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 >

第10章

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第10章

小说: 世界近代前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战斗队形常由一线或两线步兵组成,分为17个大方阵,每个方阵大约有 

1500—2000人,骑兵组成的密集纵队设在两翼。此次参战的军队约有4万人, 

1/4为骑兵,其余是步兵。步兵由他本人亲自指挥,左翼骑兵由巴本汉指挥, 

右翼骑兵由弗尔斯腾伯格和依索拉尼指挥。他手下共有26门火炮,重炮设置 

在阵线中央和右翼正前方,轻炮设在中央正前方。 

     9月16日,古斯塔夫在距提利营地不远处扎营。整个晚上,古斯塔夫的 

营帐内灯火通明,他一直在同他的将帅们研究如何破敌、歼敌的战术。提利 

在此与古斯塔夫决战有些不情愿的因素在其中。他不想决战,但倘若退却, 

那么他手下人抢劫的财物就得丢弃,这样会导致军队哗变。他只能选择同古 

斯塔夫进行决战。 

     9月17日晨,古斯塔夫将部队摆成战斗队形。他没有采用旧式的西班牙 

式的方阵队形,而是将步兵分成旅或半旅,这样可使火枪兵得到长矛兵的保 

护,亦可在他们中间冲到前面,放完一排枪后,又退回原处。他把军队变成 

了一个相互支援、协调的活动的要塞,而不是一个闭塞的堡垒。 

     古斯塔夫军队的具体部署如下: 

     中央和左翼是瑞典军,萨克森军负责右翼。中央部分,第一线为4个旅 

的步兵,一个骑兵团支援他们。这些部队由陶费尔和哈尔指挥。中央战线的 

后面,两个骑兵团担任预备队。在巴勒尔指挥的右翼,6个骑兵团组成了第 

一线,中间夹着火枪兵,另有一个骑兵团作支援。第二线为4个步兵团。霍 

恩指挥的左翼中,3个骑兵团组成了第一线,中间夹着火枪兵,2个骑兵团组 

成第二线。团属火炮分别设置在各旅团的前面,重炮集中在中央的正前方。 

古斯塔夫全军约为4。7万人,他的官兵军帽上带有绿色飘带,神圣罗马帝国 

士兵帽子上则是白色飘带。瑞典军队和萨克森军队在一条战线上共同进攻,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瑞典军队士兵穿的是土布衣服,而萨克森军则衣着华丽, 

头盔上插着漂亮的羽毛。然而,战争的严酷事实是,衣着好坏并不是军队战 

斗力的标志。 

     双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战以火炮对射而开始。瑞典军队火炮比提利军 

队火炮数量多,发弹数高出对方3倍多。瑞典军队在炮战中占了上风,给提 

利的军队造成了很大伤亡。提利军队左翼是巴本汉指挥的5000名黑胸甲骑 

兵,这支骑兵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一支骑兵。巴本汉是一个有勇无谋的 

将领,在炮击中,他忍耐不住瑞典炮火的打击,不等提利下令,便带领他的 

骑兵向瑞典军队发起了冲锋。巴本汉的贸然行动不仅打乱了提利的整个计 

划,而且铸成大败。他的骑兵的矛枪自然不是对方步兵火枪的对手。如前文 

所述,瑞典步兵和滑膛枪经过古斯塔夫改革后,不仅射速快,而且火力猛, 

是对付密集骑兵冲击的有效武器。巴本汉连续7次冲锋均被击退。在最后一 

次冲击中,瑞典军队在巴勒尔指挥下发起反冲锋,彻底击败巴本汉,并将其 

逐出战场。巴本汉的骑兵进攻,采取的是西班牙军队的传统战术。骑兵作战 

时不是快速疾驰,而只是小步奔跑。交战时使用手枪,直到敌军乱成一团后, 

才使用手中的刀剑。瑞典骑兵刚好相反,骑兵冲锋时疾速奔跑,使用手中刀 

剑,直到混战中才使用手枪。因此,巴本汉的失败是战术上的失败,也是手 

枪对滑膛枪的失败。 

     巴本汉的贸然进攻造成了全局性的混乱,提利的右翼部队见巴本汉进 

攻,误以为发动全面攻势的时机已到,马上向萨克森军发起进攻。萨克森军 


… Page 40…

毫无战斗力,第一次冲击便被打垮,弃战逃走。这不仅抵销了巴本汉战场上 

的损失,而且使古斯塔夫的兵力一下子损失了1/3以上。提利不愧为久经沙 

场的名将,他看到萨克森军队溃败后,便马上命令中央部队向右斜插,然后 

左转,攻击瑞典军队左翼,同时令右翼军队进入敌军后方,夹击瑞军。提利 

的这一战术是不容易防范的。但古斯塔夫的军队受过严格训练,调动速度比 

提利军队快2倍,致使提利的计划完全落空。瑞典军队的左翼发生了激烈的 

战斗,瑞军用滑膛枪和火炮打退了提利的军队。 

     左翼激战时,古斯塔夫利用右翼的胜利,发起决定性冲击。他亲自带领 

骑兵赶到右翼,指挥骑兵猛冲提利的左翼。他的骑兵冲在4个骑兵团的前面, 

向提利的阵地冲击。同时,古斯塔夫的骑兵团对提利的步兵线左翼发动攻击, 

并动用火炮猛轰。托斯坦森也调动预备炮兵,对准密集的西班牙式方阵猛烈 

炮击。提利指挥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遭到彻底失败,数万人死亡,3000多人 

负伤或被生俘,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补给,年过七旬的提利也身负重伤。采用 

新式战术的瑞典军队,包括萨克森军队在内,损失尚不足3000人。 

     ④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无论从战争艺术上,还是战术变革上,布莱坦平 

原决战都称得上是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战役是新旧战术间一次 

面对面的大搏斗,也是近代军事史上第一次最有影响的大会战。提利所采用 

的是西班牙式的、传统的战术,他的两翼和骑兵、步兵、炮兵都曾发动了攻 

势,各自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但他所面对的却是组织先进、兵器先进、战 

术先进、训练有素的一支全新的军队。古斯塔夫的“横队”打垮了西班牙方 

阵,他的胜利不仅令整个欧洲对他本人及瑞典军队刮目相看,而且也标志着 

军事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此以后,许多传统的军事内容受到了冲击和 

挑战,以西班牙军制、战术为主的时代成为历史陈迹。 

     古斯塔夫开创了一个时代,受到了历代军人及将领们的颂扬,人们称他 

为“现代战争之父”。 



     (8)吕岑会战 

     布莱坦平原会战后,古斯塔夫出于多方考虑,没有进攻维也纳,而迳直 

扑向神圣罗马帝国的都城,向莱茵河地区用兵。他先推进到法兰克福,又占 

领了美因兹。此后3个月时间里,古斯塔夫征服了整个莱茵地区。他在占领 

的地盘上,建立同盟,指派政府。他以武力和军事实力迫使莱茵地区所有天 

主教诸侯都保持中立,并且赶走了西班牙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古斯塔夫没 

有遇到一个强硬的对手。 

     1633年,正当古斯塔夫渡过多瑙河,进入巴伐利亚地区时,提利和马克 

西米连重新组织了一支军队,洛林公爵也带 1。2万人加到他们二人的队伍 

中,使提利的总兵力又达到了4万余人。4月15日,古斯塔夫的军队来到多 

瑙河支流利赫河畔,由炮兵掩护,在河上架起浮桥,立刻向提利发起进攻。 

瑞典军队的火枪和火炮又一次显示了威力,提利的军队再次被打败,他本人 

也身负重伤,14天后死去。马克西米连带领残部逃走,火炮、补给、辎重等 

再次成为古斯塔夫的战利品。 

     提利战死,马克西米连战败逃走,斐迪南手下再也无强将可与瑞典军队 

抗争。此时,这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又想到了那位被他剥夺兵权的瓦伦斯 

坦。尽管瓦伦斯坦及其军队名声不佳,但比瓦伦斯坦更合适的人选实在找不 

到。斐迪南只得屈尊求助于瓦伦斯坦。瓦伦斯坦提出苛刻条件:他本人对军 


… Page 41…

队拥有绝对权力,不经他同意,斐迪南也不得对他的军队下命令;一切被占 

领,被征服的土地均由他控制,要尽快取消“归还敕令”;斐迪南要赐给他 

一个选帝侯的头衔。斐迪南被迫全盘接受后,这位“蝗虫”大军的将领才以 

 “波罗的海大将军”的头衔再度出山,并很快召集了一支军队。 

     1632年6月,瓦伦斯坦与马克西米连会合,全部人马增加到6万人。瓦 

伦斯坦带着这支大军向纽伦堡进发,7月16日到达福尔特,在这里构筑工事, 

同瑞典军队相对峙。双方迟迟不交战,整个德意志和欧洲都关注着对峙的结 

果。古斯塔夫不急于交战的主要原因在于瓦伦斯坦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他的 

营区内有一座陡峭的小山,名曰欧特高地。瓦伦斯坦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 

将营地周围几公里之内扫荡一空,给瑞典军队的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困 

难。 

     在不利的情况下,古斯塔夫于9月1日向欧特高地发起攻击。古斯塔夫 

动用了手下最善于进攻战的部队。这支部队由瑞典人、苏格兰人和芬兰人组 

成。在10个小时内,这支部队冒着猛烈的炮火,反复冲击高地。其中有几次 

已冲上高地,运上了几门加农炮,但最后还是被瓦伦斯坦军队打退,高地上 

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瑞军尸体。古斯塔夫不得不承认失败。两星期后,瑞军内 

疾病流行,数千人患病。古斯塔夫被迫放弃与瓦伦斯坦对峙,向维也纳进军, 

以吸引瓦伦斯坦尾随他离去。瓦伦斯坦也是一位著名将领,深谙战略战术, 

他看出了古斯塔夫的用心,不但未随他离开,反而直捣萨克森。战局朝着违 

反古斯塔夫的意愿方向发展。 

     瓦伦斯坦直逼萨克森,萨克森急忙向古斯塔夫求援。古斯塔夫只得掉过 

头来,重返纽伦堡。古斯塔夫求战心切,带领部队18天之内强行军数百里, 

赶到莱比锡南方的厄福特。古斯塔夫的行军速度令瓦伦斯坦感慨良多,称道: 

瑞典人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瓦伦斯坦比较谨慎,他判断古斯塔夫要在厄福特停下来,进行休整,等 

待援兵。于是,他便决定在吕岑周围宿营过冬。为了避免营地过于拥挤,他 

派巴本汉带一支以骑兵为主的8000人的部队前往莱比锡西北的哈勒进行抢 

劫,并占领哈勒。古斯塔夫获悉瓦伦斯坦兵力分散后,立刻带兵赶到吕岑。 

得知古斯塔夫到达吕岑后,正患脚病的瓦伦斯坦不敢一丝怠慢,让人用轿子 

抬着他视察布防情况。同时,急令巴本汉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因为他知道, 

他的对手是整个欧洲最强的军队。 

     两军对峙的吕岑平原低而平,从西南向东北,中间有一条莱比锡大路横 

穿其中。大路高出平原,两边有水沟。瓦伦斯坦设想在这里打一场防御性会 

战。他将兵力在莱比锡大路北面一线排开。他的右翼依托在一个小高地上, 

左翼直达一条小河。他把大路两边的排水沟挖成战壕,布置了火枪兵。据估 

计,瓦伦斯坦的兵力为2。5万人(不包括巴本汉的8000人)。瓦伦斯坦仍依 

传统布阵方式,把军队的阵线分成中央、左翼、右翼三部分。中央由4个大 

的步兵方阵组成,由他亲自指挥,左右两翼交他人指挥。瓦伦斯坦的火炮约 

为60门,分成两个群,一个配置在左翼前方,一个配置在中央右翼前方,尔 

后严阵以待。 

     古斯塔夫指挥军队在拂晓时发起进攻,大约上午8点钟左右,突然下起 

了浓重的黑雾。吕岑会战中的大雾在历史上是极为著名的,能见度之低,严 

重影响了会战的结果恐怕也创下了历史记录。古斯塔夫的军队约为 1。8万 

人,他把军队分成两条线,中央是约为4个半旋的步兵,两翼仍为骑兵,布 


… Page 42…

阵方式与布莱坦会战时的阵形相同。中央的后方有一骑兵预备队,26门炮设 

置在步兵前面,40门团属炮分布在火枪兵前面。 

     浓雾刚刚散去,古斯塔夫的炮兵便开始射击。瓦伦斯坦的炮兵也不甘示 

弱,马上还以颜色。10点钟左右时,大雾又起,在整整一天的战斗中,双方 

在浓雾之中摸索作战。天空出现短暂的“光明”时,古斯塔夫带领右翼骑兵 

冲向敌人战壕。他的手臂被瓦伦斯坦的火枪兵打伤,坐骑的颈部也被射穿, 

他不但没有退出战场,反而跳过战壕,扑向敌军,带领军队击溃了瓦伦斯坦 

的火枪兵和一部分骑兵。这次袭击十分猛烈,瑞军把重炮推到距敌军很近的 

地方,持续轰击,瓦伦斯坦军队的战线发生了动摇。 

     在战斗中,古斯塔夫不幸中弹身亡。他的死不仅没有使瑞典军队退却, 

反而激起了强烈的复仇心,雾中会战变成了混战。瑞典军队不惜一切代价, 

拼命苦战,瓦伦斯坦的军队终于被击溃。那位奉命赶回的巴本汉将军也在混 

战中殒命。瓦伦斯坦带着残部,抛弃了给养、火炮,逃到哈勒,雾中会战到 

此结束。据估计,瑞典军队1500人被杀,瓦伦斯坦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损 

失了3000多人。 

     吕岑战役在战术和军事艺术上并无太多创新之处,仍然是瑞典新战术与 

传统的西班牙战术的较量。所不同的是,这次较量是在雾中进行的,古斯塔 

夫殒命,使这次会战在人类军事史上别具一番特殊的意义。 



     (9)诺林根战役——瑞军败北 

     古斯塔夫死后,瑞典首相奥森斯蒂纳伯爵继任瑞典军队指挥官。与此同 

时,那位以“以战养战”而闻名的瓦伦斯坦也遇刺身亡,神圣罗马帝国军队 

又失去了指挥官。这时,帝国皇帝任命其王子、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为陆军总 

司令,而实际上战场的指挥官是加拉斯。斐迪南和加拉斯带兵向巴伐利亚公 

国的里根斯堡进军。1634年7月,瑞军将领伯纳德和古斯塔夫·霍恩率2万 

瑞军向巴伐利亚挺进,企图牵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这时,西班牙国王腓 

力四世的弟弟“红衣主教王子”斐迪南带兵支援神圣罗马帝国,两军在纽纶 

堡西南的诺林根会合,总兵力达到3。5万人,而瑞典军队只有步兵1。6万人, 

骑兵9000人。 

     1634年9月,以瑞典为首的新教联军和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联军在 

诺林根展开会战。会战中,能征善战的瑞典军队冲入敌阵,夺取敌军火炮。 

不料敌军留下来的弹药突然发生爆炸,瑞典军队顿时乱作一团。“红衣主教 

王子”乘机指挥军队向瑞军发起进攻。他的西班牙士兵战斗经验丰富,巧妙 

地躲过了瑞典火枪兵的齐射。当瑞典火枪兵射击时,西班牙士兵一齐蹲下, 

子弹从头上飞过,而当瑞典步兵忙于装填弹药时,西班牙军队的士兵则站起 

身来向他们开枪射击,给瑞军造成很大伤亡。在这次战役中,瑞典军队遭到 

重创,差不多全军覆没,伤亡1。7万人,4000人被俘,那位霍恩将军也成了 

阶下囚,从而结束了瑞典军队在三十年战争中保持绝对优势的历史。 

     瑞典军队的失败标志着三十年战争中一个时期的终结,三十年战争也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瑞典军队的失利并不意味着瑞典军队的彻底失败,瑞典 

军队仍是欧洲的强大之师,仍在三十年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瑞典 

军队机动性强,训练有素,多次在战争中向世人展示,因而也得到了欧洲各 

国的认可。一代名将古斯塔夫殁世,使瑞典军队再也难觅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