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

第8章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第8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五、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师著述中说:在他专修菩提道次第时,有一次去取水的途中,见一蜂略一飞起,复堕于地。这样反复数次,他想这是什么缘故,近前仔细一看,原来是蜂的胸部,有一蚂蚁的锐牙,紧紧钳入。由这一因缘,使他思惟业果,凡自已所积一种恶业,必须受果。蜂有翅有目,蚂蚁无翅无目,但是'业力牵引',暂时成了这样的情况。以此他生起了佛所说善与不善业决定等教义,任何时候都是真实无欺的殊胜的决定知解,由此引力对于整个菩提道次第所有悟达,都如云会集心中而生起了。就这样他从依止善知识法门起,直至止观之间,所有有功用与无功用(任运)的修悟,次第经过,而自己获得不退的定解。
  二十六、大善知识觉勒格西说:'了达空性后,于业果愈生忍信。'故于业果不殷重,而自谓自证空性者,不堕常见,即堕断见,即非中道观。
  二十七、康萨仁波伽说:'在拉萨三大寺中,虽供一盏茶,堪称上品供,因其中有不少菩萨。然而供者有末得福报者,因偶于彼等作不善业,而相抵消。'
  二十八、恩师开示说:'虽或名有情,或名意生,或名能作者,但安立假名,皆无自性,而无可缘,然黑白业之异熟果,是有能受果之有情。自性虽无,然造作何业,受何种果,决定无违,且为助伴,了知此即彼,此理趣甚奥妙!'
  二十九、应以业果为宝鉴而照自己,不可以照他人,须心与善法相符合。恩师说:'余与一法友参大德地摩仁波伽。法友博通经教,广问诸法,最后地摩活佛对他说:'你所问者,皆是正法,惟与汝心,皆相距甚远。能令法与汝心符合则甚善。'

  次依四力而忏净。

  三十、经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此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八干颂释》中说:'若以四力如说而忏,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
  三十一、(一)依止力:如宗喀《菩提道次第》中说:'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由于皈依三宝功德,一念菩提心能消多劫罪过。
  三十二、(二)能破力: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追悔昔罪能破力。'此言能直破劫夺罪性,故能破力须作如毒入腹想,深生追悔。欲生此心,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
  三十三、(三)对治现行力:依《菩提道次第》摄要而说:'对治现行力有六:  一、依甚深经(如般若经),二、胜解空性(特别理解能作罪者、所作罪过、罪性三轮皆空,无有自性)。三、依持诵百字明等咒,四、依形像力(要在对于佛生净信已,而塑其像),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勤供养),六、依名号力(诵佛菩萨名号等)。
  三十四、(四)遮止力:如《日藏经》中所说:'须如覆舟之起追悔,勿徒托空言,要在防护未来。'此中有二:  一、愿未来定期不作,二、愿未来究竟不作。总之,佛为初发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法门,然对治最为圆满者,仍以四力为善。

  与中士共道次第亦即细分出离心修要

  第一、修此求解脱之心:(此中摄思惟总别苦)

  一、经论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极关重要!应知不厌轮回,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
  二、上师教授说:'有情于轮回中,如蜂闭于瓶中,或上或下,终不能出,有情或生人天,或堕三途,终不能出轮回,须将能盖之业烦恼除去,始得解脱。吾等贪着轮回,不知是苦,故无求解脱之心,即不求解脱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没,即觉冷苦,乃起视水自何方来,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即如解脱。砌石堵水,即如道谛。'

  玖  思流转总苦:分六

  三、(一)轮回无定苦:如龙树菩萨说:'有父即子母即妻,有类成怨即彼亲,由有颠倒性在故,诸世间中无决定。'如以经中所说来解释:如目犍连至人家乞食,见其人方食鱼,而打守其旁之犬,其人所抱爱子,乃前世怨仇,目犍连以神通观知而说道:'子食父肉而打母,怀抱被杀世怨仇,犬食鱼骨妻食夫。'月亲菩萨寄弟子书说:'六趣(六自有顶,下至阿鼻)无处吾等未去过,未曾受过之苦亦无有。'
  四、(二);不知满足苦:如释迦世尊《广大游戏经》中说:'所有人王天欲乐,以及人中妙欲乐,彼诸欲乐一人得,其人亦无满足时,无厌足际为苦首。'谓苦者,不满足乃轮回根本。
  五、(三)数数舍身苦:如龙树《亲友书》说:'多生之骨高过须弥。'甘丹派大德亦说:'于生死中,一翻一覆,实非安乐之事。'
  六、(四)数数受生苦:如龙树菩萨说:二  一有情所饮乳,尤较四海水量多,尚有随来世间众,所饮将比此量多。'(受生无始,未来无终故)。又说:'彼此成仇所断首,若积大超梵天界,彼此成亲吊亡泪,若积多超大海水。'
  七、(五)数数高下不可保信苦:经中说:'积集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上师教授释说:'前世为王,后世为贼者有之。昔西藏有王极骄,后为人杀,头漂水中七日。'
  八、(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苦:寂天菩萨《入行论》说:'生时亦为独自生,死时彼亦独自死,苦份他人不取受,作障亲友复何为。'

  拾  思惟别苦  (摄善恶二趣苦,恶趣苦详下士道)

  思善趣苦  (摄人、天、阿修罗三类苦)

  九、(一)人中苦:(摄八苦)一,谋生之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由诸方便营受用,到小有时因租借,盗劫等使财失苦;    
  十、二,爱别离苦:《明灯颂释》摄义说:'由离最爱生忧苦,如父母离爱儿女,度日如年极悲痛,哭泣丧明至疯狂。恩爱夫妇同胞等,或因死亡或系狱,或赴边荒难会晤,悲念忧伤苦更长。'
  十一、三,怨憎会苦:《明灯颂释》摄义说:'不欲相会之怨仇,而偏相会所感苦,如诸方黑敌若去,如天复明由怨恨,斗静冲突至丧命,强贼外魔内烦恼,恶缘聚会所生苦,尤较怨会苦更多。'
  十二、四,求不得苦:《明灯颂释》摄义说:'贫欲求富富求长,每多失意难如愿,农耕求丰实不坚,商求获利反折本,求官求名反遭辱。欲求证悟起烦恼,思安而反得不安,此皆欲求不得苦。'
  十三、五,生苦:如龙树菩萨有颂说:'依于流转如彼故,生于人天三恶趣,实非妙善生彼者。当知即为诸苦器。'《明灯颂》自释说:此言依于轮回,数数受生于善趣广大人天,或三恶趣实非善妙。应知由烦恼受生者,彼所取蕴,即为受苦之器。
  十四、六,老苦:如大德贡他枳麦说:'头白如雪非由灌顶,而由死神吹气,令其速往。额皱非由肉肥,乃世间使者记其岁月,谓其去日已多。'又如甘丹派大德敬安瓦说:'死苦虽烈,为时尚短,老苦久受,较死尤烈。'
  十五、七,病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思惟病苦谓身肉,消瘦皮枯心烦忧,欲受饮食不能享,须忍治疗等诸苦。    
  十六、八,死苦:如《大游戏经》说:'将死及其命终时,可爱诸人将永别,后成不来亦不遇,犹如落叶等风流。'此言一般世间凡夫,至终苦况,将永别一切,如秋天落叶,飘去无踪,等同吹风与流水,转瞬即逝而无形。
  十七、(二);思惟非天苦: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作颂说:'思惟阿修罗苦者,彼于天福生嫉妒,热恼其心以为缘,彼身当受多种苦。'阿修罗嫉天福,常与天战,受多种截身、断肢、破裂、惨痛、悲伤等苦。
  十八、(三)思惟天苦:如龙树菩萨说:'身色转变为非妙,不乐本座花鬓萎,衣着垢染彼身出,昔所未有诸污汗,此五预非于天界,诸天人中现起时,亦如世人将命终。'
  十九、经中说:'较之地狱有情所受苦,十有六倍尤为胜。'由其弥留之时特长,故苦尤大。
  二十、上界天苦:如《忏赞》说:'较生欲界尤愚痴,于得解脱极迟缓。'地狱有情受苦已尽,复生人中,乃至成佛,彼尚在定中,如人酣睡。
  二十一、大德阿里巴说:'与其得色界、无色界报,毋宁为一乞丐,尚可闻法修行。'无色界未脱行苦性(外道以为解脱),将在数万劫前闻法熏习,一并忘却,更易堕落。

  第二、抉择趣解脱之道

  拾壹  思惟集谛流转之次第(中摄烦恼之相,集业之相等,此间以修为主,重在认识烦恼之相,余从略)

  二十二、生烦恼之相:《集论》说:'若法生起不宁静,令心愚昧相续,即为烦恼。令心无善堪能,不自在而入倒境。'
  二十三、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思《俱舍》说根本六,见别开四共为十,此诸烦恼当善知,由知烦恼自在故。'
  二十四、烦恼之认识:依《明灯颂》摄释义说:'烦恼主要共为十,贪、嗔、无明、与慢、疑,坏聚见及边执见,能障正见为见取,戒禁取及堕邪见。欲知一一烦恼相,明灯颂释中明显,各别之义当善知。'
  二十五、烦恼生起之次第:如《明灯颂》摄并菩提道次作颂说:'如是应思缘我及,我所而生执实心,执我故于自生贪,于他嗔及较他胜,慢心等之邪见故,于说无我佛世尊,所示业果及四谛,与三宝等执为无,由此邪见及疑虑,余烦恼增而积业,流转而受不欲苦。'以此众苦之根本终为无明,故《释量论》说:'诸过之根本,亦即坏聚见,何者见有我,于彼常贪着,由贪于乐爱,以爱障诸过,见益偏爱欲,作彼我所事,以此于我贪,尔时成流转。'
  二十六、烦恼之因: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作颂说:'烦恼生因略有六,随眠、境界与恶友,邪法、习惯及作意,皆当认识立断除。'
  二十七、烦恼过患:如《庄严经论》说:'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衰退失利护及大师呵。斗诤恶名余世生无暇,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未受用衰退,失利者为出家何依,施主退信,又为护法及大师所呵责,并且起斗争,招恶名,于余世生无暇中。于世间仇敌,忍辱承事,彼尚能于我作利乐,烦恼不如是,结果获大忧苦。)总说则如《明灯颂》说:'烦恼过患若谛思,彼障诸善及解脱。'
  二十八、总结要义:上师教授说:'要在修时,思维轮回如何之苦,然非无因而生,知由业生,然无烦恼,有业不生(如阿罗汉),由烦恼无明,而有我执诸烦恼,以此决定应断一切流转诸苦,而当证殊胜解脱之佛位,故应如理修三学。苦集乃应断,乃至能对治无明,则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是即得涅盘,非为空言,决求解脱。'
  二十九、文殊示宗喀说:'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有漏蕴摄,不得解脱道。'
  三十、《入行论》说:'不思轮回而悲自己,则不能于他生悲。'
  三十一、宗喀佛说:'一须不贪爱世间三界六道圆满,次须昼夜无间厌离轮回,此二乃具足出离心之相。'
  三十二、宗喀佛又说:'见轮回中各种妙享受,即如欲呕吐者,此乃出离心生起之量。'如亲爱者拂我意,即欲往寺中修行,此非出离心,不久时移势易,情形改变,将于此亲爱,倍生贪着故。
  三十三、上师教授说:'大乘菩萨观厌离轮回,较小乘尤广尤深,声闻不住于有道,则住涅盘道,大乘菩萨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两道,实为希有!菩萨以大悲方便不住涅盘,以空性智慧不堕三有(非如凡夫由惑业所制,流转三有。)故于自利他利,皆能圆满,菩萨非喜三有,乃厌三有,而悲有情受一二有之苦,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菩萨如莲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证灭染污功德,故不为污染。总之,出离心为大小乘所必修,应有正确之认识。'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三十四、龙树《亲友书》说:'纵使烈火燃头上,周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求证无生较此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盘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涅盘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
  三十五、师传菩提道次第释上颂义说:此谓比救头燃更为急者,为灭除生死,世间人皆不能自主,以为随命运转,不知乃受业烦恼支配,应修三学(戒定慧),求证无生(空性),始能出离生死轮回。外道专修定,上至有顶,后复下堕,故应具修一一一学,始证涅盘,涅盘位以无病故无老,无老故无死,相续不断故无穷尽,涅盘不是四大日月,外道有谓涅盘如月、海螺、珍珠,有形色可见,皆属错误。
  三十六。宗喀《菩提道次第》说:'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此慧观及止学(定),生止法者,于上士道时当说,(故)今此略言戒学耳。'

  拾贰  戒学概要

  三十七、佛说:'若其地有人住持戒律,如日月光(知所取舍以教导人),则其地不空,如有我在(戒乃佛之代表),则我不焦虑。:如父母见其子能出头,则不焦虑。)又说:'定慧皆依于戒。'
  三十八、持戒胜利:如《声闻地》说:'持戒有十种胜利。'详如《明灯颂自释》今摄其要作摄颂说:'增上功德死无悔,得美名称眠安适,睡时善神常守护,心无恐惧得权威,非人不能作伤害,怨敌难害如愿成。'
  三十九、具戒始能成佛圆满功德,如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二类持咒而谤律,一类持律而谤咒,随偏废一,皆不成佛,应具二者,方能圆满。'
  四十、持戒者善神拥护,颇公说:'帝释建幢,则可胜修罗,诸天皆喜,戒是法幢,建之则诸神皆喜,每月十四、十五,四五天中,善神等见有持戒清净者,喜而传报,帝释亦喜,语为吉祥,以为与修罗战将胜之象征。如是展转上界诸天,较登新闻报,尤为迅速普遍。'    
  四十一、不守戒过患:经中说:'有类王命虽重大,数违不定得惩罚,能仁教语若故违,如翳罗龙堕畜生。'  
  四十二、《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说:'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盘,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

  拾叁  应知生罪四因

  四十三、不知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不知为犯堕之门,此之对治于学处,由闻求知最上者,依具相师学全道,如是没有不逮时,亦应学知下中道,若为比丘则应于,彼诸戒学作领会,得圆满四灌顶者,于廿律等诸菩萨,学处根本重罪等,应知其详而励行。'
  四十四、不敬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不敬为犯堕之门,于大师及彼所制,学处及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为对治。'
  四十五、放逸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放逸为犯堕之门,对治为自因知惭,他因知愧于此二,当生起而不放逸。'
  四十六、多烦恼为犯堕之门:如《明灯颂》说:'多烦恼为犯堕之门,不净治贪慈治嗔,修缘起以治愚痴,应无犯染而使戒净。'
  四十七、颇公说:'烦恼炽盛时之对治,应自省何种烦恼增盛,数数以各别方便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