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6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6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此腹但满。而不痛。与阴血无预。故去之。 
三因。七物浓朴汤。治腹满发热。以阳并阴。则阳实而阴虚。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 
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致胀满者。为热胀。(即本方。)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千金。作腹中塞气。胀满肠鸣切痛。外台。引范汪作腹中寒气胀雷鸣。) 
〔程〕灵枢经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盖脾胃喜温。而恶寒。寒气客 
于中。奔迫于肠胃之间。故作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也。附子粳米汤。散寒止逆。 
张氏医通云。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辄入阳位 
则殆矣。是以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胃气 
温饱。则土浓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矣。 
x附子粳米汤方x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外台。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内药。 
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饮之。与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案本条煮法。必有脱文。) 
〔程〕疗寒以热药。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大枣粳米之甘。不足以 
和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为佐使。 
外台。仲景论。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方与本条同。(千金同。) 
又删繁。附子汤。疗肺虚劳损。腹中寒鸣切痛。胸胁逆满气喘。 
于本方内。加宿姜白术。(粳米。作仓米。) 
又短剧。解急蜀椒汤。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欲绝。又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 
结逐寒。上下痛良。 
于本方内。加蜀椒干姜。 
三因胀满门。附子粳米汤。治忧怒相乘。神志不守。思 
虑兼并扰乱。脏气不主传导。使诸阳不舒。反顺为逆。中寒气胀。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不食。 
即于本方。加干姜。 
百一选方。附子粳米汤。补虚生胃气。逐冷痰和五脏。快胸膈止泻利。 
于本方内。加人参黄 白术川姜木香。去大枣。用陈仓米。(活人事证方。名附子仓廪汤。) 
证治要诀。翻胃门。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 
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 
又呃逆门。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痛而闭。脉经作腹满痛。) 
〔魏〕闭者。即胃胀便难之证也。 
〔尤〕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浓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 
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x浓朴三物汤方x 
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三升下。千金。有去滓二字。) 
千金云。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脉经。无宜大柴胡汤五字。接前七物汤三物 
汤为一条。伤寒论可下编。作病腹中满痛者。宜下有大承气三字。) 
〔尤〕按之而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 
承气。而宜大柴胡。 
〔魏〕此为邪实。而且挟热者言也。仲景已叙之伤寒论中太阳篇矣。云。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者。与大柴胡汤主之。宜下之。而不用大承气。乃出大柴胡者。正与伤寒论篇中所言相符也。 
张氏医通云。邪从胸胁而入于阳位。合用大柴胡两解之。与脐腹硬痛。承气证不同。○案数说如是。而 
金鉴谓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此尤有理。然今据脉经。而 
味经旨。此亦浓朴三物汤之证。宜大柴胡汤五字。恐是衍文。其方亦错出。 
x大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炙) 大黄 
(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不足言。千金。作不惊人。) 
〔鉴〕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 
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尤〕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 
大下。以上三方。虽缓急不同。而攻泄则一。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x大承气汤方x(见前 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千金。 
作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 
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程本金鉴。无痛而之而。) 
〔鉴〕心胸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呕逆不 
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见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 
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 
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程〕寒气搏于肠胃之外。冲突出见于 
皮肤膜原之分。如有头足。其痛则近于外。故不可以手触近也。 
x大建中汤方x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 
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一炊顷。千金。作炊三升米。) 
张氏千金衍义云。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 
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痛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也。 
x千金大建中汤x 治虚劳。寒 饮在胁下。决决有声。 
饮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KT KT 惚惚多忘。 
蜀椒(二合)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饴糖(八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糖。温服七 
合。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三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劳者加黄 一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脉经。无发热二字。) 
〔尤〕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 
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 
走泄之性存是也。 
〔魏〕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于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症。 
〔徐〕附子细辛与大黄。今用并行。而不倍。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 
千金衍义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太阳少阴之两感。此治胁下偏痛。 
发热脉紧。变表法为下法。立大黄附子汤。以治寒从下上之瘕积。赖附子把守真阳。不随汗下亡脱。设无发热外 
证。岂不可变大黄附子甘草之治乎。况治食已则吐之大黄甘草汤。具有成法。 
始知权变之方。不在规矩之外也。 
张氏医通云。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 
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 
案篇首第一条云。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 
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大黄附子汤。盖其方也。金鉴。改偏痛。作满痛。不可从。 
x大黄附子汤方x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 
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外台。引短剧云。仲景同。)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此条。脉经无。) 
〔鉴〕此条之文之方。必有简脱。难以为后世法。不释。 
〔程〕温经散寒。无非辛热之剂。四逆汤辈。可选用之。不必拘泥。 
x赤丸方x(千金。载痼冷积热门。主疗同。)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案千金用桂枝不用半夏)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案今考千金用细辛不用人参更有附子二两射罔一两凡六味)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 
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四味。原本作六味。今根据赵本改之。) 
〔徐〕真朱。即朱砂也。 
案千金伤寒神丹丸。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即本方。用人参。不用细辛。更有附子。并 
朱砂凡六味。徐释本条云。此即伤寒论。直中之类也。盖据于千金与。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不欲食。邪 
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逆。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腹痛。脉经千 
金作寸口。至即为寒疝。为别条。外台不载腹痛以下二十八字。即为寒疝下。脉经有跗阳脉浮而迟。浮则为 
风虚。迟则为寒疝十六字。明是寒疝绕脐以下。为别作矣。原本。若发。作苦发。白汗。作白津。今 
根据程本及千金外台。改定。其脉沉紧。赵本脉经千金外台。程徐诸本。作其脉沉弦。) 
〔尤〕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 
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 
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 
〔鉴〕疝病犯寒即发。故谓之寒疝也。 
〔魏〕平素阳虚阴盛。积寒在里。以召外寒。夹杂于表里。而为患者也。表里之寒邪既盛。而正阳与之相搏。 
寒邪从下起。结聚于至阴之分。而寒疝成矣。寒疝既成。伏于少腹。绕脐痛。发止有时。发则白津出。此汗 
本下部虚寒。阴邪逼迫外越故也。及阴寒积久而发。四肢厥冷。脉得沉紧。何非寒厥之气为害也耶。 
案素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王氏注大奇论云。疝者。寒气结聚之 
所为也。急就篇。颜师古注云。疝。腹中气疾。上下引也。楼氏纲目云。疝名虽七。寒疝即疝之总名也。巢源 
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案阴阳别论。白汗王氏释为流汗。淮南修务训云。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此 
云白汗出者。盖不堪痛苦之甚。而汗出也。程云。冷汗也。徐沈尤魏仍原文。作白津。而解之。赵本作自汗。并非。 
x乌头煎方x(千金注云。仲景名二物乌头煎。三因。名大乌头汤。)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千金。作十五枚。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亦作 
十五枚。千金。熬下。有黑字。三因云。大乌头。五个。洗净。细沙炒令黑。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 
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二升。千金外台。作二斤。) 
〔程〕乌头。大热大毒。破积聚寒热。治脐间痛不可俯仰。故用之以治绕脐寒疝痛苦。治下焦之药味。不 
宜多。多则气不专。此沉寒痼冷。故以一味单行。则其力大而浓。甘能解药毒。故内蜜以制乌头之大热大毒。 
王冰至真要注云。夫大寒内结。 聚疝瘕。以热攻除。寒格热反纵。反纵之则痛发尤甚。攻之则热不 
得前。方以蜜煎乌头。佐之以热蜜。多其药服。已便消。是则张公从此。而以热因寒用也。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外台。仲景伤寒论。作腹中痛。引胁痛及腹里急。 
〔尤〕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 
血散寒。羊肉。补虚益血也。 
〔鉴〕李 云。疝属肝病。肝藏血。其经布胁肋。腹胁并痛者。血气寒而凝泣 
也。当归通经活血。生姜温中散寒。里急者内虚也。用羊肉补之。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 
x当归生姜羊肉汤方x(千金。妇人门名当归汤。注云。胡洽名小羊肉汤。)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外台云去脂)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 
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千金。用芍药二两。注云。子母秘录有甘草。) 
王氏古方选注云。寒疝为沉寒在下。由阴虚得之。阴虚则不得用辛烈热燥之药。重劫其阴。故仲景另立 
一法。以当归羊肉。辛甘重浊。温暖下元。而不伤阴。佐以生姜五两。加至一斤。随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 
焦。温散冱寒。若痛多而呕。加陈皮白水。奠安中气。以御寒逆。本方三味。非但 
治疝气逆冲。移治产后下焦虚寒。亦称神剂。 
张氏千金衍义云。凡少腹 痛。用桂心等药不应者。用之辄效。 
寇氏本草衍义云。张仲景治寒疝。用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应验。有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腹 
脐以下胀满。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师将治之以抵当汤。谓有瘀血。 
非其治也。可服张仲景羊肉汤。二服遂愈。 
外台。短剧。寒疝气腹中虚痛。及诸胁痛里急。当归生姜等四味主之。 
于本方内。加芍药。 
圣济总录。四味当归汤。治卒疝腹痛里急。(即本方。)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千金。程本无抵当二字。) 
〔徐〕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痹。加以身疼痛。荣卫俱不和。更灸刺诸药不能治。 
是或攻其内。或攻其外。邪气牵制不服。故以乌头攻寒为主。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荣卫。所谓七分治里。 
三分治表也。如醉状。则荣卫得温而气胜。故曰知。得吐则阴邪不为阳所客。故上出。 
而为中病。 
〔程〕寒淫于内。则腹中痛。寒胜于外。则手足逆冷。甚则至于不仁。而身疼痛。此内外 
有寒也。 
〔鉴〕抵当二字。衍文也。 
x乌头桂枝汤方x 
乌头(案千金云。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外台作实中大者十枚。知本文脱枚数)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 
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二斤。千金。作一斤。外台 
引仲景伤寒论作二斤。云。一方。一斤。用桂心四两云。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乌头。减 
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