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

第2章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第2章

小说: 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从生活的跷跷板上甩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生有起有落,人性有善有恶。在人们的内心黑暗总是伴随着光明,善良总是伴随着邪恶,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既不是神也不是魔,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章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2)  犹太智者布南对弟子说:“每个人都必须准备两个口袋,右边口袋装的字条是‘我创造了世界’。左边装的是‘我是无名小卒’。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手取用。”

追求永恒的幸福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真正的情感只能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之上。人们需要接受自己,需要接受这个善恶美丑皆而有之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人类世界的本性。

  早在公元二世纪,罗马教皇就曾提到过人们内心的善恶之争。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天使:一个好,一个坏。人们并不能完全摆脱内心的“堕落天使”,因为我们生而有罪,从来都不完美。关键是:我们能否战胜自己的罪孽?

  要想“战胜罪孽”,必须先承认罪孽,接受不完美。

一个人问波曼教父:“要是犯下了可耻的罪行,我的良知便会谴责我:‘你为什么又犯了罪?’”

  教父告诉他:“当人误入歧途的那一刻,要是他能说,‘我犯了罪。’那他的罪立刻就会终止。”

人性在矛盾中领悟、接受和实践。“矛盾”是表面上的冲突:两件事物看似相互排斥,但事实未必如此。“正方形的圆”、“圣徒般的罪人”、“虔诚的傻瓜”,这些前后矛盾的概念,只不过是人们对事物的强行划分,而真实的事物都是充满了矛盾。对矛盾的坦然,是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开始,只接受其中的某一部分,就是在否认矛盾,否认人性。诚如爱默生所说,“只要是人,都有缺陷。人无完人,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这其中就有你和我。”

  否认人性的矛盾,就容易落入自负的圈套。

犹太人克雷泽是一位著名的智者。一天,有一位门徒问智者:“老师,我如何才能避免罪恶呢?”克雷泽答道:“如果你能避免犯罪,恐怕你就会陷入傲慢这一更大的罪恶!”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第二章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3)  有一次,冯查教士刚一走进教室,几个学生连忙满脸通红地住了口。冯查问他们在讨论什么,学生们说:“老师,我们刚才在说,要是受到冲动的驱使,那该有多可怕。”

  冯查说:“别担心,你们还没有那么圣洁,能让冲动来纠缠上你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倒像是你们在纠缠它。”

公元五世纪,奥古斯丁研究了灵肉之间的关系,他说,没有罪恶,也就没有了欲望。欲望涵盖了人类的整个生活,寓含在我们的血肉之躯和这个世界当中,因此,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就应该欢呼雀跃,因为只有学会包容自己的缺点,才能求得内心的安宁。觉醒是我们从缺点和失败中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承认缺点,允许失败。犹太智者理震斯克说:

“只有上帝才十全十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的行为肯定是劣迹斑斑的。要是有人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无可挑剔,那他一定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前人睿智的教诲,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把自己打造成十全十美的人,注定是个骗子,他不是在欺骗别人,就是在欺骗自己。美国国会有535名议员,每年会为我们制定数百项法规,这批人无疑是人类中最杰出的一分子,然而,他们也是不完美的,下面就是对他们不完美的统计——

在这535名议员中:

  有36人曾被指控婚内虐待。

  有9人曾因欺诈被拘捕过。

  有27人曾因空头支票遭到指控。

  有129人曾至少破产过两次。

  有8人曾因打架斗殴而服刑。

  有91人曾因信誉不佳而不能获得信用卡。

  有17人曾因药品遭拘捕。

  有19人曾因行窃被抓捕。

  有31人目前正在面临一些诉讼。

  有98人在去年因酒后驾车被拘留。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吸食过毒品。

你不完美,我不完美,他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不过,不完美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承认,要面对,而不是逃避。戒酒协会的发起人威尔逊说:

“戒酒协会由一群满身缺点的人组成,是一个极不完美的组织。因为我们是人,而?浑身毛病。”


第二章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4)  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局限,每每否认这一事实,心灵就要遭受一次折磨。然而,人们却有一种偏执,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我执”。这种偏执是:有限的人想成为无限;绝望的人想成为上帝;孤注一掷的亡命之徒想追求完美。正如荣格所说:“上帝创造了人,而人却想成为上帝。”因为这种偏执,所以,我们总是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之中。

  要想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要学会包容,既要包容自己的缺陷,也要包容别人的缺点。

有一个修士犯下了不赦之恶,众人一致决定将他逐出教门。这个修士低着头,羞愧万分地离开了修道院。这时,德高望重的教父贝萨里安却起身跟在他的后面,清楚地说:“我也是一个罪人。”

面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不要轻易去指责,指责别人的错误容易掩盖自己的错误,这样,我们就不能从错误中获得提升。

伊萨克拜访某个教区时,见到有个兄弟犯下了罪恶。伊萨克在心里谴责了他。等他晚上回到了住处,发现有位天使挡在了门口:“上帝要我来问你,他将如何对待你谴责的那位兄弟。”伊萨克顿时醒悟:连上帝都不指责罪人,何况于我呢?

以下是一段经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老人言”:

老人们常说:“切不可对他人评头论足。若要自己清心寡欲,就不要对别人的贪心说三道四,因为你和他一样曾违背过戒律。说‘不可贪心’时,你也是在说‘不可妄加评论’。”

沙漠的清净孤寂中,修士们直面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罪孽深有感触。出于对自身缺点的认识,他们也对别人的缺点报以同情。这就是老人言中弘扬的崇高精神。黑人摩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沙漠教父,下面这个故事说的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一位兄弟犯了错。大家请摩西去参与审判,他没有答应。后来,神父派人去跟他说:“来吧,大家都在等着你呢。”于是他站起身来,背了个装满水的破罐子跟来人去了。他一边走,破罐子里的水就一边从身后漏出。到了门口,一帮迎接他的修士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教父?”老人家答道:“罪孽洒在我身后,我却看不见。可今天,我是来审判别人过错的。”听到这句话,修士们二话没说,当即原谅了那位兄弟。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1)  上帝创造的万物皆有瑕疵,因此,我们必须摈弃扮演上帝的念头。

  ——爱默生

埃及的沙漠教父从孤独的生活中悟出:人与人之溜以相像,不是因为他们的美德和优点,而是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像著名的泊恩太格司说的那样:离上帝越近,我们发现身边的罪人就越多,甚至包括我们自己。

  无论上帝是谁,无论他有多大的法力,他都不能嘲弄我们的不完美,藐视我们的缺点。相反,缺陷就像盔甲上的裂缝,它是“上帝”进入我们心灵的“伤口”。就像一位哲人七百年前说的一样:“一个人只有缩到最小,他才能进入核心,看到上帝的伟大。”与这位哲人相似,大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上瘾,就是让“上帝”进入我们心灵的“伤口”之一。

上瘾是一种罪过,源自人性的缺陷,但?是这些罪过和缺陷却可以?一个人和上帝连结……人深陷罪恶之中,在最脆弱的时刻,在感到无助和破碎之时,恰恰就在这时,上帝进来了,上帝是从你的伤口进来的!

上帝从伤口进入我们的心灵,这个伤口,宗教称之为“罪孽”,医生称之为“疾病”,哲学称之为“错误”,我们称之为“不完美”……不管人们如何称呼它,总之,恰恰是它,让我们更靠近了“上帝”。

  有一位哲人说了一句令人费解且又欣喜的话:“上帝亲近圣徒,更亲近罪人。”上帝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位哲人是这么解释的:

“天堂里的上帝给每个人拴了根绳子。一旦犯下?罪恶,绳子就会被剪断,剪断绳子之后,上帝会再打个结,把绳子重新接上,这样一来,绳子就会变短,这个人因此离上帝就近了一步。一个人因罪恶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剪断绳子,于是,绳子上的每个结都让他与上帝更近了一步。”

上帝喜欢有缺陷的东西,所以,它创造的万物都有瑕疵,包括我们人类。人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真诚地去面对。然而,我们很多人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常常采用逃避和欺骗的手段。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修士请阿摩那去处罚一位与人私通的修士,他们簇拥着阿摩那一道去那位修士的住处,好捉奸在床,重重地罚?一下。

那位修士听到这?消息,赶紧将女人藏进了一个大木桶。一帮人很快就到了他的住处,一进门,阿摩那就看出了端倪。他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坐在木桶上,然后指挥那帮修士里里外外地搜查,把屋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见到那个女人的影子。几个人满面羞愧,万分歉意地退出了门。临出门时,阿摩那握着那位修士的手说:“兄弟,小心点;也请注意你自己!”

“也请注意你自己!”阿摩那提醒的不是那位教友的行为,而是他对待自己行为的态度:漫不经心、自欺欺人、敢做不敢当。在阿摩那看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敢于面对,不能侥幸?避。“也请注意你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诫那位教友:做了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忠实地面对自己。错误是一回事,对待错误的态度又是一回事,有关这事儿;我们且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2)  安息日那天,三个躲在谷仓里抽烟的年轻人被教士逮了个正着,教士要惩罚这三个罪人。其中一人喊了起来:“你不该罚我,我忘了今天是?息日了。”第二个人说:“我忘了安息日是不能抽烟的。”第三个年轻人清了清嗓门,大声说:“我也忘了。”“你忘了什么?”教士不解地问。那小伙子答道:“我忘了把门给锁上了。”

上面这个故事中,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明显是在撒谎,而第三个人说的却是实话。虽然,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人们该如何诚实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错误呢?两位心灵导师的信函,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巴尔和约翰被人们尊为“伟大的长者”和“另一位长者”,两位长者回复了许多写信前来寻求指点的人。如今,两人约有八百五十封信件流?于世。其中,一位与巴尔通信的人也叫约翰,他俩之间的交流尤其值得一提。

约翰请了一位朋友来帮忙。由于朋友没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约翰有点不高兴,就稍稍地说了他几句。朋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约翰写信告诉巴尔——他以后什么事都不跟人说了!

  回给约翰的第一封信,巴尔说得比较委婉:“这一代人脆弱敏感,你很难找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约翰明白这句话中暗含的责备,欣然承认这其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自己造成的,他在给巴尔的信中又写道:“导师,我知道,所以至此,全是我一个人的罪过,我是个傻瓜,这一切都?我的错。”

  巴尔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在回信中写道:“你自称是个罪人,可从你的所作所为来看,你并不承认。一个认为自己有罪的人,不会四处否定别人,与人争执。”他以一句经典的宗教训诫结束了这封信:“要注意你自己,兄弟!”

“注意你自己!”就是要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心实意地接受自己的不足,真诚首先是要对自己真诚。对自己真诚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就不会去否定别人,与别人争执,因为别人能够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需要你对他指指点点。

  在近期的小说《寂寞的鸽子》中,两位年事渐?的牛仔,可以被看做是现代版的巴尔和约翰。有一天,两人为失败的得失争得不可开交,故事中的奥古斯塔强调偶尔失败带来的好处,他指责朋友卡尔太固执,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3)  “你太自以为是,不管人家跟你说些什么,你都认为事不关己。幸亏我错了,我可以不断探索。”

  “你干吗要一错再错?”卡尔问?,“你应该避免犯错才对呀。”

  “错误是无法避免的,你只能学着如何去面对。”奥古斯塔说,“如果一生中只犯过一两次错误,你肯定会极其痛苦。而我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就好比我每天都要刮胡子一样,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里的用词很新潮,但寓意却很古老:挣扎和失败的一个主要益处就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人性,杜绝自负,放弃自傲。戒酒协会强调:“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

上帝在我们承认了自己的缺点后,给予我们怜悯。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不会吓跑上帝,相反,却能满足上帝慈悲为怀的渴望,?他拉得更近。反省过后你会懂得,你认为无法去爱的事物,那正是上帝召唤我们的东西。

“诚实地对待自己”是认识自我的开始,沙漠教派当初隐居沙漠,是因为他们懂得自欺的危害;为研究培养灵性的方法,他们在荒野中开辟一片实验场地,一方不为外界诱惑分心的幽境。

  沙漠教派的退隐,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这些人是在逃避诱惑,可许多故事证明,他们完全知道这种逃避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寻求一种直面诱惑、认识诱惑的能力。这些人视诱惑为最宝贵的武器,通过对欲念的观察,进一步认清了自己。他们非但没有抛却心中的欲念,有时?至还会去寻求,他们将诱惑看做力量的源泉。一直以来,禁欲主义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麻痹,也就是诱惑消失后滋生的倦怠和自怜。

  禁欲所要面对的,与其说是欲念,倒不如说是绝望,或者说小肚鸡肠似的傲慢……禁欲不是对罪恶、宽恕和如何缓解痛苦的评判,而是怜悯和慈爱。沙漠教父们最基本的观点不是如何评判,而是如何去爱。

  怜悯源自人们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是让自己有别于人,而是让自己更像自己。由于沙漠教父们将罪恶和人性的认识合二为一,对别人的不足,他们会流露出一种夸大了的怜悯。倘若他们的故事被断章?义,人们往往会对这些“怪异”举动惊讶万分,全然忘了他们的怪异背后,是为了唤起我们对怜悯的注意。

  在每个人的内心善恶美丑都相互依存,是正人君子,也是罪人。否认自己的双重性,实际也就是在否定自己;以谎言否定自己的双重性,实则是自欺欺人。忠于自己是人性永恒的主题,最大的背叛是否认人类复杂的本性。

第三章 上帝爱圣徒,更爱罪人(4)  有一个人裹着一条装有食物的麻袋禁食了一周,马吉德见后对他说:“邪念诱使你披上麻袋,那些装模作样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