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杂文-随笔 >

第170章

杂文-随笔-第170章

小说: 杂文-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庭带来荣耀,反而成为家庭的累赘甚至因为多年上学而耗光耗干家庭的败家子。再加上,目前我国社会的用人制度还不完备,除了私人企业和一些需要高技术、高能力的单位部门,在招工用人上还能有一定的公平透明外,其它用人,就不是很公正透明了。往往上了几年学,花费了很多,却几乎没有什么出路,还不如早点到社会上实践闯荡,反正就是一个打工仔,也不用有很高深的学问。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村认为这读书没什么用处,就自然而然的了。于是新的知识无用论便在社会上有了很深的根基和影响。另一方面,在农村中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力出众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都进入了我们的都市中,成为城市学生就业、前途的有力竞争者,成为广大城市学生的无法超越对手。这样就对城市学生的家长提出了如何能让孩子更优秀,如何能让孩子们有美好的前程这样一个关乎家庭未来的严肃问题。在深深思考后,认为必须从学生的身上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极端能动性。
    于是,对学生在课外,学校外施加影响就成为必要的举措了,有的家长甚至会要求学校、要求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为自己的孩子补课,这就有了补习的****需求。开始学校或教师也就顺应了某些家长或学生的要求,利用自己场所和身分为学生补课,从而也让社会上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看到了商机,特别是我国教育从公办走向允许民办后,更让这部分人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利益。于是在他们的大办鼓吹下,深入发动下,假期补习最终成为如火如荼之势,在各个城市愈演愈烈,广大中小学生纷纷加大到补习大军中,成为一景。这种假期补习,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补习,反过来又对农村学生影响日重。为了提高成绩,巩固所学,在农村也为学生在假期有一个去处(或者说是为了找个看护小孩的人或地方)这种补习在农村也遍地开花。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与扩展,单纯的文化知识补习也逐步演变为舞蹈、器乐、艺术、书法、武术等形式多样、五花八门的各种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所充盈。合格不合格的,有资质无资质的,一哄而上,假期补习市场一派繁荣。
    二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个别人为利益所驱使,置师德于不顾积极参与到假期或课外补习中,或自己举办,或为社会办班都介绍学生从中渔利。更造成假若补习的红火。
    假期补习的产生,繁荣,有升学及就业的巨大社会压力,也有人为的利益因素。无论因那种原因而生,都是社会不正常现象的反映。
    假期本该是给学生解脱,缓释压力自由生长发展并亲近自然的时期,可沉重的补习,再一次把学生拉回到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在补习中变成学习的机器,人情、人性逐步泯失,这不能说不是社会的悲哀!
    假若不用假期调节的话,我们的党和国家决不会平白无故让我们的教师每年休假三个月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也都不会安排这么假期的。但假期变成补习,这恐怕是让我们政策制定都无法想像到的事。
    假期补习火了,但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赤城千叶 铅中毒是怎样练成的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陕西凤翔县长青镇两个村731名儿童,有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3人中度铅中毒,3人重度铅中毒。
    这是8月13日,权威部门的检测的结果。
    血铅超标,说白了就是轻度铅中毒。也就是说,在这次检测中,82 %的儿童中毒!这,还仅仅是抽检,抽检的还仅仅限于儿童!
    肾结石婴儿的泪水还未擦干,铅中毒儿童的哭声又起!这一回,陕西东岭冶炼公司取代了石家庄三鹿集团,再一次向无辜的生命伸出了魔爪。
    如此丧心病狂的戕害手段,究竟是怎样练成的?
    在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东岭集团党委副书记赵卫平承认儿童血铅超标“与东岭有一定关系”,却声称“企业的污染排放达到了工业排放标准”。
    既然符合标准,为什么会出现众多中毒的儿童?是标准有问题,还是躲猫猫?
    应该承认,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企业也要生存,不能因噎废食。但是,恶果是不是就不可避免?对东岭公司这样高污染的企业,当初的环保监测是如何评估的?
    还是听听环保部门自己的说法:陕西宝鸡市环保监测站站长韩勤说,东岭冶炼公司是造成儿童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韩勤解释说,“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汽车尾气、家庭装修、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
    为了韩勤所说的“其他方面的因素”,保国专门咨询了在淮安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学。同学笑道:如果是尾气致害,615个孩子每天都要吸上2小时的拖拉机的尾气;如果是生活习惯使然,那就是615个孩子每天都在喝被污染的水。保国也推想了一下:假如是家庭装修的影响,615个家庭应该同时使用同一种有害装饰材料;假如是饮食习惯造成的,家长就要让615个孩子每天啃食2支铅笔。
    作为监管机构的环保部门,责无旁贷。韩勤却虚与委蛇,闪烁其词。如此厚颜无耻的搪塞,真是到了令猪狗不齿的地步!
    无需专业知识,我们也能知道,被有毒气体和污水重度污染的土壤,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去恢复。政府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可是,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人的身体也跟着完蛋了,这样的发展又有何益?
    再来看看地方政府的表态:我们会尽力办好卫生防护距离内群众的搬迁,儿童的排铅治疗费用将由县财政负担。
    政府为什么不能防患于未然,总是在造成严重后果之后才去解决?既然明知村庄在卫生防护距离之内,为什么不及早搬迁?至此,保国又想起前几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山东济阳一个位于黄河滩地上的村庄,一直受到洪水的威胁,当地政府十年前就将该村列入搬迁计划,甚至地图上都标出了新址,可时至今日,村民仍然整日生活在家破人亡的惶恐之中,因为搬迁补贴早就被县政府挪用了。
    这样的搬迁,是要政府出钱的。政府的钱又是从哪来的?还是百姓的钱,纳税人的钱。官员们拿着纳锐人的钱,理应保护人民,造福百姓。现在,出了事情,还是从公共财政上支出,还是纳税人自己买单。官员却可以显示政绩,获得升迁。身在其位而不作为,不去监管污染企业,甚至纵容企业违法排污,他们就是祸害百姓的罪魁祸首。
    绝对不允许以发展经济为借口戕害百姓!应该有人为儿童铅中毒负责!应该有人为此负法律责任!
    在一个人治的社会中,百姓的权益是没有保障的。如果没有刚性的法律制度做后盾,类似的悲剧,不知还要在中国上演到何时!

赤城千叶 活着,还是死亡

们为什么会信仰宗教,通常情况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太多的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解释,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而活?”……种种的问题一直缠绕在人的心头,一个问题看似解开了,却又有千千万万个新问题迎面来,越是智者,越是迷茫,越是痛苦,所有的未解最后也许只能归为冥冥之中有一只大手掌控着这一切——这或许是最初,也是最好的解释。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我为什么而活?”“人可不可以永生?”人生的一切看上去就是虚空的,《传道书》说“凡事都是虚空”、“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这看似只是单纯的追问生命的意义,但又何尝不是在极大的痛苦中迷惑死亡——人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任由时间流逝,一切归于死亡,那人生的意义何在?
  伊壁鸠鲁学派不相信神的许愿,看重的是人生当下的快乐、宁静、舒适,将享受生命视作对抗死亡的方法。
  埃及人不甘心接受人终有一死,于是他们既相信奥西里斯的阴间,又迷醉于死后5000年的复活。
  道教力图用“长生”与“不死”来逃避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追求生命的延年益寿与永恒长存。
  佛学看到的是生死的循环,所以人的这一世永远是为下一世而活,生生世世循环,直到有一天涅磐成佛。
  圣经教育教徒享受神现在所赐予的生命,人最高的荣誉就是遵守神的诫命,分尝神的生命。
  庄周梦蝶,看到的是人生如梦,生死无别,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生既是死,死既是生。
  弗洛姆曾指出:“人的生存在族内进化进程的某一偶然的时刻诞生和消亡,因而与个体全面实现自己的种种潜能的要求产生悲剧性的冲突。这一个体能够实现的潜能和个体实际上实现的潜能之间的抵触至少使人具有了暗淡的观念。”这也可以看成是所谓的时间意识。
  中西方文化最不同的是时间意识,说白了也就是生死意识,中国人自古就对于宗教没有很强的依赖性,文化传统上最缺乏的就是宗教意识,结果就是中国文人一直能很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李太白也这么说:“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李白、苏东坡都是悟出人生终极真理的智者,他们得出人生即梦的结论,而他们的应对方式只有一个字:酒——先把自己灌醉了再说。于是“借酒消愁”成了唯一能够短暂忘却这种锥心之痛的方法,而伤春悲秋成了中国文人最常表现自己痛苦的途径。他们战胜不了时间,看透了人生“虚空”的本质,却没有在现实中应对的方法,于是一代一代,痛苦延续,智者仍旧在痛苦中挣扎,挣脱不了命运的牢笼。
  屈原质问苍穹: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他真的在寻求“永生”,寻求“长生不老”吗?当然不是,他问的是人生为什么终将“尘归尘,土归土”,无论是“智慧人”、“愚昧人”甚至于是“兽”,无论生前如何繁华,死后终将是一抔黄土埋葬,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人的声名会随着他的躯体埋葬,人的一生你猜得透开头,猜得透结局,难道没有办法避开这种虚空吗?于是屈原在《天问》的结尾丧失了对上天的信心,很大逆不道的质问出“帝何求?”
  到了魏晋,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世起伏,朝代更迭只在一夕之间,作为其中最想有为而又最无为却又偏偏“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人名士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短暂,飞黄腾达也好,一事无成也罢,“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生命存在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于是五石散成了解决的方法。“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服用五石散成了忘却现实,羽化登仙的最佳手段,也成就了宽袖长袍,飘飘欲仙的魏晋名士们。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的寄托。那是一种最深的无奈和痛苦,是对政治斗争的逃避,更是对生命质问的逃避,那是个最清醒的时代,清醒地看到了“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天地永恒,人世以及朝代一瞬。这是一种深重的悲哀,在于能清醒地意识到,却不能参透解决的方法。
  西方世界有宗教可以依托,中国文人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宗教观念,所以他们注定会为这份清醒而痛苦。他们用享乐麻痹自己,却又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享乐是不会长久的,他们明白这些都是虚空的,于是王羲之大笔一挥: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即使是在“曲水流觞”这样的大乐事之前,王羲之文人敏感的神经依然会时时提醒他一切享乐都是虚空的,天性感情细腻的文人总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哀。
  即使是看似放浪形骸慕老庄遗风的阮籍,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也透着浓重的痛苦与哀伤。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独有延年术,可以慰我心。”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盛衰在须臾”、
  “从容在一时,繁华不再荣。”
  “人生若尘露”、
  “日夕复不来”、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这一切的挣扎就如同《传道书》中所体现的追问:“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时间永远不会等待,苍老时刻都在发生,死亡都是每个人的宿命。“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这种吐露不是《传道书》独有的,莎士比亚也曾依托Jaques的口,将人生分为七个阶段。
  “大千世界是个舞台,
  所有男男女女不外是戏子;
  各有登场和退场,
  一生扮演着那么些角色,
  七样年龄分七幕……
  结束这场变化莫测的戏剧的一场——
  是再来的幼稚,全然的健忘,
  没牙齿、没眼力、没口味、没一切。”
  
  Claudio无所畏惧的表示,
  “假如我非死不可,
  我将邂逅死亡,又入亲迎新妇,
  把它紧抱在怀中。”
  但却又不能免俗,
  “衰老、疼痛、贫穷、羁押所加于
  自然的最可厌可憎的人生
  仍是世外桃源——
  倘然比起死亡带来的恐惧。”
  
  Prospero看透了“人生如梦”的本质,
  “梦的原料,
  正是人生的原料:短暂的生命,
  到头来是个梦境。”
  
  Hamlet内心世界汹涌澎湃。
  “一只麻雀的陨落,也是出于特有的天意。此刻要死吗?将来就不必再死;不等将来才死吗?此刻就要死;此刻不要死吗?将来还是要死。”
  
  Macbeth如同传道者一般看到了生命背后的虚空,
  “生命只是个动的影,象劣演员,
  只有一刻在舞台上。卖弄,
  然后都无人管。生命是痴人
  大话的西游,尽是曲折离奇,
  却了无意义。”
  
  虽然与《传道书》不同的是,创作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剧本时不时会流露出理性面对生死,质疑上帝存在的色彩,西方人也是从那时才真正探讨上帝到底存不存在,但不论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神的观念根植于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之中,从今天西方人一口一句“my god”就可以看出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血液里,他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本就是取材于《圣经》之上。在他们迷茫、惶惶不安的时候,千百年的宗教传统就是他们依靠的臂膀,即使是在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他们的身后终究还是有一片留守之地。
  而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宗教思想的浸润,更不用谈不自觉地宗教意识对自我的统筹,而中国文人又是一群具有超强自省能力的人,于是没有太多宗教意识的中国文人只能在生命的虚实这个问题中越陷越深,越来越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越是智慧通透的人越是迷茫,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