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1-注解伤寒论 >

第4章

461-注解伤寒论-第4章

小说: 461-注解伤寒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章相搏,名曰纲。 
纲者,身筋急脉直,荣卫俱盛,则筋络满急。 
卫气弱,名曰 。 
者,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弱则上虚,而心中气动迫怯也。 
荣气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针经》曰∶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故常自羞愧。 
卑相搏,名曰损。 
损者,五脏六腑之虚 也。卫以护阳,荣以养阴,荣卫俱 
虚,则五脏六腑失于滋养,致俱乏气虚 也。 
卫气和,名曰缓。 
缓者,四肢不能自收。卫气独和,不与荣气相谐,则荣病。 
《内经》曰∶目(医统本作“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 
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不收,由荣血病,不能灌养故也。 
荣气和,名曰迟。 
迟者,身体重,但欲眠也。荣气独和,不与卫气相谐,则卫病,身体重而眠。(熊校记∶身体重而眠, 
汪本眠改眼,盖误连欲眠者三字为句也)欲眠者,卫病而气不敷布也。 
迟缓(赵本作“缓迟”)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荣气独和于内,卫气独和于外,荣卫不相和谐,相搏而为 
病。腰中直者,卫不 
利于外也;腹内痛者,荣不和于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荣卫不营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 
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赵本作“得”)名曰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 
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 
肉紧硬矣。阴阳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一强,而相搏击, 
故令痛也。若一强一弱相搏,则不能作痛。此脾胃两各强实相击,腑脏自伤而 
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疮,岂非自贻其害乎。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 
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 
故食不得入。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赵本作“隐”) ,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 
久为痂癞。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醒臭。(赵本注∶身有干疮而腥臭也)《内经》曰∶脉风成厉。( 
医统本作“成为疠”)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 
满不能食也。 
卫为阳,荣为阴。弱者,卫气微,阳气不足也;迟者,荣中寒,经中客邪也,荣客寒邪,搏而发热也。 
阳气内微,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当微小,反紧者邪胜也,故云难治。经曰∶下利脉大 
者,为未止。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赵本注∶“一作下”)也。 
弱者,阳气不足。阳能消谷,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谷食。缓者,胃气有余,则胃中有未消谷物也, 
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曰∶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之气,因而下泄也。 
若少阴脉不出,则虚寒之气,至于下焦,结于少阴,而聚于阴器,不得发泄,使(医统本作“故”)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 
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根据仰,身体为之顽痹而不仁。《 
内经》曰∶荣气虚而(医统本作“则”)不仁。《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荣为 
血,血不足则烦疼;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数欠。三焦因荣 
卫不足,无所根据仰,其气不能归其部。《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 
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不归者不至也, 
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传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 
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食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 
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故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 
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荣为血,面色青者,荣血衰也。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荣 
为阴,卫为阳;荣为根,卫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内衰,致生寒栗而咳逆,唾腥 
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赵本作“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 
微,(赵本作“微衰”)四属断绝。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身体瘦而不肥者,卫 
气衰也;肌肉甲错而不泽者,荣气伤也。宗气者,三焦归气也。四属者,皮肉脂髓也。荣卫衰伤则宗气亦微, 
四属失所滋养,致断绝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而(赵本作“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 
《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 
今卫疏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外则不能固密皮肤而气为之疏,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 
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 
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 
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医统本作“磨消”)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 
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血不濡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 
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 
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正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 
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 
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 
气为厥气所拥,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 
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厥气退,则苏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云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 
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厥也。郁冒,为昏冒 
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 
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卷二
伤寒例第三
属性:(赵本论前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赵本作“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医统本有“以”字)阳之动,始于温,盛 
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 
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 
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熊校记∶大医汪本大改太,非)医均谓之伤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赵本有“者”字)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而复(赵本作“反”)大寒;夏时应大(赵本无“大”字)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 
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 
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 
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 
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 
为病也。(赵本医统本“九月十月,……即为病也”作注,非。) 
此为四时正气,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赵本作“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 
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 
从立春(医统本作“秋”)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 
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 
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 
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为疫气也。是数者,以明前斗历之法,占其随时气候,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赵本无“也”字) 
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赵本作“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按《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 
何故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医统本作“阳”)之时,阳始生,天 
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医统本有“而”字)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 
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观之,脱漏明矣。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 
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于卦为复,言阳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