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重唯识述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中“余相皆尽”的意思是说诸法本来自尽,不是因为断除而尽。真理从来都是显现无余的。
此中“一切众生即涅?相”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因为不悟本觉,从而流转生死,处处受生,名为众生。其实众生之体,本来无有生死烦恼。那么如果众生烦恼本来自灭,则当相即性,如此则诸相自尽,不由缘灭。就此而说“一切众生即涅?相。”
《楞伽》的引文出自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原文如下: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10'
引文中的意思是说,本识是唯一的,而七转是缘而生,以末归本则唯是一。然则本末不相坏,事相即有八识。无相亦无相的意思是说,八识究竟来说,无有八相,唯有一本识,而此一本识也缘生,缘生则无性,而唯是真如,而真如又无相,不住诸法,所以说“无相亦无相”。
此中还需要说明的法相唯识与法性唯识的差别,大乘始教唯识,也即是法相唯识,是能证所证,始终差别,不能融会。而此终教(包括顿、圆)唯识,也即是法性宗唯识,则理智不二,而能所历然,无碍自在。由此可知始教唯识与终教唯识,即法相与法性二宗的不同。因此第八识体也有所差别:始教唯识,是以异熟赖耶为第八识体,终教等唯识,是以如来藏随缘受熏为第八识体。如《成唯识论》卷九释真如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11'此即是法相宗所主张的真如凝然,不作诸法的意思。因为,如果真如作诸法,那都是无常变易。而真如是常住不变的,所以不作诸法。由真如不作诸法,无有变易的前提,所以法相宗中的种子六义,有刹那灭义,表明阿赖耶识是无常法,非真如义。能熏四义中,立有生灭义,也是表明阿赖耶识为无常法,没有清净义。所熏四义中,立无记性,也就表明真如本觉善法,非为所熏的道理。总之,法相宗立真如常住不变义,从而主张不许真如受熏,以及不许真如随缘转变作成一切有为诸法的思想学说。
然而,在终教等法性宗中,也建立有种子六义,以及能熏、所熏等种种与始教法相宗相同与相似的说法。在法性宗中,也有法相转变缘起之相。但在终教等法性宗中,必然有两重缘起:第一重是真如受熏而随缘作有为法,此为真如缘起;第二重是有为缘起,此是有为缘起义,亦即生灭缘起,与法相宗的阿赖耶识缘起,也就生灭缘起层面的意义相同。虽用有为缘起之义,但同时与无为缘起和合而成,此为法性宗缘起之义。
另外,有关法性与法相二宗,有关于唯识的不同与会释,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在其《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也有所阐述,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十四云:
问:若尔《瑜伽》等中,异熟赖耶,从业惑种,办体而生,非如来藏。随缘所成,如何会释?答:《瑜伽》等中,对于凡小,约就权教,随相假说。《楞伽》《密严》对大菩萨,依于实教,尽理而说。既机有大小,法有浅深。教有权实,故不相违。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明守权拒实,诃为恶慧。又彼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楞伽》中:‘真识现识,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皆此义也。又彼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入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又如《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摄论》等就初教释云:‘界者因义,即种子识。’《宝性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又唯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12'
如引文中所说,澄观大师认为,法相宗之所以认为异熟阿赖耶是妄体,不是如来藏,是因为法相宗的说法的对象、权巧与机宜与法性宗不同。法相宗的说法对象是凡夫、小乘,是诸佛随巧方便假说。而法性宗则是对大菩萨说的实教。然后列举了《楞伽》、《密严》、《起论》等经论证明,阿赖耶识如果就终顿圆等法性宗来说就是如来藏。总的来说,澄观大师法相与法相二宗的判别与阐释,还是用判教的方法来说明的。
(六)、转真成事唯识
第六,转真成事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谓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显现,八识王数,相见,种现。故《楞伽》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习故,名为识藏。《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作指环,展转无差别。又《胜鬘经》、《宝性论》、《起信论》皆说此义,成证非一。'13'
在第五重摄相归性唯识,是揽事成理。而此第六转真成事唯识,是揽理成事。此第六门开始转真如成有为事,全理为事。理外无事,理即为事。那是因为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着染缘或者净缘,作种种法。如果随流门,则真随妄;若还源门,则真随净。若约本觉无作大用,则普现色身,为全性之海。此中真如随缘作一切相,所以名为转真成事唯识。
“不守自性”,是说明如来藏转真成事的原理。诸法真理,名为自性。若守自性,则不应随缘;若不随缘,则又不成诸法。既然不守自性,所以能成诸法。当知此处的自性与法相唯识宗所立,毕竟不变诸法真如名为自性不同。
“随缘显现”,是说明真如随缘成诸法的相状。那么真如是随什么缘,又显现什么样的法呢?
诸法生起因缘有三种:一从真起妄因缘,二返本还源因缘,三无方大用因缘。
第一从真起妄因缘,即是本觉真如,无明为缘,随彼转变。无明不离真,因为迷真,所以妄生。一切众生,自性清净,本觉真如,即是佛性。性自具足,周遍无碍。然此本觉,因为根本无明所动,从而转变流浪,作成诸法。
第二返本还源因缘,本觉内熏,生始觉心。知识外缘,开导厌求,发心习行,渐除妄相。从真起妄,名为染缘起。返流归源,名为净缘起。
第三无方大用因缘,即是佛果成满,自证圆足,断证穷尽,由是法身自受用身,而为众生变现他受用及变化身。
总之,诸缘起法不过染净,染净二缘,起法之相,都是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显现真性功能作用而已。
“八识王数,相见种现”,这是列举如来藏,随缘所现的体有四种:一是本识阿赖耶,二是八识心王,三是诸心心所,四是相、见等四分。“种现”即是此四种都是从种子生现行。也即是如来藏随缘受熏而作诸法。
(七)、理事俱融唯识
第七,理事俱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解云:不染而染,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也;染而不染门,即染常净,本来真谛,即真如门也。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此中有味,深思当见。经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论云:“智障极盲?,谓真俗别执。”皆此义也。'14'
前一门第六转真成事唯识,是依理成事。而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识,是以理事无碍,事与理融会,来讨论唯识,所以称为理事俱融唯识。也即是说如来藏识(理)随缘而成各种现象(事),而其本性不生不灭,理事混融无碍。这即是在《大乘起信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大乘起信论》中讲一心开二门,一心二谛。法藏大师认为,这二门或二谛之间的圆融无碍,就是理事无碍。真如门和生灭门,真如门为净,为真谛,生灭门为染,为俗谛,二者之间,“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即净之染,为不染而染,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染之净,为染而染,即染常净,本来真谛。这就是华严宗所要阐述的理事无碍的境界。
此处“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的意思,相当于前一门,即第六门转真成事唯识。即从理出事,如来藏随缘作诸法。
文中“而其自性,本不生灭”此相当于第五门摄相归性唯识,即是从事入理,本无有生灭。
此处“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意思是说,在此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是融合第五摄相归性唯识与第六转真成事唯识,而成性相俱融,理事混融无碍。
“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的意思是说,二谛即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入如,俗谛出事。融通真俗二谛,而为一心,所以一心即有二谛。一心即是如来藏,真谛即是真如门,俗谛即是生灭门,真如与生灭混融无碍,即是一心、二谛皆无障碍。
(八)、融事相入唯识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又此品下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是等文,广多无量,如上下经说。'14'
在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是讲事与理无碍的关系。而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事事无碍中的相入关系来讨论唯识观。因为依理成事,事因理起,诸事都以同一本体理为基础,由此事事没有自性,因而事事之间,都能融无所碍。即是说一切事法各有力用,法法力用,互相交微。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当一入一切之时,即是一无力,一切有力。当一切入一之时,即是一切无力,而一有力。今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因为真理融通,所以所变诸法,亦随融通。融通诸法,全是真理,融通真理,皆是诸法。圆通普周,深广该贯,包括法界,摄尽始终,所以名为融事相入唯识。
引文中“谓由理性,圆融无碍”,意思是说,真理遍虚空,尽法界,不守自性,作一切法,周遍无碍。因为理体无碍,所以所起事法,也就无有障碍,而得圆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意思是说事其实都是揽理而事,同时因为法性融通,所以事事也就融通,无有障碍。
“或一入一切”,是指如无量中解一。“一切入一”,是指一中解无量。
“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是指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如来光明觉品〉中的经文:“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15'
“上下经”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前后都在说,但是散在诸品当中,而不是集中宣说。如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舍那品〉云:“此清净地宝庄严,一切佛刹悉来入,其地一一微尘中,一切佛刹亦悉入。”'16'又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中云:“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17'
(九)、全事相即唯识
第九,全事相即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谓依理之事,事无别事。理既无此彼之异,令事亦一即一切。上经云: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广如经文说。'18'
在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相入,从用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而此第九全事相即唯识,是从相即,从体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也即是说,事法是依赖于理体而存在,不是离开理体而另有事法。而理体是唯一的,不变的,没有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的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理体所缘起的事相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而可以互相融合:一事就是一切事,不离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事,不离一事。是以观此事事,相即无碍,名为全事相即唯识。
(十)、帝网无碍唯识
第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云: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门,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令彼事相如是无碍。广如上下文说。'19'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是从相入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境界。第九全事即真唯识,是从相即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但第八、第九所展现的事事无碍,只是一重义,而事事无碍境界,义极深奥,所以最后建立此第十帝网无碍唯识门,从相即与相入全面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重重无尽。如同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珠宝的因陀罗网,此网上的无数珠宝,每一珠都可以显现其他一切宝珠的影像。如此一一宝珠,又一一互现,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也是如此,一事含摄一切事,一切事中,每一事又含摄一切事,如此无穷无尽,所以名为帝网无碍唯识。当知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都是因为此一心或者说如来藏,法性圆融相通的原因,从而令彼所缘起的种种事相可能相即相入相融无碍。此际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所展现的正是一心或者说如来藏的自性。至此三祖法藏已经将“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中的“三界唯心”的思想阐释得非常清楚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所提出的“十重唯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论述。法藏大师的“十重唯识”是为了阐释《华严经·十地品》中相关第六地菩萨的观法而提出的。实际上“十重唯识”的核心阐述点就是相关“三界唯心”的思想。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的开展一个层面是对华严宗之前的唯心思想,特别是唯识法相宗的思想一个整理与对比,同时从华严宗学的角度提出本宗的“唯心”思想的特色。十重唯识中的后三重的融事相入唯识、全事相即唯识、帝网无碍唯识是从正面阐述华严宗的“唯心”思想,也就是理与事、真与妄以至事与事的法界融合与无碍的圆融思想,这是法藏大师“十重唯识”开展的核心与本质,也是华严宗教义学说基调与前提。所以“十重唯识”虽然在《华严经探玄记》所占篇幅甚微,但其学说的开展,对于华严思想的建立,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注释:
'1'《华严经探玄记》卷13;《大正藏》第35册; 第347页上。
'2'《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65;《大正藏》第36册; 第525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