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166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66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乙四  申勸眨
        丙一  舉彼勝以勸
        丙二  舉此苦為眨
          丁一  總申告眨
          丁二  問答激揚
          丁三  別提告眨
            戊一  總舉五事
            戊二  別列五事
            戊三  結眨迨
        丙三  舉此善為勸
      乙五  現彼土
        丙一  正現彼土
        丙二  別申問答
          丁一  問答嚴淨
          丁二  問答胎生
          丁三  問答此往
            戊一  正明此往
            戊二  通例十方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讚法勸修
      乙二  獲益信受

 (並見海刊七卷七期)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
         ──二十五年五月在上海丙子息災法會講──

    懸論
      一  釋名睿
      二  提教綱
        甲  教
        乙  理
        丙  行
        丁  果
      三  顯經宗
        甲  彌陀佛土為體
        乙  往生不退為宗
        丙  信願行為用
    釋經
      甲一  敘證分
      甲二  示說分
        乙一  正示行相
          丙一  總標依正功德
          丙二  別釋依正功德
            丁一  依報功德
              戊一  總顯名義
              戊二  別彰體相
            丁二  正報功德
        乙二  合明宗用
          丙一  寄用明宗
            丁一  正說行願寄顯往生
            丁二  廣歎當信寄彰不退
              戊一  諸佛讚歎勸信
                己一  枺
                己二  南方
                己三  西方
                己四  北方
                己五  下方
                己六  上方
              戊二  護念不退勸信
          丙二  歸宗示用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讚佛重法
        乙二  結眾喜信


懸  論
一  釋名睿
佛說阿彌陀經,合能說之佛與所說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經的能說者

──釋迦牟尼佛。故在講經之前,在會大眾須志心找獾暮险品Q念『南無本師釋迦
牟尼佛』三稱,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過去現在一切諸佛都是佛,而
且都是平等的,洠в械燃壓唾|量的差別。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圓滿覺悟的地
位,都堪稱曰佛。佛以大悲願力而普度眾生,使各個眾生離苦得樂,有了利他覺他
和自身充分的自覺力;到了佛位,覺悟究竟,福慧亦究竟。一切佛皆具有十種德號
,佛、只是十號中的一個。這十種德號,都是從修證諸功德所成就。這本經,為什
麼不標明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因為在這時代,在這世界裡為大眾廣說教法的,唯有
釋迦牟尼佛是獨一無二之本師,故不另舉其名。而亦可通攝於其餘諸佛,因為釋迦
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別,所謂佛佛道同。故舉釋迦,亦即舉十
方諸佛。牟尼──法身報身功德,即諸佛功德,此經為牟尼佛說亦即是十方佛說,
十方佛說亦即牟尼佛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二無別。
佛因何而說此教法?諸法真實相性,本無可說。不可說而說法者:一方面,佛

在因地中有大悲願力,要令眾生得樂離苦,出生死海;這是佛以大悲心為本因。一
方面呢,因眾生機緣成熟。有了這兩種而發生說法的作用,從無可說中而方便說。
佛哂梅奖闵魄傻闹腔郏f無上妙法。機有千差,法有萬別,應種種機,說種種
法。要看聞法者思想環境如何,確定說法的中心的問睿
此經的中心問睿酝鷾Q土得不退轉為主旨,就是阿彌陀經的特點。無量壽
佛經裡面的無量壽佛,即是此經阿彌陀佛的譯義。阿彌陀的本義,即是無量的意思
。無量、包含很多的無量義:如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人民、聲聞弟子、菩薩
;還有無量相好莊嚴等等。故阿彌陀所以為阿彌陀,一方面以無量義立名;一方面
包含有種種莊嚴功德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宣說阿彌陀佛的依報和正報
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得不退轉。此為此經所詮的中心
意義。
經是佛所說的經文。梵文『素怛溃唬g為契經,本是『線』義,一線貫攝諸

法不失不散故。所謂契經者,有契理、契機二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推及十方諸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如此。還有許多雖非佛說而為佛弟子等所說的,既
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說的經。
佛在印度舍衛國說此經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聲之言語而說,當時並無文字發
表。到後來,弟子們才以印度的梵文結集記錄。至於翻譯成為中國文字,更不是一
次一人的工作了。在藏經中尚有玄奘法師等翻譯的,名稱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經文
的真理實際,並洠в惺颤N不同。
現在講的經,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羅什的歷史,在三藏記裡有詳
細記述。鳩摩羅什,譯曰童壽。因其人雖在年事幼稚時代,而其學問道德如同老年
人一樣。羅什父名鳩摩羅炎,印度中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即現在新疆庫車縣地
方。婚娶國王之妹,生羅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撸鞣街T國。總貫群籍,善於
大乘。這時、在枺鼤x時代。北方符堅稱秦,即中國歷史上所謂前秦。建元十九年,

使呂光帶兵討伐龜茲,為的是要得這道學俱優精通三藏的羅什法師。果然、獲得羅
什,而歸到了涼州地方。呂光聽說符堅敗了,於是自立為王。其後、後秦姚興興師
伐涼州,羅什法師才入長安。姚興事以國師之禮,出入皇家的西明閣及逍遙園,率
領弟子致力於翻譯。共譯三百八十餘卷。阿彌陀經、就是在這時代翻譯的。在譯經
史上作考據,極其重要。不然、釋迦以梵語說法,佛弟子以梵文結集;若無人翻譯
,怎麼會變為中國文字的經典?若佛經洠в袣v史的根據,殊難令人起信。故在釋名
睿墓爣校g人的歷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說明。
二  提教綱
甲  教
古來的佛教大德,對於佛的教法或開或合,其見解各有不同。在施設教法之能
詮的方面,除有經、律、論三藏之外,還另有雜藏。溯此教法之源流,推觀流傳轉
變種種差別之分判,可作如下的觀察。這教法源泉,是釋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

菩提樹下覺悟證得的證法。因有利他覺他本願之心力,故以所證的法應眾生機宜,
方便善巧而說。然法性無差別,諸佛所以出現於世現身說法者,無非開示諸眾生令
入佛之知見;覺佛之覺,證佛之證,以顯現諸法實相。故雖所說法有千差萬別,從
佛的立場上看,無非令眾生輾轉得無上菩提的妙法。但從眾生立場上看,卻有大小
、頓漸、顯密的差別了。再從教法原則方面去探討,都是以佛智所證諸法相性為本
伲H缡墙谭ǎ驗楸娚约皶r地因緣之不同,故在流傳上有轉變差別的形態,
遂成了佛教中分宗判教的風尚。
在佛滅度後不久,有迦葉、阿難、優波離、富樓那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拢
典,為宏揚教法之中心人物。在此初期五百年的教法大勢上看,一切大乘顯密的教
法,都耄Ш渲小4藭r為三乘共法的時期。第二五百年,有馬鳴、龍樹、無著、天
親,他們都是主張大乘,對破二乘。故三乘共法,有附屬大乘法的形勢。到了第三
五百年,在教法本伲嫌伟l達。對於教理研究得已很精細,信佛者和佛弟子趨求

實驗修行,乃有龍智等以真言密咒的行法昌明於世。整個佛法,完全在真言密咒中
生活著,大乘、三乘都附在密法中。到此密法發達時代,大乘尚可同時流傳,而三
乘共教卻完全耄'了。此為佛滅度後在教法的本伲稀⑼獗砩嫌羞@三階段的分別,
這是印度佛教的史乘。
第一時期的三乘共法,流傳在錫蘭、暹羅、緬甸。現在整個國家政教之設施,
仍多以佛教為標準,而國民與佛教徒有同一之步驟。第二時期的大乘性相法,流傳
到中國,而朝鮮,而日本,而安南,現在也還有蓬勃的氣象。第三時期的真言密咒
的教法,傳入西藏、蒙古、西康、青海,也都能發摚ХN種的特徵。所以、這三個時
期的教法,可考之于以上三處的流布區域。
由流以溯源,西藏、中國、錫蘭三處的教法根源,都是佛哂蒙魄煞奖銘獧C而
說的。判定這是什麼教,那是什麼宗,是洠в薪^對性的。因為在佛法流行的時代和
區域上,雖有大小、顯密之不同,而教理都是互相關聯的。

乙  理
佛法中最普遍共同之理,就是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世出世間人天
四拢埔蚬詮拇私ⅰl洞讼纫靼兹颂焓品ǎ远速t拢⑵兴_、佛果,
均由此法做起。此人天乘法,講明善惡因果之俗諦理,教人止惡行善;由此以建立
真諦理的基礎。故明白了五乘共法破邪因果、明正因果的人天善法,然後才可以此
為根基而建立出世拢酥斯卜āH斯卜ㄊ鞘颤N?即知三界有漏因界皆是變遷
無常,皆是苦,一切法無造作者、亦無受者,畢竟是空的、無我的。有漏法是苦,
有為法是無常,一切法空無我。以解脫生死煩惱的涅槃寂靜為究竟。這、比較前面
的五乘共法是進了一步。
再進一步說,大乘教理明一切法不離一法,一法不離一切法。眾生與一切眾生
亦然,平等同體不二。故以一切眾生皆得離苦得樂為原則之大慈大悲心為根本,起
正信解,發大誓願,同證究竟真如。這就是所謂大悲菩提心。不以個人超出世間、

脫離生死為滿足,這是大乘學佛人對於佛法之根本觀點。如能於諸法如理如量普遍
覺悟,隨順法性,斷除煩惱;修行菩薩六波羅密,四無量心,修到所謂『我等與眾
生,皆共成佛道』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滿足。因此、諸佛之所以能成佛,我等之
所以要學佛,不為自求個己解脫,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大乘教理就是如此。
丙  行
在佛法裡所謂修行,有種種底型態和種種底方法,可歸迹麨閿捣N如下:
1。戒律行,或曰律儀行:包括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和真言密戒。普通人都知道佛教要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三皈依由師傳授
。既受三皈,進而受五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或短期加受
八關齋戒。或進至沙彌等出家戒,再增上為通于在家出家之菩薩戒。真言密戒,是
密宗特殊底戒條。比丘戒為具足戒,依此戒行而生定發慧證果,為錫蘭等處佛教徒
修行之特色。

2。禪定行:由四禪、八定、五停心,以至如來禪、祖師禪,總名禪定行。修五
停心觀,為聲聞乘入道之最初法門。一、不淨觀:觀身不淨之相,對治貪欲而心得
停止。二、慈悲觀:對治瞋恚而心得停止。三、因緣觀:觀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相續
之理,對治愚癡而心得停止。四、數息觀:應用計數呼吸,對治散亂而心得停止。
五、念佛觀:念佛功德,對治業障而心得停止。由心得停止,而發色界之四根本禪
,或無色界之四空定,則為修習禪定的過程。更有三乘大乘所修之種種三昧。至於
如來禪,如楞伽經裡說:『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拢窍嗳N樂住,成辦
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圭峰在禪源都詮序也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
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
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此以如來禪為至極之
禪法,即是達摩所傳的宗旨。到了唐末,仰山更於如來禪之上立祖師禪的名目,以

祖師禪為達摩所傳的心印。祖師禪又是什麼?不立文字,心心相印,祖祖相傳。以
如來禪為教內所傳之禪,別以祖師禪為教外別傳之禪。傳燈錄仰山章云:『師問香
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說偈曰:『去年貧未是
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
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祖師禪,是中國佛教徒修行之特色。
3。密咒行:這是真言祕密之法。中日所傳的以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等為
依,立十住心統攝諸法,建立曼荼羅;以修到三密、三業相應,即身成佛為旨。但
西藏所傳則於此之上,更立無上瑜伽之五大金剛,而統以金剛大持為究竟。故密咒
行為西藏佛徒修行之特色。
4。淨土行:普通一般人,認為淨土,必就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然
這不過是十方淨土中之一種淨土。凡十方諸佛、諸大拢兴_都有攝化有緣之淨土,
故有西方彌陀淨土,枺剿帋煖Q土,乃至兜率內院彌勒淨土等。依諸佛菩薩依正莊

嚴而起信發願修行者,皆名淨土行。於彌陀淨土行弘盛修習者,遍於中國、朝鮮、
日本,而尤為日本佛徒修行之特色。
丁  果
由行到果,依上面的教理行可有四種:──
1。信果:『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且、信為十一善心所之首
。我們修學佛法,首先生起的就是決定究竟堅固的信心。由信心故而一心皈命佛法
僧三寶為佛弟子,這是成為佛徒的共同基本。通於在家出家七眾。
2。戒果:學佛人先具信心皈依三寶,進而依法實行,必須受持五戒、八戒;乃
至出家具足比丘僧戒。嚴淨毗尼,淨修梵行,實邸校欢员惹鹕疄槟芫咦憬涞
,故由前面信果有了信佛的徒眾;由此持戒果,才有了住持佛法的僧寶。
3。定果:學佛法不是有了信心和戒行就算完成了,還要有禪定。由散心而定心
,要修習禪定。由天乘禪定而三乘、大乘種種止觀,故成就定果之三賢、七賢行位

。此為成就出世拢谋亟涬A段。
4。慧果,一名智果:再進一步說,出世拢瞬皇瞧椒驳模刑厥獾某说闹
慧發明才行。所謂由加行無分別慧,進而成就三乘共般若慧、大乘不共般若之拢
;證得初果以上及初地以上的果位,乃至成佛一切智智果。
綜合以上所述的教、理、行、果,可以知道一切佛法的綱要。故大覺世尊一代
言教,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剋果:四法收之,無所不
盡。
三  顯經宗
從各種佛經的意義,來觀察彌陀經的宗旨。特從天台宗、賢首宗中所謂體宗用
三方面,提出其重要的意義為證。
甲、彌陀佛土為體:在古來大德門,多以真如實相為經體,然這等於是通明一
切法之體;實在不能表現出此經特殊精神來!此經應以阿彌陀佛所成就正報依報功

德莊嚴為主體。或曰彌陀佛土為體。
乙、往生不退為宗:根據此體而顯示一種趨向的目標,那就以往生西方得不退
轉為宗。因往生西方,永斷生死,滅除煩惱,得到不退轉位。蓋以彼土的環境增上
、人事殊勝故也。淨土法門的真實不可思議,就在此。
丙、信願行為用:再從用的方面講,即信願行三個字,完全顯出淨土法門的重
要事行。若洠в行判模瑒t不與彌陀佛土發生關係,亦不能接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