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三个宰相中权势最盛。他已长期邀得特殊恩宠,自李元纮被免职后,皇帝
非常需要他的理财才能。
朝廷已经连续进行几年战争 (特别是与吐蕃的战争),因而军费激增。
另外,许多自然灾害打击着帝国。726年,东部平原有大洪水,许多人淹死。
727年秋,范围更广的洪水袭击了河北,许多地方的庄稼未及收割就被毁坏。
726、727和728年又连续发生严重旱灾。这一时期气候的严重失常延续至736
年前后。这些灾害没有波及容易发生干旱饥荒的京畿区,但却影响了东部平
原这块提供岁入的最富饶地区。727年初冬,朝廷在东部发生灾难性的水灾
后,被迫从洛阳迁回长安。③
虽然宇文融的地位看来很安全,但有些官员对他怀恨在心,因为他使用
个人助手而不用正式任命的官员来实施他的计划,使这些人感受到威胁。但
他却信心十足地认为他能很快解决帝国的问题,同时委任了几个杰出的人
物。年迈的宋璟掌管尚书省,部分原因也许是为了安抚文士,他的门生裴耀
卿 (下文将予介绍)任户部侍郎。但主要通过皇帝个人恩宠取得权力的宇文
融此时却自不量力,与另一个新得宠的皇族信安王李祎发生冲突,受到致命
② 关于《开元礼》的编纂情况,见《大唐开元礼》(东京,1972 年),第822—823 页中池田温的编者注。
③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2 页。
④ 传记载 《旧唐书》,卷99 第3093—3095 页;《新唐书》,卷101 第3949—3952 页。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84 第2806—2808 页;《新唐书》,卷108 第4089—4091 页;张九龄的墓志铭载
《曲江集》,卷19 第3 页。
② 《新唐书》,卷108 第4090 页。
③ 《旧唐书》,卷8 第191 页。关于726 至728 年的灾情,见《旧唐书》卷37 及 《新唐书》卷35 和卷36
等处。
… Page 241…
①
打击。李祎是太宗的曾孙。 玄宗初年他曾在几个重要的州任职,卓有政绩;
后来他一度退隐,但在727年继萧嵩被任命为十分重要的朔方镇的节度使,
直至735年。在此期间,他先后与吐蕃和契丹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宇文融
既害怕他拥有的很大的兵权,又担心他对皇帝日益增长的影响,同时还可能
防备他会加强萧嵩的政治地位而对己不利。因此,他就照搬以前对付张说的
办法,安排御史李寅弹劾李祎。但这个御史预先通知了李祎,李祎立即上奏
玄宗。当李寅后来将弹劾状呈上时,皇帝怒加驳斥。信安王未受非难,宇文
融反而被贬为河南的汝州刺史。他担任宰相只有100天。②
在愤怒中贬黜宇文融后,玄宗才意识到他已没有能为帝国理财的大臣。
于是他召见裴光庭和其他大臣,要求他们提出贬黜宇文融后应采取的措施。
其余的宰相无言答对,但他们意识到,宇文融即使在地方任职,对他们的权
力依然是一个威胁,于是急忙揭露他组织私党和他儿子的所谓受贿行为。他
再次被贬往岭南担任小官,但即使在那里,他的政敌们也不放过他。一年多
以后,司农寺指控他727年在一州的任职期间大量贪污。他被削职和发配至
今广西的一个边远地区。他病死在途中。③
萧嵩和裴光庭的内阁 (729—733年)
在稳妥地清除了宇文融之后,萧嵩和裴光庭仍牢牢地控制着朝廷,虽然
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730年,裴光庭采用一个改革“选”制的措施。当时
实行的那一套复杂规定原来是他父亲裴行俭在669年推行的。但多年来在任
命重要官职时,个别有才之士——特别是有文才的人——是主要的考虑对
象,而资历和漫长的任职期则被忽略。此外,吏部的官员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对京畿区的高级官职作重大任命,而忽视了对远为众多和同样重要的地方低
级官职的任命。裴光庭此时对所有官职推行一种“循资格”的制度,同时命
①
令对胥吏担任流外官的任命应由中央政府详加审查。这些措施部分地似乎是
自713年以来企图完成的把地方官员像中央政府官员那样置于严密控制之下
的工作的继续。它有利于无数从胥吏起家的从事日常工作的人。但这一措施
又打击了选拔中举士子精英队伍的过程中的特权地位。它使后一种人为之哗
然,他们的最年长的代言人、退隐的宋璟极力反对新措施。但抗议未起作用,
这个措施得以推行,中式士子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713年,皇帝自己的侍从也开始制造问题。玄宗不但深受外廷官员中的
宠臣的影响,而且也受形形色色的心腹的影响。前文已经谈到这些人中最突
②
出的姜皎在722年毁灭的过程。后来,皇帝对另一个类型迥异的王毛仲也备
加赏赐和宠爱。王毛仲是一个出身寒贱的职业军人。他有高丽血统,7世纪
高宗远征时他的家族沦为奴隶,当玄宗为地位较低的王子时,王毛仲成了他
个人的奴仆。王毛仲在协助玄宗打击太平公主后,得到了厚赏、最高的名义
① 传记载 《旧唐书》,卷76 第2651—2653 页。
② 《旧唐书》,卷105 第3221 页;《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7—6788 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7—6788 页;《旧唐书》,卷105 第3221—3222 页。
① 戴何都:《〈新唐书〉选举志译注》(巴黎,1932 年),第262—265 页;《唐会要》,卷74 第1348
页;《册府元龟》,卷630 第6 页;《资治通鉴》,卷213 第6789 页。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106 第3252—3255 页;《新唐书》,卷121 第4335—4336 页。
… Page 242…
职务和禁军中的一系列任命。在8世纪20年代后期,他在为军队骑兵筹集军
需时成绩卓著。729年他娶禁军中另一个名将之女为妻。朝中的几个大臣对
此提出异议,因为这样做会使他控制宫中禁军和北军的权力过大,但玄宗不
予理会。730年,他与北军中一批将领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利用他个人对
玄宗的影响肆无忌惮地进行一切非法活动。王毛仲本人要求担任兵部尚书。
皇帝的拒绝使王毛仲大为不满。
同时,王毛仲又与跟玄宗关系密切的宦官集团发生冲突。宦官中的高力
士乘机向玄宗进言,指出王毛仲及其一伙将领构成的威胁,他们一起控制着
京都最强大的军队——北军。玄宗开始行动了;731年初王毛仲和他的几个
儿子以及几个同伙将领被贬往边陲的道担任次要的职务;以后不久,王毛仲
奉命自尽。①
这一行动似乎粉碎了曾在玄宗初期起重要政治作用的北军的力量。它还
助长了日益成为皇帝的心腹代理人的宦官的权势。但他们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②
高力士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是皇帝忠实可靠的奴仆,所以在玄宗时期,宦
官不可能像以后几朝那样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裴耀卿:运输改革和营田
③
730年,重大经济政策的新倡议者裴耀卿 (681—743年)在朝廷中崭露
头角。他出身于西北的世家,少有奇才,在武后时中童子特科。中宗朝他在
睿宗的王府工作,后又在各地方任职,有突出的政绩。729年,经宇文融的
荐举他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但因宇文融也随之被贬黜,他似乎没有到任。730
年任宣州 (今安徽南部)刺史时,他上疏详细陈述应如何改造长安运粮的运
输体系,即把通往京师的路线分成若干站,以免边远的府的税粮船必须全程
④
进京。玄宗对此未采取行动;但731年朝廷又被迁往洛阳一年,供应长安的
问题显然现在非得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可了。
730年,裴耀卿又提出解决以前宇文融的再登记措施已部分解决的“逃
亡”户问题的建议,办法是命这类户按村社在空地或未开发之地定居,并让
它们按边境普遍存在的屯田模式组织营田。这些营田在逃亡户居住地建立;
如果当地没有土地,这些流浪者就被运往待开发地区。这一计划与所建议的
①
运输改革一样没有被采用。但裴耀卿提出的这两项计划在几年后实现了。
同时,萧嵩和裴光庭在后者于733年死去前继续掌权。萧嵩 (其子娶一
公主为妻)荐举王丘代替裴光庭,王丘本人是中宗一女儿之夫,出身于关中
① 《资治通鉴》,卷213 第6792—6793 页;《旧唐书》,卷106 第3253—3255 页;卷190 下第5037 页;
《新唐书》,卷121 第4336 页。
② 关于授予高力士及其家族的荣誉,见《资治通鉴》,卷213 第 6793—6794 页。
③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9—3083 页;《新唐书》,卷127 第4452—4454 页。
④ 《通典》,卷10 第56—57 页;《册府元龟》,卷498 第16—17 页;《旧唐书》,卷49 第2114—2115
页;浦立本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第183—184 页有英译文。
① 《唐会要》,卷85 第1563—1564 页;《册府元龟》,卷495 第20—21 页。其他史料记载这一计划为宇
文融提出,实误,见佩内洛普·赫伯特:《八世纪初期中国的营田》,载《远东史论文集》(堪培拉), 11
(1975 年),第37—77 页。这一问题在本书第2 章讨论过。
… Page 243…
②
名门。王丘虽然与萧嵩友好相处,但谢绝这一职位,提出应任命韩休 (673
—740年)来代替他。韩休与王丘一样,既是西北贵族的成员,又是及第举
子,以文才著称。在8世纪20年代后期,他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并已升任
为尚书省右丞。
事实几乎立刻证明,韩休在朝廷是一个有闯劲和自以为是的人。他一贯
坚持原则和道义,顶撞玄宗而毫不让步,要求撤换禁军中一个玄宗宠爱的将
领,并经常与较随和的萧嵩冲突。玄宗看重他的耿介无私,但朝廷两个宰相
的经常争吵最终迫使他结束这一很不愉快的局面。733年阴历十月,在韩休
任职只有七个月以后,两个宰相都被撤换;韩休被调任工部尚书,萧嵩调任
尚书省右丞相。③
他们的组阁未取得突出的成绩,虽然在733年阴历六月对裴光庭的选用
官员的严格规定的实施有所放松。吏部获准在客观情况许可下不考虑他规定
的根据资历和任职期选拔的原则,中央对任命地方胥吏的控制也放松了。但
由于根据资历提升的原则对官员中除精英队伍以外的所有官员都有利,他的
制度仍被广泛采用,大批人员继续从胥吏被提升为正式官员。
733年,宋璟最后从朝廷退隐,他自从不担任宰相以来,曾经继续对玄
①
宗施加有力的影响,并且支持京畿官僚集团中科第出身的精英。由于张说已
死于730年,这意味着保护在武后时期已经地位很高的士大夫的最后残余势
力已经消失。
“调和班子”:裴耀卿、张九龄和李林甫
玄宗任命裴耀卿和张九龄作为他的宰相以代替韩休和萧嵩,他们分别成
为黄门侍郎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耀卿不久前重提运输体系改
革的建议,他之所以被任命,也许是要使建议得以付诸实施。运输体系的改
革急需进行。任命新宰相以后不过几个星期,朝廷再次被迫迁往洛阳,裴耀
卿获准落实他的计划,这在下文将予论述。裴耀卿既是贵族,又是宇文融荐
举的财政政策方面的务实的拥护者,虽然他科场的记录是无懈可击的。新宰
相张九龄是对立利益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宦之
家,其故里在边远南方闭塞的岭南道;他参加过科举考试,其升迁主要是由
于张说的友情和庇护。张说在726年失势后,他在州任职,但在731年玄宗
命他在秘书省工作,同时为了利用他杰出的文才,又任命他为集贤院学士。
此时他撰写外交文书和起草诏书。733年阴历五月,即在裴光庭死后,他一
度任中书侍郎。
734年阴历五月张九龄和裴耀卿分别升为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因而成了
不折不扣的宰相。同时,宰相班子中又加进了李林甫。李林甫为皇室的远亲,
是皇帝心腹姜皎的外甥,靠荫庇进入官场。他与一批精英文士的关系不好。
例如,源乾曜就对他这个年轻人评价不高,历史学家又指出了他作为一个学
者的许多缺点。但他曾担任过一般应由文士担任的几个“清望”官职、国子
司业、御史中丞,后来又历任刑部和吏部的侍郎,以富有效率的行政官见称
② 传记载 《旧唐书》,卷98 第3077—3079 页;《新唐书》,卷126 第4432—4433 页。
③ 《资治通鉴》,卷123 第6803 页。
① 《旧唐书》,卷8 第200 页。
… Page 244…
于世。
李林甫曾在裴光庭手下任吏部侍郎,当时后者正在推行有争议的铨选方
法;裴光庭死后,这些措施停止执行,李林甫立刻被调至中书省。所以他曾
与宇文融和裴光庭密切合作过,他们被公认是文士名流的敌人。
有人认为李林甫升为宰相前与张九龄不和,或认为张九龄极力反对李的
擢升,但都没有确凿证据。后来的有些历史学家声称确有其事,并把李林甫
升任宰相之事归因于玄宗所宠的武惠妃;又说李林甫与裴光庭之妻私通,后
者是武惠妃的隔代表姐妹。但这些说法很可能是虚构的;因为当时的所有历
史学家都非常仇视李林甫,竞相尽量给他抹黑。①
不管张九龄和李林甫是否在734年前就已成为敌人,他们这一领导班子
不久就发展成个人间的激烈斗争。他们的同僚裴耀卿时而支持这一方,时而
支持另一方,但总的说他一心致力于粮运体系的改革。李、张二人都深受玄
宗尊重:李林甫是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张九龄则继张说起道德
的劝导人及正统礼仪和政治才智倡导者的作用。李林甫是一个善于搞政治权
术的人,擅长耍阴谋和驾御人。张九龄是一个有名的难以相处的人,拘泥,
固执,碍事,并且对一些小的原则问题斤斤计较;他心胸狭窄,偏见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