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0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0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 
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 
。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 
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 
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医通云。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莫 
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 
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 
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 
出之法也。 
案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王注。痹。谓 痹也。(广韵。 音顽。巢源千金。 
间有顽痹之文。知顽麻之顽。原是 字。)此即血痹也。而易通卦验曰。太阳脉虚。多病血痹。 
郑玄注。痹者气不达。未当至为病。盖血痹之称。 见于此。千金云。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后世呼麻 
木者。即是。活人书云。痹者。闭也。闭而不仁。故曰痹也。本出于中藏经。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 
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千金。作如风状。脉经作如风落状。并非。) 
〔鉴〕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 
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 
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 
〔沈〕血 
痹。乃阴阳营卫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痹。中上二焦阳微。所以寸口关上脉。亦见微。微邪下连营血主病。 
故尺中小紧。是因气虚受邪而成血痹也。用桂芍姜枣。调和营卫。而宣阳气。虽然。邪痹于血。因表阳 
失护而受邪。故以黄 。补其卫外之阳。阴阳平补。俾微邪去。而痹自开矣。 
〔尤〕不仁者。肌体顽痹。痛 
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 
调以甘药也。 
案血气形志篇王注。不仁。谓不应用则 痹矣。巢源血痹候云。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 
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形容顽 
痹之状也。风痹诸家不注。唯金鉴云。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此以风痹。为历节。恐误也。巢源风痹候 
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据此则 
风痹。乃顽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则唯顽麻而无疼痛。历节则唯疼痛。而不顽麻。三病各异。岂可混同乎。 
x黄 桂枝五物汤方x 
黄 (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赵本作十一枚非)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注〕一方。有人参。○案千金。用人参三两。凡六味。故单名黄 汤。无五物二字。) 
案据桂枝汤法。生姜当用三两。而多至六两者何。生 
姜味辛。专行痹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成氏尝论之。其意盖亦在于此耶。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尤本极上。有脉字。) 
〔魏〕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人之气通于呼吸。根于脏腑。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阴阳本气之 
动静所生。而动静能生气之阴阳。此二神两化之道也。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在天在人。俱贵和平。而无 
取于偏胜。偏则在天之阳愆阴伏。而化育乖。在人则阳亢阴独。而疾病作。然则虚劳 
者过于动。而阳烦。失于静而阴扰。阴日益耗。而阳日益盛也。是为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之由然也。(虚劳 
必起于内热。终于骨蒸。有热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虚寒者。必邪热先见。而其后日久。随正气俱衰也。)夫脉大 
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则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 
劳七伤之故。而谛审之。岂数言可尽者乎。 
〔鉴〕李 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患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 
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 
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重虚也。 
〔魏〕仲景再为验辨之于色于证于脉以决之。男子面色薄即不泽也。此五脏之精夺。而面色失其光润也。 
然光必在面皮内蕴。润必在面皮内敷。方为至浓。若夫见呈耀。则亦非正浓色矣。今言薄。则就无光润者言 
也。其人必患消渴。及诸失亡其血之疾。因而喘于胸。而悸于心。卒者。忽见忽已之谓。 
〔沈〕阴血虚。而阳 
气则盛。虚火上潜。津液不充则渴。气伤而不摄血。则亡血。虚阳上逆。冲肺卒喘。心营虚而真气不敛。则 
悸。 
〔尤〕脉浮为里虚。以劳则真阴失守。孤阳无根。气散于外。而精夺于内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经。作时时目瞑。) 
〔鉴〕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证之义也。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 
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 
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程〕白为肺色。鼻为肺窍。气既不能下化。则上逆于头。故目为之 
瞑。迫于血而鼻为之衄也。内经曰。劳则气耗。其类是欤。 
案本篇。标男子二字者。凡五条。未详其意。诸家亦置 
而无说。盖妇人有带下诸病。产乳众疾。其证似虚劳而否者。不能与男子无异。故殊以男子二字别之欤。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 
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脉经。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阴虚满四字。酸削。巢源 
作 。外台作 削。) 
〔徐〕脉大既为劳矣。而更加浮。其证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 
〔魏〕邪本阴亏阳亢。内生 
之焰也。然亦随天时为衰旺。春夏者阳时也。阴虚之病必剧。秋冬者阴时也。阴虚之病稍瘥。火盛于上。则 
必阳衰于下。邪火炽于上焦。邪寒凝于下焦。阴寒即内迫。阳精自外出。为白浊。为遗精。为鬼交。皆上盛下 
虚之必致也。精既出夺。必益虚寒。腿脚酸软。肌肉瘦削。遂不可行立。而骨痿不能起于床矣。 
案阴寒。程云。寒字作虚字看。金鉴直以为传写之讹。误甚矣。阴寒者。阴冷也。乃七伤之一。巢源云。 
肾主精。髓开窍于阴。今阴虚阳弱。血气不能相荣。故使阴冷也。久不已。则阴痿弱。是也。魏为阴寒之气。 
亦非。酸削。巢源作 。周礼。 首疾。注云。 。酸削也。疏云。人患头痛。则有酸嘶而痛。千金妇 
人门。酸 恍惚。不能起居。刘熙释名云。酸。逊也。逊遁在后也。言脚疼力少。行遁在 
后。以逊遁者也。消。弱也。如见割消。筋力弱也。即酸削。 。酸嘶。酸 。与酸削同。 
朱氏格致余论云。内经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若于此时。纵嗜欲。至春升之际。必有温热病。今人多 
春末夏初。患头痛脚软。食少体热。仲景谓春夏剧秋冬瘥。正俗所谓注夏病也。案本条所说。与注夏病不相 
干。此恐非也。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原注〕一作泠○浮。脉经巢源。作微。案泠。水名。作泠为是。) 
〔沈〕此以脉断无子也。男精女血。盛而成胎。然精盛脉亦当盛。若浮弱而涩者。浮乃阴虚。弱为真阳不 
足。涩为精衰。阴阳精气皆为不足。故为精气清冷。则知不能成胎。谓 
无子也。盖有生而不育者。亦是精气清冷所致。乏嗣者可不 
知之而守养精气者乎。 
〔尤〕精气交亏。而清冷不温。此得之天禀薄弱。故当无子。 
巢源。虚劳无子候云。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原注〕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清谷亡血失精。( 
目眩。脉经。作目眶痛。案此条原本。连下桂枝龙蛎汤。今根据程本。分作二条。) 
〔魏〕失精家。肾阳大泄。阴寒凝闭。小腹必急。小腹中之筋。必如弦之紧。而不能和缓。阴头必寒。 
下真寒如是。上假热可征矣。火浮则目眩。血枯则发落。诊其脉必极虚。或浮大。或弱涩。不待言矣。更兼 
芤迟。芤则中虚。胃阳不治。迟则里寒。肾阳无根。或便清谷。中焦无阳也。或吐衄 
亡血。上焦浮热也。或梦交遗精。下焦无阳也。此虚劳之所以成而精失血亡。阴阳俱尽也。 
巢源虚劳失精候云。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 
其病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眶痛。发落。令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凡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也。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脉经。桂枝下。有加字。) 
〔尤〕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沈氏所谓劳伤心气。 
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阳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摄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虚心相内浮。扰 
精而出。则成梦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 
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情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x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x(〔原注〕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案短剧之文。出于外台虚劳梦泄精门云。短剧龙骨汤。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 
眶疼。头发脱者。常七日许一剂。至良。方同。煮法后云。虚羸浮热汗出云云。 
又深师桂心汤。疗虚喜梦与女邪交接。精为自出方。一名喜汤。亦与本方同。(本草。白薇。益阴清热。) 
x天雄散方x(程氏金鉴。并删此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徐〕恐失精家。有中焦阳虚。变上方。而加天雄白术。 
〔尤〕案此疑亦后人所附。为补阳摄阴之用也。 
案外台。载范汪疗男子虚失精。三物天雄散。即本方。无龙骨。云。张仲景方。有龙骨。文仲同。知 
是非宋人所附也。 
案天雄。本草大明云。助阳道暖水脏。补腰膝益精。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喜。赵本。作善。汗下。脉经。有出字。) 
〔魏〕男子平人。为形若无病者言也。其形虽不病。而其脉之虚而弱。则阳已损也。细而微。则阴已 
消也。阳损必驯至于失精。阴耗必驯至于亡血也。验其外证。必喜盗汗。阳 
损斯表不固。阴损而热自发。皆盗汗之由。而即虚劳之由也。 
巢源。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亡津液 
故也。诊其脉。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皆为盗汗脉也。 
案金鉴云。此节脉证不合。必有脱简。未知其意如何。盖虚劳盗汗。脉多虚数。故有此说乎。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下。程有浮字。若。赵作苦。) 
〔尤〕人年五六十。精气衰矣。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也。痹侠背行。痹之侠背者。由阳气不足。 
而邪气从之也。若肠鸣。马刀侠瘿者。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 
火上逆。则与痰相搏。而为马刀侠瘿。李氏曰。瘿生乳腋下。曰马刀。又夹生颈之两旁者为侠瘿。侠者挟也。 
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故名马刀。瘿一作缨。发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 
下。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 
案金鉴云。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当是瘰字。每经此证。先劳后瘰。先瘰 
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讹。此一偏之见。不可凭也。灵经脉篇。少阳所生病云。腋下 
肿马刀侠瘿。而痈疽篇云。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缨。潘氏医灯续焰释之云。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 
侠缨者。发于结缨之处。大迎之下颈侧也。二痈一在腋。一在颈。常相联系。故俗名 串。义尤明显。知是 
瘿当根据痈疽篇而作缨。马刀侠瘿。即灵寒热篇。所谓寒热瘰 。及鼠 寒热之证。张氏注云。结核 
连续者为瘰 。形长如蚬蛤者为马刀。又张氏六要云。马刀。小蚬也。圆者为瘰 。长者为马刀。皆少阳经郁 
结所致。久成 劳是也。盖瘰 者。未溃之称。已溃漏而不愈者为鼠 。其所由出于虚劳。瘿者考巢源等。 
瘤之生于颈下。而皮宽不急。垂捶捶然者。故说文云。瘿。颈瘤也。与瘰 迥别。瘿 
乃缨之讹无疑矣。又案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各是一证。非必三证悉见也。故以皆字而断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案沈云。喝。当作 
急。非也。灵经脉篇。喝喝而喘。) 
〔鉴〕脉沉细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阳虚 
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 
食不消化也。 
〔魏〕沉小兼数。则为阴虚血亡。沉小兼迟。则必阳虚气耗也。故名之曰脱气。 
案抱朴子曰。奔驰而喘逆。或咳或懑。用力役体。汲汲短乏者。气损之候也。面无光色。皮肤枯腊。唇 
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灭之证也。所谓气损。乃脱气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条亦见于辨脉。及妇人杂病。) 
〔程〕人之所以有身者。精与血也。内填骨髓。外溉肌肤。充溢于百骸。流行于脏腑。乃天一所生之水。 
四大藉此以成形。是先天之神气。必恃后天之精血。以为运用。有无相成。阴阳相生。毋令残害。若其人房室 
过伤。劳倦过度。七情暗损。六淫互侵。后天之真阴已亏。先天之神气并竭。在妇人则半产胞胎。或漏下赤 
白。在男子则吐衄亡血。或梦交泄精。诊其脉。必弦而大。弦为寒。而大为虚。既寒且虚。则脉成 
革矣。革者如按鼓皮。中空之象。即芤大之脉。内经曰。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 
危弊。故仲景一集中。前后三致意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