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67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67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從其偏勝主重之點而特別之,於大乘諸經中,如摩訶般若、解深密、楞伽等經,
是理經也。如妙法蓮華、佛地、分別佛功德、小阿彌陀等經,是果經也。若佛華嚴
──亦得是果經──大佛頂首楞嚴等經,是行經也。果經於立願行為最有力,理經
於開信解為最有力,行經則以轉理成事、從因致果為最有力。此經蓋與佛華嚴等同
類。乃行經也。從其特點而更別之,則此經乃行經中專從化他以修取淨佛國土者也

。斯義於經文中,已處處顯示之。但就佛於此經所標睿坑^之,便可知矣。此經佛
國品,佛因寶積之問說淨佛國行,果上所指佛國乃是枺綗o動如來妙喜世界。乃既
不名佛說寶積所問淨佛國土行經,亦復不名佛說無動佛妙喜世界功德經,而就實行
修取淨佛國之維摩詰及其所現不思議事立名,則此經主要之特點,固不得不謂其在
行,尤不得不謂其在於化他修取淨佛國之行也。將欲稟修淨佛國行,須先有理教以
成其信解,故有佛國一品。推此理教之所由起,故有序分。既稟理教,當現觀乎惡
濁眾生世間而求淨善佛國之果,以確立無上正遍覺知之意志,此方便一品之所由來
也。既立無上正遍覺知之志,當先發明本真如性,已蕩凡情,應空拢猓环ú坏
,乃證法性,故有弟子、菩薩二品。既證真如法性,乃見恆沙眾生煩惱體本空寂,
恆沙佛法功德性自圓成,轉成佛國依正、主伴不二之事,遂有室中六品。上求行滿
,自利功圓,則當下化而廣利他,故既同歸佛地,盡而不盡,寄之世界無邊、眾生
無盡,乃有菩薩行品。窮未來際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本修淨佛國因,

當證淨佛國果,取淨佛國饒益眾生,故有見阿■佛國品。至此、理顯行成,行成果
滿,唯是一乘佛國因果不可思議解脫之法,實為諸佛圓滿菩提成就眾生之本。勸發
能信解、受持、讀誦、講說者,則為供養盡十方三世際一切如來;且顯此經修取淨
佛國之法,須補處菩薩乃能擔荷,故殿以法供養、囑累二品。此經十四品皆淨佛國
行,大章如是。
二、時分別 有世俗時,有勝義時。從世俗時觀之: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此經
說在何時,殊難定說。要之、當已經說法一二十年後乃說耳。就此經文察之,蓋非
一時之說。寶積獻蓋,佛說取淨佛國之行,此為一時。維摩詰彈訶諸弟子及諸菩薩
,此所歷時應有先後,行布非一,又為一時。維摩詰示疾至結成此經,唯在一日之
間,又為一時。從勝義時言之:真勝義時,一時即一切時,一切時即一時,窮三世
際,三世性如。就佛教義分別言之:則分有時、空時、及中道時,就本經分別之:
佛國品及方便品為有時,弟子品及菩薩品為空時,文殊師利問疾品以去皆為中道時

。就諸經分別之:小乘諸經屬於有時,般若諸經屬於空時,此經與佛華嚴、妙法蓮
華諸經,皆屬中道時也。
三、處分別 佛華嚴經以七處、九會貫攝乎全經,此經則有二處、六會。何謂
二處?一者、菴羅樹園,二者、維摩詰舍。此之二處,二各有二。菴羅樹園二者:  
一者、原來世間相之菴羅樹園,佛國品、弟子品、菩薩品之說處是也。二者、廣博
嚴淨相之菴羅樹園,菩薩行品、見阿■佛品、法供養品、囑累品之說處是也。維摩
詰舍二者:一者、示居塵俗相之維摩詰舍,方便品之說處是也。二者、空諸所有相
之維摩詰舍,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
積佛品之說處是也。此依其說法之處以言之,要不出於毗耶離之界也。從其所說之
處言之:弟子品、菩薩品、諸弟子菩薩遇維摩詰處,雖不離於人世,固已不專在於
菴羅園及維摩詰舍二處。如云: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著在帝釋帝釋中尊,則不限人
間而亦及於天上矣。經中屢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遍於三千大千世界矣。如說枺巾

彌相世界,及屢說十方諸佛世界,則遍於盡虛空界矣。更就所現言之:初於寶蓋中
現三千大千世界,其次佛以足指按地亦現三千大千世界,又如維摩詰現過四十二恆
沙佛土眾香世界,手取阿■佛國,則亦遍於十方諸世界也。故就所說所現之處以言
,則有處而無處。以廣大無邊故,十方佛國永寂如空,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隨其心
淨則佛土淨,過十方界唯是一心,則不動毗耶離城而圓遍十方法界,謂之不可思議
之處。
四、會分別 主伴會集現通說法,謂之曰會。上云二處六會,會固依處,抑亦
依時。時處既明,可得論會。初、佛國品為第一會;二、方便品為第二會;弟子、
菩薩二品合為一會;文殊師利問疾品至香積佛品,共五品半合為一會;眾香菩薩來
維摩詰室並加入人天之眾,又為一會;同到菴羅樹園後之四品,又為一會。就會之
所集處言之,祇在毗耶離。就會眾本處言,既有梵、釋,則遍大千;既有眾香世界
菩薩,則遍十方諸佛國土。就會之所集時言之:佛國品時,維摩詰示疾時,兩皆一

日間事;弟子品、菩薩品,雖經歷非一時,中間亦一二十年耳。就會之人法言:則
通於過、現、未三世。若夫當念而通十世,當處而遍十方,則維摩詰法會,橫遍豎
窮,大方之內皆充塞,盡未來際無間歇。雖吾人流轉五趣、三界中,未嘗不在維摩
詰之法會。樱幭喾辏砸娙C羅樹園、維摩詰舍法會,儼然未散。
五、藏分別 佛法向分為經、律、論三藏。然有種種分別,茲出其例,配屬本
經於下。

                      ┌─經………如本經等大乘經
              ┌菩薩─┼─律………如梵網戒本等
              │      └─論………如瑜伽師地論等
   六 藏─┤
              │      ┌─經………如長阿含等小乘經
              └聲聞─┼─律………如四分律等
                      └─論………如俱舍論等
              ┌經……………如本經等大小乘顯教諸經
              │律……………如大小乘諸戒律
      五 藏─┤論……………如大小乘諸論
              │密……………如諸陀羅尼經及諸儀軌
              └雜……………如翻譯名義、教乘法數、法苑珠林、高僧傳等
              ┌經藏…………如本經等大小乘顯密諸經
      四 藏─┤律藏…………諸大小乘律
              │論藏…………諸大小乘論
              └雜藏…………同上
              ┌素怛溃洝ā窘泴俅
      三 藏─┤毗奈耶………律………戒
              └阿毗達磨……論………慧
              ┌菩薩藏………本經屬此
      二 藏─┤
              └聲聞藏
      一藏………佛法藏


此皆依世俗諦有分別耳,從勝義論,唯一佛法藏,無二無二分。謂之如來功德
藏而無如來功德相可得,謂之自性清淨藏而無自性清淨相可得,謂之三德涅槃藏而       
無三德涅槃相可得,謂之一真法界藏而無一真法界相可得,是之謂維摩詰所說不可
思議解脫經。
六、教分別 古來種種分判言教,今大別之為三:一、世間教,即人天教。二
、出世教,即三乘教。三、世出世間教,即是佛教,此經唯屬佛教。第今不依是以
分別乎教。諸經論中常言三藏、十二分教,或略之為九分,或言小乘教唯九分,大
乘有十二分。此不盡然,通大小故,然要以十二分為正。今分別本經之十二分教如
下:──

          ┌─修多羅………法本……對淨名言佛國品正宗為法本、對後人
          │                      言法本即全經也
   除因├─祇夜…………重頌……本經無
大乘  緣譬├─和伽羅那……授記……授成佛記、僅淨名問慈氏言及授當生
          │                      淨土記、如見阿佛品有之
九部  喻論├─伽陀…………孤頌……如佛國品及佛道品之偈是也
      議三├─優陀那………自說……此經佛告舍利弗問維摩詰疾、諸弟子
          │                      等所述淨名之言、皆無問而自說
          ├─尼陀那………因緣……此經如諸弟子菩薩有曾受訶因緣不去
          │                      問疾是也
十二分教─┼─阿波陀那……譬喻……此經散見各品、如夢幻泡等喻、若日
          │                      月豈不淨也等
          ├─伊帝目多伽…本事……指佛說他人夙生事、此經如說維摩詰
          │                      由妙喜世界來生此等
小乘  除方├─闍陀那………本生……指佛說自己夙生事、此經如法供養品
      廣授│                      佛說月蓋王子是
          ├─毗佛略………方廣……指文義豐富名理深閎也、本經當全屬
九部  記自│                      此
      說三├─阿浮陀達磨…未有……本經從佛合蓋現土、法會眾屢歎未曾
          │                      有、皆屬乎此
          └─優波提舍……論議……本經若文殊師利與維摩詰之問答、即
                                  為論議


此之十二分教,猶文章體例也。有單就文字名句之異而為區別者,如云有韻文
、無韻文、駢文、散文者是。此中法本、重頌、孤起頌三,是也。其餘皆就文義以  
為之區別者,今不事詳論焉。要之、從一佛教而起分別,分別之極還一佛教,統不
離乎佛教是也。
七、乘分別 乘者、指能用此道法,咻d有情至於所願至地而後。然則從因致
果,皆得言乘。雖行十惡、五逆至於地獄,亦得謂之地獄乘也。然至於三惡趣,非
有情之所願。從其所願者以言之,分別如下:──

                ┌─人 
                ├─天
        五 乘─┼─聲聞
                ├─緣覺
                └─菩薩………本經正屬乎此、亦得旁通前之四種、遍為世出世間
                              諸善因果
                ┌─聲聞
            ├─緣覺
        四  乘─┼─菩薩………此開菩薩乘因果為二、地前為菩薩乘、此上為佛乘
                │            、本經正屬此二
                └─佛
                ┌─聲聞乘
        三  乘─┼─緣覺乘
                └─菩薩乘………本經屬此可知
                ┌─大乘……本經屬之  
        二  乘─┤
                └─小乘
        一 乘……  佛乘

於一佛乘,開說為三、為五、乃至為無量無數之乘,而是三乘、五乘、乃至無
量無數之乘,必竟唯一佛乘。無不從此法界流出,無不還歸於此法界。無不流出於

此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亦無不還歸於此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也。
分別且止。願施有緣眾,共修淨佛國!
(裕б唬┐髱熿吨v次,手編講義,臨時印發,後定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
解脫經釋。時黃崗王黻彞、湘潭黎逦酰牬渭o述口義,名維摩
詰經紀聞,載於海刊第一卷。今合編為一部,因改為『經釋會紀
聞』。
(裕Ф┓步涐屧模瞎谝会屪郑患o聞則加一紀字以別之。


維摩詰經別記
          ──十三年七月在泰縣光孝寺講

   一  明經緣起
    二  佛國品記
    三  方便品記
    四  弟子品記
    五  菩薩品記
    六  問疾品記
    七  不二門品記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請,得與諸山長老縉紳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談論佛法。夫佛法
離四句,絕百非,超過尋伺,言語道斷,不可思,不可議,微遠幽深,不可摩樱
何可得而說!即此一經,亦明不可思議解脫經:理絕名相,體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
思詮表不可思議法!但有四悉檀因緣故,可得而說。

一  明經緣起
所謂法不孤起,仗因托緣而起。此名句文聲,其所由起之因緣,亦名來意。此經
緣起,由種種因緣而成,通諸所說之法界法爾如是緣起,諸佛本願力緣起,眾生根熟
緣起。茲略作四種,解釋本經緣起:──
甲、為導居士學佛故說此經  天台宗判教,釋此經為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使二
乘之流,恥小慕大,回小向大為正義。然本經要點,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諦
法輪,先度五比丘,後出家者,豈唯恆河沙數,皆得悟妙理、證勝果。在小乘,現生
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羅漢果;且文殊、彌勒等為菩薩上首,亦首先出家之眾。
於是在家居士唯生歎仰,不敢高攀出世三乘之法,咸懷絕分之想;以為出家方可證三
乘果。此尊極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出家,不啻霄壤之
隔。若果如是,豈釋尊徹底大悲之旨哉!淨名居士,窺破佛意,以大菩薩之本地,現
居士之身相,卟凰甲h之神通。說不思議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徹底了解,徹底

承當。如佛法圓融,具不可思議妙用。不離俗染而得拢牵觳簧饲模鹁M之
行,時時修習,深入佛慧。是為釋尊大悲心切,導居士學佛,為本經緣起一。
乙、為飭聲聞回心故說此經  聲聞之人,聞佛名句文聲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證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在小乘之輩,唯此為足;在釋尊則未到法華
,本懷未暢。故首先便假維摩居士呵斥諸大弟子,空其所執,絕其所依,使其向大;
知聲聞極果尚非究竟,益勸精進,求大菩提。經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廣述被呵斥因
緣;又室中迦葉等自悲焦芽敗種,深慕大乘。是皆由淨名居士與文殊菩薩說不思議妙
法,遂徹發二乘無上菩提之心。故飭聲聞回心,為本經緣起二。
丙、為證唯心淨土之實效故說此經  修種種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
報依報二種:正報果,即佛身;依報果,即佛土。三藏十二部,皆說從因至果,自凡
至拢瑹o非依得到佛果正報而論。如彌陀經說西方依正莊嚴,眾生依佛果土而往生。
本經則不然,說佛土依於眾生心。如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眨娚》鹜痢D酥了哉吆危科兴_取於淨國,
皆為饒益眾生故。總說是心淨則土淨。如云:寶積!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乃至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皆是菩薩淨土
云云。乃至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依此清淨法,修
清淨行,證清淨果;復以此清淨,清淨一切眾生。一眾生心清淨,即一眾生國土清淨
;一切眾生心清淨,即一切眾生國土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矣。平常所說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等,今此經正明唯心淨土,始終一貫。菩薩共發菩提心,共修淨佛土,非捨
此取彼,有欣有厭者比。能依此清淨之行,必得此清淨之果,於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
。經云:『爾時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土淨,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