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1世纪的牛顿力学 作者:程稳平程实平 >

第14章

21世纪的牛顿力学 作者:程稳平程实平-第14章

小说: 21世纪的牛顿力学 作者:程稳平程实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程守洙、江之永先生主编的高校教材《普通物理学》第1册(1978年9月第三版)第239~241页上,狭义相对论的变换公式是这样给出的推导过程:

   为了推导洛仑兹坐标变换,我们仍采用图5…1中的两个坐标系K和K′。 其中y = y′和z = z′是不言而喻的。现在主要证明x和t的变换式。
  对于O这一点来说,由坐标系K来观察,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0,但是由坐标系K′来观察,在时刻t′的坐标是x′= -vt′;亦即x′+ vt′= 0。由此可见,在同一空间点上,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认为在任何时刻x和x′+ vt′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设这个比例常数是k,那么
  x = k(x′+ vt′) (1)
  用同样方法对O′这一点来讨论,可以得到
  x′= k′(x - vt) (1a)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K和K′是等价的,上面两个等式的形式就应该相同(除正负号外),所以两式中的比例常数k和k′应该相等。即有
  k = k′
  这样 
  x′= k(x - vt) (2)
  为了求得确定的变换法则,必须求出常数k。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假设光信号在O与O′重合的瞬时(t = t′= 0 )就由重合点沿OX轴前进,那么在任何一瞬时t(由坐标系K′量度则是t′),光信号到达点的坐标对两个坐标系来说,分别是
  x = ct , x′= ct′ (3)
  把式(1)和式(2)相乘,再把式(3)代入,得
  xx′= k2(x - vt)(x′+ vt′) (4)
  c2 tt′= k2 tt′(c-v)(c+v)

  请注意:根据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0和x′= - vt′,亦即x′+ vt′= 0的前提,式子(1)左边的x和右边的x′+ vt′都等于0;式子(1)事实上就成了0 = k×0 ;
  按照同样的分析思路,式子(1a)事实上也是0 = k′× 0 ;
  无须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推理出k = k′,式子(2)就已经是 0 = k × 0 ;
  把式(1)和式(2)相乘,得到的是 0 = k × k′× 0 ;在人为确定k = k′时,就有0 = k2 × 0 ;
  在假设光信号在坐标原点O与O′重合的瞬时(t= t′=0)就由重合点沿OX轴前进,那么在任何一瞬时t,由坐标系K′量度则是t′,光信号到达点的坐标对两个坐标系分别得到x=ct,x′=ct′时,现在的x 、x′已经与式(1)、式(2)中对应的x 、x′不是同一个物理参量了。式(1)、式(2)中的x 、x′对应的是坐标原点,并通过坐标系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v与t 、t′发生关联。而现在的x 、x′对应的是光信号到达点,它们是通过光速c与t 、 t′发生关联。如果误以为现在的x 、 x′与式(1) 、式(2)中对应的x 、x′是同一个物理参量,那就势必要推导出v = c的结论!既然现在的x 、x′与(1)、式(2)中对应的x 、x′不是同一个物理参量,把式(3)代入式(1)和式(2)相乘的方程中去求解系数k,就显然犯了违背数学运算规则的逻辑错误。正是由于式(1)和式(2)已经是0=k×0和0 = k′× 0的无意义〃万能公式〃,才使得在后面的推导过程中,可以似是而非的求解出莫须有的列立方程解。
  曾有人对指出上述错误很不以为然的说:x也可以等于4,等于1公里呀。然而,总是 x=0和x′=-vt′,在语言表达上已经明确地告诉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刻 x=0 ,x′+ vt′=0 。从语言逻辑上,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x也可以等于4 ,等于1公里的内容来。教材中写道:
  对于O这一点来说,由坐标系K来观察,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 = 0,但是由坐标系K′来观察,在时刻t′的坐标是x′= - vt′;亦即x′+ vt′= 0 。由此可见,在同一空间点上,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认为在任何时刻x和x′+ vt′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设这个比例常数是k 
  其中,〃由此可见,在同一空间点上,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句话里所说的同一空间点,前面已经讲明是坐标原点,坐标原点0当然是同一空间点,上述整个叙述中都没有提到过另外的空间点,同一空间点也就只能说是坐标原点。〃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句话本身就是费话。既然 〃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 = 0 ,x′+ vt′= 0 〃,当然它们是同时变为零的。不存在x = 0 、x′+ vt′≠ 0 ,或者是x′+ vt′= 0 、x ≠ 0的情况。在已经明确x和x′+ vt′都等于0的情况下,写出〃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认为在任何时刻x和x′+ vt′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设这个比例常数是k ,… 〃,看着它都让人感觉别扭!不理解时不知道这是在讲什么话,一旦理解了它的意思后,哦,编写教材的教授们原来是在给大学生们搞笑呢!绕来绕去,就是想要说明0 = k × 0 。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程守洙、江之永先生编写的这段讲解相对论的教材完全是错误的内容。让我们按照程守洙、江之永先生给出的分析思路,将完整的详细论述写出如下:
  对K系中处以静止状态的任意空间点A来说,它在K′系中是运动点。人们在K系中观察,总是x1 =OA=a 。但是在坐标系K′中观察到的是A′点,在t′=0的时刻,K′系中的OA′与K系中的OA并不相等,x1′= OA′= a′≠ a 。我们必须通过一个系数k ,才能将二者表示成 a=k a′。在时刻t′≠ 0的时候,A′点的坐标是x1′= a′- vt′,数值x1′+ vt′= a′。因此:
  x1′+ vt′= a′= a / k
  故此得到:
  a = k( x1′+ vt′)= k a′ (1)
  对K′系中处于静止状态的任意空间点B′来说,在K系中是运动点。人们在K′系中观察,总是x2′= OB′= b′,但在K系中观察到的是B点,在t = 0的时刻, K系中的OB与K′系中的OB′并不相等,x2 = OB = b ≠ b′。我们必须通过一个系数k′,才能将二者表示成 b′= k′b 。在时刻t ≠ 0的时候,B点的坐标是x2 = b + vt ,数值x2 - vt= b 。因此:
  x2 - vt = b = b′/ k′
  故此得到:
  b′= k′( x2 - vt)= k′b (2)
  在还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认为k是与a无关的永远不改变的常数,k′是与b′无关的永远不改变的常数。这样,我们应该将k表示为与a相关的函数ζ(a),把k′表示为与b′相关的函数ξ(b′)。
  k = ζ(a) , k′= ξ( b′) (3)
  这样,(1)、(2)式重新表示为:
  a = ζ(a)a′, b′= ξ( b′)b (4)
  当取a=0时,a′= 0 ,在把a作为变量来对待时,a和a′是同时变为零的。这才是教材中写出〃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的原本应该要表达的意思。当取b′= 0时,b=0 ,在把b′作为变量来对待时,b′和b也是同时变为零的。这等同于教材中应该以同样道理写出的〃数值x′和x - vt是同时变为零的〃的含意。
  在没有任何根据之前,当a = b′时,k可能不等于k′,k和k′可能与速度方向有关。只要它们保持对K系和K′系都是同样的规律,就符合相对性原理的要求。从K系转换到K′系,与从K′系转换到K系,由于速度方向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分别称之谓〃正方向变换〃和〃负方向变换〃。
  原则上要求k = ζ(a),k′= ξ( b′)都是单值函数。当a = b′= 0时,也就是在坐标原点处,由于0 = ζ(0)a′,0 = ξ(0)b ,只可能是:
  要么a′= b = 0 ,要么ζ(0)= ξ(0)= 0 ;
  a = b′= a′= b = 0 ,意味着K系的原点在K′系中观察到的动态对应点与K′系的原点重合,K′系的原点在K系中观察到的动态对应点K系的原点重合。
  在a = b′= 0 、ζ(0)= ξ(0)= 0 的条件下,a′与b可以是任何数值。这就意味着K系的原点在K′系中观察到的动态对应点可以处于任何位置处,K′系的原点在K系中观察到的动态对应点可以处于任何位置处。
  当a = b′≠ 0时,从a =ζ(a)a′,b′=ξ(b′)b推不出任何结果,a ′、 b与 ζ(a)、ξ( b′)都是待定值。
  就算根据相对性原理,当a = b′时,k = k′。由于a ′与 b都是待定值,只能推导出a′= b ,也同样确定不出ζ( a )=ξ( b′)应该等于多少?单从数学关系上看,ζ( a )或ξ( b′)取任意值都保持式子成立。
  相对来说,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是令ζ( a )= ξ( b′)永远保持不变,等于某个常数。比如让它等于1,就回到了经典的伽利略变换上。也可以令ζ( a )= ξ( b′)等于只与速度v相关的某个式子,比如人为的用来给出ζ( a );就得到狭义相对论坐标变换。只要自己开心 ,高兴让ζ( a )等于什么数值,它就可以等于什么数值。
  为什么会得出上面这样的结果?根本原因就在于,(1)式子中的( x1′+ vt′)好像与 vt′相关, 其实不然,这里面的x1′是由a′- vt′来决定,( x1′+ vt′)永远等于t′= 0时刻的x1′值a′;(2)式子中的( x2 - vt )也好像与 vt 相关,其实也不然,这里面的x2是由b + vt来决定,( x2 - vt )永远等于t = 0时刻的x2值b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t与t′怎样改变,(1)式子和(2)式子所描述的都只是t = t′= 0时刻的变换关系。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上述变换可能赋予的物理意义,请参看图5…2坐标变换关系图。其中,K系静止,K′系以速度V相对K系做匀速运动,约定K参照系与K′参照系的坐标原点重合时,K系与K′系中的记时显示为0时刻。K系中的静止点A在t=0时刻的坐标在K系中为xa ,按照经典的伽利略坐标变换公式,K系中的静止点A在K′系中的运动坐标x′为:
   x′= xa - vt′; 
  由于:
  x′+ vt′= xa 、 
  k(x′+ vt′)= kxa 
  因此:
  x = k ' x′-(-v)t′' = k(x′+ vt′)= kxa
  该式子永远描述的只是t′= 0时刻状况。

  同样,参看图5…3坐标变换关系图。其中,K′系静止,K系以速度 …V相对K系做匀速运动,K′系中的静止点B在t=0时刻的坐标在K′系中为xb′。按照经典的伽利略坐标变换公式 ,K′系中的静止点B在K系中的运动坐标x为
  x = xb′+ vt ;
  由于
  x - vt = xb 、
  k( x - vt ) = kxb ,
  因此:
  x′= k(x - vt)= kxb
  该式子永远描述的只是t = 0时刻状况。
  这显然不是相对论所要说明的物理意义。在程守洙、江之永先生编写的教材中,由于把考察的空间点取在原点上,因而才会在t = t′= 0的时刻具有x1′= x2 、和x2′= x1的特殊情况。这样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将A点的x1坐标与B′点坐标x2′混为一谈,和将A′点的x1′坐标与B点坐标x2混为一谈。否则,人们很容易发现推导过程忘记了a ≠ a′、b ≠ b′的要点,马上判断出所做的变换实际是伽利略变换。再把x1与x2统一写成x,把x2′和 x1′都统一写成x′之后,t=0时对应的x1 =a 就被篡改成了t′≠ 0时的x2 ;t=0时对应的x2′= b′就被篡改成了t ≠ 0时的x1′。于是,教材中写出的(1)式和(1a)式原本具有的意义便被悄悄的改变掉了。
  另外,教材中没有写出(1a)式子,该式的来由也仅用了〃用同样方法对O′这一点来讨论,可以得到x′= k′(x - vt)〃。这其中隐藏着一个玄机,我们再把它还原出来如下:
  对于O这一点来说,由坐标系K来观察,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 = 0 , 但是由坐标系K′来观察, 在时刻t′的坐标是x′= - vt′;亦即x′+ vt′= 0 。由此可见 ,在同一空间点上 ,数值x和x′+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认为在任何时刻x和x′+ vt′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设这个比例常数是k,那么
  x = k(x′+ vt′) (1)
  对于O′这一点来说,由坐标系K′来观察,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x′=0 ,但是由坐标系K来观察,在时刻t的坐标是x = vt ;亦即x - vt = 0。由此可见,在同一空间点上,数值x′和x - vt是同时变为零的。这就自然而然地使人认为在任何时刻x′和x - vt都有一个比例关系,设这个比例常数是k′,那么
  x′= k′(x - vt) (1a)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K和K′是等价的,上面两个等式的形式就应该相同(除正负号外),所以两式中的比例常数k和k′应该相等。即有
  k = k′
  这样 
  x′= k(x - vt) (2)
  为了求得确定的变换法则,必须求出常数k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假设光信号在0与0′重合的瞬时(t = t′= 0)就由重合点沿OX轴前进,那么在任何一瞬时t(由坐标系K′量度则是t′),光信号到达点G的坐标对两个坐标系来说,分别是
  x = ct , x′= ct′ (3)
  由于在给出(1)式的叙述中已经告诉人们x′= - vt′,在给出(1a)式的叙述中又已经告诉人们x = vt ;当把x = vt、x′= -vt′和x = ct ,x′= ct′放在一起求解时,将得出:
  c = -v , c = v
  在c = -v与 c = v 都要成立的情况下,只有让c = v = 0,将c = v = 0代入(3)式只能得出 x = x′= 0 ;于是(1)、(2)式子还是
  0 = k × 0 , 0 = k′× 0
  请注意,O′与O不是同一个点,它们只在t = t′= 0的时刻重合。也即教材中使用的是两个空间点,并不是一个空间点。当程守洙、江之永先生在编写的教材中,把两个参照系的坐标原点O′、O混为一谈后,就不能再写出(1a)式子的具体来历了,否则也将解不出的结果。
  由此可以判定,程守洙、江之永先生误解了狭义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含义。他们有可能是认为在任何时刻,狭义相对论的坐标变换是指:在K系中处以静止状态的任意空间点的坐标x与该点在K′系中观察到的运动点的坐标x ′之间始终存在换算系数k,可将它们表示成x = kx′的关系。我们试分析一下:
  在K系中处以静止状态的任意空间点A,在K′系中是运动点。人们在K系中观察,总是x1 = OA = a 。在t′= 0的时刻,K′系中的OA′≠ a 。这也就意味着t′= 0之时,K′系中的OA′与K系中的OA并不相等,x1′= OA′= a′,我们必须通过一个系数k ,才能将二者表示成a = ka′,也即:
  x1 = kx1′、 a = kx1′、 x1′= a/k 
  对于t′≠ 0的时刻,由于:
  x1′= a/k - vt′
  因此有:
  a = x1 = k( x1′- vt′)
  = k( a/k - vt′)= a - kvt′
  于是得到:
  kvt′= 0 (1…1)
  同理,在K′系中处于静止状态的任意空间点B,在K系中是运动点。人们在K′系中观察,总是x2′= OB′= b′。在t= 0的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