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165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65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諸修法有情離苦得樂。是故此十二神將之誓願,即成七佛本因之誓願,為此經所

宗重。悉令滿足、即消災,有疾厄求救脫,即延壽。但欲消災延壽,須修藥師佛法
;又以五綵絲浚蜩笞郑蛉A字,結成名字,皆得隨願求遂;此即藥叉神將所發
之願也。
戊三  釋尊讚許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
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此釋尊讚許藥叉大將,既上求藥師佛德,復下度有情眾苦,難得希有,故雙讚
善哉。又、汝等藥叉蒙佛威力,無惡趣怖,今宜念佛恩德,發起如是利益安樂一切
有情之心,以恩報恩,理之當然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結名奉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

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
業障;應如是持』!
前正說分中先示體相,總顯此經之宗體;後明機益,彰此經之妙用;則此經之
全體大用詳矣。今此流通分,先結經名,更使見者一目了然。阿難為此經之記錄結
集者,故發斯問,立經總睿箩崾懒魍☉洺植煌7鸲ù私洠傆腥阂幻
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此從示體相中總明依正莊嚴之體,因果功德之相而
立名。一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經;此從明機益之妙用上立名。十二神
將,荷負有情,誓願弘深,凡有所求,必感應驗;而藥師自受用身甚深行處,等覺
不知,末世眾生,功德果海,感應為難,故就藥師等流法身之十二神將,堪能饒益
有情而立斯名。故今講此經,特將藥叉誓護周攝於正說分中也。一名、拔除一切業
障經;此從機益,皆明消災、延壽,拔苦、與樂之文而立名。既標經名,應如是持
奉。

乙二  列眾信受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
龍、藥叉、健達俊⑺芈濉⒔衣份薄⒕o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
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一段文,為記錄結集者所敘述。佛說此經已,結集者列出信受之眾,有菩薩
眾、聲聞眾、人眾、八部眾。人眾、即舉國王、大臣等為代表。八部眾者:天、龍
、藥叉、見前釋。健達俊嗽茖は悖瑢ひ捪銡鉃轱嬍彻剩颂鞓飞瘛0⑺芈濉⒓
阿修羅,此云無天德,有天福而無天德故。揭路荼,此云妙翅鳥,乃大孔雀神也。
緊捺洛,此云疑人,似人而頭有角,乃天歌舞之神。莫呼洛伽,乃腹行神,即蛇蛙
等之變化能神者。菩薩、聲聞、國王等,為人;天龍等,為非人。如是人非人等,
聞釋迦佛說是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蓋聞法後,須生歡喜,方堪信受;若不
歡喜,即難信受,而失說法之用。歡喜心油然而生,說法時間雖久,忘其疲倦,而正

信受。既信受已,則堪實邸钚校侥茏C果。此顯佛法重於行證,而行證須先信受
,信受方能行證;故說經之後,皆曰信受奉行,明佛法非徒口空言所能奏效也。經
已講完,謹祝願云:聞藥師法,信受奉行,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風眨⒂觏
,國泰、民安,饒益有情,同成正覺!(竺摩記)(佛學書局流通本)


佛說無量壽經要義(附科目)
         ──十五年五月初在漢口佛教會講──

   一  淨土法門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淨土通義
       1 嚴淨佛土
       2 清淨國土
     乙  彌陀淨土別義
   二  淨土經論中無量壽經勝義
   附  佛說無量壽經科目

一  淨土法門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淨土通義
土即國土,亦即世界依住之義。所謂淨者,即清淨無垢義。謂此國土,其受有樂
無苦,其行有善無染,乃極莊嚴淨妙無上清淨之依處也。又淨為洗淨污穢之動詞。此

云淨土,謂菩薩因中依眾生心修種種清淨之行,而使眾生世界清淨,以嚴淨此不淨國
土令淨。具此二義,故名淨土。
1  嚴淨佛土
一切大乘佛法,都是嚴淨國土之行。以諸菩薩最初發大乘心,乘大悲願,不同小
乘專為自了。而菩薩初發心,即為普度一切眾生。發此心已,然後修行。完全依眾生
之心為心而修行,無自身想,即攝諸眾生以為自。維摩經云:若菩薩修淨佛國行,當
何所依?依眾生心;所謂眾生心淨則國土淨。譬如現在國家人心不淨,遂成此多災多
難之國土,皆由眾生煩惱惡業增長之所成故。而諸菩薩為轉惡業成淨行故,乃發大心
,率眾同修淨行。一國如此,一國安全。世界如此,則全世界和平。是故菩薩修行,
不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為淨佛國土之行,能淨一切眾生
心故。一菩薩行如是,一一菩薩修行亦復如是。何以故?譬如一燈在室,其光遍照;
一一燈在室,光光遍照。故諸大乘菩薩發心修行,皆為淨佛國土;而諸大乘佛法皆是

淨土法門,此嚴淨佛土之義也。
2  清淨國土
清淨國土,及種種清淨世界,與種種清淨依處,皆名淨土。則此淨土之義甚為普
遍,較前尤廣。今可分二言之:
一、豎顯三種淨土之義  一者、變化淨土。在天台教,即所謂凡拢优c方便有
餘淨土是也。此為佛菩薩應六道凡夫與二乘賢拢畽C,所示現之清淨佛土也。故名曰
變化淨土。為六道凡夫而現者。如佛應在天則天有淨土道場,乃至地獄、鬼、畜無不
有佛示現其中,亦即有佛所安居之佛土在故。佛變化身應在人道,則變化土亦在人中
。而變化佛非僅應於六道,即應二乘拢呒叭t、四加行菩薩之機者,亦為變化身土
;唯轉增勝妙,謂之勝應身土耳。故此云變化土,攝凡拢訙Q土及方便有餘淨土也
。二、受用土:此之受用,即受用果報之謂也。所謂造何種因,受何種報。在佛菩薩
之果中,為實報莊嚴淨土。此亦分二:一者、自受用,二者、他受用。他受用者:即

菩薩所緣無邊相好之身,無邊莊嚴之土,若華嚴經所明華藏世界是也。此乃佛隨菩薩
所證、非佛自受。然亦唯有登地菩薩能可了知,地前及餘可知也。自受用者:謂佛果
上自所受用,故此清淨佛土,唯佛與佛乃能證之。然則其體為何如耶?謂以無垢清淨
菴摩羅識、四智相應為其體性。若欲自心親證了知,非至成佛時不能也。三、法性土
:他處亦名常寂光土,此即諸法平等真如法性。此之法性,入初地時能證少分;至於
佛位證乃圓滿。蓋諸法從本以來之清淨自性,非從佛淨而淨,是故不增不減,不生不
滅。此之淨土,乃名法性淨土。凡愚如此,菩薩、佛亦如此,乃至一草一木一微塵,
亦無不如此,無不自性清淨。然必佛智乃能圓證,故亦名佛淨土。上之諸義,統攝一
切佛法,故以法性等三種淨土而言之,世出世法無不攝入淨土法門。入此法門,則一
切法無不包含。修天人法,則得凡拢訙Q土。修二乘法,則得方便有餘淨土。果修
大乘菩薩之行,則得實報莊嚴淨土及常寂光淨土。隨其修入之門不同,修法華行則成
法華淨土,修密宗行則入密嚴淨土,修禪宗行入自性清淨土。概言之:即無論人天、

小乘、大乘,所修者是何淨土行,則得何淨土果。而此淨土一門,故能統攝大小乘世
出世法因果,罄無不盡。由上來所說二義以觀之:一為最勝佛法之大乘不共法;二為
無所不攝之普遍一切法。
二、橫論十方淨土之義  如大乘經中所說義:西方極樂淨土,枺剿帋熈鹆Q土
,上方眾香淨土,乃至十方世界種種淨土。即極樂亦為十方淨土之一,不過總集十方
淨土之勝,而現為西方淨土耳。此則淨土通義之所以包含內外,普攝無餘者也。
乙  彌陀淨土別義
阿彌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觀察無量清淨土,統攝發願,修成彌陀淨土,
為勝方便,廣度眾生。如是由上通義,歸到十方中之西方彌陀淨土,則諸通義皆攝入
於彌陀淨土。故此進辨別義:法藏比丘因中發願,即願攝十方諸眾生,共生極樂,永
出輪迴。而諸大菩薩於因中之根本願雖同,但如何度生,則方便有異。阿彌陀則專示
現莊嚴功德無邊之清淨土,引諸眾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於菩提得不

退轉。就漢土一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但阿彌陀佛則無人
不知,可見阿彌陀佛與一切眾生於過去劫中結緣非滜r也。今阿彌陀佛既由因中發願
而成此勝果;而十方諸佛於攝受眾生法中,亦以彌陀淨土為最勝妙方便,勸導眾生,
往生不退。又此淨土,眾生固能深信稱念,自然一一得生極樂,乃至成佛。故此方便
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決定成佛無疑也。然此彌陀淨土法門,置之佛法總聚之
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為嗢柁南,後解說之。──淨土宗十住心論

                                                                  (世間)
                                                          (出世)人天法┐
                                                  (律宗)二乘法┐      ├佛法
                                          (三論)制行教┐      ├出世法┘
                                  (唯識)耄芙泰础     々来蟪朔ī
                          (法華)行智教┐      ├詮理教┘
                  (華嚴)會實教┐      ├顯了教┘
          (密宗)圓理教┐      ├果智教┘
(禪宗)  別行宗┐      ├本實教┘
難行道─┐      ├超理宗┘
(淨土)├通行宗┘
易行道─┘

佛法先分世間、出世間法。出世法中分小、大乘。通大小乘有制行之制教:制行
教者,即我佛所說之戒律,使諸眾生止惡而行善也。再進為大乘詮理教,以佛菩薩智

證平等,清淨法界,不可思議,所以施方便智,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詮表其義,使其依
文思義而求深悟。此詮理教,又分為二:一者顯了,二者耄堋H绱蟪税闳舻榷嗾f空
義,耄Р豢樟x,曰耄芙獭6詹豢樟x皆顯了者,謂之顯了教。此顯了教,在菩薩因
行智上而流出者,曰行智教;在佛果智上流出者,曰果智教。果智教中,若法華之會
三歸一,曰會實教;對此本唯實者,曰本實教。若華嚴等,詮理最為圓滿,以菩薩因
海顯諸佛果海;凡佛法之可言說者,皆已說之,所以名為圓理教也。餘則超理曰宗,
不在言教,所謂行起理絕,此有通行別行之二:如密宗之各有本尊壇場手印,各人各
修,各修一行,則得此一行之功用,求財、求壽、求天、求神,枝末方便千差萬別;
雖皆流出佛之果智,非必為出世成佛之根本方便,唯亦是超理之行耳。至於禪、淨通
行,不須別別各立行法,所謂阿伽陀耶總治萬病,摩尼寶珠總成萬德。有此一行,一
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門故。得根本時則萬德齊彰,萬用齊發故;未得根本,不
願為尋枝摘葉之事故。此分難行、易行二道:專修禪宗行者,則必深明本心,開悟實

相,定慧圓成,方為了當,故為難行之道。度此難行,則更有一易行道之淨土在。故
永明大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以此重重上
推,至極究竟,乃得淨土。可知淨土法門,深大圓廣,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
位也。故吾人對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隨順阿彌陀佛,發如是願,自利利人,超此惡世
,直入極樂,得不退轉;行菩薩道,廣化一切眾生,皆使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此則
修彌陀淨土之大勝利也,吾人豈可忽諸!
二  淨土經論中無量壽佛經勝義
甲、因果具  彌陀淨土法門,遍諸大乘方等經論。而專說者,向為三經、一論,
多談果事。此經則言法藏比丘於菩薩因中修種種願行,乃獲得今此之淨果。又以此所
得之妙果,轉而攝化十方眾生,一切眾生依此修因,則亦決得其果。此則自行化他,
兩重因果,理皆具足,為第一較勝餘經處。
乙、信解具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解為修行第一義,亦由信

心之所生。此經明法藏於因地,由深信勝解而造成彌陀淨土。在餘淨土經論,多談生
信之難,以勸生信。此經勸信同切,而尤啟發法空無我、唯心如幻之殊勝解,令了佛
智明達無惑。故其信心勝解,兩皆圓具,此又較餘經之殊勝處也。
丙、願行具  彌陀經雖有多善根福德因緣,乃得往生;然未明應如何修多善根福
德。而在此經,既明彌陀因中如何發願修行,又明依彌陀之淨果,求往生者當如何以
發願修行。願行雙具,為此經第三殊勝也。
丁、勸眨Ь摺 裾摺⑺耘e善令生欣慕心也。眨д摺⒅赋庵T惡會遠離也。此經痛
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惱,警惕其心,使發厭離之想;尤復廣讚淨土如何莊嚴妙樂,以啟
發其信願。激揚叮囑,悲心獨切。此為第四殊勝也。
戊、理事具  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為事相,如淨土中阿彌陀佛光壽無量,黃
金布地,音樂和暢,皆事之勝妙可徵者。餘淨土經,顯事耄Ю恚私浝硎聢A明,如信
解中所說,故為第五殊勝也。

己、說證具  此說西方淨土諸種功德,無量莊嚴不可思議。雖然十方諸佛,亦稱
極樂淨土如何清淨,如何莊嚴,但未親見,難決人信。今佛說此經已,令阿難頂禮西
方極樂淨土之阿彌陀佛,亦現極樂淨土莊嚴之相,使當會大眾皆得親見之。則不唯說
之而現證之矣。是為此經第六殊勝義。(梵燈、善長合記)
(附裕В ≡}『佛說無量壽經紀要』,今改睿
附  佛言說無量壽經科目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乙二  別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往因
        丙一  述往昔諸佛
        丙二  述彌陀因地
          丁一  出家讚佛
          丁二  願修淨土
          丁三  正發大願
            戊一  直說
            戊二  頌說
            戊三  瑞應
          丁四  廣修勝行
      乙二  示今果
        丙一  總問答
        丙二  別顯示
          丁一  示國土勝
          丁二  示佛身勝
            戊一  光明
            戊二  壽命
          丁三  示拢妱
          丁四  示寶樹勝
          丁五  示音樂勝
          丁六  示種種勝
            戊一  堂舍
            戊二  浴池
            戊三  衣食
          丁七  示正報勝
          丁八  示依報勝
      乙三  明往生
        丙一  總明往生功德
        丙二  別明往生功德
          丁一  三輩往生
            戊一  上輩出家菩薩
            戊二  中輩修善菩薩
            戊三  下輩信心菩薩
          丁二  十方往生
          丁三  普勸往生
          丁四  廣顯功德
      乙四  申勸眨
        丙一  舉彼勝以勸
        丙二  舉此苦為眨
          丁一  總申告眨
          丁二  問答激揚
          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