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145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45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識能測,故稱祕密。如金在礦,稱為寶藏,故云祕密藏。重重法喻,廣為開示,故
令大眾深悟輪迴。以有思維心起輪迴見,即名邪見;隨順淨圓覺心,自悟佛性本具
,是為正見。故云:分別邪正。喻之如眼,以能正見故,謂之道眼。於此深淵難測
之佛性,未能明了,則必有所疑畏;既明了已,即無復畏,故云無畏道眼。大涅槃
惟佛乃證,但以明了佛性本具、佛道本成故,亦能生其決定信心,不再以輪迴心起
輪迴見,故云於大涅槃云云。世尊以下,復陳問辭。上章云『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本章重在下度,故即緊承前語首問輪迴根本何在,以明化度之要。故以欲撸鐏
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二語,為問意之總。大寂滅海,即指圓覺。
下更詳問:一者、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二者、修佛菩提幾等差別?三者、迴入
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慧目、即道眼。心鏡者,喻心如鏡。慧目既清,

心鏡自明,故能圓悟。惟願不捨至無上知見,陳希願之切。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
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
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無生忍者,忍、即智也。心悟真如實相而證不生不滅,此智名無生忍。餘文易
知。         
己三  正答
庚一  答輪迴根本問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間一切
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

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節正答輪迴根本。自善男子至故有輪迴,先明輪迴所從有之故。由於恩愛與
貪欲,且非一種恩愛貪欲,故云種種。從無始際者,眾生從本以來即有無明,展轉
妄想,而有種種恩愛貪欲。非可云本來無有,自某時期始有;亦如金礦,從本以來
雜於沙石,非自某時始雜沙石。
若諸世界至愛為根本,正明輪迴根本所在。卵生如禽類、魚類;胎生如人類、
獸類;濕生如蛐蜒之類;化生或從此物變為彼物,如孑孑變為蚊,或從無形而變為
有形,如天神之忽然化生。四生皆有陰陽之性,故有淫欲,隨其性欲之輕重,而成
就其種性與生命。故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以下,點出愛為輪迴根本。
此中愛欲二字,義則愛廣於欲。欲以淫欲為最,其次、別粗細五欲:粗五欲所
謂財、色、名、食、睡,細五欲所謂色、聲、香、味、樱K纳删托悦瑢T
淫欲;如人入胎,即欲性使然。性命既以欲因而成就,則於此繼續存在之一期間,

所受皆為欲境。直可云欲存則生命存,生命存則欲存。愛為十二因緣之一,即十二
有支之一支,有情依我我所而生愛著,如鳥住巢,即已落在範圍圈套之中,依於限
量而成分段生死。推原其本,即從愛緣取,取緣有,乃至三世流轉,循環不絕,故
云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二句,詳明愛、欲之別,及所以起輪迴性之故。諸欲者
,不專指狹義之淫欲,亦兼及粗細五欲。諸欲助發愛性,如水生波,波還蕩水;愛
為欲所從生,欲復助愛相續,愛性不斷,故令生死相續。此依十二因緣流轉門之理
,法爾如是。故還滅門之了脫生死,仍以斷愛為先。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節承上文以示愛與欲與命之關係,啟下文以正答輪迴幾種性。欲因愛生者,
如男女相愛而後有淫欲之事發生。命因欲有者,因有淫欲之事而後身命得所寄托而
有。身為淫欲之本,命乃依身而存。愛護生命之心,仍由愛護身體而來,故云眾生
愛命,還依欲本。生時托欲而來,生已得命而住,故云愛欲為因,愛命為果。過去

如是,現在如是,推之將來,亦復如是。明乎此,乃可進言輪迴幾種性矣。
庚二  答輪迴有幾種性問
『由於欲境,起諸摺槨>潮硱坌亩骷担旆N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自此以下正答輪迴之性有三:其一、惡種性,其二、善種性,其三、不動性。
此明惡種性,以造十惡業而生上品地獄,中品餓鬼,下品旁生。首五句顯造業之由
,欲境背於愛心者為摺橃稅坌恼邽轫槪试疲河伸队称鹬T摺槨T骷怠⒂杀
愛心之摺扯试凭潮硱坌亩骷怠T骷导壬異核棺鳎试圃旆N種業。
由是惡種性成,生諸惡趣,故云是故復生地獄、餓鬼。不云旁生者,舉其顯者、著
者以概其餘耳。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善種性,一名厭業道,即厭離惡業者所生之道也。。既厭惡業,勤修善道,
善之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修羅,故云捨惡樂善,復現天、人。不言修羅,可

以概知。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此明不動性。前文上品善所生之天,應斷至六欲天,因知欲可厭,未能離欲,
故仍未超欲界。今明不動業,乃禪定所感,應通指色界及無色界。色界即:一、離
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即:一、
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今云棄愛
樂捨,當在四禪以上,而三禪以還,亦可概知。色界有身,無色界有心,既有身心
,便有愛著,其所愛著者,即所修之禪定是;故云還滋愛本。雖知愛可厭,而未能
離愛,即是未能解脫,所現善果,終屬有為;但較之欲界善,已漸增上。
『皆輪迴故,不成拢馈J枪时娚撋溃庵T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渴愛。
總結上文所說惡種性,善種性,不動性,皆輪迴性,以答幾種性之問,故云皆
輪迴故,不成拢馈J枪室韵拢瑒駭唷嘤聪热テ渲Γ瑪鄲奂匆猿涓荆

乃欲脫生死免輪迴之所務也。渴愛者,喻愛心如渴之欲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
死。
此釋疑也。恐疑者謂:菩薩之有父母妻子,必是真有欲愛,真有生死。故先說
明菩薩只是變化示現於世間,了知三界如幻化,我及我所皆空,無可愛著,是故非
愛為本。
庚三  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問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
淨心便得開悟。
自此至是名五性差別,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捨欲除愛,即是從輪迴根本上
用功夫,使輪迴性不得再起,故云永斷輪迴。清淨心,即不帶無明垢幻,已斷輪迴
性之心,一方面斷輪迴根本,一方面求圓覺境界,即可於此清淨心上開悟圓覺,故

云: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復次、便得開悟者,意即修佛菩提,本無所謂差別,只
要斷輪迴求圓覺便得開悟,如此直截了當,乃為本經頓教大乘之旨。苟能頓斷頓悟
,儘可不問差別,如其不能,乃有下文依二障顯五性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
溕睢
此先總標五性。此五性何由顯出?即是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是以顯出
五性。此五性差別不等,其不等之程度依何判斷?即依二種障而現溕睢
此中眾生之界說,仍須說明。眾生、約具三義:一者、流轉生死之凡夫為眾生
,與異生義同,此與證拢鄬Γ缧〕顺豕蟪顺醯兀捶潜娚6摺臒o始
來受眾多生死,現仍未盡者,如菩薩、羅漢,尚有變易生死,仍為眾生。此義較廣
,即是除佛以外,餘皆眾生。三者、謂眾法和合而生,謂之眾生。依於此義,則佛
亦為眾生,如應化身乃眾多無漏功德集合而生故。又如圓滿報身,乃以智慧福德積

集而成故。但此中眾生之義,非一非三,乃為第二對佛而言之眾生,即指菩薩以還
之九法界眾生而言。眾生之義如是,可知苟有少分無明未盡,仍未能失眾生之名。
而無明之發摚В伸侗居兄澯澯兴煌室磺斜娚杂龇鸱ú挥龇鸱
,在修斷上乃有五性可言。復依二種障或少或伏之溕睿F其差別不等。二障、
五性,下文自釋。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理障、亦名所知障,如真理乃可知之法,迷而不知,故稱為障,此從被障法上
立名。正知見、即正覺,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障之法即真理,能障之法即
無明,無明即無知。一切事理性相苟有一毫不知,即有一分無明未除,而心之力量
功用未得圓滿。蓋以明不透澈,知不究竟,仍為偏謬,是以障礙正知。事障、亦名
煩惱障。眾生不了和合假法,執為有我,而成四倒。執我為癡,因癡有貪,摺矣
瞋,恃我有慢,起諸煩惱,故能為障,此從能障法上立名。正為障體者煩惱,被障

即有無為諸無漏功德。蓋煩惱心發動而造種種有漏不淨之業,善生人天,惡墮三塗
,業報循環,故云: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先由未得斷障之異生性說起。異生性即凡夫性,以凡夫性如璞玉未經雕琢,
雖有本具圓覺,本來佛性,但以未知斷障,未能斷障,只可名未成佛,不入五性之
數。如前文言,五性差別,依二種障而現溕睿卜蚣任磾嗾希孰m有異生性之名
,實非五性中之一性也。
理障者,法執;事障者,我執;破二執乃得離二障。凡夫雖亦有一切世間善法
,但仍說不到斷障。譬如世間賢拢Ψ颍苁关潯⒉_、慢等微薄,而我執猶在,不
離於癡,不出人天乘法,故斷障為超人天之事。五性差別,既依二障而現溕睿
生性既無斷障之修德,而本具之性德亦因之未顯。以無修德,故不能與已修者較其
溕睿灰跃咝缘拢士擅闯煞稹痛巍⑽逍圆顒e,但說依二障者,可見非說種子

之有無,不可铡畷?蓞⒖闯晌ㄗR論種子義。下文正明五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
薩境界。
此明五性中之二性:一、聲聞性,二、緣覺性;通稱為二乘性。二乘致果雖等
,而修法不同,故立二性:以一分立為聲聞性,一分立為緣覺性。永捨貪欲,即使
由愛而起之生死相續永斷,故能斷除續諸生死之事障。此等眾生,雖捨我執,先除
事障,而法執猶在,故云未斷理障。其所悟入之境界,若依四諦而修斷者為聲聞性
,若依十二因緣而修斷者為緣覺性,均未能至菩薩境界,故云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
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
槃。
此明五性之三,菩薩性。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即欲求圓覺。譬如泛海,發此泛

海大心者,即是欲由凡夫地,渡到如來地之人;而菩薩階位乃為此等眾生之過程。
其修習、先當發起勤斷二障之願,故云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在此勤修斷勤功夫之
時,其現行與習氣必是次第分伏,如三賢位人;至於二障已伏,是為登地菩薩,故
云即能悟入菩薩境界。然已伏未斷,是仍在由眾生至佛之過程中,故名菩薩性。事
理障已永斷滅者,礙正知見之理障斷滅,即為滿足菩提;續諸生死之事障斷滅,即
為滿足大涅槃。滿足菩提,是為智德;滿足涅槃,是為斷德。菩薩雙伏雙斷,至於
究竟,即為佛果,故云即入如來微妙圓覺。不立如來性者,修習功夫已至究竟,非
可更論差別,故菩薩性即如來性。
復次、有我執者必有法執,而理障斷者,事障必斷。故小乘可以但悟人空,只
斷事障;大乘菩薩,根器猛利,故可二障同伏同斷,成直從伏斷理障而斷事障。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四、不定性。一切眾生,通指能知圓覺本具從事修習之人,故云皆證圓覺。此
等眾生欲求斷障,必求善知識以為師友。善知識所作之因地法行為何,即依之修習
。譬如遇聲聞乘之善知識,則修四諦;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
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故云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但此等眾生,若遇如來教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皆可得成佛果,初不因其夙
習之大小而有異。故有心求道之人,不可不慎擇師友也。不定性與凡夫性不同者,
一則不知求道,未解修習;一則已能發心,欲求斷障。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五、闡提性。有心向道不得善友,隨所遇邪見之人,依其不正之行,雖有修習
,亦成邪見,故云未得正悟。邪悟不能入於正道,故名外道。修佛菩提者,求斷二
障已難,況復入於邪悟?邪悟既成,其心決定,故名外道種性。

上來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雖有大小之異,但皆正悟,堪為成佛之因。獨
外道種性摺闯煞鹫颍麛喾鸱N,必俟果滿,始能轉變,故以闡提稱之。此等铡
謬修習,胥由邪師各自以為得無上道,自铡‘人。求道者铡肫缤荆瞧浔绢姡
云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總結五性。五性差別,但依斷障溕罟史侵阜N子。又依斷障溕罟剩史卜虿
與。單指修佛菩提者,遇何等緣而成差別;大小邪正之分,胥在乎師友之緣。彌勒
之問,饒益於末世眾生者,固深且遠也。
庚四  答迴入塵勞度生方便問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
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節正答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大悲者,同體悲心。菩薩入

塵,以大悲心為主而起種種方便。世間非一,故云入諸世間。入世為開發未悟,開
發不僅言教,故云乃至示現等。種種形,如觀音現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之類。種種
相,或現慈悲,或現威嚴之類。修諸正行名順境界,作諸非法名逆境界。與其作同
類之事,則親近易化,最後則在令成佛果。其基本惟在因地所發之願力,故云皆依
無始清淨願力。此答若謂:菩薩入塵度生,惟以大悲心為主,而方便多門雖不一定
,其大致則或用言教以開發,或示形相以觀感,或與同事以攝化,其目的在令成佛
果,其基本在度生大願。
已四  勸修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放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
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增上心者,不以現在所得為足,必求增長上進之謂,即向上而求之心。既起增

上心,即當發大願。願我今者以下諸言,即大願也。既發大願,即依願起修。二障
之中,仍有重重之障,故云諸障。諸障必漸伏漸斷,故云漸斷。障盡即解脫,願滿
即莊嚴,全文義意可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