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22章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2章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若爾。釋曰若諸(至)成佛。○二答釋二頌。初頌以了義明。後頌以密義明。今初。
    論曰此中(至)一乘釋曰為顯(至)一乘莊嚴論第五(八紙)頌曰。法無我解脫同故性別故。得二意變化。究竟說一乘。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說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說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入三乘故說一乘。五者諸師得同自意故。諸佛得如是意。如我所得一切眾生亦同我得。由是意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復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說一乘。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為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引接諸聲聞。攝住諸菩薩。於此二不定。諸佛說一乘。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為引接諸聲聞故。二為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為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故。若諸菩薩於自乘性不定佛為攝住彼人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云云廣說。此與今全同。又顯揚論二十(十一紙)說六因今一頌即莊嚴論中後參。可知。○後偈以密義明。
    論曰法無(至)一乘釋曰由法(至)一乘。此即莊嚴前頌。於中初三因與彼全同。第四性別故因經少異。可知。第五因今譯未了。與莊嚴論旨大異。無性釋云。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此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弗等受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我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即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云云)此釋符順莊嚴。今譯第五因中為聲聞人意樂不應道理。第六因缺脫主意。蓋及印度學人展轉轉寫作此差乎。第七曰。彼此相同。第八因彼以佛果為一乘。其旨妙矣。寂浮^。莊嚴論等有說文相似易意趣難測。且三乘差別似非論畢竟性。今釋分明約此世根辨定不定。至隋唐釋。其旨似就畢竟以辨定不定。雖然論文從容不墮情謂。如法苑義章此十因(云云)將建立三乘五性宗旨廢斥一乘一性之義使法華勝鬘涅槃會三歸一之說殉同自三乘五性之趣。蓋斯雖負扶宗之時安得能免以權蔽實之重愆乎哉。應思。○第二明諸佛一多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三世。釋曰諸佛(至)言一法身是一。而無量菩薩修因窮滿現等覺。故有多佛多之義。上已所明非今正問。今正問徵於十方界同時唯一佛出世耶將有多佛出世耶。○二答釋。
    論曰於一釋曰一法(至)義成。此中初句明如來是一。於中二義。初約法身共一。後約一世界一時無多佛。頌乃當後義。可知。釋第二句中立十方世界同時多佛出世可得之理。第三句可解。釋第四句中初標十方世界有無量佛同時出世之宗。次會經說中初出經說。次此經為當下雙闕徵問。次立應詳下出薩多義。乃引有經證會梵王經次復有餘部下出大眾部義。今當詳辨下乃會前經說明十方界同時多佛出世應理。後結釋今頌即同後義。俱舍論第十二(十紙)敘此二說。全同今文。論主勒思。文旨似以有餘部說為優。瑜伽論旨明十方世界多佛出世。倫記十上(七紙)云云。智論第四(三十三紙)第九(十七紙)亦同此旨。大乘宗致多順大眾部等。可知。隋唐兩譯文義極略。可知。○第三明諸佛非一向涅槃亦非非涅槃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有諸(至)所顯。此一段文最為要義。釋中出二家失。後代譚大乘者多入初過。是諸論所眨А?芍!鸲疳尅
    論曰此中釋曰為顯(至)涅槃。如來具四涅槃。理趣顯然。可解。○第四明受用身不成法性身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應身(至)可知。唐譯云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理。此釋易解。此下二段遮遣有部以釋迦佛為實報身以五分功德。是為法身他方世界出世以為化身之計。可知。○二答釋中三。今初標。
    論曰由六釋曰有六(至)非義。○二別釋中六。今初色身及行身顯現故。
    論曰一由釋曰十入(至)非道理釋中言不離化身者總攝應化而名化身。今此所明受用有色行皆指他受用。古說與後代論家異同。可察。古說多以如如如如智而為法身。此法身中含攝法身自受用身。如家四土事寂光之中攝法性土自受用土。其旨相似。錯宗並隨時咿D成變熊。而其前前者就智建立。其後後者漸入情窠。入情法門猶如飴??凡流所嗜。由智法門如水淡味故人多不喜。宜乎古說漸耄АP抡f目盛澆世佛法邞獱栆印!鸲蠹嗭@現故。
    論曰二由釋曰應身(至)法身是亦其應身者指他受用佛。是身即智悲功用。所謂理智悲乃法身自受用身也。日夜六時等者。莊嚴論十三云云。如上已明。○三隨樂顯現自性不同故。
    論曰三隨釋曰彼謂(至)法身。應身由感見不同有種種聲聞等差別。法身不如是隨樂有種種異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四別異見自性變動顯現故。
    論曰四別釋曰有一(至)法身。文旨明著。准上可解。○五菩薩聲聞天等大集會相雜顯現故。
    論曰五菩釋曰應身(至)法身。有三相雜是亦與上相似。可解。○六本識及生起識轉依非道理故。
    論曰六阿釋曰阿梨耶(至)用身今譯意謂。阿梨耶識及生起識即是受用身。此二轉依名為法身。法身即如如如如智。此如如如如智有機所惑顯現諸識。是名受用身。此旨最奇。頗有旨理。應思。隋唐兩譯碩異今旨。唐譯曰。又轉阿賴耶識得自性身。若受用身即自性身轉諸轉識復得可身。由此非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無性釋曰。謂轉阿賴耶識得自性身。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三結釋。
    論曰是故釋曰由此(至)理義○第五明變化身不成自性身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變化(至)可知。○二答釋中三。一以八因明變化身非即自性身。二以六因明化身不得永住。三明如來不永般涅槃。初中有三。一標八因。二別釋八因。三說頌結證。今乃初也。
    論曰由八釋曰有八(至)非義。二別釋八因中八。今初第一因。
    論曰一諸釋曰菩薩(至)化身。是乃明化身為二乘及凡夫而所示現化身非餘二身。○第二因。
    論曰二諸釋曰六十(至)用身。六十四能如上已明。佛本行經等云云。乘除者算法之辭。離乘除觀聚知數知量亦是算者之一術。今時所行算法亦有是術。餘文可解。○第三因。
    論曰三諸釋曰菩薩(至)二身。悉達太子往外道所全是示現。非餘二身。可知。○第四因。
    論曰四諸釋曰諸菩(至)二身。○第五因。
    論曰五諸釋曰諸菩(至)二身。薩婆多等計此閻提出世釋迦為一實身。餘萬儯悺醭鍪罏榛矸稹9式癯庵2粍e於一勝處等者難不如大乘所立於摩醯首羅智處實佛成佛無化萬儯Hf儯澜绲婚惛嵣沓伞2粦ɡ怼?芍!鸬诹颉
    論曰六若釋曰若汝(至)二身。與上同致。難意可解。釋中得無上菩薩者。薩字恐提字寫铡=褚远德释犹焐隙麟y旨共許處故耳。○互七因。
    論曰七若釋曰若不(至)二身。斥偏於一閻浮實身成佛無數亦無理。可知。○第八因。
    論曰八二釋曰一婆(至)如此。一三千界多佛出世並是化身非餘二身。經說一世界。無二如來出現於世。是約一閻浮而已。會釋可解。○三說頌結證。
    論曰此中釋曰為顯(至)此義。諸譯旨同。唐譯易解。可對。○二以六因明化身不得永住中二。初正出六因。後以頌結攝。今初。
    論曰有六釋曰有六永住。此中初總標。後別釋中第一因易解。第二因中諸譯碩異。隋譯云。為轉樂欲涅槃意令求常住佛身故(文)此即同今譯意。唐譯云。二為令捨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無釋(云云)義意未詳。恐唐譯梵本錯乎。今譯意趣甚深。正當從小向大祕密可知。第三因中諸譯有異。隋云。三為轉於佛所起修修意令於甚深法正說中生覺了故。唐譯云。三為令捨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然令譯意趣極甚深。可尚矣。第四因中隋譯同今。唐譯云。四為令於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念故。此文雖異義乃無摺5谖逡蛘摺K逶啤N鍨樯跃M由知說者不可得故。唐云。五令於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第六因諸譯旨同。○二以頌結。
    論曰此中釋曰為攝(至)此義二頌中第二句今譯隋釋其旨一致。唐譯大異。如上已辨。餘句三譯大旨不摺?芍!鹑魅鐏聿挥腊隳鶚劇
    論曰為度釋曰如來(至)有果此一段文若隋唐譯則在於上八因證變化身非即餘二身文之終。兩各有理。不可是非焉。○第六明三身常無常差別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次後釋曰若如(至)為身。○二答釋。
    論曰由應釋曰法身(至)常住。此中初明由依止故常。次由應身下明應身不斷常。後由化身下明化身相續常。莊嚴論第三偈曰。由依心業故。三佛俱平等。自性無間續。三佛俱常住。釋曰。彼三種身如其次第。一切諸佛悉皆平等。由有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平等。法界無別故。由心故一切諸佛食身平等。佛心無別故。由業故一切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作故。復次一切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說法無斷絕故。由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於此滅復彼現故。又法苑義林七本(二十九紙)引經論廣釋上十七(三十紙)云十種因證三身常住。蓋斯指佛性論四(十七紙右)所出三身常住十因乎。應考。○第七釋法身本有何須修得之難中二。初舉難。後釋難今初。
    論曰若法釋曰若法(至)修道。無性釋曰。此中有難。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作證得因。為求佛果何須功用。復有離言。諸佛自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一佛即能具足成辨一切有情諸利樂事。不應為得之作功用此為二難。意趣易解。○二釋難中二。初略答顯大意。後說偈廣釋。今乃初也。
    論曰為得釋曰雖爾身故。雖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諸佛證得此法於利益他事具足勝能。一切眾生垢障自隔。不能證得此真如法界。故為顯證此法身不應不正勤修行。此文標後代濫染圓教之輩錯謂圓人不藕修之僻見之漫帖也。僻者或云攝論等乃權教也。又圓門經疏中眨Т似|說豈止三五數乎。不遑此載○二說偈廣釋。
    論曰此中(至)應理釋曰為釋是處釋初句中不須自作等者。自作作亦恐捨字寫乎。應思。釋第三句中若是因者。若字應作苦字。從昔以來無復等者。無復二字恐寫铡o性論云。若離正勤得佛果者一切有情未應皆得今立應言一切凡夫乎。釋第四句中其旨要妙。可知。上來釋智差別勝相品竟。 
    ○自下大段第三歎德勸眨Х种腥3醭鏊榔纺拷Y上。二說頌勸眨АH匀灲Y撮前頌。今初。
    論曰阿毘(至)究竟。此論正依阿毘達磨大乘藏故攝乘品。兼依諸大乘經所說而造矣。如序品中已述。○二說頌勸眨е蟹置宥巍3醵炚呙饕庠煺撍鶠椤4味炚呙鞣鸾碳半S順佛教阿毘達磨而可依懀4味炚呙鞣鸾套饎龠‘則生愆順則得利。次三頌者明傷法因果。後一頌者結結釋迴願。今乃初也。
    由依佛言(至)亦復爾。此中二頌。初一頌則正明造論所名。後一頌則舉譬況法。初中初一句及二字乃彰依阿含及道理而造論。為自等五字及次二句正出所為。所為有三。初自利。次利他。後令法久住。後一頌中初二句舉譬。後二句咒法。譬中上句以前拢獭O戮淠擞鹘桃妗Uf法中上句敘所依佛。下句中四字說論後三字合譬。○次二句明經論而可依懀
    若真實義(至)如佛教。此中初一頌則指佛拢獭a嵋豁瀯t應此論依佛言故亦如佛教。初中初標淨法界等流教法。次句明治障。次句述顯德。後標餘非。後一頌中初句標製論。次句述本師。次明說順正道後句可解。亂心人者是指凡人。乃論主自謙之語。可知。○次二頌明佛教尊勝摺畡t招咎順別得益。
    世無慧人(至)淨非垢。此中初三句明佛教兼勝。次三句出摺淌Аa岫涫龇A教德。初三句中初明佛無等。次二句述教無等無動次三句可解。後二句中初一句明此能生智離障後一句譬顯三污即三難染。莊嚴論三云。眾生三染污。謂煩惱染污業。染污生染污(云云)○次三頌明傷法因果中二。今初因。
    智鈍離信(至)謗正法。此中初明無信及餘善法。次一句明凡愚慢執。次一句述外道愛見。後彰二乘執劣乘住下願。可知。○後二頌傷法果。
    於大蛇怨(至)得解脫此中初一頌則舉喻明傷法罪愆深重。後明邪師邪教起過之本以眨ā4酥械谌鋭袼茧x過。可知。○後一頌結釋迴願。
    眾寶界如(至)成正覺此中初一句明教所詮七種句。寶性論二(二紙)云七種金剛句。一者佛。二者法。三者僧。四者眾生。五者菩提。六者功德。七者業。今言眾寶者即是三寶也。界如即眾生是如來藏也。德即功德業則可知彼論有釋。可見。第二句可解。第三句若就事論焉則謂願託生淨剎親睹受用。佛身。若就理談焉則見寂照不二真性。名為見彌陀。何以故。以壽光即理智也即寂照也。是故初地入見道親證真如得無生法忍。名見彌陀。第四句可知。○三更三頌結撮前頌。
    如此十句(至)說勝果。此中從此者謂依教及理。言為此者即指三所為。由此者即指依燈電等一頌。言是所說者即指若真實義等一頌。言此流者謂說論。即當若亂心人等四句。為顯前五義等者指世無慧人等三句。守自身方便者指若摺ㄒ严挛寰洹ㄒ虻日咧钢氢g離信等一頌。偈法果說三者指於大蛇怨已下二頌。至大集者指眾實界等二句說論事。雜集論十六云。何故此論名為大乘阿毘達磨集。略有三義。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乃至等所集者謂證真現觀諸大菩薩共結集故。遍所集者謂遍攝一切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諸思擇處故。正所集者謂由無倒集方便乃至證得佛菩提故法忍者指見彌陀。證無上等者末句。可知。此三法者謂大集法忍證菩提也。上來釋歎德觀眨Х钟櫋

攝大乘論略疏第五(大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