 
则能迎导其阳气而发越之。佐以蔓生甘润。而善于通窍之栝蒌。蔓生则走经络。甘润而通窍。则又能入络 
脉。而行其阴中之气矣。然后以浮缓之酒托之。取气味俱薄之白酒者。一则以轻清应天。再则以少火生气。 
将阳回春满。从胸温络。而痹自愈矣。薤独取白者。以白具上行之性故也。且南方种之以供蔬。尝留白而就 
地刈之。不数天而苗长如故。则尤见其上行之最速者矣。此胸痹之正病正方。单责胸分之阳虚。而未责 
中下者也。 
x四条x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x栝蒌薤白半夏汤方x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四升日三服计之。当缺夜一服三字。) 
胸痹二字。包上条之脉症在内。后仿此。前条之症。因胸中自虚。下吸胃气。胃家本无上犯之意。犹胸中之谩 
藏冶容。诲其淫盗耳。故以填阳通气之外。略无余议下及者。此也。本条之症。胸中之虚未甚。却以胃家之浊 
邪方实。以盛凌衰而贯注之。浊气上浮而不下伏。故不得卧。且胸分虚而客气上乘。犹之盗贼所经。于墙垣 
门径之低小残缺者。则一往趋之。心后之络。外通于背。阳虚而痹。墙垣之低小。门径之残缺是也。浊气从胸 
之心后而贯痹。故痛如在心。又从痹之络脉而贯背。故痛彻背矣。于前汤中。减辛温填气之薤白过半。故知 
胸中之虚未甚。君平胃降气之半夏而用至半升。故知以盛凌衰。为胃中之邪过实也。是此汤即第一条太 
过不及而两责之者。盖以栝蒌薤白本汤。责胸分之阳虚者十之三。加半夏为君。而责胃中之气实者十之 
七也。岐黄论卧与不卧。明明说是气伏于阴分。则神明收藏。故得卧。气出于阳分。则灵醒发越。故不得卧。 
半夏粳米汤治之。覆杯即卧者。以半夏乘春发生。入夏将半。即归根复命而苗便枯。故名。是圣人取半夏之 
性降。能伏其气以入于阴分故也。佐粳米者。滋胃中之阴液以覆庇阳神。犹之衣被之用而已。李氏旧注。引 
甲乙本灵枢之意。而以半夏治不眠。谓半夏入少阳经。已乖仲景用在阳明之旨。至其谓为转运阴阳之药。 
阴阳得通。其卧立至。则平人之白日不欲卧者。其阴阳俱不通者耶。冤哉。 
x五条x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x枳实薤白桂枝汤方x 
枳实(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浓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x人参汤方x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分之阳虚。而下阴上凑。故心中痞。但痞之为病。常随阳气之起伏以为消长。故腹满时减者。痞之候也。今 
其气逗留而结在胸。以致胸满不减者。此留气也。譬之天地。寒云断脚。冷雾横拖。逗留于太虚。而不收不散 
之象。是从胃脘中路上浮。而已据胸中矣。加之胁下以肝胆之逆。从旁抢心。而争趋空处。此虽胸中阳虚之 
所招致。填膈之品。固宜首重。以降逆阴。然其留气结胸。犹之贼据城郭。扫除之法。不得不与抚绥兼施矣。故 
以散气之枳实。开痞之浓朴为主。而先煮之者。其意以微风荡云雾而去留气也。然后以薤白、桂枝之辛温 
而甘者。填胸阳以引其气。以栝蒌实之甘寒而润者。走络脉以入其痹。犹之人尿、猪胆及柏叶等之反佐也。 
于是留气散而胸阳上复。则不治逆而逆将自靖矣。至于枳实、浓朴。欲并用其苦味以泄土邪。故久煮之以 
取其重浊。薤桂二味。欲单用其温阳以通天气。故略煮之以取其轻清耳。人参汤亦主之者。盖人参补气。白 
术填胸。干姜散结开痞。甘草浮缓上托。使一团太和之气。氤氲胸中。上则旁导阳气而治痹。下则照临阴氛 
而消逆。其于留气之结胸者。舞干羽而有苗格化矣。或曰。前汤是治全症之方。后汤是单治胁下逆抢之 
方。又曰。服前汤而留气已散。痞结已开。后汤所以愈痹。而为善后之剂也。二说虽与仲景一条。而主两汤之 
文例不合。然皆近理。故俱存之。以俟有识者之鉴定焉。 
x六条x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 
x茯苓杏仁甘草汤方x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以煮五升。服一升按之。则日三服之下。当缺 
夜二服一语。盖不瘥更服。是更作一服之谓。若谓即服此二升。金匮前后诸汤。并无一剂分作数服。今日 
服一半。至明日服完。为更服之例也。) 
x橘枳生姜汤方x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上虚而中下之逆邪有二。湿与寒是也。肺性恶湿复恶寒。湿则肺滞。寒则肺敛。俱能使膈膜之痹处作 
痛外。而又能令其气塞且短也。湿气上逆者。以茯苓之温胸燥湿者为主。佐杏仁以利肺窍。而以浮缓之甘 
草。托之上行而留恋之。则湿去滞通。而气之塞且短者可愈矣。故主之。寒气上逆者。以辛温之橘皮为君。温 
则暖膈。辛则散结也。生姜祛寒止逆。而性复宣通。与犀利之橘皮相济。则成和风爽气之象。然后佐以破留 
气之枳实。则寒去而肺畅。气之塞且短者亦愈。故曰亦主之。然二汤皆微弦两责之方也。 
x七条x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x薏苡附子散方x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即前条茯苓杏仁。及橘枳汤之合症合方也。缓急统胸痹之全症而言。凡喘息咳唾。背痛短气。及不得卧 
等候。有时而缓。有时而急者。以其人之脾胃。素有客湿客寒之邪。上冲下伏之所致也。夫阴阳五行。生扶囚 
谢之化。人身之脏腑。与天地准。故火土之气衰。而水木为妖者。得丙丁戊己而持。得壬癸甲乙而甚。持则病 
缓。而甚则病急者。一也。且湿气浸淫。寒气劲迫。是湿邪为害尚缓。而寒邪为害则急者。又一也。故其谓病痹 
之人。其诸痹症。或缓或急。此湿寒之气在中焦。以上窥胸阳之往复。而为更迭入寇之象。故主祛湿利水之 
薏苡者。即上条茯苓甘草杏仁汤之义。配温中行阳之附子者。即上条橘枳生姜汤之义。而进之者也。至杵 
为散而连服其渣质。则留连胃中。使寒湿既去。而其干温之化。还浮于太虚。则填胸贯络。而痹自愈。此虽似 
乎单责阴弦之脉。注意在讨贼一边。不知荡平之后。阳微大振。而贺太平者。却正在朝廷也。噫、神矣哉。 
x八条x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x桂枝生姜枳实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痞及诸逆之由于胸阳虚馁者。详已见。心之所以如有根据辅者。真气为之旁薄故也。真气上虚。则心无凭借。 
有如空悬之状。故曰心悬。胸为阳位。阴邪留之。则阴阳不相宜。而阴沁作痛。故曰心悬痛也。以辛温之桂枝 
生姜填真气者。所以治其心之虚悬。以苦温开痞之枳实破留气者。所以除其痛耳。大概即五条枳实薤白 
之汤意而变易之者也。此及下文二条。又就胸痹之症而推展言之。盖谓胸痹者。见种种等候。固宜主此。 
然不必执定胸痹。凡上虚而下气上犯。以致留而不散者。俱主之。故于条端。既不冠胸痹字。而且曰诸逆云尔。 
x九条x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x乌头赤石脂丸方x 
乌头(一分炮) 赤石脂(一两) 附子(半两炮)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三服不知。稍加服。(梧子大者服一丸。恐有误。) 
细按症治。其脉亦当阳微阴弦。但微脉固在寸口。而阴弦之脉。当在关以下之尺中耳。人身心胸中之真阳。 
外为周身卫气之根。内为中下二焦之主。真阳上虚。而脾胃之邪。就近犯之。则为四、五、六、七等条之症。若夫 
肾为牡脏。肝居至阴之下。其虚寒之邪。比之吴楚诸夷。周室既衰。而泽国蛮荆。亦来远窥王室矣。然肝肾之 
阴邪上犯。较之中土之逆为尤甚。故心痛彻背。与四条之症既同。而胸阳内亏。卫气衰薄。寒从背入。且与下 
阴之逆。起而贯痹者。同类而两相感召。故背痛而又内彻于心也。夫三焦之化。阳从底生。盖以命门之温热。 
蒸熟水谷。而化悍气。然后上熏如雾。而贮为胸阳者也。况本症又属下焦之寒逆乎。是非温下以温上不可 
也。故以乌头之老阳。壮先天之元气。以附子之生阳。发后天之化气。取蜀椒之辛敛者。所以补其阳而封之 
固之也。取干姜之辛散者。又所以种其根而升之举之也。总交于气重色赤之石中脂髓。以为使者。气重、易 
致下行。色赤、偏宜阴脏。石中之脂髓。岂非欲其入精血中。而温资始之化源乎。丸非汤散之仅行上中者可 
比。且先食服之。故知其责在下焦也。弦脉主痛。今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皆由于肝肾之邪。故知其阴弦在尺 
中。而非三条之所谓关上脉云云者也。凡胸无痹病。而乍中寒者。亦有心背彻痛之症。并主此丸。故曰。此 
与上条俱就胸痹之症。而推展言之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属性:x一条x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趺阳。足阳明 
脉也。其 
脉微弦、微为胃中之阳土虚弱。弦为肝木之脉。木乘弱土。而凌其所胜。则其气尝纵肆于中部。故法当腹满。 
若趺阳脉微。而腹又不满。则是微为中气不足。不能传送。弦为寒燥津液。故必便难。两胁曰 。少阳之部也。 
微为中焦之膈气不足。不能捍御。弦为肝邪有余。上冲少阳。故两胁板疼而切痛。盖便难者。气机不下畅。故 
变为上逆矣。此虚二字。当少顿。犹云此因中虚。而下焦之寒气上冲阳位故也。温药。当指十五条之大黄附 
子汤。并理中四逆辈而言。门人问曰。弦脉气削。是为寒诊。夫子言之有素。颇闻梗概。然虚寒之脉。理宜泄 
泻。今又云寒燥其津液。而有便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