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旧唐书》,卷81 第2751 页;《文献通考》,卷29 第276 页。
③ 《唐摭言》(丛书集成版),卷1 第8 页。
① 《文献通考》,卷29 第276 页。
② 戴何都:《〈新唐书〉百官志、兵志译注》(莱顿,1947 年),第454 页,注8。
… Page 173…
③
员的选拔和升迁。据说武后用“糊名”来确保选举制度的客观性,这样,候
选人的身分和社会出身就不能影响选拔的结果。
科举制本身在681年也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改革,从而再次确定了唐朝其
后时间的科举形式。直到此时,“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已变得非常相
象。两者都是让应考人完成专题文章,只是题目不同 (明经科考经书及其注
疏,进士科考政治事务)。681年的改革给两种考试带来了彻底的变化。明
经科此时要求完全掌握经文 (678年以来它包括道家的《道德经》,也包括
传统的儒家经籍)及其传统疏义。它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调死记硬背的考试。
新的进士科也要求有一定的经籍知识,但不那么详细;另外要求考生依式写
出诗赋等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写政治和哲学论文。从此以后,进士功名的取
得比明经困难得多,因而其威望也远高于后者,而在以前,人们则更重视明
经的资格。①
另一个创新在高宗时期虽属罕见,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就是658
②
年第一次在皇帝本人命令下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在以后各朝,殿试几
乎和进士试同样被看重。
因此,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8世纪盛
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
高宗实行的建设新都、不断扩大官僚队伍、尤其是经常进行大规模征战
等等政策,给帝国的财政带来了持久的和不断增长的压力。
高宗的主要的财政问题是太宗时期早就遗留下来的。人头税这一基本税
制如果要有效地推行,就需要详细登记一切户口,以确定谁该纳税。在隋朝,
③
609年登记的超过900万户;太宗时期已不到300万户。这种惊人的锐减不
是由于隋末唐初内战时期人口大量死亡,而纯粹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对人口
进行全面的登记。甚至在高宗统治的初期,登记的户数也只有380万户——
④
当然这远不足实际人口的一半。可见有近逾一半的人口未被登记,因此就不
纳税。高宗像他父亲一样,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虽然在654年和677年
对登记制度进行了几次小的改进,基本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对税制没有进行改革,虽然帝国的某些地区获准以谷物以外的货物纳
税,以减少漕运到京师的费用。后来656年,政府又试图消除黄河三门峡引
起的运输堵塞,和开辟从东北部平原运漕粮去长安的更方便的路线,但未能
① ②
奏效。 672年沿渭河流域通往长安的河渠得到了改善,但往长安的谷物运
输仍又费钱又费工。
随着行政费用和官方消费的增长,国家的经济形势从整体上看已经恶
化。太宗时期一般来说是繁荣和物价低廉时期,这种情况延续到7世纪60
年代初期。但是,在此以前,官铸货币明显地供不应求。大规模的私铸成为
一个主要问题,特别是货币经济基础最牢固的长江流域更是如此。660年政
③ 《唐会要》,卷74 第1347 页。
① 详见 《剑桥中国史》第4 卷。
② 《唐会要》,卷76 第1386 页。
③ 《册府元龟》,卷486 第11 页。
④ 《唐会要》,卷85 第1557 页;《册府元龟》,卷486 第12 页。
① 《唐会要》,卷87 第1595 页;《新唐书》,卷53 第1365 页。
② 《通典》,卷10 第56 页;《册府元龟》,卷497 第8 页。
… Page 174…
③
府曾试图折价收买私铸币,但不论这个措施也好,或者对私铸进行前所未有
的严惩也好,都没有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
666年,情况恶化到了危机的程度,当时政府不顾一切地企图满足压倒
一切的财政需要,有意识地降低新铸铜钱的成色,让金属含量与一般铜钱相
④
同,但其面值却大了十倍。但随后出现的对贸易的破坏是如此严重,以致新
⑤
币在发行的第二年年初就被收回,这个考虑不周的措施严重地搞乱了经济。
高宗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670年,谷物严重短缺,
⑥
致使政府禁止酿酒。 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
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①
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
②
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
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高宗是在经济和财政危
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有这一总的失败,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
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
出谷物以低价卖出,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639年
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
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
③
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太宗
时期设立的义仓也保留下来,作为对付本地饥荒的安全措施。651年以后,
义仓储备粮的征收基础是各户财产的估算数额,而不是耕地面积,这可能是
在税册中的土地材料不完备的缘故。④
③ 《旧唐书》,卷48 第2095 页;《唐会要》,卷89 第1623 页。
④ 《旧唐书》,卷48 第2095 页;《唐会要》,卷89 第1623 页。
⑤ 《唐大诏令集》,卷112 第582 页。
⑥ 《册府元龟》,卷504 第5 页。
① 《通典》,卷7 第40 页;《资治通鉴》,卷203 第6410 页。
② 《旧唐书》,卷48 第2095—2096 页;《唐六典》,卷22 第29 页;又见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
第290 页注8。
③ 《唐六典》,卷20 第19—22 页;《旧唐书》,卷44 第1890 页;《唐会要》,卷88 第1612 页;《册
府元龟》,卷502 第22 页。
④ 《唐会要》,卷88 第1612 页。
… Page 175…
对外关系
不管对高宗统治下的国内政治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唐朝的军事力量和威
望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顶峰,甚至超过了太宗时期。在短暂的几年中,唐朝
控制的中华帝国的领土比它以前和以后都更为广阔,长安的影响已达到中亚
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但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困难困扰着帝国内部,高宗
和武后在进行这些征服时,滥用中国军事力量,超过了合理限度,并且过分
延长了唐朝的防线。这种情况,再加上中亚和北亚新的强国的崛起,最终迫
使中国收缩自己的边境。高宗统治的最后几年,唐帝国的大部领土再次沦陷
于“夷狄”之手,有些地区甚至被他们长期占领。
西突厥
主要由于太宗的精明外交,在他死去时西突厥的力量已被内部冲突严重
削弱,咄陆可汗被身为唐代封臣的乙毗射匮代替。咄陆垮台之际,他的部下
阿史那贺鲁逃往中国,后成为中国军队的将军,并任陇右(甘肃)一个州的
都督。但贺鲁一听到太宗死去的消息,立刻背叛了唐朝,向西侵略乙毗射匮
的领土并把他推翻。他宣布自己为沙钵罗可汗(统治期651—657年),并在
自己的统治下重新统一了西突厥帝国。他在短时期内就控制了整个塔里木盆
地,并拥有伸展到帕米尔以外直到波斯边境的广阔领土。
突厥人多次跨过中国边界入侵,迫使高宗派部队远征沙钵罗可汗。经过
几次长达数年的未决胜负的战斗,657年唐朝将军苏定方终于在伊塞克湖附
近的一次战役中击败西突厥军队,沙钵罗逃往塔什干,但塔什干人把他交给
了中国人。
后来高宗再次把西突厥划分为都陆和弩失毕两个部落联盟,并立两个臣
服唐朝的对立的可汗为它们的首领。西突厥在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的故土分
别置于唐朝两个都护府的管辖之下,它们的管辖范围与西突厥帝国以前划分
的东、西两部分大致相符。从前归新疆西部、俄罗斯突厥斯坦和奥克苏斯河
流域的西突厥人控制的外国人,也在659年和661年正式接受中国人的辖制。
唐帝国的版图于是从中国海一直达到波斯边境,其中中国辖制的一部分新领
土称为波斯都督府。但新领土十分辽阔,唐军分布的力量又非常单薄,因此
唐王朝权力的这种进一步扩张只能维持一个短暂时期是不足为奇的。665年
初,都陆和弩失毕两个部落联盟反叛了拥唐的可汗,再度从中国手中取得了
独立。
唐朝这次向西部扩张,正在波斯的政治局势出现全局性的变化之后。太
宗统治时期,波斯萨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638
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领使团的国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长
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
安建一座袄教寺庙。按照一种说法,高宗于677年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
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龟兹,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
明,卑路斯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
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
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651年向唐廷贡献方物。
… Page 176…
鲜鲜半岛
太宗曾希望649年的大战会最终征服高丽,但太宗临死以前亲自取消了
这次战役。这反而加强了高丽的独裁者泉盖苏文的侵略野心。655年他攻击
满洲南部的契丹人,后者已于648年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的附庸。656年,
泉盖苏文联合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王国入侵北面的新罗,占领了新罗三十
多个城镇。同时,新罗试图说服高宗与它一起消灭高丽的力量。这个计划对
高宗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由于新罗已迅速地引进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
容,并且按照中国的路线确立它的制度,这一建议就加倍地吸引人了。
这两个盟国决定从两个方向进攻小国百济,然后把它当作入侵高丽本土
的基地。到了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
十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
的首都、锦江边的泗沘城附近登陆。同时有五万大军从新罗冲破百济西部的
防线,然后围攻泗沘城。由于被包围,百济国王逃出都城,他儿子以该城和
国土投降了唐军。百济皇室成员在长安当了人质,中国官员在一万名中国占
领军的支持下被派往这一被征服王国的全国。
以夺取的百济为基地,高宗(或是武后,她已在丈夫最近患病时接管了
政府)策划中国军队从百济和辽东同时进军,对高丽进行几面夹攻。苏定方
指挥的远征军从北面深入高丽腹地,围攻平壤。但在百济的中国军队被一次
叛乱牵制住,不能参加进攻。新罗的支援又太迟,苏定方的部队被迫撤回。
百济的抵抗运动由一位名为牟岑的将军领导,他短期地恢复了王室,直到663
年后期才最后投降。叛乱者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后者在锦江口与中国人进行
的一次大海战中损失了四百多条船。
666年年中,泉盖苏文之死以及继任者与其两个弟兄的内部争斗,使形
势变得对中国人有利。当新首领请求中国人协助对付他弟兄的反叛时,唐朝
的反应是以年迈的李世率军对高丽发动水陆大战。新罗的一支大军从南面
配合进攻。668年阴历九月,唐朝的一系列胜利达到顶点,这时李世经长
达一月的围攻后攻陷高丽首都平壤,带着20万俘虏(其中包括高丽国王)返
回中国,并把高丽国王献到太宗墓前祭奠。一个有两万驻军的都护府在平壤
设立,以治理被征服的高丽王国。
软弱的高宗能如此成功地完成导致隋炀帝和唐太宗灾难性失败的重大军
事远征,这似乎令人奇怪。但高宗享有两个其前辈所没有的有利条件。第一,
泉盖苏文死后,高丽国内发生内乱,其防线遭到严重的削弱。第二,唐朝军
队占领了可从海上得到供应的百济作为基地,便能迅速打击高丽的心脏地
带,开辟第二条战线。唐朝军队不必再依靠穿过辽东的漫长的陆路,这条路
夏天遇雨非常泥泞,又为过早来临的严寒所苦。
但唐朝不能长时间享有军事上的优势。670年,高丽反抗占领军的叛乱
①
成功地使王室得以复辟。尽管四年以后叛乱被镇压下去,但反对中国占领的
抵抗在高丽持续不断。抵抗受到企图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统治的新罗的支援;
① 《资治通鉴》,卷201 第6363 页。
… Page 177…
新罗这时已开始侵占百济从前的领土。676年,中国人被迫把平壤的都护府
②
撤至辽东更安全的地带,所有的中国官员都从高丽被召回。678年,高宗经
劝说停止对新罗发动大战,理由是对吐蕃的防御已成为比控制朝鲜远为急迫
③ ④
的事情。新罗已在几年内占领了百济和高丽南部的大部。 同时,唐朝越来
越注意离本国较近的严重得多的军事事务。由于大量的兵力投入对付西面吐
蕃人的战役,朝廷无力再派更多的部队去朝鲜遏制前盟友的侵略性的扩张,
因此占领和统治朝鲜的计划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