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网络2009.5-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取而代之,应是陈备石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小子为什么要以外甥的实名向上反映问题呢?莫非这小子得到了南县长晋升的确切消息,就迫不及待地登台亮相?市井传言中纪委正在调查市委书记霍万年的经济问题,莫非这是真事?
但童发冬转而又想,即使发生了这种情况,也用不着心慌意乱。他相信命运。妻子不谙官场险恶,却将他的心腹大患一语挑破,这不能不令人信服。既然抽了大王“中了头彩”,就一定是吉人天相官运亨通。但他又想,好运就怕克星冲。时运是碰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只有争分夺秒抢主动,才能是最后的赢家。
童发冬正想着心事,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来电话的是副镇长马黄。马黄说有“急事”,要见书记。童发冬一听,马上想到“读者来信”的事,就大声地叫起来:“喂喂,我说老马我在家里你快过来!”
一会儿,马副镇长汗流满面地来了。
落座后,马黄压低声音说:“童书记,老板的爹住院了。”
没想到对方十万火急地跑来,提供的竟是这种狗屁消息。童发冬有些不悦地说:“他老子病了与我何干?”
“嘿哟,我的好书记啊!”马黄表现出一副十分贴心的样子,说,“这是您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啊。年底班子换届,你要跟紧点,要赶上点子啊!”
童发冬突然心里一动,连忙问:“你说的是哪个老板?”
“耿书记啊!”马黄有些诧异地说,“不是他还有谁?”
“你看你看,”童发冬一拍脑袋,“我都忙糊涂了!”他开始以为对方说的是上午陪着打牌的台商童老板。童老板祖籍阴山,老家有个本房的叔公,已经八十多岁了。上个月,童发冬陪童老板去过一次。童老板按当地风俗,恭敬地称叔公为“爹”。当时为了拉近感情,童发冬也学着童老板的样子,上前拉着老人的手抖了又抖,“老爹老爹”地叫得好亲。可如今遇上了麻烦事,那老人就是真的住了院,童发冬也没心思去探望了。
但是县委书记的爹就不同。尤其是这种时候,书记的爹就更重要了。有些时候,顶头上司的爹比自己的爹重要多了。
童发冬立即来了精神,与马黄一起直奔医院。
因为常去“老板”耿风的家,童发冬对“书记爹”有些印象。老人看上去像个地道的农民,满脸的慈祥,但一开口说话,就有种洞察秋毫的精明,而且还特别会聊,特爱较真,常提些古怪的问题与登门者“切磋”,弄得来访者十分尴尬。后来他才知道,书记的爹是大集体时期的老干部,当过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八十年代中期在乡党委书记任上退休。
县医院在城区老街的北边。不一会,童发冬在马黄的引领下,来到医院老干病区6号病房。
耿风坐在病床边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正跟老人小声说着什么。见童发冬和马黄走了进来,有些意外。他说:“没什么大碍的。昨天夜里头晕,医生说是血糖低了点,住两天输几瓶就会没事的。”话未说完,手机响了。接听之后,他说县里有个会,就出病房钻进小车。刚坐下,又摇下挡风玻璃,对童发冬说:“你把那事赶快办了,不要在这里浪费工夫!”随即摇上玻璃,疾驶而去。
童发冬转身回到病房,趋步上前,走到病床跟前,刚想对“书记爹”说几句贴心话,没想到老人先开口了:“童书记啊,镇里工作这忙你还来看我,这是不应该的!”童发冬掏心窝地说:“老爹啊,看到您老人家,我就想起我爹来了。您们这代人,一心为公,忘我工作,一生到老都为公家着想。您老人家是我学习的榜样啊!”
“书记爹”半眯着眼说:“那是当然,我们这辈子人啊,生来就是给你们做榜样的。”这话说得幽默,童发冬和马黄都笑了起来。“书记爹”指着床边的书问童发冬:“这书你看过吗?”童发冬低头一看,见是一本《邓小平文选》,就说这是镇里干部的必学书目。“书记爹”说:“好,那我请教你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童发冬其实只是偶尔看看,并没有沉下身子细读。这年头,谁会为了仕途升迁去学理论经典?恐怕只有傻瓜才会作出那样的选择。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问题,在他看来怎么回答都一样。但此时是“书记爹”在提问,而且当着自己下属的面,童发冬就不好意思打马虎眼了。他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神经,搜刮了所有的理论词汇,来应付眼前的问题。他谦虚道:“学生不才,不敢造次。但您老人家这样重视,我不回答就不敬了。”他清清嗓子,继续道,“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嘛,我以为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这个回答,童发冬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书记爹”却笑着摇了摇头。这时一位护士过来想对“书记爹”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没有出声,转身退出病房。“书记爹”转而又问马黄:“你能告诉我吗?”马黄连忙点头哈腰地说:“啊啊,我才疏学浅,才疏学浅,真是惭愧……”“书记爹”将手中的文选递给童发冬,说了一个页码,要童发冬自己打开寻找答案。童发冬脸上一阵发烧,只得硬着头皮翻书。“念给我听听?”老人催道。童发冬本来就红润的圆脸越发红润起来。他上下细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书记爹”打破僵局,说:“算了吧,不为难你们。答案只有四个字: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原话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你们都是日理万机的人,那有工夫研究这些!”童发冬和马黄几乎同时说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童发冬言不由衷地补充道:“我们这些干部,真应该向您老人家学习!”“书记爹”摆摆手说:“我老朽啦,净给人家添麻烦——”他突然将话打住,盯着童发冬问,“陈备石同志是你的搭档吗?”童发冬一愣,连忙回答说:“是啊,他是镇长,是我的好搭档啊!”“书记爹”很高兴的样子,说:“这伢儿好啊,好啊。童书记啊,他可是个好苗子,有学问,有朝气,又有实践经验。像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他可是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啊!”
童发冬听了这话,心中吃惊不小。但他脸上却是一副高兴的样子,好像刚才对方夸奖的不是自己的对手,而是自己的兄弟。他又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便告辞离开。
出医院后,在一个无人的地方,马黄拉拉童发冬的衣角。童发冬会意,问马黄有何感想。马黄说,陈备石肯定是攀上耿书记了,不然的话,书记爹是决不会这样袒护他的。童发冬这时藏在心里的一个想法是:陈备石决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角色,读者来信的事看来会有很大的麻烦。
五志明献策
童发冬心情复杂地连夜赶到阴山镇。他要尽快找到读者来信的作者肖力。只有找出这颗埋藏很深的地雷,才能化解仕途隐患。他是有信心找到这个人的。
秋后的镇委大院,空荡沉寂,落叶纷纷,显得有些阴冷。因为合并后经费紧张,镇委机关食堂早晚两餐已经停火,镇里干部如果住宿,只能自已弄饭吃。如今这年头,谁愿受这份苦?于是镇里的干部下班后各奔东西了。当地农民把这种现象比做“走读”。童发冬曾有过刹刹“走读风”的念头,却因为镇里欠下的电费和水费大半年不能上交,只得睁只眼闭只眼,不再作硬性规定了。
走过镇干单身宿舍时,他瞧见办公室主任李志明正躬着身子洗脸。那洗脸的声音老远就能听到。
李志明今年三十九岁。在乡镇,副局级干部到了这个年龄,可谓处在仕途的关键时期。要么抢抓机遇晋升一级,要么就老实呆着错过提拔年龄挨到退休。应该说,李志明是有机会再上一把的。在镇委委员中,他是除了镇长陈备石之外拥有大本学历的干部,算是“知识型”人才,而且工作勤奋。在所有的乡干中,他的出勤率最高,是唯一常年住在乡政府里的党委委员。
但李志明“形象”太差。他脖子长,身子瘦,体重轻,一米八几的个头过磅不到六十公斤,身高与体重严重失调。这年头虽然流行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但在山区农村当干部,若是太瘦了,会被人瞧不起的。再就是他那细长的脖子上,又不协调地顶着一颗硕大的脑袋,偏偏那脑袋又过早地谢了顶。人一谢顶,年龄就显大了,给领导留下“老”的印象。
李志明这般“窝囊”地活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穷。这年头,穷不仅没人同情,反而被人小瞧,是无能,是耻辱。在官场上混的,就更不能露穷馅儿。你要是穷了,出手小气了,应酬寒酸了,就会在领导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这些谁也没有言明的官场奥妙,李志明何尝不知?但“人能命不能”,谁叫自己生在分水岭,落在穷山沟?他只能认命。能在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上干下去,他就心满意足。按普桐干部管理的惯例,只要不犯错误,不结冤家对头,认认真真做事,到退休时再提半格,享受“正局级”待遇,应该不成问题。
在普桐县,像李志明这种干部,虽然成了“濒危动物”,却仍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更难让领导喜欢。悲哀的是,李志明分明知道自己的勤奋厚道得不到认可,却仍然要坚持下去。他把自己的这种精神品质,理解为一种“共产党员的修养”。
当然,这种“修养”也不尽是负面的效应。因为淡化了官欲,也就少了一些违心的奔走,少了许多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因此也就少生了许多闷气和烦恼;同时,也使他混了个好人缘。办公室主任忙多闲少,苦多甜少,责多权少。得罪的人多了,就无法开展工作。
童发冬看到李志明,心中突然一亮,空荡的镇政府大院带给他的那丝阴冷的感觉一扫而光。他转身“好啊好啊”地走过来,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跨进门与李志明用力地握了握手。
在镇里,平日里干部们见面是极少握手寒暄的。当然,出差几天不见的例外。童发冬没有出差,却像刚从外国考察归来的一样。李志明心里明白,对方作出这种超常和亲密的举动,并不意味着自己得宠了。他猜想一定是书记有紧要事情交办。
果然,童发冬寒暄过后,表情庄重地说:“志明啊,晚上请到我房里来一趟,我有要紧事与你商量。”
童发冬比李志明大几岁,却常常叫他“老李”。今天去姓相称,是明显不过的亲近。但李志明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笑眯眯地点头答应。因为他知道,这不等于书记承认他作为一个办公室主任的能力和水平,用不着浪费感情作感动之状了。
洗过脸,泡过脚,李志明先到镇委办公室,嘱咐值班员孙小丽看好电话,遇到有人找就打他手机。安排妥当后,这才不慌不忙地来到机关二楼童发冬的宿舍。
“志明请坐,请随便坐。”童发冬一边打着招呼,一边起身坚持着为李志明削了一个苹果。
李志明越发感到书记有重要事情要说了。
果然,童发冬起身关上房门,回转身神情严肃地对李志明说:“志明啊,我镇有人捅娄子了!”
李志明“啊”了一声,等着童发冬的下文。
童发冬从皮包里拿出一张报纸,递给李志明说:“有个叫肖力的人,给《常箭日报》写了封信,把普桐企业改制的事给告了,还点了阴山的名。耿书记对这事很恼火。据说市委霍书记也惊动了。这事可了不得。阴山的干部要等着挨处分呢!”
李志明接过报纸时并不以为然,只是扫了眼文章标题。但听对方这么一说,他才感到事态严重,不由重新拿起报纸细看起来。
文章以阴山为例,对普桐县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刀切”、“一窝蜂”现象进行了批评。其实这些问题,李志明早就发现了,只是不说。作为党委委员和办公室主任,他是全镇企业改制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之一,并亲自起草了全镇企业改革方案,还与所有党委委员一样承担了驻点督办的任务。可以说,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筋筋绊绊他都碰到过。要凭良心,他也会像肖力这么说。但他明白自己的身份。说了白说,还会惹火烧身。
读罢“读者来信”,李志明有种解气解恨的痛快,但脸上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这种时候,出现在脸上的,应该是意外和气愤的表情,应该表现出为一把手分忧的坦诚。想到这里,他字斟句酌地说:“童书记,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不对的话请你批评指正。”
“随便谈,随便谈。”童发冬连忙摆摆手说,“这是我俩私下交心,还讲什么客气嘛。志明你尽管说,尽管说。我知道你肚里的墨水多。”说毕,又忙起身为李志明沏了一杯茶。
“那,我就实话实说了?”李志明道了感谢,才正正身子说道,“第一,这封读者来信不能说明我们阴山企业改制搞错了。镇党委的决策是符合市委和县委文件精神的。如果说存在问题,那也是枝节性的,是改革中的阵痛,是在所难免的。”
“对对,你说得对。”这话正合童发冬的胃口,“我俩想到一块儿了!”
“第二,这封读者来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信中所反映的问题,阴山存在,普桐存在,全市也存在。总之只要是搞了企业改制的地方,都会存在。因此,这只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改革方案欠妥,更不是我们的工作不力。为什么本来是全县全市的问题,却由阴山的读者向新闻单位反映呢?这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我们实施企业改制是阳光操作,社会参与,公开透明,不回避群众的监督。这恰恰证明了阴山镇的干部作风是务实的,群众的政治觉悟是高的。从这点上说,这封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我想恰恰与投书者的愿望相反,不是捅娄子,而是为我们查了漏,补了缺!”
“说得好啊!”童发冬兴奋得一拍案头,把墨水瓶震得蹦起老高,“志明你接着说!”
“第三,要把这件事看成一种机遇。”
“机遇?”童发冬没听明白。
“对,是机遇。”李志明一旦打开了话匣子,进入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思维敏锐,妙语连珠。
“这当然是机遇。”李志明说,“首先是市县主要领导已经重视了这件本来是全市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全市一百五十八个乡镇六千三百二十一个行政村都要解决这个问题,今后他们投入的精力可能比我们要大,出的经验可能比我们要多,但市县领导不一定关注他们,因为精力有限;即使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也不一定感兴趣,因为领导的兴奋点已经移到了阴山。因此,我们每干成一件事,都是成绩;每纠一次错,都是政绩。因为我们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领导的问题;领导的问题由我们去解决了,难道他们不高兴?即使我们不把这些当成自己的政绩,领导也要算到我们头上!”
“哎呀志明!”童发冬抬起巴掌一拍自己滚圆的脑袋,极兴奋地说,“真没想到,你看问题这样透彻,这样入木三分!来,我给你续水——”
李志明道了感谢,便接着刚才的思路说:“机遇之二,是这件事为我们明确了工作思路,提示了工作方法。镇里应该建立新的信访制度,形成新的信访网络,广泛收集全镇各村的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建议设立书记信箱,鼓励全镇干部群众有什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