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提高记忆力 林格 主编 >

第11章

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提高记忆力 林格 主编-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为难法

  疑难问题最能锻炼人的思维。不但孩子学习时遇到了难题家长不要轻易替孩子解答,就是生活中的难题也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并且,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出些难题让孩子去思考。例如玻璃怎样才能擦得又快又干净?厨房的油烟怎样处理?水壶的水垢怎样清除?以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让孩子去解答。生活中处处有教材,只要家长多留意,很多事情都可以是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手段。

  有一个家长带孩子去看病人,看到病人家里正点酒精灯,当把酒精灯的盖一盖上,火就灭了,孩子很奇怪。妈妈看到了,就问孩子:为什么不用吹火就灭了?孩子思考了半天,没想出来。妈妈启发他:火怎样才能点燃?有氧气才能燃烧。孩子一下子明白了,盖子把氧气隔绝了,所以火灭了。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的是,家长要善于利用它们去发展孩子的思维力。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就应在他孩童时代,提供给他或多或少的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这对训练孩子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古代的人早就知道用为难法训练孩子的思维了。传说一位长者出题为难孩子,用一个铜板买最多的东西,老大买了木柴,老二买了棉花,结果老三动脑筋买了蜡烛,点着后亮光充满了屋子。

  现代家长更应该人为地为孩子设置困难,并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生活上也不要无限地满足。所谓生存教育、挫折教育不但是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第28节:保护好奇法

 
  (6)保护好奇法

  好奇可以引发人去探究,引发人的思维。当孩子问家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呵斥,而要给以保护。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能时常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到公园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看看小蝌蚪是怎样脱掉尾巴,长出小腿的……也许这种观察,这种思维,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让孩子去探索植物为什么要长叶,为什么要开花,也许这种好奇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好奇心是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第一,鼓励。

  对爱提问的孩子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大人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这会促使他们更爱提问题,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对启发思维有积极作用。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提问多事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望。〃

  第二,启发。

  回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找出答案。

  第三,存疑。

  如果孩子的问题家长确实不知道,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别人再告诉你。〃事后,家长一定要真的想办法查问清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四,引导。

  有的孩子提的问题古怪、钻了牛角尖,家长应该引导,而不要训斥孩子,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乱想。

  总之,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给以鼓励与满足,而且要教孩子学会思索。对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不要怕自己不会回答而丢了面子,就责骂孩子,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压抑了孩子的思维,而且会使家长失去威信。

  (7)为师法

  当学生容易当老师难,难就难在不但自己要懂,还得让别人懂,这就需要动脑筋,所以常说教学相长。平时孩子们都当学生,是被动思维,如果孩子当老师就要主动思维。要想让别人明白,自己就更要明白,这就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家长要鼓励孩子当老师。可以从小培养他们当老师欲望,给他们提供几个小凳子、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等。让他们轮流充当老师,给其他孩子〃上课〃。

  要鼓励孩子将他的知识传授给他的小朋友们,鼓励孩子在教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你可以不时地让孩子也教你一些东西:

  〃这道题我怎么不会做呀,给我讲讲!〃

  〃帮帮我,这个谜语怎么猜不出来啊?〃

  〃这个外语单词怎么说来着?〃

  〃计算机出了毛病你看看怎么办啊?〃

  家长可以明知故问,可以装不懂,让孩子充当老师,在为人师的过程中促进孩子思维力的提高。

  (8)反问理论法

  反问法就是孩子向家长提出疑问时,家长不回答,而反问孩子,促使孩子自己去思维的方法。当然反问时要适当给孩子指一点思路。

  有些家长为了要应付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疲于翻查资料。此时,偶尔用反问的方式来问孩子,也是不错的,反问的方式,在于不要立即给孩子明确的答案。

  如孩子问:人为什么要生孩子?家长可以反问:人要不生孩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可能就会思索了,他可能会说:都不生孩子,人就没有了,世界也就完了。

  孩子问:中国为什么要搞计划生育,一家就生一个孩子?家长可以反问:如果随便生,中国会成什么样?孩子就会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

  总之,用反问的方式来回答孩子,不但给家长稍加喘息的时间,也使家长由主角退居到配角的地位,让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扩展他们的思考世界,他们的头脑得到训练。

  为了不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来获得所有的答案。做家长的可以保留一些答案,不全盘倾出,或者反问孩子,或者答一半问一半,或者启发孩子。即使回答孩子问题时,也要留有余地,留有孩子思考的余地。

  道理越讲越明,思维在论理中发展最快。启发孩子参与争辩,使他们热衷于讨论,也是促进孩子思维的好方式。争辩最能激发深思了,要在争辩中取得胜利就要旁征博引,就要动用逻辑思维。

  讨论能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也会促进思维。讨论的内容、争辩的内容都是思维的内容,讨论的结果、争辩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果。在家里,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展开讨论,展开争论,引发孩子思考。家里布置房间、过节日、庆祝生日等活动也可以展开讨论,让孩子去思考最佳方案。这都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第29节:活动法

 
  (9)幽默法

  〃幽默是一种机智〃。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创造力强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幽默。因此我们希望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笑声充满家庭。而不要总是板着脸训孩子,过分紧张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有位心理学家曾谈过笑的巨大作用。他说:〃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参加了一位门下优秀学生特多的名教授的集会。令我吃惊的是,原以为很严肃的研究会,却从头到尾充满了笑话。他们彼此自由自在地说笑,有发言,立刻引来各种意见,彼此讨论。

  不知不觉地我也与他们打成一片,在欢声笑语中,我发现了不寻常的事:在谈笑中,也包含了有关当天所讨论的问题。大家的意见由于笑谈而愈见明朗,崭新的观念也相继提出。奇特的构想在自由奔放的谈话中,一条条记录下来了。

  眼见这些情景,我似乎已发现教授门下人才辈出的秘密。后来,我专攻心理学,才知道当时的想法的确没有错。笑,可以解除紧张的心理,提高创造力,这对脑部正在发育的孩子影响更大。〃

  所以,家长要在家庭中创造幽默的气氛,要鼓励孩子多接触幽默的人,也应允许孩子发挥一下幽默。不要孩子刚一幽默,家长就训斥为耍贫嘴。

  (10)活动法

  活动往往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感兴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活动能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对思维发展是很有利的。

  适合孩子的活动很多,如音乐、舞蹈、体育、科技、小制作、书法、美术、戏剧、生物、动物饲养等等。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既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孩子,就要让他们到课外活动中去锻炼,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如果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抠书本,不接触实际,思维发展还是快不了。

  闲逛也是一种活动。适当给孩子一点闲逛的时间,使孩子的大脑受到多方面的刺激,也可以发展智力。

  上学的孩子不按时回家,到外面闲逛,一般来说母亲是不允许的,主要是怕孩子出事,也许孩子晚回来家长会大发雷霆。在此之前,先请家长听听他闲逛的理由。也许他被什么新鲜事物吸引了,边看边思索,长了很多知识也说不定,这种情况下就要告诉孩子应该打个电话回家,以免家长不放心,对于闲逛就不要责备了。

  孩子们不能只学书本知识,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在闲逛中看到很多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大脑受到的刺激会更多,无形中就提高了思维力。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听话的孩子脑袋并不很〃灵光〃,反倒是淘气的孩子有了创造,因为淘气孩子接触社会的面更广,大脑更加灵活。无限制的闲逛也是不行的,一是耽误学业,二是危险。我们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闲逛。家长应该掌握尺度。

  当然,不能因活动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互相促进就必须合理安排,只要家长帮助孩子们分清主次,安排好时间,课外活动就会促进课内学习。

  (11)感知法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毛泽东同志说:〃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接触的事物多了就能形成更多的概念。概念多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家长要引导孩子到社会上去开阔眼界,用眼、耳、鼻、舌、身体去体验事物,去观察、思考,提高孩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判断、推理的能力。

  思维发展的载体是知识。智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就无法思维。靠感知、实践去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学习别人和前人的知识、经验,这就要阅读书籍。

  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以后,就应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家长既要督促孩子学好课内知识,又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帮助孩子选择那些知识性强,对智力提高有帮助的图书。

  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潜力很大,14岁上大学的宁铂在家里有个小小图书室,他阅读的范围很广,凡是能找得到的书他都愿意找来看一看。

  每个孩子的年龄、水平不一,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理解水平,帮助孩子建立家庭读书角,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2)语言法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思维的水平。孩子头脑中思想的逻辑性我们是无法看见的,但儿童外部的语言却是能听得到的,书面语言是看得见的,所以训练内部言语要从外部语言训练入手。语言逻辑的训练是思维发展的一种方式。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但不能搞成干巴巴的纯语法训练,要结合孩子的生活,采取生动活泼的方法。

  第一,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谈见闻。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他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很多,上了小学还特别爱听打仗、破案的故事。让孩子们把听到的故事再讲出来,这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很有好处。因为孩子要讲故事,必须把外部语言先变成内部言语,再把内部言语变成外部语言,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第30节:抽象概括法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谈谈学校见闻。

  在孩子讲故事或谈见闻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步克服孩子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现象。只有孩子的思维逻辑性增强了,讲话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才会减少,头脑更清楚了,思维能力才会更强。

  第二,多和孩子交谈,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不完整的现象。

  家长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说:〃我丢了,快帮帮我〃,家长就知道是孩子丢了东西,让家长帮助找一找。于是就去帮助,而对于孩子这句不完全的话并不介意,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说半句的毛病。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语言错误,只要经常纠正,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内部言语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弄清句子的结构。使他们逐步掌握语法规则。孩子的语言结构越完整,思维也越清晰。

  第三,利用看图说话发展孩子的内部言语。

  孩子们在看图说话或分析文章的中心时必须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例如低年级学生看图片〃狼外婆〃,首先看到的是图片的整体轮廓,这就要对画面有一个囫囵的综合,然后再看细节。画面上的狼挎着一个篮子,头上围了一条头巾,身上还围着一个围裙,很像外婆的样子,可是嘴上露着凶恶的牙齿,围裙底下还露着长长的尾巴,这是画面的一个情节。再看画面上的房屋、树林、花草等次要情节,这实际上就是分析的过程。当孩子把这些分析融成一个整体,就提炼出了主要情节,概括出一个总的题目:凶恶的狼装成外婆欺骗兔娃娃。儿童在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时就训练了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孩子的内部言语。

  (13)分析法

  毛泽东曾经指出:〃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如把一篇文章分为各个段落,把身体分解成各个部分。

  综合则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如孩子学习时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在一起,抓住中心。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是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分析活动也无多大意义。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分析和综合,特别是要教孩子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问题的原因有主有次,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什么是一般原因,什么是个别原因,经常进行这种方式的思维,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孩子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家长要培养孩子遇事多分析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