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春秋200911全文-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分俄国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界标。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普列汉诺夫等人看来,无产阶级应当比资产阶级自由派更积极地追求宪政民主;而民粹派鼓吹的“人民专政”则不过是一种反动的“政治畸形现象”。
1917年3月(俄历2月)沙皇宣布退位,毫无准备的俄罗斯陷入混乱。临时政府仓促上台,是为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
当时俄国政坛上的斗争焦点在政治体制上是尽快召开还是推迟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开幕,会议进行中传来消息:已经逮捕了临时政府几位部长。绝大多数党派和组织并不赞成这样做,拒不接受这个事实,纷纷宣布退出代表大会并离开会场。会议主席团从多党派变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布尔什维克。
1917年11月8日在第二次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上,列宁重申不愿召开立宪会议是临时政府被推翻的原因之一,强调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才是唯一有权决定国内、国际问题的机关。他还保证,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立宪会议”在当时的俄国实际上是众望所归、无人反对。各方争论的焦点只是召开的“快慢”问题。
布尔什维克以武力推翻临时政府,一党独揽政权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遇到了各党派的反对。立宪民主党反对、社会革命党反对、孟什维克反对、国际主义者派(即高尔基的《新生活报》派)反对、普列汉诺夫的《统一报》派反对、左派社会革命党反对、知识分子群体反对、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形成强大的反对派。有人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政权存在不了三天。但是,这些反对派最终“还是向暴力让步了”。
1917年11月12~25日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按期进行。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孟什维克16席,立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在他们自己主持的这次选举中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主要的政党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列宁的人民委员会政府在立宪会议预定开会日(11月28日)之前,以到达的代表太少为由宣布推迟会期。11月28日当天一些立宪民主党人示威抗议这个决定,要求“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结果遭到严厉镇压。立宪民主党事实上被取缔,其当选代表或被杀、被捕,或逃亡。
1917年12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国建立了由捷尔任斯基任主席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秘密警察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惩办反革命分子、奸细、怠工者和投机商人。根据列宁所确定的原则,“契卡”拥有凌驾于全党全国之上、监督党政军的大权。
否定宪政
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在排除了立宪民主党人的情况下召开。会前列宁政府便宣布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开会当天,布尔什维克代表建议立宪会议按人民委员会要求,把权力交给苏维埃并自行宣布解散,多数立宪会议代表拒绝了这个要求。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代表遂先后退出会议。其余多数代表在暴力的威胁下一直坚持到次日凌晨4时,终被布尔什维克调来的军队驱散。当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解散立宪会议。
此时,在左派阵营和劳动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中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发生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参加者多达数万人。布尔什维克军人向和平示威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的鲜血。在彼得格勒,示威工人是举着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红旗走向立宪会议所在地的。
俄国最大的行业工会“全俄铁总”宣布政治罢工,以抗议立宪会议被驱散。许多行业工会纷纷支持。
当天,除布尔什维克以外的各社会主义党派,即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人民社会党还联合发出传单,指出1905年1月9日,沙皇政府枪杀过要求召开立宪会议的工人;今天,当劳动人民经过12年斗争之后,立宪会议已由人民选举产生,彼得格勒的工人再一次为立宪会议而遭到自称是工人阶级代表的那些人的枪杀。
左派作家高尔基,也在这一天激愤地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严厉谴责布尔什维克的暴行。他把当天发生的惨案比之为点燃1905年革命烈火的、沙皇屠杀和平请愿工人的“流血星期日”,并悲愤而绝望地说:布尔什维克的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宪政梦想!
显然,1918年1月5日武力解散立宪会议、废除宪政的事件使俄国近百年来“宪政革命”的进程完全倒转过来,成了革宪政的命,堪称二月革命后俄国历史进程的逆转。按后来列宁主义的说法,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粉碎了“资产阶级民主”。而按布尔什维克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党派的说法,则是民主革命的毁灭和专制黑暗的重返。
“一月剧变”之后,俄国的国内矛盾迅速尖锐化,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残酷内战。列宁1919年有个坦率的说法,认为当时的内战是“苏维埃政权反对‘普遍、直接、平等、秘密’的选举,即反对反革命立宪会议的斗争”。
的确,内战就是一场围绕立宪与否的战争,列宁政府的反对派最著名的口号就是“一切权力归立宪会议”。而内战中出现的许多反苏维埃势力也都以民主立宪为旗帜。
与列宁分道扬镳的普列汉诺夫1918年4月在病危中口授了著名的《政治遗嘱》,他指出:“布尔什维克政权将演变如下: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变为一党专政,党的专政将变为党的领袖的专政,维持领袖权力的起先是阶级恐怖,后来是全面的全国恐怖。布尔什维克不能给人们以民主和自由,因为他们一实施民主和自由,马上就会丧失政权。列宁很清楚这一点。既然如此,布尔什维克除了恐怖、欺骗、恐吓和强制,就别无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查封的报纸杂志比沙皇当局在整个罗曼诺夫皇朝时代查封的还要多,还有什么民主可言呢?”
90年后俄国人反思1917年:二月民主革命是俄罗斯现代化转型和宪政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它之后的历史进程无疑发生了悲惨的断裂,这个断口在哪?就在1918年的1月5日,武力解散立宪会议,否定宪政。
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18年8月30日列宁遇刺受伤,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契卡”进行全面搜捕,枪毙了7 000多人。既包括武装叛乱而被俘虏的军官,也包括昔日盟友社会革命党等政党的党员。整个社会革命党被逐出苏维埃政权。
1918年夏至1921年初,苏俄逐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即强行收购农民的余粮和饲料,此举遭到农民的顽强抵制和反抗。
二、 七十四年专政及其瓦解
恐怖时代
1921年3月8~16日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的决议,要求立即毫无例外地解散一切不论按何种观点组成的派别,禁止任何派别在党内活动。实际上开启了“党内无派,千奇百怪”的历史阶段。
1922年4月3日斯大林在俄共(布)召开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政治局和组织局委员。
1922年8月4~7日俄共(布)召开第十二次代表会议。大会讨论了反苏维埃党派问题。决议要求对社会革命党及孟什维克采取镇压手段。于是,苏俄其他政党逐渐消失,俄共(布)成为唯一的政党。实现了“党外无党”的局面。
1923年10月8日俄共(布)党内开始关于新方针问题的争论。托洛茨基派认为,党的机关已经官僚化,严重脱离群众;它凌驾于全党之上,压制普通党员的意见。他们要求改变“一派统治”的局面,建立党内民主,撤销关于禁止派别活动的决定。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1924年1月26日~2月2日苏联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工人每25000人选一名苏维埃代表,而农民则要125000人选一名。
1924年5月23~31日俄共(布)召开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大会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对派的纲领。会议期间在各代表团中宣读了列宁生前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又称“列宁遗嘱”)。列宁在信中对一些中央委员作了评价,认为斯大林“太粗暴”,建议由其他人来代替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当时俄共(布)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同托洛茨基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没有感到斯大林是最危险的人。因此,他们没有接受列宁遗嘱中的建议,而让斯大林继续担任总书记。代表大会决定不公布列宁遗嘱。
1925年12月18~31日俄共(布)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1928年1月17日托洛茨基被流放阿拉木图,次年被逐出苏联,后在国外组织“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被斯大林派人刺杀,次日因伤势过重去世,终年60岁。托洛茨基曾是十月革命的第二号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铁与血的新纪元”。他的生命终结方式,也许为这句话又增添了一个注释。
1929年1月斯大林第一次宣布联共(布)党内形成了由布哈林、托姆斯基和李可夫组成的“右倾反党集团”。
在1928年至1931年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至少有500万富农被镇压。斯大林后来曾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积极地进行反抗的富农及其子女常被枪决。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全部被消灭了。由于农业集体化和随后的饥荒,导致1450万人死亡。仅仅因为饥荒,乌克兰就有500万人死亡,北高加索有100万人死亡。
1933年4月28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清党的决议》。根据这一决议,在1933~1934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党。1917~1939年间,苏共进行了四次清党。1917~1922年被清洗出党的有22万人,1925~1933年有80万人,1934~1935年有36万人,1935~1939年有122万人。前后总共有260多万人被清除出党,是1939年的正式党员159万人的1。6倍。
1934年1月26日~2月10日联共(布)召开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成员时有270名代表对斯大林投了反对票,只有3名代表对基洛夫投了反对票,但大会宣布的结果是基洛夫和斯大林各以3张反对票的结果当选为中央委员。有人提议基洛夫担任总书记,但基洛夫没有接受。斯大林继续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在以后的几年内,出席此次大会的1225名代表中有1108人(占90%)被捕,其中多数人死于监禁中,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人(占70%)被捕并被处决。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几天后,根据斯大林的提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规定要加快对恐怖组织案件的侦察和审理,要从重判处;不允许被告申辩和上诉;死刑判决后必须立即执行。
1934年12月28日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将基洛夫所信任和重用的14人,作为涉嫌暗杀者处死。不久,陆续将基洛夫在世时列宁格勒的领导干部全部消灭。随后,便以追查刺杀者的名义在全苏开展了大规模肃反运动。
据《米高扬回忆录》载,苏共二十大以后已查明,从1935年1月至1941年6月22日,苏联大约有2000万人遭到迫害,其中700万人被枪决(不包括死于集中营及押解途中的人)。被杀害者中有2万多人是当局为了灭口而处死的特工人员。
1936年8月~1938年3月莫斯科陆续审讯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恐怖中心案”、“反苏托派中心案”、“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案”。包括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加米涅夫、李可夫、斯米尔诺夫、皮达可夫等原党内反对派领袖被当作人民公敌处以死刑。对十月革命进行过政治领导的全部24名党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14人先后被斯大林杀害;从军事上领导十月革命的60名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政委中,有54人被斯大林杀害;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共有15名委员,除了列宁和斯大林以外的13人中,有9人先后被以革命的名义处死;其他共产党员共有120万人被逮捕,其中很多被处以死刑或被判徒刑。斯大林时期所处死的共产党员是沙皇俄国处死的布尔什维克人数的8倍。
在肃反中,苏联陆军遭到镇压的有36761人,海军3000余人。其中包括苏联5个元帅中3人、4名一级指挥员中3人、12名二级集团军军长(全部)、67名军团长中60人、2名海军最高指挥员(全部)、6名一级海军指挥员(全部)、15名二级海军指挥员中9人、2名一级军政委(全部)、15名二级军政委(全部)、28名集团军政委中25人、97名师政委中79人、36名旅政委中35人。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被处决或监禁,还有一部分人被开除军籍。在1938~1940年同“人民公敌”斗争中,各军区司令员全部被撤换,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的90%、军和师一级管理人员的80%以及参谋长的90%被撤换。清洗的结果是军队高级干部素质下降,红军战斗力减弱,给苏联卫国战争带来了破坏性影响。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附属秘密协定书》。后一文件主要是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0月苏联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三国被迫同意苏联在其境内驻军。次年8月,在苏联军事压力下,三国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39年11月30日共产国际前领导人、匈牙利共产党人库恩?贝拉在苏联被处以死刑。在30年代肃反中,几千名长期住在苏联的外国共产党人和政治避难者以“托派分子”或“间谍”的罪名被处决。此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将约600名德国反法西斯战士和犹太人交给了法西斯德国。
1952年10月5~14日联共(布)召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将党名改为苏联共产党。这次大会使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达到顶峰。
解冻时代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
1953年12月18日苏联判决贝利亚和在内务部、国家安全部工作的6人死刑,从而沉重打击了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秘密警察体系。
1956年2月14~25日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特别提出了反对个人迷信,他还专门向大会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面批判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