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许。
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云云。范汪同。而又出五味桂枝汤方云。仲景伤寒论。千金
同。其既用单味桂心而合煎。又出五味桂枝汤恐误。沈云。解之。恐是煎之。非也。金鉴。删后字。)
〔程〕乌头煎。热药也。能散腹中寒痛。桂枝汤表药也。能解外证身腹。二方相合。则能达脏腑。而
利荣卫和血气。而播阴阳。其药势翕翕。行于肌肉之间。恍如醉状。如此则外之凝寒已行。得吐则内之冷结
将去。故为中病。
〔徐〕解之。恐是合煎。
〔鉴〕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者。溶化也。令得一升。
谓以乌头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汤五合。溶化令得一升也。不知。不效也。其知者。已效也。如醉状。
外寒方散。得吐者。内寒已伸。故为中病也。
案如醉状也。得吐也。乃乌头之瞑眩使然。程注是。
x桂枝汤方x(程尤金鉴。并不载。)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三因。大乌头桂枝汤。治风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身体疼痛。灸刺诸药不能疗。及贼风入腹。攻刺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叫呼阴缩悉主之。
即本方。一法。用附子一个。不使乌头。为蜜附汤。(易简
云。疝气发作。当于附子建中汤。煎时加蜜一箸头许。名蜜附子汤。)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
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其脉数。脉经。作其脉浮。案可下
篇。紧大。作双弦。可下之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不载其脉数以下二十三字。知是别为一条。)
〔尤〕脉数为阳。紧弦为阴。阴阳参见。是寒热交至也。然就寒疝言。则数反从弦。故其数为阴。疑于阳
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矣。如就风疟言。则弦反从数。故其弦为风。从热发之弦。而非阴气生寒之弦者。与此
适相发明也。故曰。脉数弦者。当下其寒。紧而迟。大而紧亦然。大虽阳脉。不
得为热。正以形其阴之实也。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案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是与脉经合。则此条数作浮为是。
金鉴自其脉数至脉弦数者十九字为衍文。以当下其寒之四字。移必心下坚之下。未知是否。
x附方x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恻。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方见上○案此本出于千金贼风门。转侧下。有叫呼二字。外台。引千金即乌头桂枝汤也。徐沈魏尤。以为大乌
头煎何不检之于外台。误甚。)
x外台柴胡桂枝汤方x 治心腹卒中痛者。(外台。引仲景伤寒论。无卒字。)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魏〕有表邪而挟内寒者。乌头桂枝汤证也。有表邪而挟内热者。柴胡桂枝汤证也。以柴胡桂枝生姜。
升阳透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补中开郁。黄芩芍药。治寒中有热。杂合
此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法也。
〔沈〕予以此方。每于四时加减。治胃脘心腹疼痛。功效如神。
仁斋直指云。柴胡桂枝汤。治肾气冷热不调证。案肾气。即疝也。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沈〕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
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虚实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
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
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肘后。飞尸走马汤。通治诸飞尸鬼击。(即本方。)
外台。文仲。疗卒得诸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白汗出欲死。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
尸走马汤。方同。案此为治寒疝。附于本篇之末者。而主疗与外台异者何。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
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尤〕寸口脉浮大者。谷气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伤脾。按之脉反涩者。脾伤而滞。血气为之不
利也。尺中亦微而涩者。中气阻滞。而水谷之精气。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为病。则宜大承气。下其宿食。
案金鉴云。按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今考伤寒论可下编。亦作微字。而金鉴
又云。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彼注如此。今引以为证。误也。
巢源。宿食不消候云。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
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
程知云。滑为有食结滞。经宿则脉涩矣。尺以候内。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脉。按之反涩。尺中亦大而涩也。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鉴〕腹满而痛。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故当下之。李 曰。滑者水谷之气胜也。若滑而兼数。
则实热已入胃腑矣。故云有宿食可下之。
〔魏〕滑与涩相反。何以俱为实宜下。滑者涩之浅。而实邪欲成未成
者。涩者滑之深。而实邪已成者。故不论为滑为涩。兼大而见。则有物积聚。宜施攻治无二理也。
阳明篇云。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尤〕谷多则伤脾。而水谷不分。谷停则伤胃。而恶闻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当下也。夫
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
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将宿食未去。而生气已消。岂
徒无益而已哉。
〔沈〕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
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食。
程应旄云。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
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三阴之下利。而为宿食之下利也。故当下之。
x大承气汤方x(见前 病中。)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鉴〕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
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当以瓜蒂散吐之也。
千金云。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
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案煮字据伤寒论当删)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亡血以下九字。原本作细注。今据伤寒论大书。伤寒论。作杵为散。
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此当改补。)
东垣试效方云。若有宿食而烦者。仲景以栀子大黄汤主之。气口三盛。则食伤太阴。填塞闷乱。极则
心胃大疼。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宜
瓜蒂散之类吐之。经云。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
案宿食在上脘。心腹HT 痛。顿闷欲绝。仓猝之际。药不
及办。以极咸盐汤一盏顿服。立吐。此千金。疗干霍乱之法也。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经。索下。有左右二字。)
〔尤〕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
之紧。为紧而带弦也。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食气所发
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
〔魏〕转索。宿食中阻。气道艰于顺行。曲屈傍行之象。
案据脉经。有左右二字。魏注极是。徐沈以转索无常。为紧脉之象。此袭辨脉法之谬。不可证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原注〕一云。寸口脉紧。○脉经。作寸口脉紧头上有即字。
腹上有或字。)
〔鉴〕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李 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
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紧亦有辨。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
案头痛。虽有宿食不化。郁滞之气上为头痛者。此则属
外伤于风寒。与腹中有宿食。自是两截。脉经。腹上有或字。义尤明显。
卷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脉证十七条
属性: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腹胀。
〔尤〕肺中风者。津结而气塞。津结则不上潮而口燥。气壅则不下行而喘也。身运而重者。肺居上焦。
治节一身。肺受风邪。大气则伤。故身欲动。而弥觉其重也。冒者。清肃失降。浊气反上。为蒙冒也。肿
胀者。输化无权。水聚而气停也。
〔徐〕运者。如在车船之上。不能自主也。重者。肌中气滞不活动。故重也。
肺中寒。吐浊涕。
〔鉴〕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李 曰。五液入肺为涕。肺
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程〕内经曰。真脏脉见者死。此五脏之死脉也。肺脏死。浮而虚。肝脏死。浮而弱。心脏死。
浮而实。脾脏死。浮而大。肾脏死。浮而坚。五脏俱兼浮者。以真气涣散。不收无根之谓也。内经曰。真
肺脉至。如以羽毛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草也。若按之弱。如葱叶之中空。下又
无根。则浮毛虚弱。无胃气。此真脏已见。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千金。甘下。有如阻妇状四字。)
〔程〕肝主风。风胜则动。故头目 动也。肝脉布胁肋。故两胁痛也。风中于肝。则筋脉急引。故行常
伛。伛者不得伸也。淮南子曰。木气多伛。伛之义。正背曲肩垂之状。以
筋脉急引于前故也。此肝正苦于急。急食甘以缓之。是以令人嗜甘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
侧。食则吐而汗出也。(〔原注〕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汁。○千金。舌本。作舌大。)
〔魏〕肝中寒者。两臂不举。筋骨得寒邪。必拘缩不伸也。舌本燥。寒郁而内热生也。喜太息。胸中痛
者。肝为寒郁。则条达之令失。而胸膈格阻。气不流畅也。不得转侧者。两胁痛满急。辗转不安也。食则吐而
汗出。肝木侮土。厥阴之寒侵胃。胃不受食。食已则吐。如伤寒论中。厥阴病所云
也。汗出者。胃之津液。为肝邪所乘。侵逼外越也。此俱肝脏外感之证也。
案金鉴云。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未知果然否。姑仍魏注。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程〕肝脏死。浮之弱。失肝之职。而兼肺之刑。按之不如弓弦而如索。如索。则肝之本脉已失。不来。
则肝之真气已绝。或有蛇行之状。蛇行者。曲折逶迤。此脉欲作弦而不能。故曲如蛇行。其死宜矣。
〔尤〕按
内经云。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与此稍异。而其劲直则一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原注〕臣亿等。校诸本。旋复花汤
皆同。○案注十二字。程作方见妇人杂病六字。非也。同恐缺字讹。千金。无旋复花汤主之六字。徐沈改蹈作 非。)
〔尤〕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
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以肺犹橐龠。抑之则气反出也。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欲
着之气。得热则行。迨既着则亦无益矣。
〔鉴〕旋复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案旋复花汤。徐程诸家。为妇人杂病中方。然千金不载。金鉴为衍文。今从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千金。饥下。有则饮二字。即上。有饮食二字。)
〔程〕心主热。中于风则风热相搏。而翕翕发热不能起。
心中虽饥。以风拥逆于上。即食亦呕吐也。
〔徐〕翕翕。言骤起而均齐。即论语所谓始作翕如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蒜下。千金。有齑字。蛊。徐作虫云。注恐是蛀字。非。沈魏尤。亦作虫注。)
〔程〕内经曰。心恶寒。寒邪干心。心火被敛而不得越。则如啖蒜状。而辛辣愦愦然而无奈。故甚则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之状也。若其脉浮者。邪在上焦。得吐则寒邪越于上。其病乃愈。
巢源云。蛊注。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急者十数日。缓
者延引岁月。渐侵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着旁人。故为蛊注
也。案诸家不知蛊注为病名。便解为虫蛀不息。为虫之往来交注。抑亦妄矣。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
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跳下。千金。有手字。)
〔尤〕其人若劳倦。则头面赤而下重。盖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
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心之平脉。累累如贯珠。如循琅 。又胃多
微曲曰心平。今脉弦。是变温润圆利之常。而为长直劲强之形。故曰。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丸。赵徐沈尤。并作麻。千金。豆下。有击手二字。)
〔程〕内经曰。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即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之脉。
案丸。谓弹丸。豆。谓菽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案徐云。哭恐是入字。沈同。金鉴云。癫狂互误。皆不可从。)
〔尤〕邪哭者。悲伤哭泣。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血气少也。于是寤
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癫为狂。势有必至者矣。
〔程〕内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此阴气衰
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似与彼异。然经亦有上实下虚。为厥癫疾。阳重脱者易狂。则知
阴阳俱虚。皆可为癫为狂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目。千金。作肉。是。)
〔程〕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