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6年唐山地震时,楼房上层发生险情被拆除,现存下层为僧房)、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建成后通教寺改作十方丛林,寺规严整,道风纯正。为了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所推崇的尼众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如今的通教寺,又重现其昔日的盛况。
云居寺
座落在北京西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至辽圣宗时期(983—1011)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711)至开元十五年(727)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我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云居寺虽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639)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方告结束。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房山石经》,现正在陆续出版中。
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而辽金刻本,则又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可贵的实物依据。同时,石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云居寺还供奉有静琬于隋仁寿年间(601—604)从隋文帝处得到的佛舍利。佛舍利于1981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密封于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函内贮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中国佛教协会1987年4月曾隆重举行迎请法会,接待佛教徒瞻礼和国际友人观光。
云居寺殿堂从1985年起由政府资助并海内外集资修复。
上海佛教名刹一览
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因创寺之始是为供奉玉佛,故名。
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途经缅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请回国。原想将玉佛运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后因无起重设备而搭建茅蓬供奉。后将二尊大玉佛留沪,光绪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于江湾车站附近,名玉佛寺。辛亥革命时,寺被占用,玉佛移放在公园内。1917年募得槟榔路(今安远路)基地十余亩,集资重建。1918年动工,1928年落成,历时十年。
玉佛寺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观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1983年,玉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古寺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该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号沪渎重元寺。唐代改称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静安寺。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大殿。咸丰三年到同治元年(1853—1862)静安寺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修建了山门和佛殿。“文革”中遭难。1983年后进行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并新建功德堂和僧寮,恢复真言宗密坛。1983年,静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寺向为十方丛林,1947年持松法师任住持,在此弘传密法。持松(1894—1972),湖北荆门人,毕业于华严大学。因感汉传佛教的密宗早已失传,发愿复兴,随三次东渡日本,先受古义真言宗中院教授,行第五十一世阶阿黎位,后受新义真言宗灌顶,并至比睿山学台密仪规。回国后弘密于杭州、武昌和上海。出任静安寺方丈后,创办了佛学院和《学僧天地》月刊。解放后,在寺内设坛,传授密法。目前,真言宗坛场在国内和日本国信众的护持下更显庄严。
龙华古寺
座落在上海市南郊龙华镇。相传,龙华寺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此前建造的龙华寺塔是上海最古老的佛教建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唐末黄巢起义,寺塔同毁。北宋时重建。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寺塔均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六年(1557)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为天台宗十大名刹之一。清顺治年间,改为禅宗道场,并扩建殿堂。咸丰、同治年间再度毁于兵燹,后修复。
新中国成立以后,龙华寺于1957年、1979年二度全面整修。1987年建玉佛殿。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华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天王殿、三圣殿、玉佛殿、、圆通殿、方丈室、藏经楼和偏殿。龙华宝塔耸立于山门外,明崇祯三年(1630)曾大修,塔高七级四十米,呈八角形,巍峨壮观。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可登塔远眺。
圆明讲堂
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434号,建于1934年秋,为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住持和弘法的道场。
讲堂创立后,圆瑛常驻于此讲经说法,并组织莲池念佛会,每周集众念佛。
1940年,在圆瑛倡导下,设立圆明法施会,讲经弘法,印行法师的各种经疏著作及佛学书籍二十余种。
1945年,圆瑛创办“楞严专宗学院”,培养僧才。学院于1947年停办。
1953年9月19日,圆瑛法师圆寂,遗嘱将讲堂托付给他的弟子明法师。
1983年夏,设立“圆瑛法师纪念堂”,建立玉佛殿。同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位于上海市豫园西沉香阁路。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代曾重建。
沉香阁是禅宗寺院,1943年近代天台宗大德应慈法师驻锡该寺,专弘华严,则兼为华严宗道场。
沉香阁现为比丘尼丛林,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
天津佛教名刹一览
大悲禅院
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西窟洼天纬路,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整座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中有“圆通”月亮门相通。旧庙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八年(1669)重建。光绪元年(1875),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曾在大悲院驻军,并进行修缮,至今天王殿脊檩上仍留有“李中堂重修”字样。旧庙分为三进,有山门、大殿及后殿。
新庙在旧庙东侧,为本世纪四十年代扩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及回廊构成。由于大悲院入民国后曾长期被法院、消防队、警察所等占用,僧人星散,殿宇摧颓,濒于湮灭。当时在天津的亻炎虚法师(天津北塘人,1875—1963)及周叔迦、靳云鹏、龚心湛等居士共同发心,向有关方面交涉收回了大悲院。在●虚法师主持下,辛勤筹划,并集资修复。自1942年至1947年,完成了大悲殿、配殿及大雄宝殿的修建工程。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分房舍坍塌,加上“文革”动乱,梵宇倾圮,佛像经籍法物荡然无存。“文革”后落实宗教政策,在人民政府支持下,1980年大悲院修葺一新。
山西佛教名刹一览
五台山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系恒山系脉。因山五峰矗立,顶无林木,土筑石垒,故名五台。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见《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唐证圣元年(695),武则天命菩提流志与实叉难陀重译的《华经严》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由此开始,五台山便被佛教徒一致公认为文殊菩萨圣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名扬天下。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佛教的兴起与寺庙的创建最早。据明镇澄《清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阿育王造佛舍利塔,指塔院寺白塔。由佛光寺现存北魏时期“祖师塔”可以看出,当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已达到极高水平。北齐时代,五台山香火旺盛,建寺二百余所,朝廷曾拨八州赋税以充香火。北周武帝灭法,五台寺庙悉数被毁。隋开皇元年(581)在五顶置寺度僧,从此开始在五峰上建寺。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极盛时期。由太宗至德宗九代,不断遣使来山建寺、供养。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中落。宋代,重建寺庙,置寺僧正。宋真宗时,五台山基本恢复了唐时的隆盛状况。蒙古族建立元朝后,藏传佛教传入五台,蒙藏佛教徒也随之进住,修建黄庙。明清时期,统治者都非常崇信佛教,藏传佛教便发展到与汉传佛教平分秋色。于是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青庙与黄庙并立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寺庙数量,历代废兴,变化较大。在唐代极盛时期,据说全山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近万名。唐武宗灭法后随之衰落,宋代有佛寺七十余座,元代只有六十余座,明末清初呈现复兴势头,达一百二十多座。目前全山有完好寺庙四十七座,其中著名寺庙十余座。
显通寺
位于台怀镇北侧、灵鹫峰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创建于东汉明帝年间(58—75),因寺后山峰酷似印度灵鹫山,取名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弘信之意,为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的。北魏孝文帝时曾重修扩建。寺前花卉满园,又称花园寺。唐武则天时因新译《华严经》中载有五台山,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予以重修,并赐额“大显通寺”。后一度改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恢复大显通寺名称,沿用至今。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青庙,占地八万多平方米,殿宇四百余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代重修。寺前钟楼上悬挂一口名为幽冥的大铜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这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一口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斤。寺内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宇,依次排列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后高殿,僧舍廊房分列两侧,整齐划一。
无量殿,是明代用青砖拱券而成的一座穹窿式建筑,四周没有檐廊,殿内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相传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在此殿内著述《新华严经疏》几达四年之久。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无量殿”。
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相传为妙峰法师自国内十三省的一万户人家中化缘筹集十万斤铜铸造而成,内外贴金。殿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上层四面各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八块。格扇内壁铸有佛像,层层排列,号称万佛。铜殿前原有五座铜塔,现存二座,其余三座被当年侵华日军盗走。
作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显通寺历代驻锡过许多名僧大德,如志远、澄观、贤林、延一、大宝法王哈里麻、妙峰等,其中以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最为著名。
塔院寺
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其余四处为显通寺、罗寺、殊像寺、菩萨顶)。它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高矗入云的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院的主要标志,人们习惯称它为舍利塔或大白塔。现在的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台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素身金顶,造型优美。白塔下部是两层殿宇,底座南侧洞内立《佛迹灵相之碑》一通,刻有长一尺六寸、宽六寸的佛足印迹,石碑下端铭文记载:佛祖涅之际,对随侍多年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说,我最后留下此足印,以示众生。唐玄奘往西域取经时,将佛祖足印拓下携回,唐太宗命人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代,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在大白塔下。大白塔,已被认作五台山的一个标志深印在朝山者心目中。
在白塔东面另有一座小塔,称“文殊发塔”。塔高约六米,传说内藏文殊菩萨的金发。
菩萨顶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传说文殊菩萨就居住在菩萨顶。菩萨顶上有寺,唐代称真容院,也叫真容阁。宋代仍称真容院。明代改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
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兴盛,蒙古、西藏地区的格鲁派喇嘛到五台山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为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清朝廷尊重格鲁派,团结蒙古族,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也就特别兴盛。这个时期,也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清顺治年间(1644—1661),菩萨顶成为五台山格鲁派首领扎萨克大喇嘛驻锡之处。
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