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70章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70章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此經之專名。嚴即莊嚴,通於能所。佛是佛果,華是因華。古謂以菩薩之因華,
嚴如來之佛果,華為能嚴,佛為所嚴,理亦未盡。華應統指五趣異生、三乘拢姟
諸地菩薩心境華報業報而言,不但指菩薩之因行。而且因華為佛果之莊嚴,佛果亦
為因華之莊嚴;佛華互為能嚴所嚴,如千光之映射,交遍相徹,離障無礙,曰佛華
嚴。佛出於世,國土山河,人天鬼畜,林樹花果,繁熾昌盛;而同時佛亦以器世間
主一切有情之所圍繞,成覺場之嚴飾。猶日光明,森羅萬象,而顯現宇宙之莊嚴。
但日光輝映而無萬象,亦不足以彰日之妙,則非互相顯現以為莊嚴不可。是以經中
世主妙嚴品等,是明以器世間、有情世間之華而為佛果之莊嚴也。由佛之示現,成

正覺而轉法輪,有十方菩薩集會說法,乃至一切有情聞法獲種菩提善因,乃至得果
;則是以佛之果海功德,為因華之莊嚴也。然五趣之業報、三乘之修證、及十方菩
薩之福慧,以如是等一切因華皆匯為普賢之行海;以普賢三昧,顯離言絕思之毗盧
遮那佛圓滿果海。亦以毗盧遮那威神之力,彰始從外凡終至等覺一切有情行位之普
賢境界。如曼荼羅,佛與菩薩及天人等互相彰顯以成莊嚴。
丙、經 梵語修多羅,亦云素怛溃嗽破踅洝:卸x:一、契理,謂佛所
說,皆契真理,不同凡外倒說矯論;是以可導聞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機,以大
悲心隨順有情方便而說,恰合機宜,應病與藥,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機,可常可法
,故譯之曰經。佛弟子結集佛之所說法,皆名為經。故經又為三藏中經藏所攝諸部
之通名也。然此經屬大乘攝,故名方廣經。又此經是詮圓因所顯即大即方廣之圓果
法者,故又名大方廣經。復次,此經是專詮佛果因華互成妙嚴之法者,故特名佛華
嚴。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也。

二 解品睿
此品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出唐貞元年間所譯之四十卷佛華嚴經
,即當於初唐所譯之入法界品。但唐初所譯,獨缺最後之此文,故此文乃四十卷中
最後一卷,現在別行為一小本。因此、今之品睿俏ù吮局},乃為四十卷之總
睿*毚艘槐荆嗟妹召t行願耳。茲分三段講之:
甲、入 入通所能,所入即不思議解脫境界,能入即普賢行願。
乙、不思議解脫境界 境界者:依普賢行願之拢蹋山唐鸾猓山馍校
勝解入加行,由加行得分證,由分證至滿證,達到究竟;復由究竟攝化世間,自他
交互,因果該徹。如此重重所知境上各有分際,謂之境界。可約說為:信解境,解
行境,行證境,證滿境,教化境。如是重重境界,每一境界又各有重重境界之不同
,可思維之。言解脫境界者:有天、人、鬼、畜五趣所見境界不同,吾人所見之長
江,魚鱉見為虛空窟宅,天見為琉璃等。故即凡夫境界之中,又有各類差別。凡夫

境界之上,有三乘拢辰纾蟹鹁辰纭7卜蚓辰纾蔁⿶浪l業,與自業所繫果而
有障礙,故不得謂解脫境界。今於境界上加解脫一名,按佛典說,解脫有二:一、
心所中有勝解心所,勝解亦曰解脫;即指此勝解上所現境界,是謂解脫境界。二、
煩惱所發業苦能離繫時,無障礙,無繫俊麨榻饷摼辰纾淮宋ㄈ寺}智所證之境
。境界之名,可通拢玻饷摼辰鐒t通於四拢<又圆凰甲h三字,則非未破法
執未離所知障之二乘拢羌暗厍捌兴_之所行境矣。故不思議解脫境界,非初地菩薩
不能親證入也。一涉思想議論,即落對待境界。二乘對凡夫名解脫,猶有相對。不
思議,即思想不能用、議論不能立之絕對境,然不思議境亦可有兩重:一、根本無
分別智親證真如;二、後得無分別智所了知一切法相。從根本智上所發後得智,以
所知障已破除故,非世間分別心所執取之法相。每法皆見其來無始,其往無終,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為地上菩薩所知所見之不思議解脫境界。到八地以上菩薩,
較初地更深,性相理事,同時不二;由八地以上菩薩到金剛道後,乃入於究竟不思

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在佛華嚴經,為十地後心最高位菩薩普賢智慧所顯
毗盧遮那之佛境界。故佛華嚴中所明一切菩薩位修行,皆可謂普賢行;其境界亦皆
可謂不思議解脫境界。
丙、普賢行願 普賢二字,義通人法,然正指為一切菩薩上首之普賢菩薩也。
梵音三滿多曼陀南,亦譯遍吉,義同普賢。按此本之末,明普賢為一生補處住灌頂
位,一切菩薩上首;即明普賢為十地後心法雲地極地之菩薩也。等覺菩薩,有多經
論不開此地,故即攝於十地中。第十地菩薩,於十方如來所有一切陀羅尼門,一切
三摩地行,悉能承受,皆名普賢。一切法雨,此菩薩智如虛空普能容攝,故名普賢
。所以一切菩薩修行圓滿,分名普賢;以普賢能承受圓滿究竟一切佛法故,亦能以
普賢圓滿行海而表毗盧遮那果海也。此為普賢本義。然亦可通釋一切所知法一切眾
生:一切法及一切眾生。各各當體真如法性,即是常遍純善清淨;故一切法一切眾
生當體法性,即名普賢。次就有情眾生各各心中,皆具出世無漏善法種子,即是本

性普賢;故本來一切眾生,皆是普賢也。再從聞大乘法,開悟圓理,通達真如清淨
,發菩提心,遍觀諸法性相,起正信心,即為信解位之普賢。解行位上,遍觀法性
,修集六度菩提資糧,是為普賢。從真見道,智證遍行真如,依根本智,引發一切
後得智行,是為普賢。第十地普賢如前說。到佛地後,從無緣同體大慈悲所起三輪
不思議之教化,謂之普賢。此依普賢智德,自一切異生至佛,皆謂之普賢。行、讀
杏音,指所行事;讀如原字,即能行行。今作能行行讀。佛位即果,菩薩即行。菩
薩地亦有果,非究竟果,皆是得果之階梯,仍是因行。到普賢地因行圓滿,故一切
菩薩行皆攝入普賢行海中。行願者,行之願也。欲修普賢行,須先發普賢願。佛華
嚴經在此本前,有八十卷,所顯果海皆屬毗盧遮那,而能顯者皆普賢行。一切十住
、十行、十向、十地所有因行,皆攝屬普賢行;善財參一生補處彌勒菩薩後進參普
賢菩薩,亦明會歸於普賢圓滿行海義。如此普賢行之高上遠大,今又皆攝入普賢願
中。總攝一切,普攝一切,令初心菩薩即從發願而得一切菩薩行,及至佛果一切功

德,是謂能入之普賢行願也。
三 解譯睿
唐三藏法師般若奉詔譯。唐乃大唐貞元年間,通達經律論三藏法之師,是謂三
藏法師。般若此云智慧,乃譯師之德號。奉時王詔敕而譯,示譯事鄭重也。
釋 經
契經均具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承上而來,為佛華嚴經全經正
宗分中所未了之一部分,連最後之流通分,本止二分。現就單行本言,亦可分為三
分:即一、承前啟後分,即此品之序分。二、正釋行願分,即此品之正宗分。三、
流通分,即此品之流通分,亦為全經之流通分。
甲一 承前啟後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因承前文,故曰爾時。菩薩,具云菩提薩埵,菩提即大覺義,薩埵即有情義。
上求大覺,下濟有情,謂之菩薩。菩薩位分高下,十信位初發心即名菩薩,經過住
、行、向、加、到初地位,方名摩訶薩。普賢為住十地後心之最高位菩薩,故名菩
薩摩訶薩。摩訶大義,引伸之有多義,勝義。即一、心境廣大,二、解行眾多,三
、功德殊勝;具此三義,故名摩訶。普賢為有情中上求菩提而又具有大、多、勝三
德之菩薩,故名菩薩摩訶薩。
虛空可以測量,如來勝功德雖以最高位普賢菩薩之智慧力,稱量不能窮盡。正
表以普賢圓滿之因行,顯揚毗盧遮那如來圓滿果海,雖為顯揚之極,終不能盡。如
來為佛果十號之一,梵語多陀阿伽度,謂從正智證真如中而來為一切眾生示現世間
也。此如來正指毗盧遮那,通指諸佛。稱歎毗盧遮那如來功德,即遍稱歎諸佛如來
功德。因諸佛平等平等,無有高下。普賢菩薩稱歎已畢,而此段中還繼續稱歎不盡
,故經文如下: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
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普賢菩薩在如來座前大法會中,遍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厭離一切惡法,常親
近善知識,隨學菩薩行,修集功德法財,故名善財童子。表示善財菩薩為初發大心
之凡夫,此通外凡內凡。外凡在十信位,內凡在十位、十行、十回向位,亦名地前
菩薩。善財自參文殊菩薩後,已開真解,生深信心。為欲使其信心──即菩提心─
─成就不退,故令歷參諸善知識,以至今見普賢更為說之。不退、為生生世世能親
近三寶,增長解行,修習一切福慧資糧,不至再造惡業。雖尚有生死,但常生人天
之中,故名不退,亦名成就。廣參善知識,隨學菩薩行,方能成就信不退。菩薩雖
不拘定形相,以能擔任大事,具丈夫相,故曰男子。能擔任上求大覺下濟有情之大
事,故曰善男子,菩薩通稱也。
如來功德下,表如來功德,不但普賢菩薩稱歎不盡,即虛空無邊世界無量中之

無量諸佛,經過極長時劫,亦說不盡。不可說,為十種大數最後之一數。十種大數
,已非世界數量,此更為菩薩思想所不能有,故曰不可說。剎、梵云剎多羅,此云
國土,或曰世界。佛剎,即佛世界。析世界為極微塵,極表劫數之多。劫、俗指災
難者非。梵音劫波,此云時分,即時間也。一剎那亦名劫,極長時間亦名劫,佛典
上另加區別詞以別之。如一剎那、小劫、中劫。此但曰劫,通常指世界經過一度之
成住壞空而言──就住劫言,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復倍
倍增,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此輾轉增減,經過二十度曰一住劫,餘三相等。
甲二 正說行願分
乙一 長行
從行之廣義言,願亦行也。說明此願,能總攝一切普賢行,能發生一切菩薩行
,故曰普賢行願。
丙一 正說大願

丁一 標數列名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
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一者至十者為數,禮敬諸佛等為名。佛華嚴經,以佛功德為一切眾生一切菩薩
之莊嚴,啟發大心凡夫之信解心──即成就佛果功德之心,亦即菩提心──;又以
一切眾生一切菩薩發起成就佛果功德之心。即以莊嚴佛果功德;所謂因該果海,果
徹因源。發心──即發成就佛果之心──從佛果上發起,即因該果海。佛果功德,
由攝一切因地心行之普賢菩薩心行而為顯現,即果徹因源。
有一類大乘經論,先從眾生心境上,說明一切法平等之法相法性;依此平等相
性為所觀境,修行而得證果。佛華嚴則先開示佛果之福智境,令一切眾生依之起信
心解行。故從稱歎而起信發心,皆重在成就佛果功德。由信解上發起仰慕心,由仰

慕心發起自身成就心,抱定佛果功德為所觀境。即此願成就佛果心,繼長增高而不
反退;依此發心而修行證果,此其所以別於餘一類經也。前八願為上求。前八願力
充足之後,擴充大悲心,以所成就功德,布施於一切眾生而無所著,故後二願為下
度眾生之願。
丁二 牒名別釋
戊一 總牒
善財白言:『大拢≡坪味Y敬乃至迴向』?
出世拢耍c世所稱拢瞬煌J缆}係人道中拢耍鍪缆}人乃超出人天三界
之拢恕:喰〕寺}人,故曰大拢
戊二 別釋
己一 禮敬諸佛
庚一 牒名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禮境(心所對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法界義廣,今略釋之。法界,狹義即十八界中意識所對之法界。廣釋盡一切所
有境──包括有無,含義最廣──名法;窮盡一切法之量,無所不包,無所不攝,
曰法界。盡法界,即盡此無所不包無所不攝之法界也。虛空界、即空間──包括無
量國土,十方即空間之方位,有四方、四維、上下之十方面也。
辛二 能禮因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辛三 能禮相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業通善惡、無漏有漏,並非全惡。惡業曰業,淨業亦曰業,並非均須斷滅之。
佛法不說斷滅相,铡鈩t成外道、或小乘。用何禮敬?即前六識思心所上相應之善
心所,所起之淨三業。能禮身無量無數,所禮佛亦無量無數,互相交遍,名曰無盡
禮。
庚三 無盡
辛一 四喻無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
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
有窮盡。
虛空,眾生,業,煩惱之四種,皆無盡故;喻今禮敬無盡。眾生指六道凡夫之
異生。佛界、眾生界、皆即真如,故不增不減,此法性義。具有出世無漏種者乃得

涅槃,無種者則不得涅槃,故不增減,此法相義。二義皆顯眾生無盡。
辛二 三業無間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指一剎那心,非指念心所。謂此心一剎那一剎那生滅相續也。間者間隔
,前剎那及後剎那皆禮敬,中間不夾以他念曰無間。不起為斷;前剎那起,後剎那
續起,曰無斷。
己二 稱歎如來
庚一 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稱歎如來者: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讚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

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前節但禮敬佛,此兼及大乘菩薩僧。
辛二 能讚相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
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
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言辭以聲音為本。
庚三 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                         
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雖通三業,而遍重身業。讚歎亦通三業,而特重語業。語業即口業,因口
為發語之工具故。惟發語不但口,兼喉舌等,故不曰口業而曰語業。身語均不離意

故,上二又以意業為主。以無意業,則禮敬不眨摎U不切故;猶眼見物而手不取
,於自身不生關係故。
己三 廣修供養
庚一 牒名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供養攝於布施,對於三種福田,應行布施。即一、敬田,對於有德可敬而行布
施。二、悲田。對於有苦可憫而行布施。三、恩田,對於有恩須報而行布施。此云
供養,即敬田也。
庚二 釋相
辛一 出所供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