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短期内重新统一全国,但新政权并无有效的力量,并很快成了严重内乱的
牺牲品。几乎不久,即在4世纪之初,北方被一批批异族的游牧民族所蹂躏,
晋只作为一个地区政权而在南方苟延残喘。入侵者在西北有吐蕃血统的羌和
狄,在北方有匈奴及各种突厥人、准蒙古人和通古斯人;他们蹂躏了原来为
中国最先进、最富饶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令人眼花缭乱地建立起一个个短
命的小王朝。北方经受了一个多世纪不断的战争、混乱、破坏和自然灾害的
苦难,才在440年由拓跋突厥人建立了一个稳定而统一的北方政权(北魏)。
虽然拓跋人在几十年中试图保持他们的文化特征,但他们与其前人一
样,发现自己不得不采用中国的制度并且与中国的社会精英合作。他们的传
统的部落贵族感到自己快被其中国臣民同化,于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随之
产生的紧张对立使北魏帝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即国中非汉族成分仍最为强大
的西魏(557年成为北周)和东北的东魏(550年成为北齐)。最后,在577
年,北周征服北齐,重新统一中国的北方,再度树立起西北人的政治和军事
的支配地位。
这几个世纪非汉族所占的政治和社会的支配地位给中国北方的社会和制
度带来很深的影响。各个外来统治王室的贵族经常与中国社会精英联姻。特
别在西北,那里出现的两个贵族集团所形成的社会精英与传统中国的统治阶
级迥然不同。这两个集团一为山西中部和北部的代北贵族,一为其权力基地
在山西西南、陕西和甘肃的强大得多的关陇贵族。它们的成员不但是混血儿,
其生活方式也深受游牧部落风俗的影响;甚至到了唐代以后很久,它们之中
的很多人仍既讲汉语,又讲突厥语;它们基本上是军人集团而不是文人精英,
过一种艰苦而多活动的室外生活;另外,如同其他游牧民族,它们的妇女远
比传统中国社会的妇女独立和有权威。
在东北平原,山东 (太行山以东地区,即今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几个
大贵族世家竭尽全力想保持它们作为汉代文化真正继承人的社会和文化特
征。它们注意不与外来的贵族通婚,在一定程度上不卷入宫廷的政治斗争,
在自己的地方根据地上保持强大的力量。
隋作为北周的后继者而崛起。与北周的统治王室一样,开国者杨坚(未
来的文帝)的家族也是西北的关陇贵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曾先后为北魏和西
魏效劳,而它本身就是一小批创建北周的强有力的家族之一。这批家族还包
括独孤氏 (杨坚之妻的家族)和未来唐王朝的李氏,它们通过复杂的婚姻纽
… Page 13…
①
带而互相发生关系和与北周王室发生关系。根据以后发生的大事,隋朝虽然
标志着中国历史延续性的一个大断裂,但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
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庭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后来唐朝的继承
也不过是把皇位移向这一紧密结合的家族集团中的另一个家族而已。在7世
纪和8世纪初期,隋室的杨氏、独孤氏以及北周宇文氏王室的成员依然遍及
各地,势力极大。
隋不仅使由西北各贵族大族组成的小集团的政治优势得以绵延勿替,它
还通过在前一世纪已被北方诸王朝所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组织它的帝
国。在这一方面,唐朝也继续沿着几乎同一条路线走下去。因此,在占统治
地位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从北魏一直持续到唐初的强有力的
延续牲。
隋文帝执政初期是在北方巩固从北周接管的政体。不到几年时间,隋朝
便制订了新的法典,改造了地方政府的混乱体制并使之合理化,把京畿的官
署和地方的衙门结合成由强有力的中央控制的统一的官僚机器,振兴了国家
的财政结构,沿北方边境加强了对突厥人的防务。与北魏和其他北方王朝一
样,隋号称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隋文帝现在开始把它变成现实。
对南方的征服提出了几个崭新的问题。中国的南方最初被晋统治,后来
又由几个短命的王朝——宋(420—479年)、南齐(479—502年)、梁(502
—557年)、陈 (557—589年)——来统治,这样一直搞了两个世纪。南朝
都以豪华奢侈的建康 (今南京)为京都来发号施令,并被一小批强有力的贵
族门阀及其武将所操纵。它们政治上不稳定,它们统治的时期不断发生宫廷
阴谋、政变和篡位,它们不时企图收复北方,但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南朝
的中心在长江下游,但在这几个世纪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中国人开始向江南地
区移民,表现在安抚和同化那里的土著。
虽然南朝弱于北方,但在某些方面却比北方先进。南方的大家族大都是
从北方逃难来的,自以为与北人的气质迥然不同,鄙视北人,认为他们粗鲁、
土气,是半野蛮人。它们称自己是汉文化的标准的继承者,并发展了一种特
别典雅的文体、自己的哲学和佛学学派以及自己的温文尔雅的社会习俗。①
但两者更根本的差别并不表现在生活方式的不同和竞相声称自己拥有更优秀
的文化这两方面。
3世纪和4世纪的混乱对北方产生了社会和经济的深远而持久的后果,
大批人逃亡 (特别从西北),希望在四川、淮河和长江流域等比较安定的地
区避难和寻求新生活。数百万人在4世纪的不断战争中丧生。北方的大片土
地遭到破坏,人口减少,耕地荒芜,因此北方诸政体不断地力图鼓励它们的
人民利用土地获益。在拓跋人统治下,奴隶制又大规模出现了,这又引起了
社会混乱。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自给自足的耕作制,社会倾向于密集
在由一个或几个大族控制的小地方单位内。交易和商业衰落,货币被废弃。
北朝诸政体就是针对这种局面制订它们的制度的;它们征收实物,政府的大
部分次要的职能都是通过劳役来完成的。
① 见上列图表4。又见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载《历史研究》,1 (1954 年),第33—51
页。
① 关于南方和北方社会精英的文化差别,见宇屋美都雄:《南人与北人》,载《东亚论丛》,6 (1948 年),
第36—60 页;此文转载于他的《中国古代之家族与国家》(京都,1968 年),第416—460 页。
… Page 14…
南方的土地一旦被开垦,就远比北方的肥沃,产量就高得多;南方广泛
采用的水稻移植法使它能生产大量剩余粮食。贸易继续发展,货币的使用也
日趋广泛。南方诸政权对商业实行课税;货币在财政体制中起了比较重要的
作用。
隋朝对南方的实际征服是比较容易的。当时南方有两个政体。位于今湖
北省的后梁曾是北周的附庸国,在587年很容易地被制服。位于南面和东南
面的以建康为根据地的陈,经过了一次短暂的较量也在589年被征服,帝国
的统一终于完成。实际的征服是以最小的流血牺牲和破坏完成的。开明的和
富于想象力的政策又巩固了这次征服,因为这些政策赢得了南方统治阶级的
效忠并把他们并入隋的官僚集团之中,而平民百姓并没有额外增加负担或完
全受制于北方的土地制和税制。到了7世纪初期,南方已成为财富和储备的
一个重要来源。在隋代的第二个皇帝炀帝统治期间,一个运河网络被建成,
它把长江流域与黄河和今北京附近的地区连接起来,从而使隋能够以南方的
粮食和物资来供养其宏大的都城大兴城 (今西安),并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
物资。这就为南北方的统一提供了具体形式。
中国的重新统一证明是一个扎实而持久的成就,但隋王朝本身却很快就
每况愈下。隋朝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进行一些巨大的公共工程(如
建造长城和建设运河网络)所付出的代价和造成的死亡,这些引起了国内的
紧张,而国内的紧张又转而引起普遍的苦难和不满。由于炀帝妄想把中国的
势力扩大到原来汉朝的西北疆土和朝鲜北部 (此时已是强大和组织完善的高
丽国的领土),这又把事情弄得更糟。对高丽进行的一次次代价高昂但劳而
无功的讨伐造成了普遍的混乱,致使隋王朝的国力丧失殆尽。不过在隋灭亡
以后,虽然有许多人争夺权力,但把中国分裂成为若干地方割据的国家的任
何现实的威胁再也不存在了。617年隋最后垮台以后的问题是,哪一支叛军
能够取代它而主宰全帝国。
甚至在胜利者唐朝时期发生的大事也证实了这一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
国内安定以后,755年的安禄山之乱几乎把王朝打倒在地,当时这一建于 7
世纪的强大而高度集中的政体证明已不能生存下去,除非它去与这次叛乱造
成的强大的地方自治势力妥协。中国有些最富和最重要的地区实际上已不受
中央的控制。但它们并不企图通过成立地方割据的国家以维护自己的独立,
而宁愿继续留在一个统一的中国政体的结构之内。
后来,在9世纪后期,群众普遍的不满导致了灾难性的黄巢叛乱,随之
使国家分裂成十来个地方政权。它们是唐后期地方割据的产物,这种独立既
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也是因为中央权力的彻底崩溃。它们多数是完全能够生
存的国家,大约过了70年宋朝才把它们之中的最后一国重新统一在自己版图
之内。但帝国终究会重新统一,这是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北方的有些地方
在10世纪初期也陷于异族邻邦之手,沦陷时间达四个世纪以上。但它们一直
被视为应待收复的外人统治之地。
总之,政治分裂被认为是万物自然秩序临时的失调,在适当时候通过一
个新的中央集权政体的兴起,这种状态就将告终。安禄山之乱以后,当人们
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中央权威的衰亡时,他们心目中不是把它比作晚近的分裂
局面,而是比作周代后期,即周王的权威下降并受到封建主权力挑战之时。
人们以封建——即分权和把权力转移给地方封建主——大势来看待这一形
势,而不仅仅看成是帝国的瓜分。
… Page 15…
因此,隋唐两朝终于树立了中国一体化的思想,即一个领土统一的帝国
的思想。下面将要谈到,它们还建立了唯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势力马首是瞻的
外围领土地带;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们建立了由若干独立国家组成的隔离地
带,中国的文化、思想体系、文学、艺术、法律、政治制度和使用的文字在
这些国家中处于支配地位。
… Page 16…
制度变化
隋唐时期发生的第二个历时甚久的大变化是政治生活类型发生的彻底改
变。从6世纪后期到11世纪这段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起了彻
底的变化,这只有从公元前500年至汉代初期的根本变化可以相比。甚至9
世纪的历史著作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组成有了完全的变化;在 11世纪,沈括在
寻找与隋代以前相似的社会秩序时,只好着眼于与他当时的中国迥然不同的
印度外国社会。
在近代历史学方面,内藤虎次郎在清朝已亡、中国的传统秩序正在崩溃
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首先研究了这一大问题。内藤认为,唐代和宋初代表
着中国“中世”期的终结和“近世”中国的开始;这里的近世的意思是,那
时开始定型的政府、行政和社会组织的类型基本上也就是传至他的时代的那
些类型。①
他非常概括地阐述了这些变化的特点,现转述如下。在汉亡以后的漫长
的大分裂时期,中国已被若干贵族集团控制,它们在地方和全国的社会地位
和政治优势是不容置疑的。它们不但垄断了高级官职,而且大力推行强调出
身和社会地位的官员荐举制,这样,他们的势力就深深地在各级政府中扎下
了根。它们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实行内部通婚,只有在取得政治利益时
才与圈外的人结婚。有些贵族与北方的非汉族征服者联姻,6世纪北方诸王
朝及隋、唐的统治王室就是从这部分贵族中产生的。到此时为止,某个统治
王室不过是一个特定的、暂时为帝的贵族氏族。保持巨大财富和权势的其他
大贵族氏族不过把皇室看作是其中的佼佼者罢了。皇帝与同一社会出身的高
级官员关系密切;一些重大政务是与他们在非正式会晤时决定的。因此,皇
帝不得不通过贵族同伴并在与他们相互获益的情况下进行统治。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这种状况起了变化。贵族
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
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而成了统治王朝的代理人,而不
是本社会集团的代表。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
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
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他再也不仅仅是贵族
精英中的第一号人物,这些贵族精英中的一些人(如在唐代)甚至藐视皇室,
认为它是社会的暴发户。由于没有贵族的挑战,由于有了依靠王朝才能取得
官职、权力和势力的官僚集团,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
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它在明代而达于极点。结果是皇
帝与社会之间、皇帝与他赖以进行统治的官员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扩大了。
内藤只是很笼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他原来不是搞学术的历史学家,而
是一位从19世纪90年代起开始研究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时事评论员。另外,
① 关于内藤的理论,见H。宫川:《略论内藤的假设和它对日本的中国研究的影响》,载《远东季刊》,14。4
(1955 年),第533—552 页;周一良:《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贡献》,载《史学年报》, 2。1
(1934 年),第155—172 页;浦立本:《中国史和世界史》,第一讲(剑桥,1955 年);内藤的理论首
先在其《中国论》(东京,1914 年)发表,后又在其《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载《历史与地理》,9。5'1922
年',第1—12 页)一文中和在他死后出版的1920 至1925 年在京都大学讲课的讲义《中国近世史》(东京,
1947 年)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 Page 17…
他写作时近代西方历史科学才刚刚开始应用于中国的过去。他的观点已被后
来的学者作了许多修正和提高。我们现在对唐代社会的组成和对政治、制度
变化的确切性质等方面的了解,远比他的时代详细。我们知道,“贵族”是
一个比内藤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社会阶层,他简略地谈到的各种变化是逐步
实现的,它们的最后结果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