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崎岖山路之后进入四川境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名播古今的事件。唐玄
宗的逃难成了许多绘画和诗歌的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有白居易 (772—846
① 浦立本: 《安禄山之乱的背景》(伦敦,1955 年),第2 章。
② 同上书,第5 章。日野开三郎:《中国中世的军阀》(东京,1942 年),第10—27 页。
③ 见前引浦立本书,第7 — 8 章。
① 滨口重国:《从府兵制度到新兵制》,载《秦汉隋唐史研究》;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北京,1962
年),第215—246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7—222 。
… Page 340…
年)的歌行《长恨歌》,此诗叙述了皇帝被乱兵所迫同意处死杨贵妃后的悲
③
痛之情。士兵们还要求杀杨国忠,作为他们护送唐玄宗,过离乡背井的凄苦
生活的代价。不论是《长恨歌》还是关于这一事件的其他伤感的诗歌,宰相
杨国忠和杨贵妃都被说成是以前15年盛世繁华的凋谢的象征,也被看成是罪
有应得的腐败人物。他们自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他们也是那些被破坏了舒
适生活的人们泄愤的替罪羊和牺牲品。对于政治和社会精英集团来说,他们
感到震怖莫名,因为他们看到了强大的唐帝国政府竟尔瓦解于顷刻之间,并
且更为震惊恐怖的是,皇帝已于夜间仅带少数亲人和心腹悄悄离开京城出
走,他们自己却被遗弃在原地。许多世家大族的成员惊慌失措地南逃,有些
人再也没有回来。长安陷落后不久便出现了8世纪后期经常能见到的悲观失
望的不信任情绪和严厉批评的情绪。①
离开了马嵬驿行刑之处以后,唐玄宗的逃难人群便一分为二。实际上,
在马嵬驿向皇帝纷纷提出应该去的地方有几个——有人说去太原,有人说去
灵武,有人甚至建议折返京城;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反对,皇帝仍然坚持杨国
忠原来的意见,那就是他应该逃往四川,而由他的臣民寻找时机,重整旗鼓,
并赶走叛乱者。当玄宗出发往成都时,他把太子暂时留在后面,让他向老百
姓的代表解释这一战略撤退的意义。代表们生气了,结果,太子的心腹顾问
们——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在内——都敦劝他应促使唐王朝努力捍卫自己。他
们争辩说,如果他和他的父亲都僻处西南而不与天下通声气,那么,唐皇室
将很快被人遗忘。史料告诉我们,太子在经过应有的迟疑之后,听从了他的
顾问们和人民的意见而向北进发,只带了数百人急行军至黄河西套的灵武。
在这个设防坚固的根据地,太子打算召集仍然忠于皇室的将军们和节度使们
纠集和装备一支勤王军,以期夺回京城,准备让玄宗胜利地回銮。正像顾问
们指出的那样,要尽孝道,莫过于此。①
形势很快就明朗了,太子自己应该即皇帝位,而关于他一再逊让的说法
也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756年夏,唐玄宗上太上皇帝尊号;虽然他在
一段时期内继续暂时保留了一个朝廷,但符玺却被送往45岁的太子处;后者
的庙号为肃宗(756—762年在位)。可以假定,对这样一次篡权行为有过一
些反抗,但是,老皇上毕竟能处之以很得体的方式,并且他也定能忆起他就
是在非常时期即位的,所以他没有试图阻止此事。总之,几乎没有哪一个高
级官员赞成一位宰相提出的建议,把唐帝国分给玄宗皇帝诸子,使之形成为
②
一种封建的政体。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进一步分裂国家实乃灾难。
远方州镇中效忠唐室的官员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是在约两个月以后,但
他们至少有理由开始希望在他的领导下能中兴唐王朝。尽管西北的少数军官
在最初有所反抗,但帝国数以万计的军队纷纷从东线抵达灵武和太原,从而
壮大了那里的队伍。这些部队由将军郭子仪 (697—781年)和李光弼 (708
③ 《白香山集》(商务印书馆版),卷12 第47—48 页;参照G。伯奇编:《中国文学选集》(纽约, 1965
年),第1 卷第266—269 页。
① 浦立本:《公元755—805 年唐代文化界生活中的新儒家与新法家》,载芮沃寿编:《儒家信仰》(斯坦
福,1970 年),第83—85 页;D。M。麦克马伦:《8 世纪中叶的历史理论和文学理论》,载芮沃寿和崔瑞
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 年),第 307—342 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7 第6974—6978、6980—6981 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9 第7004 页。
… Page 341…
—764年)统率;这两人即令不像后世史家所说的那样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
才,也仍不失为有能耐和富于经验的将领。另外,通常构成中央政府的官僚
群现在不在皇帝身边了,这本身就是有利条件。军队可以向地方征发粮食马
匹,以满足他们大部分的需要,同时,数量不大的给养品也从华中经过汉水
运到了灵武。肃宗的流亡政府在757年初已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打败他的一
个兄弟永王璘的挑战,后者想在长江中游建立一个单独的“封建”政权。
经过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胜利之后,757年春天肃宗决定以收复长安为天
字第一号任务。由于得到其地位至少是可汗之子所率领的、来自北方大草原
的回纥突厥骑兵的帮助,这次战役在秋天发动。长安迅速攻克,但当要求回
纥人继续前往洛阳时,困难出现了。回纥王子声称,没有人把这计划于事前
告知他,他便当面羞辱唐王朝的新皇太子。后来在克复洛阳之后,政府不得
不在原议之外又厚赂回纥人,以示笼络。可是,就在那个冬天,唐皇室尝到
了凯旋的甜头。太上皇帝又一次祝福他的儿子继位,官吏们都领受了赏赐,
黎民百姓至少可免于叛乱者的掳掠和杀戮之苦。
但是,这样匆匆忙忙地回到两个首都来,是不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很可
能是的,因为朝廷突然放弃居无定所的状态,采取了固定的驻地,这样就负
起了供应和防卫固定驻地的责任。虽然皇帝的军队足以打到洛阳,但他们还
得深深地依靠外族的骑兵来建立打击力量,所以他们根本自己无力向前进
军。而且最重要的是,唐王朝既然生存下来了,紧迫感即随之消失。人们的
思想开始注视着自己的未来;他们不再艰苦地作战了;因此战争拖延了下来。
现在已不像肃宗在灵武时,甚至也不像后来进军长安时期那样毫无其他道路
可走。例如,李泌(722—789年)即令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是肃宗的一
位高明的宰相,他曾向肃宗提议直取叛军的心脏范阳。叛军的交通线似乎延
伸得太长,而那种策略可以深入敌人领土,在侧面包围敌人在洛阳和长安的
军队。在皇帝的部队和悬隔于河北的勤王之师的飞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但是肃宗仍然坚持,夺回皇宫表示光复故物,而打败叛军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已。
可是,时间也恰恰是叛军所需要的。他们撤退至今安阳地方重新纠集,
诸叛军领袖在这里企图共商大计。757年初期,安禄山已被人在其子安庆绪
的唆使下刺杀;据安庆绪自言,他刺父的动机完全是要保护叛军高级官员免
受他父亲喜怒无常的荼毒之苦。但是,叛乱运动的凝聚力大部分靠安禄山与
他的随从者的个人联系来维持,而这种联系并未传给安庆绪。安庆绪和叛军
最能干的将领史思明之间出现了不和。759年初期史思明刺杀了安庆绪,将
其军队撤至范阳,自己即叛逆的“大燕”王朝的帝位。过了约一年时间,叛
军的处境似乎好了一些,他们就准备于760年夏再从肃宗的军队手中拿下洛
阳。但河北和河南的军事形势那时主要已成僵持局面,于是史思明引军向南,
想第一次把战争引向淮河和长江流域,不过未取得显著的成功。也许由于这
个原因,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虽然其情况和口实都和第一次杀父事
件十分相似。五年之内出现了三个杀人凶犯和四个皇帝,这一定大大地削弱
了叛军,但是叛乱运动仍坚持了下来,因为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①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廷取胜的希望也暗淡了下来。由于军情紧
① 《资治通鉴》,卷218—221 。
… Page 342…
②
急和便于收复长安而在灵武建立起来的明确的野战指挥体系,因危机缓解而
趋于崩溃。将军们不听太子的指挥 (太子也不是一位很得力的总司令),他
们彼此间也互不协调。政府感到非常难于鼓舞他们和酬谢他们;荣衔与爵位
赏赐得太滥,而且硬通货现在也越来越紧缺了。朝廷不能使它的将军们忠勇
善战,加上文官们和有权势的宦官们 (详下)积极干预军务,所以把事情弄
得更糟。何况长安还有许许多多政治上的阴谋诡计。由于所有这种种原因,
政府的战略约在759年初之后主要就只采取静止而虚弱的守势。这个时期郭
子仪于759年和李光弼于761年领导的两次最大的攻势,都以惨败告终。
这一格局直到玄宗与肃宗于762年春同时期晏驾才得以更张。当时即位
的太子为代宗(762—779年在位),并不是一个能彻底改进朝廷形势的能干
之君,但他在接获一则重要情报后也确实措置得很贤明。一个派往回纥进行
修好的使节报告说,回纥与叛乱皇帝史朝义已有勾结,并且已被史朝义所诱
叛;这使节又报告说,回纥人此时正动员一支大军前来进犯。唐代宗立即派
遣了一位有能力安抚他们的人仆固怀恩 (765年死)前往;仆固怀恩是一位
①
先世为突厥人的重要将领,他的女儿在几年前已嫁给回纥的可汗。由于用了
大量的货贿,仆固怀恩说服了他的女婿,叫他不要叛唐,反之,他应该助唐
攻击洛阳的叛军。
可是,正在这次讨伐的进行过程中,中国的新太子——即未来的德宗(779
—805年在位)——和回纥可汗之间发生了很类似于757年的事件。身为中
国军队的统帅的太子得罪了可汗,因为他没有对可汗表示这些游牧民认为是
得体的尊敬。其结果是,太子扈从中有几位劝他保持天潢胄裔尊严的中国官
员,被回纥人鞭打致死,以作为惩罚。自然,这对唐王朝的威望来说是一次
重大的羞辱。渴望打仗而以此为劫掠口实的回纥人在收复洛阳后继续大肆杀
戮和掳掠,但他们不是针对官军,而是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其实还应
该公平地补充一句,中国军队把洛阳当做叛军领土,所以他们也趁火打劫。
三个月之后暴行才最后止息,但已对那个地方的经济造成了广泛的损失。
可是,中国与回纥人的联合军事行动迫使史朝义逃遁,也使得他的将军
们考虑投降唐军而保命自全。政府鼓励他们倒戈,答应原封不动地保留他们
现在所居领兵官的地位。史朝义再经过几次严重打击之后,当他试图逃往边
地民族中以求自全时,因众叛亲离而被杀。朝廷于是任命他的四员副将为节
②
度使,各人领其州镇,事实上即今天河北与河南北部之幽州、相州、成德和
魏博。因此,唐朝政府并没有实际打赢这场战争,甚至也不能肯定地证明它
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但它又从最严酷的危机中蹒跚地站了起来,而且武断地
宣告大叛乱已经平息。
可是,后来的事件表明,朝廷同东北的冲突仍方兴未艾。尽管史朝义已
传首长安,同时政府还有其他自我陶醉的庆功活动,事实却是中国的东北部
已变成了自治地方。节度使的职位总是使他拥有广泛的文职权力,而且据知,
在762年之末他们都在所管辖的地区内对平民肆无忌惮地行使法律特权,在
此过程中实际上拥有君主式的权力。长安在几个方面都被迫把这些州镇当作
重要的半外国性国家,尽管这样做有损于它的威望,或者更确切地说,有损
② 《唐会要》,卷78 第1422—1423 页。
① 《旧唐书》,卷121 第3749—3780 页;《唐会要》,卷6 第75 页。
② Provinces 一词,在晚唐用于约50 个相当大的观察使和节度使的辖区。
… Page 343…
于它的自尊心。8世纪后期和9世纪初期的皇帝们一直担忧,怎样才能把他
们对全帝国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当时的政治现实调和起来,关于这一点我们
即将在本章下文详细申述。
朝廷也没有多少空闲在763年去搞庆贺,因为这一次从西边又出现了新
的威胁。中国和吐蕃王国的关系从来没有一个打得火热的较长时期;到了8
世纪中叶,710年中国—吐蕃王朝婚姻所带来的暂时修好又被人们忘得一干
①
二净。8世纪的30年代和40年代不时发生边境战争。安禄山叛乱爆发以后,
吐蕃王乞黎苏笼猎赞(754—797年在位)就决定利用中国的这一次内乱。②
他命令他的骑兵通过位于今天甘肃省东部和青海省的陇右道与河西道逐步向
前推进。大约在760年以后,吐蕃人每一年都要打下几个塞外州城,到763
年便蚕食到了关内道 (今陕西)西部边境的城市。唐朝廷并不十分以吐蕃人
的威胁为意,可能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受到鄂尔多斯地区边境部落的外来压
③
力,至少从心理上说受到了回纥人的压力。因此之故,在8世纪60年代初
期,唐王朝对吐蕃人之会攻打长安是一点准备也没有的。
763年晚期,邠州刺史开城门投降了吐蕃;他们因此距长安只有125公
里。代宗顿时慌乱失措。他和朝廷逃往去洛阳半道上的陕州,而老百姓和世
家大族也又一次四散逃命。由太子和郭子仪匆忙地组织起来的地方防御部队
也随之撤退,以图巩固阵脚。吐蕃人于763年阴历十一月突入长安,留在城
内约半月,对这个最近重建的城市大肆烧杀掳掠。吐蕃人选了一个中国公主
的年迈的兄弟做傀儡皇帝;这公主在50年前嫁给一位吐蕃王。
唐军不久重新进入了长安,但吐蕃人很心满意足地带着掳获物而扬长地
撤走了。唐代宗于764年初期返城,并处死了僭伪之君,但这只不过是一个
小小慰藉。吐蕃人的实力没有受损,他们只退回到了陕西西部的主营地,这
就是他们半年前出发的老地方。在以后的13年内,即直到公元777年,吐蕃
人几乎每年秋季都要出击,这是游牧民照例进行军事活动的季节。他们每一
次行动的骑兵兵力都有所不同。有时他们只不过出动5000人,但正像郭子仪
所哀叹的那样,中国军队在反对吐蕃人的势力时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