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

第53章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53章

小说: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ㄖ次鞣浇ㄖ椭疲辔暇┓挛魇浇ㄖ龀隹!4送猓诔啥家延1907 年建成了四层的四圣祠医院,亦为教会所办,外墙全用青砖砌筑,但在柱顶、券面等某些局部则点缀有红砖作装饰,也是该时期常用的手法。
  (三)洋务派与民间仿洋式建筑1840 年以后,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在江南一带建造起一批最早的工业建筑。如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的厂房,南京的金陵机器局、金陵船厂、金陵火药局的厂房等。这些厂房均为二层砖木结构,屋顶用三角形木桁架,并辅以钢结构拉杆和铁件,外墙用青砖砌筑,这是与当时欧洲红砖厂房不同之处。其中金陵机器局厂房现在还保持着原貌。
  除工业建筑之外,洋务派还建造了一批大型民用建筑,如火车站、邮电局、国会、咨议局、劝业会场、学堂等等。较典型的例子如:京山铁路北京车站(1893 年,现为北京前门车站),北京的旧国会(1908 年,现为新华社),北京的万牲园大门、畅观楼(1906 年,现为西郊动物园),北京的旧陆军参谋本部(1908 年,现为北大医院病房),清华学堂(1911 年),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英籍教员楼建于1890 年),两江师范学堂(1905 年),江苏省咨议局(1908 年),以及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西式花厅(1910 年建,现为孙中山办公旧址)、上海前市政府(1864 年建,现已拆除)等均是。
  在民间,许多店铺和住宅的门面也自发地模仿西洋建筑形式。当时所谓的“洋式门面”多半都带有巴洛克建筑的装饰,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式样。这类例子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与沈阳中街一带到处都可见到。
  所有上述洋务派建造的一些公共建筑与民间的仿洋式建筑中,只有江苏咨议局、湖北咨议局与清华学堂建筑造型严谨,外观为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目前保存得也最好。其余建筑多半都是在西式门面上掺杂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如旧国会大厦、万牲园大门等都在巴洛克门面上雕刻着云龙装饰。北京前门车站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并有高耸的钟塔,但在拱形候车厅正立面的两边也刻有明显的中国升龙图案。在一些民间的“洋式门面”上,还常常雕刻着狮子滚绣球、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以及中国的卷草、葫芦等装饰。这些特殊情况的出现都是与当时晚清文化的总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有当时工匠习惯于迎合中国人传统习尚的关系,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建筑上的反映。
  水利自1840 年至1919 年八十年间,随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的水利科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经历了由传统的技术向近现代技术的过渡。这一时期,引进国内的新技术主要有:(一)河道测量测量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我国在清初康熙时,就有全国性的三角测量。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海军测绘长江航道,根据此次的测量成果,9 年后绘制了长江计里全图。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命测绘长江自湖南巴陵以下至上海崇明海口长江河道图。光绪十五年(1889),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吴大澄在开封设立河图局,进行河南阌乡至山东利津海口的河道测绘工作,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津武备学堂学生施测了山东曹州至利津黄河下游河道。
  我国具有实用意义的河道地形测量则开始于近代,应用于水利工程,约在民国初年。
  宣统三年,张謇设江淮水利局于清江浦,用新法实测淮、运及沂、沭、泗水道,有平面及断面各图,还有水位、流量的测量,并有完整的测量图表及报告。这次测量后所绘的图2500 多幅,图说1000 多份,表25 卷,在水利测量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1916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又以旧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零点高程,实测各处河湖底的海平,这是海拔在淮河测量史上的首次使用。1917 年,江淮水利测量局对淮河进行第二次测量,测量工作从该局上届测量止点五河县开始,持续上溯至桐柏主峰胎簪山止, 全长760 余公里,历时一年半。1919 年,张謇依据历年来的测量成果,发表了江淮水利计划书。在此前后,华北各河流,长江、珠江等河也先后开展了作为水利规划前期的测量工作。
  (二)水文测验近现代水文测验技术取得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测验工具及计算方法的更新,定量连续的观测,水文测验作为水利规划的依据,测站大量增加,先进的测验手段不断引进,观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咸丰十年(1860)上海海关在长江口外吴淞口设置潮位站。同治四年(1865)汉口的长江干流也设置了水位站。光绪六年至三十年(1880—1904)福州、厦门等地还先后设置了潮位站和雨量观测站。
  (三)施工机械和通讯设备现代施工机械的引进对提高工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光绪初年,福建乌龙江上就首先使用挖泥船疏浚河道。清末时,黄河淤积严重,决口不断,有人建议采用机器挖泥船疏浚黄河。光绪十四年(1888),在黄河铁门关以下河口段采用挖泥船疏浚,但是由于船吃水太深,使船体搁浅无法行进。光绪十七年改用轮船带传统疏浚机械混江龙,但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海河工程局、上海浚浦局也有多艘各种式样的挖泥船。光绪十二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开始参考外国图纸试制挖泥船。
  光绪十九年(1893),薛福成建议各省在大江大河沿线架设专用电话线,将有线通讯用于江河防汛。稍后,永定河设置了报汛专用电话线。山东河防局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设置了电讯机构,架设电话线路,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岸已架线长700 多公里。报汛电话的使用,改变了历史上“飞边报情”,人与水抢速度的状态,大大提高了报汛速度。光绪十四年,黄河河南长垣、山东东明堤防段施工中始用小铁路运输土料。同年郑州堵口、次年山东章邱堵口,都采用了小铁路运输材料,工效提高好多倍。此后,黄河岁修和堵口抢险都普遍采用小铁路。电灯照明也在黄河河工中使用,大大改善了施工条件。
  (四)水力发电1912 年(一说1913 年),在我国云南滇池地区的螳螂川建成我国第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于1908 年酝酿筹建。当时滇越铁路自越南修至云南,法国以铁路沿途用电为理由,要求在滇池出口处之螳螂川上设水电站,云南恐利权外溢,决定集官商股份自办,定名为商办跃龙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电站即由跃龙公司主持兴建。电站设计者是德国人,电机也是从德国进口的,1912 年建成发电。民国早期还在四川金堂、泸县、康定等地修建了5 座小电站,总发电量300 千瓦。这一时期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初创和起步时期。
  此外,在张謇的倡导下,1915 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校长由李仪祉担任,完全采用西方教学方法办校。它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学校。
  第二节能源电力十九世纪末叶,电力工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产和使用电能的年代,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较并不晚,但由于长期政局动荡,战争迭起,电力的发展曲折缓慢,大大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一)电力工业的发展从1882 到1911 年,英、法、德、日、俄等国商人,在各国政府支持下,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北京、大连、青岛、汉口等二十余个城市,相继兴建了约30 座电灯厂(公司)。与此同时,中国官僚、民族资本工商业者,在上海、宁波、杭州、福州、汕头、苏州、镇江、芜湖、武昌、重庆、成都、昆明、开封、长沙、济南、烟台、太原、吉林、满洲里、齐齐哈尔以及台湾台北等30 余城市也相继开办了40 多座电灯厂(公司)。这一时期建成的近80 座电厂的发电设备总容量约有37000 千瓦。据其中30 座电厂统计,发电容量22767 千瓦,外资和民族资本经营的各占50。9%和49。1%。
  1919 年2 月出版的《电界》第39 期,内有全国电灯公司统计表,其中经清邮传部立案的电厂有11 座;经民国交通部立案的电厂有62 座;未经交通部核准立案的电厂有42 座。全国共有115 座电厂,其中88 座电厂总容量为21589 千瓦(另27 座电厂统计表中未填容量,也未列入外商所建电厂)。另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 辑中第904 页:“1903—1947 年历年华商发电容量、发电度数”记载,其中1903 年全国电厂总容量为300 千瓦,到1919 年增加到28615 千瓦。
  以上资料表明,中国电业发展初期的27 年(1882—1919)中,民族资本办电已有一定规模,除通商口岸城市外,各省城以及商业兴盛城市几乎都创办了小型电灯厂(公司)。以下简述中国电力工业萌芽时期最早办电的几个事例。
  1。中国最早的电厂。
  中国最早出现电灯和兴办电业,发生在上海租界。清光绪五年(1879)4月11 日①,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甫(J。D。Bishop),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幢外商仓库里,以一台10 马力(7。46 千瓦)蒸汽引擎带动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点燃了炭极电弧灯。这是电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应用。中国兴办公用电业始自光绪八年(1882)。英国商人李德(R。W。Little)等招股筹集白银5 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Shanghai Electric pany),在南京路江西路西北角31 号A(原为老同孚洋行住房后的仓库,今南京东路190 号)建设发电厂,安装一台购自美国的16 马力蒸汽机以皮带拖动的发电机。同时在南京东路、江西中路的转角围墙内竖起了第一根电杆,再沿外滩至虹口招商局码头的街道旁立杆架线,串接15 盏电弧灯,于7 月26 日下午7 时正式供电。翌年,发电机组迁装到乍浦路41 号,另建新厂,扩建了从英国购进的2 台蒸汽发电机组,可供40 盏电弧灯用电。6 月,上海电气公司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约,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3 条街道旁① 引自1992 年6 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第638 页。1994 年12 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电力工业》第2 页则为5 月28 日。
  安装电弧灯,淘汰了煤气灯。
  上海电气公司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公用电业之一,与1875 年在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的世界首座火电厂相距仅7 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1888 年,上海电气公司破产,后由董事长魏特摩(W。S。Wetmore)等另招股集资,在乍浦路41 号原址成立新申电气公司(New Shanghai Electric pany)。1890年,从英国购进1 台25 千瓦单相交流发电机(频率为100 赫兹),配以双缸凝汽式蒸汽机;并引进新型户内交流白炽灯,电压100 伏,亮度采用8—500 烛光,由用户自由选用,比电弧灯使用方便多了。缴纳电费由过去按灯头计价,改为按电能实耗收费,因而深受市民欢迎。1891 年,上海市民家中陆续装用白炽灯。翌年,外滩一带的155 盏煤气灯都改用白炽灯。不到两年时间,装用白炽灯总数达2895 盏,公司的经营效益迅速提高。
  1893 年8 月31 日,工部局以白银6。61 万两收买了上海新申电气公司,成立工部局电气处。
  1893 年9 月1 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武昌路、乍浦路东南角租地建设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197 千瓦。工部局又增加投资2 万两购置设备,选新址于虹口斐伦路(今九尤路)原屠宰场,兴建新中央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98。5 千瓦。厂房设计和机器设备的布置安装,均参照英国曼彻斯特市电厂。1901 年,英国人奥特里奇担任电气处总工程师,用银7 万两和5 年时间,更换全部直流发电机为交流发电机,总容量达600 千瓦,由原来只供夜间照明改为昼夜连续供电。为了提高电能质量和降低线路损失,从1903 年起,发电机频率从100 赫兹降至50 赫兹;供电电压从100 伏上升到200 伏、220 伏;通向市中心的5 条高压线路相继建成投入运行。1904 年,开始向工厂提供动力用电,全市白炽灯增加到88201 盏。1905 年,电厂改造完成,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600 千瓦,最高负荷达1090 千瓦。1907 年,该厂安装了中国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容量800 千瓦,由英国派生公司制造;同时安装1 台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自动链条炉排锅炉,蒸发容量为每小时2。4 万磅(10。9 吨),由英国拔柏葛公司(B&W)制造。翌年,直流供电电压提高到400 伏,有2 台直流发电机专供电车公司,容量600 千瓦。从此上海街道出现有轨电车。是年斐伦路电厂容量4400 千瓦,最高负荷2500 千瓦。1911年,电厂容量增至6400 千瓦。
  1908 年,工部局以银7。5 万两购置杨树浦沈家滩黄浦江边39 亩土地,1911 年11 月动工兴建江边电厂(后改名为杨树浦电厂),1913 年4 月12日建成发电,装有2 台德国制造的200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和4 台英国制造的2。2 万磅(9。98 吨)/小时链条炉排锅炉。1923 年,杨树浦电厂容量增至1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2 台,锅炉26 台),成为远东最大的火电厂。
  2。最早的官办和民办电业。
  中国最早于1882 年在上海创建电厂后,1888 年,广州、台湾、天津、北京相继出现电灯厂,发展迅速。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1837—1909)在两广总督任内,派人在国外购买一台直流发电机,随带电灯100 盏,于1888年7 月18 日运到广州,在总督衙门(今广州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旁建厂,安装发电机,架设线路,23 日开始发电,整个衙门亮起了电灯。这是中国官府建厂用电的开端。
  1890 年,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商人黄秉常,禀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开办电灯厂。他在美国华侨中集资40 万元,筹办广州电灯公司。2 台100 马力发动机和2 台100 马力交流发电机(每台可供电灯750 盏)购自美国威斯汀豪斯(西屋)电气公司。1891 年,广州沿街、店铺和公共场所共装电灯700盏。这是民族资本经营电业之始。
  3。中国最早的水电站。
  1888 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市东门创立兴市公司,建设电灯厂,从国外购进蒸汽发电机组,建成发电。随后,刘氏曾计划在台北市附近的淡水河支流新店溪,开发建设龟山水电站,甫见端倪,却因于1891 年离任而搁浅。该水电站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后,才于1905 年建成发电,装机容量500 千瓦。它是中国国土上最早的一座水电站。
  4。宫廷里的第一盏电灯。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了慈禧太后还政光绪帝载湉后退居休养,修葺西苑(今中南海),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派机器局总办恩佑,用白银6 千两,向丹麦祁罗弗洋行购买发电设备。当年农历三月由海军衙门付定银4 千两,将发电机组运到北京,安装在中南海(今国务院)西门外盔头作北侧饽饽房,称西苑电灯公所,隶属于清宫廷内的奉宸苑。发电机容量15千瓦,供宫内照明用电。北京第一盏电灯安装在西苑慈禧寝宫仪銮殿,当年12 月14 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前已供电亮灯了①。
  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