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杂文-随笔 >

第92章

杂文-随笔-第92章

小说: 杂文-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煊Α⒖堤┓汉V亮忠亍⒎瞿现罟4笄厣倘撕土忠厥钩家苍酱锝ㄒ怠=衔幕奶岣撸鱿至艘慌木Ъ液臀氖分俊7鸾炭荚诮洗ィ邮恐勇逖裟侠矗谰犹祗玫目瞪嵘酝泶咏恢罕鄙稀K窃诮ǹ狄刖ǎ跋炱拇蟆5澜淘谀戏矫窦浼绦鞔K镂庵罱运奖嫠锸险髡剑镂饴乓怨业杩痛透Τ迹Τ纪涤卸嘀劣谑氐馁阂兀蚨鸾バ纬晌浣老毂闹贫取M保弦渤鱿至讼裎饪さ墓恕⒙健⒅臁⒄拍茄恼加写罅客恋睾屯停腋饔忻欧纾谰痈呶坏拇笞濉K呛褪老毂奈浣撬镂庹ǖ闹饕еHㄋ篮笪馊涨魉ト酰涸谒韭硎舷鸹茨系厍尉屡崖液笕涨髑看蟆K韭硎弦韵让鸷汉笕∥庾魑撸诿鸷骸⒋汉笥置τ谛鲁ㄖ疲庹ㄔ莸醚有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孙吴4帝 孙权 孙休 孙亮 孙皓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武烈皇帝 乌程候 孙坚
  无 长沙桓王 吴候 孙策
  太祖 大皇帝 无 孙权 (公元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在位23年)
  无 会稽王 无 孙亮 (252…258 在位6年)
  无 景皇帝 无 孙休 (258…264 在位6年)
  无 文皇帝 无 孙和
  无 无 乌程候 孙皓 (264~280 在位17年)
  190年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汉、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解释庙号
  这时期的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三国之间只承认本国是正统,其他两国非正当称帝。所以,各国自家都追封上一代君主称什么帝,魏到了正元年间的时候,大权先后落入曹爽、司马氏的手里,所以,当时并没有追封曹芳为帝的庙号,而把曹芳未登基前的封号齐王作为庙号,包括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没有受到后世皇帝的追封,以及蜀汉的后主刘禅、乌程候孙皓也没有受到晋朝司马皇帝的追封,当时吴的孙亮称作会稽王和齐王曹芳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因为孙亮后期、孙休前期政权被乱臣贼子篡夺,所以,也没有追封太庙

神话—小作 三国的发展

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操退回北方。权、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权部将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权为向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备。而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备。而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备调兵直指成都的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备得悉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备进攻汉中,而操内部有守将叛乱,权也偷袭合肥,汉中成功落入备之手,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备自封汉中王。同年,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权向魏称臣,而丕封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备以报羽之仇为名东征权,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223年,刘禅登位,汉吴再度结盟,最终魏汉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权称帝,建立吴。
  内争外战
  刘备死后,汉经过讨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间向魏实行五次攻伐,但最终未能成功。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此外,蜀汉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令朝政败坏,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皓逼害,而禅也对维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维惟有避居沓中,内外分歧严重。吴的陆逊、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但未能取得大进展。不过在南方,恪就成功令山越归顺。而吴内部却发生斗争,早在孙权死前就出现皇子结党争夺太子位之事,皇子恶斗的结果导致权最后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权于251年逝世,死前委以国政的太傅恪却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孙峻诛杀,峻与从弟孙綝专政期间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綝最后虽为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国政已江河日下。魏主要战争都是抵抗汉、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极为活跃。其中,懿也讨平了公孙渊的乱事,收复东北。而魏内部,在明帝曹睿死后,权臣懿与宗族领袖曹爽出现权力斗争。249年,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罢黜当时任大将军的爽,至此魏国朝政为懿父子掌握,后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专权,皇帝废立由己,高贵乡公曹髦甚至被昭部下杀害。魏内部虽然有多次的起义欲铲除司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别由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马家平定。
  三分归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汉被魏所灭。及后会、维在蜀发生叛变,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后,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皓投降,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神话—小作 三国时期的文化

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王肃为晋武帝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240年-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斐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 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杜琼等人。
  三国时期有名的史学家有王沈、鱼豢 、韦昭及陈寿。王沈的《魏书》被史学家刘知几评为“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这跟他亲附司马氏势力,打压魏帝曹髦有关,故该书的参考价值也相对较低。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他参考《吴书》及鱼豢撰写的《魏略》等资料,采三国并述的方式,创新纪传体史书的写作模式。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实是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史籍之一。
  
宗教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南中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浓厚的巫风。其性质是神话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点。在西南地区有长远的历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东汉民间流行黄老之学,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和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雏型,到西晋时则称为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又称《太平青领书》。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其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张角拥有广大教众后,于东汉末期率其弟张梁、张宝与部属张曼成发起“黄巾之乱”,最后被东汉朝廷击败而渐渐式微。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建五斗米道。该教可能是黄老之学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术。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理教义基本相同,事奉黄老之学。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成为主要经典之一。《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经其子张衡(道教)、其孙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一带。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但当时儒学兴盛,发展不大,至三国后方有发展。当时大乘佛教受贵霜帝国影响而传播四周。西域受其影响,于阗、龟兹等地佛教兴盛。之后又有天竺昙柯迦罗、安息昙谛和康居康僧铠等僧侣到洛阳翻译经典,将大乘佛教传至中国。昙柯迦罗推广戒律,这是中国僧侣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以其为律宗的始祖。昙谛所译的《昙无德(法藏)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为中国僧侣出家之始。由于当时经文翻译未善,朱士行为求原经研读,于260年自雍州出发至于阗,成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侣。他写得《大品般若》的梵本,后由弟子于282年送回洛阳,最后由竺叔兰译成《放光般若经》。发展方面,在东汉末期笮融曾于江东大兴佛寺。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曹魏魏明帝大兴佛寺,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孙吴方面,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并支持发展。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规模不大。
  
艺术

  三国在艺术方面,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