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30章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30章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本草图经肺痛二字。作者一字。) 
〔程〕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鉴〕按此文脱简。不释。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尤〕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鉴〕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 
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程〕寇宗 曰。诃黎勒。能涩便而又宽肠。涩能治利。宽肠能治气。故气利宜之。调以粥饮者。藉谷 
气以助肠胃也。论曰。仲景治气利。用诃黎勒散。详其主治。不知其义。及后读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 
始知诃黎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 
者。得诸虚。故用词藜勒。温涩之剂也。唐贞观中。太宗苦气利。众医不效。金吾长张宝藏以牛乳。煎荜茇。 
进服之立瘥。(案此见刘禹锡隋唐嘉话。)荜茇。温脾药也。刘禹锡传信方。治气利。用矾石。矾石亦涩气 
药也。大都气利。得之虚寒。气下陷者。多其用温涩之药可见矣。 
案杨氏直指方。牛乳汤。治气痢泄如蟹渤。荜茇末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今验之。气坠 
而后重。气与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义尤明显。 
外台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x附方x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案千金翼。用枳实五枚。) 
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误。本文主下利。而此条示哕用小承气之法。 
即上文哕而腹满后 
部不利者。丹溪医案。载超越陈氏二十余载。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 
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 
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哕之一格也。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篇十六卷。)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尤〕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 
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 

卷四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属性: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辨脉法。无 
反字。处下。有饮食如常者五字。当发其痈。作蓄积有脓也。) 
〔尤〕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荣气者也。 
而荣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荣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脓无间。脉经。有与字。) 
〔程〕灵枢经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 
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故知热聚者则作脓。热未聚者但肿。而未作脓也。皆以手掩知之。 
巢源云。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硬者。未有脓也。按之半硬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 
肿上不热者为无 
脓。若热甚者为有脓。 
陈氏三因方引原文云。此亦大略说也。若脉不数不热而疼者。盖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不可不知。 
陈氏外科精要云。伍氏方论曰。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 
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 
陈氏外科正宗云。轻按热甚便痛者。有脓且浅且稠。重按微热方痛者。有脓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 
者脓未成。按之软而复起者。脓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无脓。非是脓。即 
瘀血也。按之都软不痛者有脓。非是脓。即湿水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 
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尤〕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荣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 
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荣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 
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巢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 
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 
恶寒。其身皮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诊其脉。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 
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穿而脓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去脓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脓 
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痈也。 
x薏苡附子败酱散方x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魏〕薏仁。下气则能泄脓。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 
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小便者气化也。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滞者可行。 
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x千金肠痈汤x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张氏衍义云。即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之变方也。 
圣惠方。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 
即本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薏苡仁二两半。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 
至六分。去滓温服。案本方。仅用方寸匕。似甚少。圣惠为是。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 
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原 
本。作肿。今据赵程沈金鉴。及脉经改之。脉经无痞字。巢源。作小便数如淋。无小便自调四字。) 
〔程〕肿则形于外。痞则着于内。少腹既已痞肿。则肠痈已成。故按之即痛也。如淋者。以小腹为厥 
阴经脉所过。厥阴脉循阴器。故按少腹而痛引阴茎。有如淋状。而小便则自 
调也。灵枢经曰。有所结气归之。内既有痈。则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故令有发热汗出恶寒也。脉迟紧 
者。则热未聚。而肉未腐。故宜大黄牡丹汤下之。以消其肿疡。若脉洪数。则脓已成。将成溃疡。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在当有血句下。以古人为文法所拘。故缀于条末。伤寒论中多有之。按上证痈在小肠。以小肠在 
上。痈近于腹。则位深。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肿形。故用前汤。导其毒从小便而出。此证痈在大肠。以大肠 
在下。痈隐少腹。其位浅则有痞肿之形。其迹易见。其按即痛。故用大黄牡丹汤。排其脓血从大便而下 
也。 
〔尤〕云不可下者。谓虽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脓 
当下。无脓当下血。 
x大黄牡丹汤方x(千金云。肘后名瓜子汤。案今本肘后无考。)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千金用三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斤○千金用一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程〕诸疮疡痛皆属心火。大黄芒硝。用以下实热。血败肉腐。则为脓。牡丹桃仁。用以下脓血。瓜 
子。(当是甜瓜子)味甘寒。神农经不载主治。考之雷公曰。血泛经过。饮调瓜子。则瓜子亦肠中血分药也。 
故别录。主溃脓血。为脾胃肠中。内壅要药。想亦本诸此方。(案瓜子。沈以为冬瓜子。盖根据时珍治肠痈之 
说。然古本草无所考。程注为是。) 
张氏千金方衍义云。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硝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陈致新之 
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 
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 
紧脓未成之专药。 
张氏医通云。肠痈下血。腹中 痛。其始发热恶寒。欲验其证。必小腹满痛。小便淋涩。反侧不便。即 
为肠痈之确候。无论已成未成。俱用大黄牡丹汤。加犀角急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云。治肠痈大黄汤。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 
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白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 
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 
即本方。唯不用瓜子。用芥子。(案千金。引刘涓子不用芥子。必后 
世传写之讹。而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等。亦用芥子。得效方。则用栝蒌子。并误。) 
圣惠。牡丹散。治产后血运。腹满欲野狼狈。(出妇人产后门。) 
即本方。不用瓜子。用冬瓜子。加生姜。产育宝庆集同。 
云若口噤。则拗开灌之。必效。欲产先煎下。以备缓急。但不用生姜。 
又牡丹散。治肠痈未成脓。腹中痛不可忍。(出肠痈门。下同。) 
即本方。加木香芍药败酱。用甜瓜子。 
又甜瓜子散。治肠痈肿痛。如闷气欲绝。 
于本方中。加薏苡败酱当归槟榔。 
又赤茯苓散。治肠痈小腹牢强。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 
于本方中。加赤茯苓。 
奇效良方。梅仁散。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闭涩。 
于本方。桃仁。代梅仁。加犀角。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 
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脉经。无浮字。斧。作器。赵本。法。作然。) 
〔尤〕血与汗皆阴也。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故 
脉浮微而涩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兹不汗出。 
而身有疮。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与汗出不止者。迹虽异。而理则同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沈〕此金刃所伤。皮肉筋骨。故为金疮。乃属不内外因。 
〔尤〕金疮金刃所伤。而成疮者。经脉斩绝。 
荣卫沮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王不留行散。则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也。 
x王不留行散方x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 
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赵本无八字)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 
(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浓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 
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魏〕王不留行为君。专走血分。止血收痛。而且除风散痹。是收而兼行之药。于血分最宜也。佐 
以蒴 叶。与王不留行。性共甘平。入血厘清火毒。祛恶气。倍用甘草。以益胃解毒。芍药黄芩。助清血热。 
川椒干姜。助行血瘀。浓朴行中带破。惟恐血乃凝滞之物。故不惮周详也。桑根白皮。性寒。同王不留 
行蒴 细叶。烧灰存性者。灰能入血分止血也。为金疮血流不止者设也。小疮则合诸药为粉。以敷之。 
大疮则服之。治内以安外也。产后亦可服者。行瘀血也。风寒之日。桑根勿取者。恐过于寒也。前三物皆阴 
干百日。存其阴性。不可日曝及火炙也。此金疮家之圣方。奏效如神者也。 
〔沈〕金疮。当取生气为本。故 
用桑东南根。乃得生气而生气血。烧灰存性。取黑色而能止血。 
案徐云。若风寒。此属经络邪。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沈及金鉴义同。此解似不允当。 
王不留行。本经云。治金疮。止血逐痛。蒴 。本草不载治金疮。而接骨木一名木蒴 。唐本草云。治折伤 
续筋骨。盖其功亦同。桑根白皮。本经云。治绝脉。别录云。可以缝金疮。知是三物为金疮之要药。 
x排脓散方x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尤〕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 
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x排脓汤方x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尤〕此亦行气血和营卫之剂。 
案以上二方。徐注为疮痈概治之方。沈云。此两方。专治躯壳之内肠胃之痈而设。魏云。排脓散。为疮 
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排脓汤。甘草桔梗。即桔梗汤。盖上部胸喉之 
间。有欲成疮痈之机。即当急服也。数说未知孰是。程本。金鉴。并不载此两方。似有所见矣。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鉴〕浸淫疮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谓此疮浸淫。留连不已也。从口流向四肢者轻。以从内走外也。 
故曰可治。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 
〔魏〕不可治者。难治之义。非当委之不治也。 
案玉机真脏论。身热肤痛而为浸淫。汉书五王传。师古注。浸淫犹渐染也。巢源浸淫疮候云。浸淫疮。 
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其疮若从口 
出。流散四肢者轻。若从四肢生。然后入口者则重。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千金云。浸淫疮者。浅搔之 
蔓延长不止。瘙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着是也。又云。疮表里相当。名浸淫疮。乃知 
此疥湿疮之属。沈云。脱疽游丹之类。金鉴云。犹今之癞疠之类。皆非。(外台。载七方。可参考。)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原注〕方未见。) 
〔尤〕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魏〕按外科精义。以一味黄柏散调涂。本此。(徐沈并为黄连一味为粉之方。) 
x千金。黄连胡粉散x 
黄连(二两) 胡粉(十分) 水银(一两) 
上三味。黄连为末相和。软皮裹熟 之。自能和合。纵不得成。一家亦得水银。细散入粉中也。以傅乳疮 
诸湿疮黄烂肥疮等。若干着甲。煎为膏。案外台删繁。疗 疮多汁方同。黄连粉盖此类也。 

卷四趺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