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文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⑨吴哥窟(AngkorWat):东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迹,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的大吴哥城是由十二世纪虔信佛教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Jayavarmanvll)所建立,城中有数百座微笑佛像的雕刻。
⑩犍陀罗(Gandhara):位于古印度西北部,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是古印度的佛像艺术中心之一,当地佛像呈现希腊雕像影响下的写实风格。
⑾大涅盘(Parlnlrvana)像:指佛陀往生时侧身而卧的姿势。
⑿方舟之家(Arkmunity):这是一个由忘工所组成的团体,专门收容心智障碍的人土。1964年时,由JeanVanier在法国创立,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大多是由当地的教堂所支持。
⒀和平之乡(ShantiNiketan):位于印度西孟加拉省,泰戈尔曾在此地创建「印度国际学园」(Visva…Bharati),是一所类似森林小学的学校。在这个学园里,教育不只是知识累积,而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有一段日子只招收住宿生,师生一起生活,从早起沐浴到晚上就寝都在一起,并轮流做饭分菜。
⒁梅村禅修中心:1982年,由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的寺院和禅修中心。在梅村,全年都有世界各地前来参加禅修的人士,近几年迅速扩展,目前已发展成七个小型的聚落。
⒂公案:本义是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事迹记录下来,作为禅修者的指示,渐渐成为一种禅修对象,或禅修者的座右铭,即称为公案。「参公桑」的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盛。基本上,公案不可用逻辑推理或一般常识来解释,因为禅宗的基本精神就超越文字语言的思辩和束缚,所以,禅师们往往藉著公案的「非逻辑性」来触发意识之外的深层直觉,帮助人们体证真性。”
⒃卡权(AlbertCamus,1913—1960):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大师,「荒谬」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可见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冷漠、疏离与对立关系。
1942年出版《局外人》(TheStranger)一书,被誉为法国文坛之星:1957年因《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因车祸去世。
⒄satl和smrti又译作「念」,指内心对对象的一种记忆作用。
⒅三摩地(samadhi):又称为三昧,也就是正定的意思,表示心意专注一境不散乱。
⒆般若(parajna):就是智慧的意思,表示明见一切事物和道理的高深智慧。
⒇在唯识的理论中,觉知包括三摩地和般若,而失念则包含散乱和不正知。散乱和不正知,以及三摩地和般若,是相对的。觉知、三摩地和般若是健全心理五大要素中的三项,失念、散乱和不正知则是使人类心理不健全的二十六种烦恼的其中三项。健全心理的五大要素应该是指「无漏五根」,也就是用来对治各种烦恼的善法根本,即信、精进、念、定和慧。其中,「念」就是觉知'正念',「定」就是三摩地'专注',而「慧」就是般若'智慧'。二十六种烦恼,是指唯识宗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六种根本烦恼'贪、瞠、痴、慢、疑、恶见',以及由根本烦恼衍生而来的二十种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侨、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21)心所(mind…obiect):就是唯识宗所谓的「心所有法」。心所从属于心,指与心相应的各种精神活动。
(22)靴带理论:由物理学家邱尔所提出。该理论不承认物质的基本组成要素,彻底放弃了基本粒子的思想,而且也不承认任何基本的常数、定律和方程式,把宇宙和生命看作相关事件的动力学网络。
(23)《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大方广」表示所证之法,「佛」为证此法理之人,「华严」二字就是以花(华)来庄严佛(佛法)的意思。《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的玄旨,直至中国成立华严宗,才发扬其真义。
(24)可参考FritjofCapra,《物理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类同探索》(TheTaoofphysics:AnExplorationoftheParallelsBetweenModernphysicsandEast…ernMysticism,Boston:ShambhalaNewScienceLibrary,SecondEdition,1985)。
(25)互即互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字宙万象互融无碍的作用,其间保持著无限密切的关系。「互即」指一与多的关系,无一则不成多,由多必有一,一与多乃是密切不离者。「互入」即是一的作用牵动全体并给予影响,全体的作用是自一而始,故知二者具有密切不离的关系。
(26)曹洞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为宗祖。本宗宗风以「绵密」著称,师徒接引强调循循善诱,境界层次分明,恰如农夫下田的精神细作,所以有「曹洞农夫」的脱法,坐禅则讲求默念不动。
(27)参考道元禅师(Dogen)《露珠上的月亮》(MooninaDewdrop),KazuakiTanahashi编(Berkeley:NorthPoint,1985),第314页。
(28)虽然在哥本哈根的量子物理诠释(Copenhageninterpretatmnofquantumtheory)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大部分科学家并不采信这种说法。
1920年代在哥本哈根,一群以波尔'NielsBohr,1885—1962)为首的物理学家,对量子理论提出诠释,认为在原子本身就具有粒子和波这两种特性(波粒二象性),完全依据观察者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的量子物理诠释」。
(29)《四念处经》:南传佛教经典,内容是关于佛陀教导禅定的基本教法。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30)论藏(Abhidhamma):音译阿毘达磨,经、律、论三藏之一。也就是明示教法之意,将经典所说的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就称为「论」;简单地说,就是诠释佛教经典的著作。
(31)马丁·布伯(MartinBuber,1878—195):二十世纪著名犹太神学家、哲学家,与祁克果(SorenAabyeKierkegcard,1813—1855)、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并列为存在主义思潮的鼻祖。
(32)「客观的(obective)与主观的(subjective)这些词汇只用于指称特定的事物。我们透过量子力学得知,没有全然客观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独立于观察者的心灵而存在的现象。相对地,所有主观的现象都呈现一种客观的事实。BrianD。Josephson,《科学与心智》(Sciencefetconscience,Paris:Stock,1980)。
我笑著拍拍她的头说:「应该说我在静坐时禅观著这杯萍果汁,才比较贴切。」
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围环境也会变得清新。孩童喜爱亲近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拿到糖果或听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股「清新」。
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则彼,严制此就是严制彼。
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惟的利剑,别急著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
籍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论断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著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你与自身和谐相处……
禅师只需观察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击钟、打扫庭院和摆设碗筷,就能判断他的成熟度如何……
禅修的秘决在于,要对自己的存在随时保持觉照,不论身处任保环境,让觉知的太阳持续照耀内心生起的每一件事。
在觉照中的每个个思惟、每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这片光明的领域中,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
看见你的笑容,我立即明白你正安住于觉知之中。请让这抹微笑永远绽放,这就是佛陀的微笑。
我对自己的身体实施「非暴力」政策,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工具,它本身就是真理……
种一棵植物、洗碗或割草,跟写一首诗同样都有是永恒与优美的!
我们不需被环境耍得团团转,因为我们并非只是随波逐流的叶子或浮木。
全神贯注意味除了专注力别无其他,这是一种能将你从睡萝中带来苏醒的载具。
人生面临的所有问题、爱欲、憎恨、衰伤和痛苦等烦恼,以及生和死、色和空、有和无等想法,都能够拿来当作「参的对象」。
当一个人不断保持觉知,专注与理解就会累积,这即是所谓的「精进」。
在禅修中,清静觉照的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观照的奇迹 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见
第二章你得自己去看见
别将自身的命运交托他人之手
某夜,我到山丘上散步后返回隐修的小屋,发现小屋的门窗都被风吹得洞开。我出门时并未将门窗锁紧,所以冷风灌进屋子,吹开窗户,把书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屋都是。我马上关好门窗,把灯点亮,拾起散乱一地的纸页,整齐地排放在书桌上。然后我在壁炉间生起火,很快整个房间又充满温暖。
有时置身人群中,会感到疲倦、冷漠和寂寞。我们或许会希望能静静地独处,让自己再次感到温暖,就像我在小屋中,坐在炉火边,不受外头湿冷寒风的侵扰。
我们的感官犹如与外界接触的窗户,有时强风灌入,扰乱内心的世界。许多人往往长期让感官的窗户洞开,任由外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侵犯渗透,将悲伤、困惑的自我暴露在这些刺激之中,让我们觉得非常寒冷、寂寞和害怕。
你曾有观看某个可怕的电视节目却不想转台的经验吗?那些刺耳噪音、枪弹爆炸声都令人感到心烦意乱,但这时你却不愿起身关掉电视。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折磨自己?你难道不想关上自己的感官之窗?你害怕孤独吗?那种在你独处时内心所涌现的空虚和寂寞。
我们对这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正形塑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如果是愤怒的,我们就呈显出愤怒;我们如果充满爱心,我们就是爱:如果凝视著白雪皑皑的山峰,我们就是那座山:观赏劣质的电视节目,我们就是那个电视节目;在做梦时,我们即是梦。
即使没挥舞魔杖,我们仍能随心所欲成为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为何要让自己的感官毫无选择地接受那些恶劣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它们出自一心只想赚大钱的煽情制作人之手,只会刺激我们血脉贲张、心脏狂跳,看完后使我们全身疲惫。是谁容许这类劣质电影和电视节目大行其道?尤其是为迎合非常年轻的观众。
是我们!我们要求的标准实在过低,太轻易就接受电视频道所提供的任何节目,我们太寂寞、懒惰或厌烦,不愿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打开电视后就看个不停,容许他人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形塑我们的心智,并且毁灭我们。
以这样的方式丧失生命主权,是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而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可能不会对你负任何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察觉哪些节目会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和精神心灵,而哪些节目和影片对我们有益。
让你的窗户开著,随时迎接生命中的奇迹
我谈的不只是电影和电视节目。环顾周遭,有多少由同伴和自己所设下的诱惑?每天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它们而感到迷失与心神散乱?
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保护自己的命运和内心的平静。这并不表示要关闭所有的窗,因为在我们称为「外面的」世界里,有许多神奇的事物。让你的窗户开著,随时迎接这些生命中的奇迹。让自己带著觉知的亮光注视周遭所有的事物。
不论是坐在一条清澈的潺潺溪流边,聆听美妙的乐音,或是观赏一部电影佳作,请别将自己全然交托给溪流、音乐或影片。继续觉察自我和自己的呼吸。只要觉知的太阳在我们内心闪耀,就能够避免大部分的危险——溪流将更纯净,水声愈加和谐,而影片也能完全彰显艺术家的灵魂。
初学禅修者或许会想离开城市的喧嚣,避到静谧的乡间,好使心灵不受到干扰。他可以在那儿与宁静的森林合而为一,重新发现自己、重整自己,而不会被「外面的世界」牵著鼻子走。清新又静默的森林有助于保持正念。
当觉知的根基稳固,能够毫无迟疑地保持觉知,这时你或许会想回到城市里,而且内心也比较不受干扰。但在达到这样的程度前,必须非常小心,要时时刻刻滋养你的觉知,选择最能够帮助你的环境和支持。
学习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
如果你是专业评论家,就会带著审视的眼光来阅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在阅读或观赏时,你了解身为评论家的责任,不会让自己沦为这本书或电影的「受害者」。你依然能掌握自己。当你安住于觉知中,也保持能自我节制的状态。虽然你接触外在世界的窗户是开放的,但却不会受其摆布。如果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觉受,那是因为你还没强壮到足以完全面对世界,犹如感冒或著凉的人因为体质太单薄,不能够冲冷水澡。
我记得某日在锦囊出版社,那是我们几个人在越南成立的小出版社,有人请我谈谈艺术和文学。我说,它们必须兼具揭露与疗愈功能。揭露代表呈现人们与社会的真实情况:疗愈则是指出治愈的方法。
佛陀常被称为大医王,因为他视不同的人和情况而随机教化。悉达多太子①当年曾在森林里隐修,在一条溪边静坐许多年后,才又回到红尘世间。如今我们生活在喧嚣又充满污染的社会,放眼尽是不公义之事,伹我们可以在公园或河边休憩片刻。
当代的音乐、文学和娱乐对疗愈没什么帮助,其中有许多作品反而混杂著众人皆能感受到的苦痛、绝望和厌倦。我们必须找出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在适切的时机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这是禅修初学者的第一步。
我发现自己需要适合的环境和对象,以及能增进快乐、平静和健康的东西。它们在哪里?它们仍旧在「外面的世界」。森林中的一条溪涧、孩子的眼睛、一位好友、一本很棒的书、一场音乐会、健康美味的一餐,我知道这些东西俯拾可得,但缺乏觉知,就无法完全享用和欣赏它们。
整个社会可以因一个人平静的存在而改变
当我们坐在小溪边,耳听哗哗如笑语的水声,观赏飞溅的晶莹水花,眼见水中闪烁的小鹅卵石和溪旁鲜绿的植物,这时内心可能感到无比欣悦。因为我们与溪流的清新、纯净和澄澈是一体的。
但转眼间,我们可能就觉得厌烦了。我们的内心充满困扰,思绪牵缠著其他事物,不再与溪流合而为一。若你的心失落于纷扰红尘,那么端坐于寂静森林也无济于事。
当我们与孩童或朋友为伍时,他们的清新和热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但若是你心猿意马,忽视他们珍贵的存在,那他们便不存在了。我们必须觉察他们存在的价值,让他们成为我们快乐的泉源。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