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坊巷录-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渐衰败。
金钗袋巷
金钗袋巷,南起镇东楼东长400米,宽4米,宋称保安巷。南宋时榷货务部茶场、杂货场,杂买务均设在此。“榷货务”相当于现代的“专卖局”。
金鸡岭
指直大方伯、金鸡岭一带的地域。金鸡岭,是南宋京城旧城基。“金鸡”殆为“京基”之讹,又以城基较高,故以岭来形容,称金鸡岭。
金祝牌楼
在松木场东南,今体育场路的西段。明时有灵卫庙,在松木场小溜水桥东,俗称朱金祝庙。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高宗弃城出走。钱塘县令朱跸,县尉曹金胜、祝威组织军民率部迎敌,在葛岭北麓湖上编竹覆泥为途诱敌,敌骑不知,至此纷纷“蹄踺而踣,折者鳞叠,横尸山委”。后来金酋完颜弼得奸细为导,由南边进入杭城,金、祝寡不敌众,被俘后慷慨就义。百姓感其忠义,收尸葬于近郊,并立祠祭祀。宋淳?年间赐庙额为“灵卫”,俗称金祝庙。后人又在庙东一里处建牌楼,称金祝牌楼。
闹市口
又名闹市口巷,民国时改称为营门口。南起涌金路(今西湖大道)中段,北至开元路中段。解放后成区片名,泛指人民大会堂南侧、营门口与涌金路东段一带。宋名妙心寺巷。明有游击府。清顺治五年(1648)圈地建旗营,地为来薰门口,故称营门口,满营进出森严,市民去西湖必在此绕道(涌金路)才能出涌金门,而旗人去西湖亦由此门出入,故热闹成市,遂有闹市口之称。
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巷,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早在五代吴越国时代,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清河坊??河坊街??大井巷这块三角地区,历来被称为“金三角”,特别是晚清至民国初,其区域内涌现出一批名店名产闻名遐迩,为张小泉剪刀、孔凤春的香粉、张允升的丝线、宓大昌的旱烟、王星记的扇子,并称为“五杭”,还有胡庆余堂的药丸、朱养心的膏药、万隆的火腿、翁隆盛的茶叶、边福茂的布鞋、方裕和的南北货、王润兴的盐件儿、状元馆的面条、西乐园的烧卖。久而久之,清河坊的“四拐角”成了这些名店的代名词。清河坊这条街,阅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油局桥
丰乐桥由北为油局桥,宋名新桥,因有油蜡局设此,又名油蜡局桥。明代始称油局桥。南宋时此地有柴场市肆,设兵防于此。
宝善桥
位于体育场路东段,跨东河。为乾隆二年(1737)茅静远等创建,同治八年(1869)又经濮贻孙重修。茅静远工书画,晚年皈佛,法名宝善,因以名桥。
草芝巷
东出泗水坊桥,北为虎头牌,西及延龄门直街(坍墙口),民国时称慈幼路,现名人民路。此地相传为南宋韩(世忠)蕲王故第,其址元代时为蒙古协领署,清咸丰年间毁。
祠堂巷
祠堂巷南北贯穿高银巷,原为南新街,为南宋后新辟的街巷,明民族英雄于谦宅在此,后其宅改为忠祠,巷名改称祠堂巷。(22钱)于谦幼年居此,就读于吴山三茅观,每日清晨从大井巷环翠楼登山,风雨无阻。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岁时,僧兰古春见而奇之,曰:“此救时宰相也!”自23岁入仕途,至60岁被害,官至极品,一生清正廉明。被害时抄家,除朝廷赐给的以外无他物。连诬陷他的权奸都目瞪口呆了,皇帝也后悔杀错了忠臣。遣人送他的遗体返乡安葬在西湖三台山麓,平反昭雪后,建旌功祠于墓旁。
城隍牌楼
东起中山南路北段、西接四牌楼。南通大马弄,北接十五奎世。长330米,宽5米。宋称吴山庙巷,属保民坊,明代称城隍庙街;清称城隍牌楼;民国称城隍牌楼巷。《西湖游览地》卷十三:“保民坊,即城隍庙街,西通金地山。宋有司农寺,太府寺,将作监、军器监,诸司、诸军审计司。”清时康熙、乾隆南巡来杭,多次登吴山,此为上山辇道。《仁庙五巡江南日录》:“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现从此巷上吴山之石板铺设的台阶,平整、宽敞,可见当年御驾辇道气派。
奎垣巷
在开元路与浣纱河相交处有一条仅300米长的奎垣巷。奎垣巷北至开元路中段,宋时称石榴园巷,因巷内有石榴园而得名。巷内兴安里38号,有一古庭园,名丁家花园,为宋时石榴园遗址。此园于清乾隆时巡抚王?占为别墅,后王家败没,改为宁绍、嘉松两分司署。园之一半为山东盐运司丁阶寓所得,改名为丁家花园,后又归旗人固鲁坚,曾更名为固园。园内古木参天,奇石拔地。现花园比原来缩小,有奇石嶙峋的假山,有池塘约半亩,有古珊瑚朴一株,树干可两人合抱,已有四百多年树龄。民国时,园内增建现存的西式别墅,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陈其采(陈英士胞弟)在杭任职,一直居此。丁家花园现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营路
柳营路南端与开元路相交。涌金门,北宋开宝年间建柳洲寺。据《西湖新志》载:“南宋时自涌金门至钱塘门,沿城五里,洲堤遍插垂柳。”故名柳洲。清时,路在清旗营西南隅,近柳洲。民国时拆营筑路,便从“柳洲”和“旗营”各取一字拼成路名,故名柳营路,又名柳莺路。
柳翠井巷
钟公桥北是柳翠井巷,亦为吴越抱剑营故址。南宋时名妓柳翠住此,柳尝开一井,遂有此巷名。
孩儿巷
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又名泥孩儿巷,巷内多泥孩儿铺,七夕卖“摩目侯罗”,披以彩服,饰以金珠,斗巧争奇。解放前后,此种“摩目侯罗”市井还有兜卖。元称孩儿巷,清袭称。宋陆游寓居孩儿巷和山子巷间,明万历间兵部侍郎宋应昌曾居孩儿巷。巷西原建有经略华夷坊,俚称西牌楼。(46钱)孩儿巷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还在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名闻遐尔的不朽诗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通江桥
黑桥北有通江桥。通江桥,南宋时属裕民坊;明称保安桥;曾名庆元桥;清称通江桥。桥西为通江桥弄;桥东为镇东楼。据《西湖游览志》卷十三载:“(桥东)宋有都茶场、杂买务、榷货务、雄武营” ,北有太医局。《说杭州》载:“其地旧有紫极宫,传系宋保安门故址。”桥东宋时有三皇庙,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朱纨以庙及圣安仓改建清军察院,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寇扰浙,设都御中提督军务。以此为行台,后为总兵胡宗宪改建成总兵府。
骆驼桥
宝善桥东北,旧时有骆驼桥,南对东大街(今建国北路),俗名乐渡桥、落渡桥。清时有丝织品专用装船埠头,每日在此装运绸缎经东河外运,来往船只川流不息。骆驼桥河下18号走廊墙上嵌有明代文徵明书写的苏轼《赤壁赋》石碑一通,碑高75厘米,宽43厘米,正体小楷,落款为“长洲文徵明书”,下有印三方,碑文共537字,字迹大部分清晰。
保康巷
开元路北为保康巷,俗称卖马巷,南宋女祠人朱淑贞曾居此。
姚园寺巷
西出建国南路,在郭东园巷南。宋初姚氏花园,绍兴年间,僧慈昌购园结庵,乾道时赐额姚园寺。淳?二年(1242)建膺福殿以奉理宗御容,名声大振。元季毁,洪武禄,僧大云重建。姚园寺巷一名高阳闾巷、羔儿巷,又名郭东巷,以其地近郭东园而讹。宋于此置城东巡检司寨。
狮虎桥
狮虎桥路西出武林路,有狮虎桥,宋代时名师姑桥。清康熙《仁和志》:“师姑桥,亦名狮虎桥。”桥跨清湖河(浣纱河)上,桥原位于狮虎桥路和狮虎桥河下交叉处,桥北有“惜阴书屋”,清学士陈缄安居。
钟公桥
钟公桥,本名宝剑营,亦作抱剑营,乃五代吴越国钱王屯军之地。
斜桥
宋志称西河(小河)斜桥,亦名中正桥。宋策选锋军有六寨,其一驻斜桥。《西湖游览志》:御街自正阳门至天水院桥折西至斜桥,长一万三千五百尺,铺石板三万五千三百有奇。元时,沿街居民侵窃占用,官道遂狭。明时改称武林桥。
祖庙巷
丰乐桥西南侧原有祖庙巷。宋时名七郎堂巷。七郎,指的是盐桥上蒋庙(蒋侯祠)之神,姓蒋名崇仁,排行第七,他的家及他家的祖庙就在此巷,故称七郎堂巷。又因他的祖庙也在此,所以叫祖庙巷。明初,有镇抚使署设在此。原巷中有杭城最古老的一座关帝庙。扇业会馆设于此巷。今古巷已不存,成为平海路的一部分。
耶稣堂弄
百井坊巷北为耶稣堂弄。耶稣堂弄宋为惠民西局,清时和民初称兴福寺巷。宋绍兴十七年(1147),左丞相薛昂以花药圃施与僧慧观筑庵,名“四择胜”;改建为佛刹。清咸丰十年(1860),美国传教士胡思登、郝理美来杭传教,杭州卢藩台拨给巷内荒地十余亩,建成礼拜堂和男女书房及宿舍五六幢,命名“天水堂”。后来,美国传教士司徙尔夫妇来主管天水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一度改叫耶稣堂弄。民国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徙雷登即出生于此。
洗马桥
洗马桥西出武林门直街。跨小河(已湮),近武林水门,旧名便桥,亦称钓桥。宋志称水门前桥为过军桥或小斜桥,然自清始只名洗马而不闻过军。洗马之名不知何出,但文人学士吟诗颇多。
莫衙营
陈衙营北为莫衙营、头营(巷),南为小营(巷)。南宋城郊驻五军,曰踏白、推锋、选锋、策选锋、游奕。这一带有游奕马军驻此,后遂以为地名。
积善坊巷
在羊血弄北侧,东通中山中路,对日新桥弄。宋时称积善坊、上百戏巷,其时有百戏伎艺聚集于此。民国初年,蒋广昌绸庄老板蒋海筹在此巷内建西式楼房,日伪时被伪杭州市何瓒占为寓所。何于民国28年(1939)1月22日晚被刺身亡。民国36年(1947)5月创刊的杭州《工商报》设在此巷6号。
彩霞岭
黑桥东的彩霞岭,南宋时设掌管盐茶钞合同的机构,因此,又名合同场。其实地此无岭,实为土堆。杭州谚语“有‘山’无山,有‘岭’无岭”,此为其中一岭。
郭东园巷
郭东园巷西出建国南路,与斗富三桥相对。宋时有郭东园、皇府园。其地南宋时有东御园(即富景园),宋孝宗退居德寿宫后,改名为重华宫,后宪圣太后居,称慈福宫。南宋诸帝常幸东御园,中缀奇花异石,有孔雀园、茉莉园等景观,囿豢珍禽,莳弄异草。凿有大池(百花池),四季草木斗艳,故板儿巷旧名百花池上巷。元末张士诚扩城揽入城内,里人称郭东园。
高士坊巷
杭州卷烟厂北,有高士坊巷,曾名清平山巷、晏公庙巷和凤鸣巷,宋称仁孝坊。高士坊巷,因北宋高士徐复(冲晦处士)居山南岭上而得名。
高银巷
与清河坊毗连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
康裕坊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的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以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员住此。后讹为?(虫+八)蜡子巷。
清吟巷
下华光巷以东有清吟巷,明称清宁巷,清光绪时称今名。宋时皇城司亲从、亲事等指挥营设此。“皇城司”是南宋负责保卫皇宫和管理皇宫迁中军械等事务的机构,故清吟巷西端有一条南北向小巷称皇亲巷。晚清,体仁阁大学士(即宰相)王文韶辞官后在此巷建宅,为建宅第占了原清吟巷,在宅前另辟一巷即为清吟巷。
涌金池
涌金池原是连接西湖和运司河的小河。吴越王时,金华令曹杲所凿,后作水门。杨蟠诗:“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后唐清泰三年(936)五月,水门改称为涌金门。水门原有水闸,称涌金闸,遗址在今老年公园濒湖处。《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指的就是此门。
望江路
原望江街为杭城一条千年古街,为钱塘江南北往来渡口道路之一。南宋绍兴年间,建东城于今望江路与建国南路相汇处西侧的竹椅子巷,设城门称新门,又称东新门,是进入“御街”(今中山路)的一条主要通道。元张士诚拓建杭城时,向东拓宽至今望江门铁路西侧,改称“永昌门”(今望江门),因有宋演教寺建于此路东端,故元末称为“演教寺前”。清康熙五年(1666),因闯王李自成年号“永昌”,改名为“永昌门”。东有南桥草桥,俗呼“草桥门”,相传古时祝英台来杭读书,与梁山伯在此结为兄弟,故有“草桥结拜”的故事。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日常担菜进城,供应市民,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
菜市桥
菜市桥位于庆春路东段,跨东河,在万安桥北、太平桥南。南宋时在东青门(菜市门)外,以菜市门名桥。淳?《临安志》:“城东菜市桥,菜市门外。”元末张士诚扩城始圈入城内。明志以庆春门名之,故菜市桥亦称庆春桥。桥东西两侧为船埠,运载城乡物资,桥边米行、货栈、果铺、杂馆众多,遂成菜市桥市。
梅花碑
东起城头巷,西至佑圣观路,南通道连长寿弄,北通道连水亭址。长210米,宽6米。梅花碑的所在地原为南宋德寿宫的一部分,明代在这里设有署理木税的南关工部分司。明末,潞王来杭居于南关分司内。当时该署庭院内有梅树和芙蓉石等景物,因而议事厅有“梅石双清”的题额;厅南有一石碑,上面刻有明代著名画家蓝瑛和孙挞画的梅花和石,称为“梅花碑”。后来乾隆帝来杭,见后十分喜爱,将碑移至北京圆明园内,另摹一石留在杭州。民间遂称此处地名为梅花碑。
葵巷
葵巷泛指建国中路与解放路东段交叉处附近地域,现为区片名。宋时尚为城外的一条小巷。清乾隆间,工部郎中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葵园,遂改名为葵巷。清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嵩骏在巷北建建“敷文讲学之庐”(为今杭七中前身)。清著名文学家袁枚(原籍慈溪)曾居此。
紫城巷
韶华巷向东有紫城巷,北出开元路。旧名纸成巷、纸陈巷,宋时巷内曾有造纸作坊。紫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