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合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的几个儿子,在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其中一个叫曹彰,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称为“黄须儿”的。此人既为贵胄,性格又倜傥豪迈。有一次,他偶然在路上看见一人骑着一匹俊马。那马大约不是汗血宝马,也是踏雪乌骓什么的,总之神俊无比。曹彰一见,立即喜欢得了不得,缠着马主就要买。谁知那马主也爱此马,无论曹彰出什么价,总是不肯卖。最后马主被缠不过,竟提出除非你拿老婆来换。这曹将军倒也没凭自己势力巧取豪夺,竟依了他,将自己的一个美妾换了这匹马。
唐朝有个著名诗人叫张籍,此人诗写得好,性格也风流蕴籍,喜好养花植卉。一次,他到一个贵侯家去。那贵侯知道他喜欢名花,就带他看自己家的一株山茶花。当时正值茶花盛开时节,那树上花开朵朵,粉白嫩红,花大如盎。张诗人看了,迷醉无比。回到家里,寝食不安,只想将那花放到自己家里,可以日夜观赏。这时,一个叫柳叶的美妾,见他魂不守舍,前来问他有何心事?张诗人一见,忽然计上心头:那贵侯早听说喜欢美色,何不就拿柳叶去换?果然,他将此意和那人一说就成。于是美妾柳叶就换来了一株山茶花。
明朝时,有位名士叫朱吉士,他的爱好是藏书,尤其喜欢宋版书。一次,他听说苏州一故家有宋版的《后汉记》,上面并有陆放翁等人的手评,端的珍稀无比。他托人去说,那人久闻他有几个艳丽的婢妾,竟指名要一美婢才肯换。不用说,朱先生一口答应。那美婢临行时,题诗于壁云:“无端割爱出深闺,犹胜前人换马时。他日相逢莫惆怅,春风吹尽道旁枝。”朱先生见诗后想起此女平时的情义,又后悔不已,不久竟恹恹死去。
到了晚清,有一个著名的印人黄士陵,大号“黟山人”,他藏有东汉的古镜一方,珍贵无比。当时他在广州收了一个学生,免不了将此镜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番。谁知那学生见了此镜爱不忍释,竟然想出一计:示意家中一个漂亮丫头去勾引老师。黄山人客中寂寞,这丫头又娇俏可爱,竟忍不住做了一点事。事后这丫头就催促他去向主家提亲。黄山人向那学生问身价,学生当仁不让,提出以那汉镜交换。于是双方各遂其愿。
呵呵,历史上的美女是如此际遇,当今的美女看了不知有何感慨? 12、夫子之心昭如日月——解析临终孔子涕下之原因(作者:老砍) 鲁哀公十年,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一年后,孔子才结束周游列国之行,自卫返鲁。
大约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去世了。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在鲁国西郊,一只奇特的动物,被一个砍柴百姓打死。冉有奔告孔子:‘有个马鹿样的东西,头上长着肉角,是什么怪物啊?’夫子急问:‘它还在吗?我要去看看。”孔子往而视之,确定为麒麟。
麒麟:麋身、牛尾、马蹄,头上一角有肉。本来不是中原一带所产,它只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出现。麒麟不踩小动物,不踏青苗,行有规矩,游必有方,故称仁兽。
贤人身处无道之世,易被小人所害。高贵的麒麟被卑微的人打死,这也是不祥之兆。孔子看着死去的麒麟,叨念:“你为什么要来,你为什么要来”,边说边用衣襟擦拭泪眼。
也就在这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让孔子赞叹,并寄托无限希望的颜回也死了,年三十一岁。 “噫!天丧予!” 孔子发出这样的哀恸。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多年来随侍孔子,共度险急的子路恪守“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忠义,勇赴危难,被对方剁成肉酱。年六十三岁。 “噫!天祝予!” 孔子发出这样的哀恸。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遇见子贡来看望自己,孔子说:〃子贡啊!你为什么来得这样晚!”接着唱起歌来: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唱着唱着就留泪。告诉子贡:“天下失去道义很久了,无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夏人死了棺椁放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棺椁放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棺椁放在厅堂两柱之间。前日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是殷商之后啊。”过七天,孔子就死了。
太山,是周王朝。梁柱,是周王朝分封的各路诸侯。两者之间信赖、稳定、统一的政治契约关系荡然无存。文化摧裂,中原荡荡。“哲人萎乎!”象孔子这样的贤明智慧者,真的是越来越衰微了!
西狩获麟,亲人、弟子死去,孔子晚年一路见证人生苦难和残酷。夫子打心底里感到,他对这个动荡世界,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子贡啊!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掩不住悲壮凄凉情怀,及对弟子的深情依恋。孔子曾忆当年和弟子周游列国的峥嵘岁月否?而今物转人非。弟子已逝,孔子也要死了!
“夏人死了棺椁放在东厢的台阶,周人死了棺椁放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棺椁放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是殷商之后啊。”
其实,孔子对自己的身世早就知道,别人也知道。象古代注重血源关系,注重慎终追远的礼仪之邦,一个人要弄清自己的祖先并非很难。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厘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孟懿子:“孔丘,是圣人后代。他的先祖弗父何继位做宋国国君,后来让位于弟弟厉公。到正考父这代, 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在鼎中铭称:‘第一次鞠躬受命,第二次弯腰受命,第三次俯首受命。即便卑微至顺墙根急行的时候,也未敢抛弃内心之敬重;我在鼎中煮盛饘粥之食以度日。’如此恭俭的正考父啊。听说圣人后代,虽不一定权倾当世,但必有贤德之人出现。今孔丘年少好礼,他不就是贤德之人吗?我死后,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孟厘子说的圣人,就是微子。微子,是纣同父异母的哥哥,数次谏告残暴荒淫的纣而没有结果。无奈大势已去,和殷纣王的叔父箕子、王子比干告别:“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循”意思即各自谋行志向而不失先王之道。
仁人志士面对现实,选择有所不同,但都不改操行。离开,不是求肉体之安生,留下,也不是求肉体之死亡。两者都为追寻大道。最后,纣投箕子于大牢,而刨比干之心。
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意思就是这样啊!
周武王打败殷商后,向箕子垂询政治。把朝鲜封给他,免行君臣之礼。
武王崩,周公奉成王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削平叛乱。让微子代承殷商之后,祭祀祖先,并重新分封宋国给微子。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说的就是这样啊!
只有武王成周如此贤明之君,才能让灭亡国家香火不绝。只有微子这样屈命存志之仁人,才能保殷商之后。
宋殇公在位,即公元前719…710年间,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时任宋大司马的孔子六祖孔父嘉。
按照周礼制,大夫不得和诸候共祭祖庙,直系血亲关系超过五代,要另立公族。这也是孔父嘉为什么姓孔的主要原因。由于孔门遭此大难,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到鲁国避难,孔家也丧失过去之卿位,降做士人。
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孔子生命最后时刻,以特别方式:梦,表达了自己的慎终,对祖先的追远。孔子丧礼,兼采夏人、殷商人、周人之法饰棺墙。 “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以彰明夫子一生之努力。
回望历史,是兴衰荣辱、善恶美丑一并存在的事实;展望未来,是浩浩荡荡的大融合;面对现实,无论辗转何方,社会大变革的洪流把人冲得多远,道义是可以追寻的,对过往历史、文化、生命的尊重和感念,不是辩解,是品德。
孔子所涕,非涕肉体之生死,而涕大道之废,哲人之无。肉体,终归是要灭亡。一代又去,一代又来。然追寻永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我不認爲歷史的進步是全面的進步,從這個角度進步了,從哪個角度退步了,這樣的事實很多。
就拿民国时代来说,我们爷爷辈时,在我们小县城,还发生过县长贪污100多块大洋,而被地方乡绅联合起来把他扳倒的事情。
在现在,我想这是不可想象的。
古代社会,在地方一级,是可以和政权官府相抗衡(互相监督)的文化道德力量。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行政管理权利,但民望所归,民心所向的读书人,有很大的号召力。
该管的地方要管,不该管的地方要放(或者说换种管与被管的方式)。这一放一管,就深含大学问。这种超稳定结构,很难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来认识和评价。
我一直以为,不是理论来框定历史,而是让理论去最大限度吻合历史,在此基础上并对未来有所成功地预言。
to文在兹 观海卢云远
从形而上说,大道(规律)不会废。 正如物理学定理一样,我说不会废,是因为无论人承认不承认,他都存在。
但是,我也可以说大道废了,正如物理学定理一样,不利用它不承认它,那么人做事情就会事倍功半,那么就不会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等,这就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大道之废。
孔子,他肩挑大道,大道在他身上当然不废,但是别人不挑了,大道当然在人间会隐没不见。
但是不管人挑不挑大道,又何损于大道呢?大道仍然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正如物理学定理哪怕地球人死关了,一样是那个样子。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句话,正是孔子对大道形而上的感慨!
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要让形而上的大道,形而下降临人间。因为,没有大道的人间,如同不遵守物理学定理的蛮干蛮做,人类社会总是混乱不堪,恃强凌弱的。
总之形而上的大道要有人去担当,才能谈得上“道在人间”,道从形而上变成形而下。
否则只是“道在天上”
若说孔子遗憾,那是站在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上言之。但是按照佛教说法: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白自了佛性,不去自己磨炼修持,从根本上而言,佛、菩萨是不能渡人的。
这个道理其实如同曾子前面说道那句话,自渡,才是真渡。
明白孔子所说的大道,并担当起来。大道即从天上的形而上的大道,降临为人间的形而下的具体的成为我们生活的大道。
人若担当多长时间,几代人去担当,那么人间的大道就存在多长时间,存在于多少代人身上 。
不可能让写在纸上的大道,说在嘴中的大道保佑我们过好日子,是吧!
to虎公:
做事情是一种用,不做事情那么就没用。这是按照形式逻辑来说,
孔子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器”论。
孔子说:君子不器,这个不器,不是说君子不会做事情,而是说君子不被一些事情所局限。
比如,我们看到有的技术员,除了搞搞本专业,其它的就一窍不通了,不通其它行业,不通人情世故,不通家庭生活。养儿育女。这样的人就是器。
颜回,由于穷,穷居陋巷,所以他没有多少机会出来做事情。
但是,我记得孔子评论颜回,有一句话:自吾得回,门人日亲。
孔子评论子路:吾得子路,恶言未闻于耳。
亲,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可以想见,孔门三教九流,各有本事之人,為何如此膺服“大師兄”?
子路,年轻时也是在“道上”混的年轻人,有义气,武功好,他战死时,已经63岁,要是年轻20三十岁,恐怕“活着回来”并非难事。
想来,孔子未得子路前,经常遭人非议,但是有了子路就不同了,哪个敢乱说夫子,我答应,看看我沙锅大的拳头答应不?
一个懂运筹谋划的人,虽然他没有做过多少事情,但是,在一项工程中,因为合理的看待问题和意见,为项目节约了多少费用,这个费用,也许10个技术员,一生也创造不出来。
我们国家的建设,不在年年碰到这样的事情吗?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认识到无用的有用,也认识到有用的无用。那才是真认识了无用或者有用。
老子说: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孔子眼里,周王朝所奉行的政治文化,是先王之道。
孔子、孟子常阐述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和一些贤士的所施所行,故我们可知儒家先王之道即指古代的先圣先王所践履之道。
先王之道有如下特点:
1、先王之道不是神道,是人道,是曾经的历史实践。 在孔子那里,先王之道是建立在历史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个人道德生命、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富足的理论和实践。而不是什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说。如果我们说管理学是为领导服务?是为压迫工人服务又如何?没有管理学企业是不是运作得更好?看来这种阶级决定论已经害人不浅,可以休矣!
2、先王之道不是现代宪政,因为先王之道不仅仅指某个集体政治实践(政治形态、官制设置等),而且包括个人实践(比如修身、齐家、礼仪等)。
3、先王之道是一种道统,在孔子之前,它已经实践了、传承了上千年,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故先王之道非由孔子或者儒家学者坐在书斋里,拍脑袋发明出来的思想或者理论。当“太山坏乎!”,孔子面对现世的动荡、人心的伦丧,生发的忧患意识对历史、政治、文化作出反思总结继承。故孔子生命中的担当精神、尊奉前贤的个人道德实践,可归属于先王之道中。
华夏民族数千年以来,一直在保守传承中创新。夫子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⑧
近代以来,国人弃旧文化精神,在创新中破坏,乃至迷失,遂成今日颓然自卑徒慕西方之文化精神。
俯仰历史,兴衰荣辱、善恶美丑一并存在;展望未来,融合浩浩荡荡。体察夫子晚年之涕泣,无论辗转何方,社会大变革的洪流把人冲得多远,道义是可以追寻的,对过往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