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越尘集 >

第8章

越尘集-第8章

小说: 越尘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学人的缺点:不通教理。祖师爷们似乎也有些糊涂?为什么不
叫人先通教理呢?学人来了,就知道喊一声:“看箭!”这是个
大问题。就是现在,大德们在讲经弘法时,有谁劝人深入经藏?!
无非叫人“一句佛号”、“一印一咒”、“一个话头”。这至圆、
至顿、至简的风气时尚,怎能不叫中国佛教不灭?

  二麻子:
  弊端是凡夫特色。嘻嘻。
  “哎呀,还聊什么!那么,让我这么问:既然禅者并不直接
正思维缘起性空的义理,那么禅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毕竟性空
的彼岸的呢?我的木鱼脑袋在想,种瓜才能得瓜,禅者不种空观
的因,如何却又得了空慧的果呢?”
  ──嘻嘻,栽赃呀。禅门就不正思维缘起性空?哪有这事!
要知道禅门兴盛之唐宋,入宗下修学的,大多在教下研习有时,
教理学得很好的。就连六祖大老粗,那菩提非树的偈子,岂能是
没有正思维过的人说得出的?禅门只是强调,仅思维是不够的,
应真实体会性空。祖师们是因病下药,当时的学人就很能思维教
理,但没得真实入处,所以才有那多公案,说明光照书想象,不
够的。至于现时人另是一般病,却错用药方,与古德们没什么相
干了。。。嘻嘻。
  中国人也有个崇简的风气,不喜欢下大力气去研究细节,总
说“要道不繁”。嘻嘻,要道是不繁,只我们学人的病,却著实
有点麻烦了。这是不求甚解,不能说是圆融。大家努力改吧。

  不懂不懂:
  原来,宗教者,先教而后宗也。嘻嘻,您几番话,似乎没有
告诉我想知道的东西,但我的疑问却承您威力,似乎也消了大半。
谢谢谢谢。有您和网上诸善知识的开导启发,真是我的福报。要
是在明朝,可能就没有这么方便了。这个问题暂告以段落。再谢!




佛经是药方

  后学:
  请教麻叔: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皆可成佛。唯识学
却讲一阐提人不可成佛,二者不是矛盾吗?

  二麻子:
  佛经是药方,不是这样看的。
  佛陀说法时,是看听者毛病(执着)所在,说法对治。如同
对病人对症下药。不同人病不同,药方自然不同。对寒病用热性
药,对热病用凉性药。但我们不应该去想,为什么药又是凉的又
是热的,这不矛盾了吗?到底药应是凉是热?
  能成佛不能成佛,都是对我们未成佛的人讲的,各有所治,
终究都是要有利解脱。
  小时父母说“不可去碰火”。大了却说“快去点火做饭”。
到底可不可碰火?此一时彼一时也。嘻嘻。佛经里的所谓矛盾,
大都如是。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越尘居士

  修学佛法是由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愿开始;以圆满菩提
心为道果。其间,除少数极上根利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和
手段。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由禅定生”。论述禅定的典籍
数不胜数,颇易见到。然而其次第均是为出家人,亦即专事修行
的人所设,即使从入手教起的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学佛人以
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余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设次第来修甚是不
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时间少走冤枉路,关系重大。禅
定之要无非止观。如何止观?圆觉经述及禅定基本方便有三:奢
摩它(止),三摩钵提(观)及禅那(止观双运不二)。从因地
上看来,止有两种程度:俗义止于正念,胜义(姑云)止于空性,
高下不可比较;观也有两种程度:俗义分析臆度于空性,胜义
(姑云)现量持住于空性,高下亦不可以道里计;禅那却只有一
种:胜义止观不二。这里将先讨论俗义止,将来另文讨论俗义的
观,胜义的止观要等对空性有真实体会后才能用。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
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
(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印定,且却等等,纯是沙滩上的
楼阁,全无是处。所以止是偷懒不得的,非修不可,非化上时间
不可的。不过止是内外道所共法,具体的修法取决于方向,目标
及行人情况。佛法仅以破除一切恶习执着,明心见性直至圆满菩
提心究竟涅槃教人。佛门行人的方向不是神通,不是长生不老也
不仅是强身健体。佛门虽不排斥上述效果,但明确指出此仅圣末
边事。观诸当今,迷于神通追求神通已成了时人通病,因之不务
正业者有之,发神经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其最小者为失财
耗时,实深可叹。究其根源,无非两处,一曰贪:欲得超人能力
而获名利,或满足虚荣心;二曰盲:于佛法无正知见,误以轻安
或神通境为究竟。所以,菩提心与正知见又是正定的基础,失此
则无不迷于岐途。建立正知见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非
三五句话可了,有疑当反复研读经典并请教大德。人的知见对对
错错深藏内心,许多自己也不知道不清楚,但凡是一举一动,自
觉不自觉地,无不受知见引导。禅定也不例外,无法离开知见独
修:有什么样的见就有什么样的定。欲趋入正定者于此当三思。
  修止,学习控制自己的心专注于某一事物,开始时要靠两支
拐棍:正念与正知。正念又叫‘所缘’,就是专注的对象,例如
佛号,佛像,咒音,甚至小木球等等。要控制自己的心只系念这
个正念,叫‘缘于所缘’,而排除一切其他妄念。作为凡人,我
们百分之百的会有妄念干扰,会随妄念而去,这时要靠正知来觉
察,来发现。发现了就要转回到正念上来。这是个功夫,没懒可
偷,‘自门而入者非自家珍宝’。在这点上任何人声称可以‘加
功给人’都是欺骗,借人贪心偷心另有所图而已,要小心。但只
要肯下功夫,人人都能学会,也不必要别人给。
  修止有两类办法,难易相当:易上手者难实用,难上手者用
起来却方便。难易分别就在所缘上。因为凡夫心是生灭心执着心
能所心,必须粘在个目标上。这目标的相越粗重就越容易执得住,
也就越容易专注得上。但佛门行人修定是辅助用于破除能所契入
本心,所缘相粗重的止就要修到不费心力也不散乱昏沉的程度,
也就是第九次第定,才可能心念断处能所暂消,才得力。反之,
如若所缘之相极细微,甚至几乎没有相,则上手很难,用心找不
到着落处,专注就更不易了。不过一旦学会就极有利于破除能所
对立而契入本心。无论是修到心念断处,还是修所缘无相,能不
能识得本心还要看行人的正见基础厚实与否,以及机缘。
  如何分别相的粗细?身外之物较身体内部来得粗,有形的较
无形的粗,动的较静的粗。下列几种常见专注对象大致是由粗到
细排列的:站桩,木球,观外在佛像,运转河车(周天),数息,
意守丹田,持佛号,持佛门咒语,观想。以木球为例,为身外实
物。缘木球修止不难,但佛门绝少见有教人系念于木球之类者,
因其能所既大又不见功德。那么在力所能及之内,是不是取最细
相为所缘来修止最好呢?一般而言,是。但不可一概而论。人人
根性有别,难易与相的细粗并不绝对一致,应选择自己可上得了
手的各种所缘中较细者为修止的方便。佛门,特别密宗有些修法
相很大,却极好极殊胜。盖因其极善巧地用了因缘力,行人依此
可极快地积累福慧资粮,功德极大,是为大相大用。再特别要提
到的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所缘对象:正知。一般书籍中很少介绍止
于正知的方法,因为正知相极细很难上手。要注意的是,止于正
知是极高明的奢摩它,可以迅速趋于胜义,趋向止观不二,明空
不二。大圆满口诀部用之为前行。这种止于正知还可再分几种,
于极细微相中以趋于无能所者为上,直至突破能所入于大圆满正
行。一般并不建议初学者上来就取正知为所缘,但以明心见性圆
满菩提为修行的行人当知这是一条重要途径,将来可能要用到。
  选好适合的方法后,学止要有耐性,朝三暮四必无所获。禅
定的感觉时好时坏是常见现象,切勿自生动摇。但也不是说食谷
不化一成不变。一个方法试验一段时间后如果实在没效果就要想
一想毛病出在哪里。如果方法实在不适合自己,就要换一换。渐
修渐深到某些阶段,方法也要调整改进。在修学专注的过程中人
人都会遇困难犯错误,称禅病。病症虽然千变万化,根源有二:
昏沉与散乱,散乱病在丢了正念,昏沉病在丢了正知。
  初上来常常遇到的是最粗的散乱,比如持佛号,不坐下来还
好,一坐下不一会儿,必是心不由主胡思乱想,什么陈芝麻烂谷
子的事都翻上来,只这佛号偏于不知不觉中抛到九霄云外。此时
无它,一方面提高正知及时觉察,另一方面用心要狠,一发觉就
马上转回到佛号上来。再丢再觉再转,如此反复,渐渐会好。其
中的一个诀窍是:持佛号持咒要如挽重物,如推重车上坡,要用
上心力,同时还要听着自己心里的佛号音咒音。有口无心是没结
果的。胡思乱想克服后,最粗昏沉又来:不知不觉睡着了。这要
看情况处理,若是因疲劳,休息好了再来。打坐不是代替睡眠的,
硬坐会养成坏习惯,无法进步。若不是由疲劳引起,则要加强正
知,紧紧盯住自己,抓住佛号或咒音。以每日1-2小时计,果
真如此用功,几个月后最粗的昏沉散乱就能克服。这时,明显的
胡思乱想不常有了,座上人也不会困得要睡,感觉不错。麻烦的
是腿脚腰背要痛,牵人分心,这除了多练减轻外,要靠定力增长
来克服。如果腰腿不太痛,那感觉就好极了。小心!昏沉和散乱
已经一块到来:许多小思想小念头正在起伏不已,正是散乱;不
知道自己心里有这样一堆小妄想,是昏沉。这是第二个阶段,此
时仍属粗昏沉散乱,只要加强正知集中心力,继续努力对治就可
以克服,使禅定继续提高。
  在这阶段遇到困难前进不得的人很多,多因对自己心不够狠,
不舍得用力气去克服,反而以为佛法不灵。很多情况是听到佛友
抱怨:“我这人心乱,不管用多大力气在佛号上,妄想都停不下
来”。尽管不是有意妄语,这话不真。关键在于人不肯委屈自己,
有力量不肯用出来。做个试验就明白:把腿盘紧坐好,坐到腿很
痛,坚持再坚持,直到浑身冷汗忍无可忍才下座。问:临下座前
几分钟还顾得打妄想吗?顾不得了。可见只要心力用得象腿痛一
样强,妄想自会止息。心力能用得象腿痛那么强吗,能!能坚持
就是证明,问题是肯不肯用。话又说回来,软弱是大家的通病,
没什么可奇怪的。笔者自己当年也几乎在此退却,恰巧请教到敏
智老和尚,敏老道:此事如战场肉搏,你不杀它,妄想就杀你。
有进无退,有我无他,狠狠杀去,什么妄想不可调伏?自己想想,
有道理:打妄想与止妄想的是同一个人,其力相当。如人自割其
疮,不容易却也绝非做不到。照此发狠几个月,果然见效,粗重
妄想被管住了。乃知佛门戒杀生,不戒杀恶念妄想,狠有狠的正
用,阿罗汉又名杀贼,必有它的道理。或许有人会问:“大德教
人‘妄念起时不止不随’,没叫人发狠呀?”前贤的话须知其言
之所出,又不可割裂开来听:不止不随是对细妄念而言,现在的
人‘不止’容易,不学就会,‘不随’谁做到了?若还不能不随,
那就必须止,而且要狠才止得住。今日修止恰是为了明天不随,
从而不再需要止。
  上述两阶段过去后,行人如继续努力,则禅定进入崭新阶段,
而且是关键阶段。说它关键是因为,在这之前行人如于禅病处理
不对,仅仅没法进步而已,等于没修,也不至于出大毛病。对治
禅病,靠用心的技巧和坚毅也就大致可以应付了。到了这个新阶
段,禅病如果处理得不对,不仅不能进步还有危险。然而,若处
理得对,行人可渐渐走上佛门与外道不共的方向。在这阶段光凭
技巧毅力不够,还须要有正见。行人此时于禅座上已无粗妄想与
粗昏沉,感觉真是好极了。如果轻安境生起,那感觉好得非日常
经验可比,甚至连座下都觉察不到有烦恼存在。又如果持续得久,
不由的会自以为修得很好证了什么位了,慢慢生起骄慢。若自己
没有高度警惕,或不得明眼大德棒喝指正,大麻烦由此启兮。其
实,没有粗妄想粗昏沉不等于没有妄想昏沉,细妄想正打得紧呢。
许多人在这阶段时不时的见仙见佛见神见鬼,时不时的出超常视
觉他心等等幻境神通境,便不由自主地着上了。轻者由好玩而沉
入上瘾,渐渐步入歧途;中者以此眩耀于人谋取名利致使堕落;
重者立陷魔道如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凡此种种皆因无正见,
不为正定,非佛门行人当为。佛门并非排斥神通,阿底峡尊者
“菩提道灯论”云:有神通菩萨一昼夜所积功德,无神通菩萨百
劫所不能积。但须得体,方能由体起用。未得其本的行人如果得
了神通力则如幼儿持利刃,不能得其利反必受害,所以神通玩不
得。如何防止?先要有正知见,知道什么是歧路,要知道相由心
生:种种境界种种神通不过都是禅定中细微妄念的显现,虚妄不
实,若着其相即背觉和尘。其次要能及早发觉自己的禅病,这要
靠正知。不能及时觉察甚至不觉察禅病正是昏沉的表现。所以这
阶段正知变得更重要。正知本身也要提高,对粗妄念,行人可以
知道自己在打妄想,这个知道属正知。对细妄念,‘知道’不够
——太粗太慢,要及时‘体察’到细妄念生起。这个体察颇难以
文字表达,有问题应当面请教明白人。若强用文字,大约‘明照’
二字差强可用,‘照’不是‘我知道’亦非不知道;‘明’不是
见佛见光的亮光光,而是一种无可遮蔽的透彻与明晰。到达这阶
段的行人,其修止主要力量应放在正知上。干脆以正知作正念,
以‘明照’为唯一着力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此,则细妄念
难以兴风作浪,较易趋入正定。既使喜爱持佛号者也应在明照上
多分配些力量;持密咒道者更应知‘大巧不工,大咒无声’。相
反,如果忽视了明照,既使不为神通境所惑,也极易在不知不觉
中落入细昏沉,偏向无记,也非正定。青蛙冬眠不为不定,但无
明照,若死物然,何益之有?
  要学止于明照有三处难。首先,如何用心不易掌握,什么是
明照?摸不到。能所强了心用粗了就根本不是。禅密两宗于此都
有些‘私通车马’的口诀,而且两宗口诀十分一致,仅仅表达的
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些口诀现今少有人传。但也不必泄气,禅密
二宗真正有修持的大德现时仍不少,努力修行寻找总找得到的。
经书佛典里也有论及,只是往往在字里行间,不用心体会不到。
第二个难处是学会用心后,因明照几乎没有相几乎无能所,故要
用极大心力去持,难以持久。但这也在于毅力,坚持日久自可达
到。第三难难在放松,止得住后还要减弱所用的心力,前提是不
得落入散乱。只要不散乱,心力用得越小越好。这些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