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国民党着名将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2年5月10日,戴安澜率领第200师官兵安全渡过了南渡河。
这是杜聿明命令第200师立即放弃棠吉,迅速向密支那、八莫一线集结,然后夺路回国之后,撤退路上遇到的第一条大河。
腊戍被日军占领后,军委会滇缅参谋团团长林蔚曾电令戴安澜率师改道东进,渡萨尔温
江,至景东一带,与甘丽初率领的第6军会合,而后退往西双版纳。这是条近路,沿途日军兵力单薄,有友军掩护。
但戴安澜没有往西,而是往北撤退,即使要穿过日军的重重包围,也要和正在危难之中的军长合兵突出重围。
渡过南渡河,部队进入缅北热带丛林。官兵们在阴暗闷热的密林里,艰难行军。
日军电台不断广播:“要奠定东亚和平,非消灭第5军,尤其第200师不可。”
5月18日黄昏,第200师官兵隐蔽运动至腊戌西南侧的朗科地区,离国境线只有一百五六十里,回国的路程十分已走完九分。
夜里11时,部队隐蔽接近腊戍西侧细包至摩谷公路。这是归国途中要穿越的最后一条公路。突然,埋伏在这里的日军突然开火。据幸存的戴安澜少校作战秘书张家福回忆,突围时戴安澜师长走在最前面,周维汉参谋长走在第二,战士们跟在后面。近在咫尺的敌人发现了他们,戴安澜师长腹部连中三枪,倒在草丛中,流血不止。身后的参谋长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会日语,他和日本人喊话,对方以为是自己人,才得以突围。
5月下旬,已是缅甸的雨季。终日大雨滂沱。林中满地沼泽,道路泥泞,行进尤为艰难。
部队不仅断粮,更没有药,连块干净的绷带也没有。连日大雨,加上蚊子叮,蚂蝗咬,戴安澜身上那两个大伤口,感染、溃烂、化脓,还长了蛆。
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村。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可戴安澜已经心力交瘁,几次昏厥。他已经感到生时有限,于是吩咐卫士整理衣冠。
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
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官兵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回国内。不久,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一路上,官兵们把军装脱下来裹在他的遗体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6月2日,官兵终于通过了中缅边境的国境线,回到祖国。
中国远征军1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入缅甸,作战不足两个月,逃亡几近三个月,死亡总数达6。1万人。其中作战伤亡仅为1万余人,有近5万人死在深山密林的撤退途中,生还者仅约4万人。戴安澜第200师9000人,战斗死伤人数为1800人,撤退时死伤人数竟达3200人!
6月27日,第200师官兵余部到达云南腾冲,县长张问德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戴安澜的遗骸。在腾冲附近,官兵们买来一口棺木,把戴安澜遗骸重新装殓,由200师副师长高吉人率兵护送灵柩去昆明。
路过安宁县时,戴安澜的灵柩停放在一位老华侨家里。这位老者献出了为自己百年之后备下的楠木棺材。
两侧挂着戴安澜将军的4件血衣的灵柩,经过昆明、贵阳、桂林,最后运抵广西全州第200师,这里是第200师的发祥地。灵柩转运每到一地,家家素烛鲜花,人人挥涕执绋。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
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重庆的蒋介石献赠挽联一幅,祭奠戴安澜: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黍;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撰写了本文开头的那手挽诗,遥祭壮士英魄。
朱德与彭德怀共同署名挽联祭奠戴安澜:
将略冠国门,日寇几回遭重创;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埔之英,民族之魂。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向戴安澜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戴安澜将军的遗孀王荷馨夫人代表丈夫接受了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
“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戴安澜小传
戴安澜,字衍功,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生于1904年11月25日。家境清贫,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1924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3年2月,戴安澜在国民党第17军25师关麟征部145团任团长,参加了古北口战役。
“七七事变”爆发,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
山诸役,1938年5月,因战功晋升为第85军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1月,升任第200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2月奉命参加昆仑关战役。一月苦战,毙敌6千,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
1942年3月1日,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为第5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东瓜保卫战,戴安澜第200师抗击5倍于己的日军,以伤亡800勇士的代价,歼敌5000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东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东瓜狙击任务完成后,第200师奉命转移至叶新。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又奉命驰援。刚解围,东路棠吉又告失守。4月21日第200师又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第200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戴安澜将军亲临前线指挥。随从副官受伤一卫士牺牲。争夺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攻克棠吉后,第200师奉命作战略转移。5月16日,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在密林中鏖战了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戴安澜将军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连日战斗,衣履如浸,泥血斑斑,且进入山区,人烟稀少,医药不全,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于5月26日下午5时40分与世长辞,时年38岁。
毛泽东盛赞傅作义(1)
“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毛泽东评傅作义
1936年11月15日清晨6时。
绥远集宁前线指挥部。
天色仍然是黑黢黢的,从窗户透出来的灯光,映衬着被朔风卷着的雪花,漫天飞舞。
如果不是在这间铺满了作战地图,挂满了密如蛛网的电话线的作战指挥室里,如果不看领子上的将官军衔,人们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位穿着一身布军装,肩宽体壮,身材魁梧,纯朴的面孔圆满而微红的军人,就是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将军。
军情紧急。
前线来报,日本驻蒙古军政府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指挥5000余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三路向红格尔图发起猛攻。
傅作义不由的把目光瞄向作战地图上的红格尔图。红格尔图地方并不大,但却是绥远东部的门户,由察北、商都通往百灵庙,这里是重要的驿站。不言自明,日伪进攻红格尔图的目的,肯定是要打开绥东的门户,会师归绥,进而占领整个绥远。
1936年春,日本关东军侵占察哈尔省北部六县后为吞并绥远,进一步推行征服满蒙的计划,向察哈尔、绥远扩张。先后策动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于2月在嘉卜寺(今化德) 成立伪蒙古军总司令部,5月又成立了“蒙古军政府”,并指使汉奸王英成立“蒙汉西北防共自治军”、“大汉义军总司令部”,由关东军派出大量军官担任顾问和指导官,编组伪军,储备物资,盘踞在张北、尚义、商都、百灵庙、大庙等地,蓄谋与中国军队一战。
日本人夜来拉拢、策动傅作义。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来到归绥,说服傅作义来主持华北亲日政权,被傅作义断然拒绝。
“日寇占我察北,又犯我绥东、绥远,是我全军将士的耻辱。爱国军人守土有责,我们一定要打!”在一周前35军营以上军官的秘密会议上,傅作义动情地说。“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要来的终究会来,软的不行,就要来硬的。沉思良久,傅作义命令守军固守红格尔图,等待援兵。不过,他命令第35军骑兵第 l师和第212旅,不要去直接增援红格尔图守军,而是发挥骑兵善于机动的特长,星夜奔袭日伪军的侧后。
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攻击红格尔图的伪蒙军虽然有日军飞机的掩护,但由于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连攻几天,都未得逞,自己的后路反被兜抄,顿时阵脚大乱。战至18日上午7时许,田中隆吉忙下令部队后撤,中国军队趁势两面夹击,日伪全线溃退,红格尔图战斗以中国军队全胜告捷。
日伪蒙军百灵庙、大庙等地集结有重兵,囤积着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如果不收复此地,终是心腹之患。
傅作义决心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他指挥孙长胜的骑兵第2师、孙兰峰的第211旅以及炮兵、装甲兵分队,于11月23日夜,冒着大雪和零下20℃的严寒,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出发,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
部队一夜急行军,于次日凌晨,突然向百灵庙发起猛攻。驻守百灵庙的是伪蒙军第 7师,以为凭借险峻的山势构筑的坚固防御工事,可以高枕无忧,毫无戒备,仓皇应战。中国军队乘敌混乱之际将其分割包围,24日上午9时半,战斗结束,击毙日军顾问小滨大佐等29人,俘敌200余人,击毙敌人600余名,另外有200多人因仓促逃跑,衣冠不整而被冻死在草原上。伪蒙军阵前反正两个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中国军队仅伤亡400余人,取得了闻名于世的“百灵庙大捷”。
12月4日,傅作义军在击退敌人多次反扑后,乘胜向百灵庙以东另一战略要点大庙发起进攻,并于12月9日收复大庙,至此,绥远抗战胜利结束。
傅作义将军领导绥远抗战,深得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钦佩。战役开始前的8月14日,毛泽东就派南汉宸携带自己亲笔信到绥远与傅作义联系,信中说:
“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为救亡图存而努力。”
11月21日,红格尔图大捷之后,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傅作义,祝贺绥远守军抗日胜利:“足下之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红军抗日援绥,颇具决心。吾人深信,吾人现所努力之停止内战、抗日救国之行动,必能对于足下抗日义举,遥为声援。”
12月1日,毛泽东又以中共中央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名义发表援绥通电,要求南京政府“调集大军增援晋绥前线”,决不能坐视傅作义等抗战而不救。
傅作义的军事才能,原本是体现在“善守”上。
直奉战争,担任阎锡山的晋军第8团团长的傅作义,在平绥铁路上的天镇奉命阻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宋哲元率精兵攻城3个月,都未能将天镇攻克。
北伐战争时,傅作义深入张作霖的奉军腹地,夺占涿州,威胁北京。但晋军其他各路部队纷纷失利,撤离京汉、京绥铁路线,涿州成为孤悬于奉军包围中的唯一据点。
傅作义以不足万人的无援之师,击退占绝对优势的奉军对涿州城9次总攻,死守涿州达百日,直至弹尽粮绝,兵民交困的绝境。后来还是阎锡山鉴于死守涿州已无意义,在各界劝和声中,授意傅作义与奉军停战议和。涿州之战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城市攻防战中的著名一役,傅作义善守的军事才干普遍得到军界公认。
毛泽东盛赞傅作义(2)
此次百灵庙大街,傅作义“能攻”,尤其是擅长长途奔袭作战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举世公认。
傅作义口出狂言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傅作义数得上是与中国共产党结缘最早,交往最深的一个。
1937年底,傅作义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移防晋西北柳林镇,与陕北八路军120师贺龙部隔河相望,双方信使往来不断。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主张,赞赏许多共产党员的品格和才华,对周恩来十分信服,多认拜会过毛泽东主席,并同王若飞、南汉宸等结为知友。
后来傅作义移驻河曲,还邀请八路军程子华、南汉宸及牺盟会的续范亭等举行会谈和聚餐,交流整军抗战的经验。毛泽东主席赠送他政治书籍和论述抗战的著作。通过120师政委关向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的帮助,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向35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
傅作义仿照八路军的建军经验,建立了政治工作委员会,自兼主任。军队各级相应设立政治工作机构,还参照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十项纪律》,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却遭到阎锡山的讥讽,说傅作义“把部队带赤化了,35军已成为七路半了”,言外之意与八路军仅相差半路。
1940年春,五原大捷,傅作义趁日军主力东撤,血战两昼夜,收复五原。击毙日军水川一夫中将,血战中,傅部也遭到重大牺牲,有的连剩下不到10人,营、连、排长伤亡过半。创国民党战区收复失地之先例。4月17日,国民政府继蒋介石之后,将第二枚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授予傅。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转战18000余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290多次,屡立战功,成为国民党的抗日名将。
抗战结束后,傅作义曾向国民党政府4次提出辞去军职,解甲归田,但都未能如愿。
解放战争开始后,傅作义奉国民党为正统,与共产党交恶。
傅作义曾放出狂话:“如共产党能胜利,我傅某甘愿执鞭!”
史料载,毛泽东在指示平津前线指挥员与傅作义进行谈判的文电中,数次提到“傅氏反共很久,我方不能不将他和刘峙、白崇禧、阎宗南等一同列为战犯”,“傅氏反共甚久,杀人甚多,华北人民对傅极为不满,除非他能和平让出平津,则我们我无法说服人民赦免他的战犯罪。”
傅作义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招致了毛泽东如此强烈的不满呢?
解放军的战史很少提及此事,一来傅作义最后终于站到共产党一边,二来与傅作义交战的华北解放军曾被傅作义战败,都不愿意提及此事,修史者也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缘故。
解放军大同、集宁之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