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经济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色陶衣,由于长期在水或湿土中浸埋,出土时触碰即沾上脱落的赭色。纹
饰为黑彩十字纹或刻划的弦纹夹三角纹、波线纹、方格纹。与陶器共出的石
器有石球、石弹丸、石杵、磨盘、磨棒等。这里的居民经济生产是以狩猎和
畜牧为主的,晚期出现窖藏的红铜器及少量青铜制品,有斧、矛、剑、锛、
镞、鱼叉、环、镯等,其经济形态落后于印度河文明。
南亚次大陆中部山区和森林地带的伯纳斯文化,也是渔猎经济色彩很浓
的农业文化。公元前2580—前1500年间生活在印度拉贾斯坦邦东南、阿拉
瓦利山脉以东山区的居民,聚落分布于伯纳斯河两岸,住所大多数为石基泥
墙或用土坯砌筑的房屋,平面为椭圆形,柱架结构用当地山林中盛产的木料,
屋顶作斜坡状,以竹子和席子搭盖,再覆以谷草或泥土。屋内的居住面用烧
土或掺杂砾石的粘土铺垫,室内设灶。这一带居民在山间谷地上种植水稻、
小麦和高粱,农业生产比较落后,饲养牛、羊、猪、驴和一些家禽。手工业
经济有相当程度的发展,陶器已开始使用轮制,以施白彩的黑陶、红陶为主,
也有一些陶器施奶油色陶衣,纹饰十分简单,少量灰陶施划纹或附加堆纹。
器形有碗、盘、带流碗、高足盘和罐等,种类不多。此外还发现捏塑的陶牛、
有纹饰的陶珠,在典型遗址阿哈尔,发现了较多红铜器,有武器和生产工具
斧、锛、短剑、双刃斧等,也有用红铜制作的碗、长流碗、镯、环,其中一
部分出自窖藏。铜矿石采自阿拉瓦利山区。当地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继续使
用石器,包括石叶石器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由于受到印度河文化
的影响,伯纳斯文化的居民已掌握了烧砖技术。除了与印度河流域的交往外,
他们还与伊朗及小亚细亚等地铜石并用时代的居民有较多联系,铜器和陶器
有些类似的风格。
约公元前1800年以后,印度河文明的经济发展逐渐出现停滞与衰退的局
面,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印度河淤塞使河床
升高、河流改道,经常发生大规模水患。有时连续的干旱不断破坏农业生产,
甚至使印度河以东的平原和丘陵迅速加快了沙漠化,形成了荒无人烟的塔尔
沙漠。这种沙漠化甚至影响了印度河中游两岸。这种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和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深了人民的苦难,迫使许多部族迁徙,也使阶级矛盾
不断激化,反抗统治者的起义不断发生,给北方雅利安人的入侵造成了可乘
之机。公元前1750年左右,重要城市摩享佐达罗陷入雅利安人之手。在这种
背景下,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文明中心地区的经济制度就彻底瓦解
了。
… Page 91…
4。吠陀时代的经济
公元前14世纪初,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河流域。由于印欧语族的雅利
安人当时尚处于原始氏族制经济后期的部落军事联盟阶段,过着半农半牧的
生活,即无固定的城市,也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当他们的军事力量控制了
印度河文明的广大地区时,并没有立即建立自己的国家,仍然以部落酋长的
统治形式占据各地,并无意发展城市经济,从而使古代印度的历史发生了倒
退现象。这一曲折的经历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公元前8世纪,雅利安人才适
应了印度河文明的基础,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立国家政权。
在这一历史时期,印度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十分清楚,除了依据考古发
掘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外,主要依靠雅利安人在文字出现、国家产生之际神庙
的祭司们所记载的颂歌、经文和咒语汇编的文献《四部吠陀》加以探讨,因
而这一时代史称“吠陀时代”。
所谓“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宗教内容是主要成份,也包含着早
期雅利安人的历史回忆。《四部吠陀》中最古老的《梨俱吠陀》,其流传年
代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以前;其余3部分别是《沙摩吠陀》、《耶柔吠陀》
和《阿闼婆吠陀》,均成书较晚,约在公元前9—前6世纪,称为后期吠陀。
由于四部吠陀早晚之间有很大差别,其反映的社会发展程度也有许多不同。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都提及铁的出现,可以看作吠陀时代晚期
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1)早期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300—前900年)雅利安人的畜牧经济占有重
要的地位,其中游牧经济有相当大的比重。雅利安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饲养
家畜,一些古诗中对于获得乳牛的描写十分生动感人。马也极其贵重。其它
的家畜是绵羊、山羊、驴和狗。这一时期,狩猎也提供了很实际的经济利益,
猎物通常有狮子、野猪、野牛等凶猛动物和大量羚羊、鸟类。在逐渐适应印
度河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后,农业经济有一定恢复。特别是当雅利安人进
入恒河流域之后,印度北部平原的农业生产开始占据首要地位,不过畜牧业
长期仍是雅利安人世代相传的基本生产方式,牛、马一直是他们拥有财富的
标志。由于恒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比日益恶化的印度河流域要好,雅利安人在
实践中掌握了水利灌溉知识与技术,开始以水利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
使吠陀时代的经济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虽然处于原始氏族制的雅利安人统治着古老的印度大地,但印度河文明
的早期奴隶制经济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村社中的雅利安人仍按氏族部落的体
制实施组织管理,由各种会议决定部落的重要事情。这时,包括妇女参加的
全体氏族成员会议称为“毗达多”,负责产品分配,主管军事行动和宗教祭
祀,由这种会议集体选举祭司。不过,“毗达多”这种氏族社会的遗存随着
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消亡,产生了称为“萨巴”的长老议事会,也出现了只限
男性成员参加的民众会议。部落军事首领由民众会议选出,并可因过失被废
黜。由于经常作战,称为“罗阇”的军事首领权势很大,其职位可由子孙相
袭。
在吠陀时代继续发展的过程中,父系家族最终取代了氏族,成为社会的
基本单元。象征财富的牲畜逐步归各家族所私有,土地也按户分给各家族使
用,从而加速了雅利安人贫富分化的演变。连年不断的战争也使罗阇、祭司
… Page 92…
和大家族中产生的新贵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与牲畜,甚至垄断了许多田地、金
银和奴隶。雅利安人的奴隶制经济开始在印度河文明的废墟上得以滋生和建
立。
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手工业的专门化在吠陀时代经济重建过程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制革作坊的工匠有相当高的技艺,
将牛皮制成皮袋、弓弦和皮带等;木器作坊中的工匠,既做细木工的家具和
一些农具,同时也是车马匠;金属制造业也比较进步;在手工业中还有专门
酿酒的作坊,生产一种名为“索摩”的祭祀用酒和名为“窣罗”的普通酒,
都是用谷类制造的。
(2)后期吠陀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900—前500年)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农业
经济较前有明显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也称为灰色彩陶文化。
灰色彩陶文化的重要遗址有恒河上游的诃斯提那普尔、俱赏弥、阿特兰
吉凯拉、阿希切特拉等。当时的居民兼营农业和畜牧业,农业经济比早期吠
陀时代有了更大的进步,种植小麦、大麦和水稻、棉花。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牛、马、猪、驴和狗。大多数聚落中的房屋是木架泥墙的茅舍,平面是圆形
或长方形。一些家族聚落出现了烧砖砌筑的围墙,开始向城镇转化。这一阶
段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已普遍使用铁制,包括斧、锛、锄、鱼钩、刀、剑、矛、
带倒刺的叶形镞、简镞、铁钉等等。不少遗址发现了铁矿渣,表明当地已形
成了开采和冶炼的体系。这时雅利安人已分布于整个北印度,恒河流域得到
了较好的开发,并逐渐取代了印度河流域而成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吠
陀时代晚期,农业在经济领域已成为占有主导地位的生产活动,耕地使用重
犁,往往用许多牛来牵引,并已使用灌溉技术和施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越
来越快。手工业领域的分工越来越普遍了,铁匠铺较多,木匠及纺织、制陶、
金银珠宝加工等行业全面发展。各遗址都发掘出铁器、红铜制品、陶纺轮等
手工业工具,还有用金属、玻璃、骨料及陶土制作的串珠、项链、坠饰、耳
饰和手镯等装饰品,在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商人和放高利贷者,以金
银作为货币和财富的标准已在各地流行,而不是以牛、马作为财富的标准。
这些社会经济的特点,表明昔日游牧部落的雅利安人即将进入国家的文明时
代。
后期吠陀时代的经济发展是与奴隶制的政治统治相适应、同步发展的。
雅利安人最初把被征服的异族达萨人降为奴隶,但到后期吠陀时代,整个达
萨族几乎全部被征服,雅利安人的内部的各个部族之间便经常发生战争,一
些被俘的雅利安人也成了另一些雅利安人的奴隶。此外,奴隶所生的子女和
以牛马、金银交换得到的奴隶也成为奴隶的重要来源,甚至文献上还记有因
赌博而赢得奴隶的情况。公元前9世纪,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在北印度的一场
大战,战火燃遍印度河、恒河流域山川,其他许多部族都被卷入。这样大规
模的战争,为进一步掠夺奴隶提供了机会,也加速了握有军事大权的罗阇从
部落酋长登上奴隶制国王宝座的演变。公元前8世纪左右,印度河、恒河流
域纷纷出现以部落的中心城堡为都邑的王国,统辖其附近的一些村庄。到公
元前6世纪时,印度北部各地的奴隶制城邦小国已有数十个。他们互相兼并,
频繁发动战争,后来成为16个大国,古代印度的历史与经济发展进入了列国
时代。
… Page 93…
5。列国时代的经济
在列国时代,恒河中下游的经济比其它地区的发展更加显著。这一带城
市众多,工商业兴盛,聚集了大量人口。当时尞伽国的都城瞻波,摩揭陀国
的都城王舍和后来迁都的华氏、跋祗国的都城吠舍厘、迦尸国的都城陂罗奈、
居萨罗国的都城舍卫等等,都是日益繁荣的著名都市。
铁器在列国时代更加普遍使用,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
提高。手工业生产不仅分工更为细密,而且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更为精良
了。世界著名的金银珠宝、香料香水、精纺织品等传统手工艺品远销国外,
尽管时有战争,但商业活动仍十分活跃。当时印度的海外贸易主要对象有斯
里兰卡,缅甸和西亚各地,陆路则由犍陀罗经由阿富汗而北通中亚,西连波
斯。列国时代后期,波斯帝国开始入侵,并在印度设省,统治了犍陀罗西部
和阿富汗一带。在波斯统治的各地中,印度向波斯岁贡黄金的数额最大,由
此可见黄金产量之高和当地富裕的程度。据印度佛经所载,列国时代的手工
业匠人达18种之多,手工业生产十分繁荣兴旺。西通波斯的大量商队有时由
数百辆货车组成,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伽尸国的一名富商曾率领一只500
名商人组成的船队入海采宝,航行到达斯里兰卡。这些商业活动,反映了城
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反映了新生的奴隶制王权的强大。
列国中的摩揭陀王国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政治斗争中逐步占了上风,
首先吞并了东邻的安伽王国。当国王阿阇世继位之后,全面奉行扩张政策,
经过长期激战,又征服了以吠舍离人为主的瓦吉联盟,从而成为北印度最强
大的王国。阿阇世王的儿子伏陀延执政后,在恒河与宋河两大河流的交汇处
建立了新首都华氏城,使其具有战略和商业上的重要地位。不过,后来的摩
揭陀诸王都比较孱弱,未能完成阿阇王称霸的遗愿,印度河、恒河流域的经
济生产在政治混乱的状态下,数百年间没有显著的变化。后来,波斯人、希
腊人几度侵袭,并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经济进入孔
雀王国的全面发展阶段。
… Page 94…
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1。夏代的经济状况
经过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五六千年的发展,中国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
之后进入了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
夏族在远古时期主要活动在河南省西部的颍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地
区,北及山西省南部的汾水下游两岸。在这一地域内,各氏族部落集团在龙
山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成夏民族。周围地区则分别存在着其它许多氏族部落军
事联盟。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所证实的,主要有黄河下游齐鲁先民的岳石
文化,黄河上游氏羌等族先民的齐家文化,长江中游荆楚先民的石家河文化,
长江下游吴、越等族先民的晚期良渚文化等等。此外,在东北地区还有西辽
河流域的一些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集团,西南地区和华南也生活着一些经济
上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所有这些分布在中国大陆上的早期国家和氏
族集团,共同构成了夏代的历史主人,共同发展着夏代的经济。
(1)主要代表夏代经济的二里头文化
夏王朝的中心区域,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证实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
南部地区。考古发现其代表性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
文化,其中的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为主要遗存。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3000年的发展,使黄河流域许多氏族部落在龙山文
化晚期先后进入更大规模的军事联盟时期,形成了一批中国古代传说中很有
影响的集团,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神化了的酋长,如黄河下游皋陶氏、
伯益氏,黄河中游的颛琐氏、帝喾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农氏,淮水流域的
太皞氏等等。这些强大的军事集团经过数百年的交流与融合,大约在公元前
22世纪之前,各自成为城邦制的军事酋长国。后来,黄土高原的黄帝部落集
团统辖下的6个巨大的部落联盟,成为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区最
强大的力量,从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二里头文化是夏代中心区域的代表性文化,从二里头文化出土的极其丰
富的遗物和大量遗迹,可以看出夏代社会经济比龙山文化时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